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給玄德當主公》第242章 陷陣營,白臼砍齜
青州黃巾之中,距離劉儉之所在的歷城,離這最近的一路黃巾軍,乃是在濟北盧縣屯兵的緣城和浮雲,這兩位黃巾渠帥的手下不少,算上老弱,大概也能湊齊十五六萬之眾。

 雖然這十五六萬人中,真正能夠算得上是青壯年的,可能都不足五萬,但在緣城和浮雲兩個人卻對自己的實力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連續的勝利和隊伍的快速擴大,讓他們自以為他們已經成為了足矣稱雄於一方的霸主。

 特別是最近,他們的成績斐然。

 在徐和本部的支持下,浮雲和緣城的軍隊攻破了濟北國境內的七家衣冠巨士的本土鄔堡,收獲頗豐,勢力壯大了不少,隨後他們又打下了濟北國的治所盧縣。

 濟北王劉鸞因為劉宏對諸侯王的開府政策,先前曾在濟北國招募了兩千余的諸侯王軍,並親自指揮操練精熟,頗有些志得意滿。

 但偏偏就在這個當口,青州黃巾起義全面爆發了!

 數目龐大的黃巾軍在青州之地席卷了郡縣,並大量的吸取當地氓首和流民,成了一股極為強大,令人觸目驚心的反叛勢力。

 濟北王劉鸞的兩千精兵,還沒等操練精熟,就被青州黃巾給掃平了,整支部隊被打了個稀爛。

 但濟北王劉鸞的運氣還算是比較好,他的兵馬雖然被全滅,但其本人沒有被黃巾軍給弄死,他在最後一刻提前逃出了盧城。

 不得不說,各州的諸侯王別的本事沒有,在逃跑方面各個都是大漢朝的頂尖高手,最近這些年來,大漢朝的地方一旦發生禍患,各路諸侯王的損失或許非常大,但大多數的諸侯王都能夠保全自身的性命。

 但濟北王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濟北國相本人,卻英勇就義,被青州黃巾軍生擒活捉,隨後用他的人頭祭奠黃天,其本人的屍身被高高懸掛於盧縣城門,至今未被取下。

 平了盧縣之後,徐和的黃巾主力部隊,便遷往了北海方向,去幫助司馬俱繼續攻略北海。

 至於緣城和浮雲兩支兵馬,繼續屯扎在盧縣,鞏固他們在濟北的戰略成果。

 直到劉儉手下的斥候,將歷城屯有五十萬石糧草的假消息散布出去之後,這兩位沒有什麽文化的黃巾首領就開始不淡定了。

 五十萬石糧草啊,對於他們來說可絕對不是個小數目啊!

 只是劉儉為何要從冀州調撥這麽多的糧草到這來?

 但仔細想了想,浮雲和緣城也大概想明白了,或許劉儉調撥如此之多的糧草來這裡,是為了等青州黃巾之亂後,用來撫境安民的?

 難怪他自打到了歷城之後,就一直沒有動作,原來是為了保護這份糧秣輜重。

 聽說劉儉在冀州屯田也有一陣子了,各地的庫府倉稟都是被糧食堆積的盆滿缽滿,他能帶著五十萬石糧草來青州,倒也是在情理之中,他完全有能力能夠拿得出這份糧草。

 但是司馬俱和徐和兩位負責統籌青州黃巾的最高渠帥,現在的命令是不允許青州黃巾各部向歷城發動進攻。

 兩位大渠帥的軍令在這擺著呢,咱們要不要聽呢?

 當然是不要聽了!

 別看浮雲和緣城都是那種出身底層,文化水平較低的渠帥,但是他們肚子裡也有一點墨水,在關鍵的時刻,也能蹦出幾句像模像樣的新詞。

 比如此時,浮雲和緣城就知道一句在古代非常時髦的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司馬俱與徐和兩位大渠帥人不在這,而且青州黃巾並沒有非常詳細的軍規軍紀,除了司馬俱與徐和的本部兵馬之外,其他的渠帥所率領的部隊,大部分都是照搬漢軍的體制,包括曲屯的編制數量,對士卒的軍法處置也只是照搬了一個大概,什麽臨陣脫逃者斬,聞鼓不進者斬,呼名不應者斬……

 但這些軍法,大多是渠帥們用來約束士卒的,而司馬俱與徐和想要約束其他的渠帥,卻沒有具體的章程。

 當然,青州黃巾本來就是這些年在東境的黃巾余部、氓首、農民、各路流寇所組攢的一個大軍!

 各部本來就是分不同屬,只不過因為時局需要,才推出了兩位最強的渠帥作為統領,但實際上,司馬俱與徐和對於其他的那些渠帥,真的沒有過硬的統治手段。

 各家渠帥都是自在慣了,除了必要的時候,在大方略上需要遵從司馬俱與徐和的統一,其他時間都是各自行事。

 於是,浮雲和緣城兩位渠帥下定了決心!

 乘著其他的渠帥距離劉儉較遠,不如己方兩人先行動,將歷城攻下,不但算是替青州黃巾軍拔出了眼中釘肉中刺,還能順手撈上他幾十萬石糧草。

 就算劉儉是大漢朝的名將,可聽說他手下只有一萬人,己方連老弱都算上,少說也得有十五六萬人呢,就是靠人堆,也能把劉儉一眾給堆死了。

 於是,浮雲和緣城決定,悄悄的從盧縣出發,驅兵向歷城進兵,乘著劉儉還沒反應過勁來,給他一點厲害嘗嘗,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但可惜的是,這兩個人把事情想的有點簡單了。

 特別是在“打他一個措手不及”這方面,以他們手下黃巾兵的素質來說,根本就做不到。

 十多萬人從盧縣往歷城出發,這麽大規模的遷移,劉儉的斥候怎麽可能會注意不到?

 要是他們手下的黃巾士兵都是精銳士卒,有過硬的軍事素質和能夠快速行軍的能力,或許偷襲歷城還有希望……

 問題是,良莠不齊的黃巾軍所組成的軍隊,可能做到嗎?

 浮雲和緣城兩個人的兵馬走出盧縣不到一百裡,劉儉那邊就已經知道了他們的動向。

 想不到自己才剛剛把五十萬石糧草的假消息散布出去,這麽快就有人送上門來了!

 很好,很好。

 在劉儉看來,這就屬於主動上門挨宰來了。

 先收割他一波立立軍威。

 ……

 歷城和盧縣的距離並不遠,但卻需要繞過泰山山脈,歷城在泰山山脈之北,盧縣在南。

 雖然不用翻山越嶺,但要繞過這段山脈,也要花費黃巾軍不少的時間。

 而憑借這段時間和泰山的有利地勢,劉儉做足了準備工作。

 黃巾軍以為劉儉龜縮在歷城不動,但這第一仗,劉儉就偏偏要偷出城來跟他們打!

 ……

 夜色中,歷城的城牆之邊,火盆中的火焰在大風的吹襲之下忽暗忽明,不遠處的林中響起幾聲烏鴉的啼叫聲,更為這幽靜的空場平添上了幾分詭異的氣氛。

 也就是在今日,三千名陷陣營的軍士在歷城的下方完成了集結,準備執行他們第一次軍事任務。

 浮雲和緣城的黃巾大軍,前部的數萬人經過了五日的行軍之後,已經在傍晚抵達了不遠處的泰山北角下屯兵。

 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將這數萬有生力量一舉擊潰。

 三千名陷陣營的軍士筆直的站立在原地,為了保持安靜,他們口中都咬著一根木棍,此時正靜靜的等待著高順的號令。

 月暗星稀,每一天的這個時辰,都是人最為困乏疲勞的時候。

 根據高順的計算,在這個時候去泰山腳下偷襲黃巾軍,當部隊抵達的時候,天色應該是微微發亮,而在那個時候,己方不會因為黑暗而影響視力,同時對方大部分的士卒應該還在沉睡中,而且經過了一夜,守衛營寨的士兵也已經開始懈怠了。

 高順緊了緊戰袍的領口,將手放在了環首刀的刀柄之上,感受著刀柄處冰涼的觸感,心中微定。

 在火盆的照耀中,所有的陷陣營軍士的目光都匯聚在了高順的身上。

 劉儉給予高順的許諾,他做到了。

 這三千陷陣營軍士,他們裝備著從冀州運送來的最好的武備,光是玄甲便有四百副,且隨身的環首刀和盾牌,也都是冀州最好的鐵打造而成。

 “左將軍言,此戰若勝,賞谷,賞肉,賞酒!”

 高順的聲音很小,只有離他最近的一些人能夠聽到,但很快他們彼此交換信息,將高順的話在全軍中傳開。

 “這一仗,是偷襲,也是突襲,沒有騎兵,我們為先,白毦軍為後接應,若是不能勝,功勞怕就都是人家白毦士的了!”

 高順環顧在場眾人:

 “並州男兒,不懼流血,唯懼被人輕視,此戰若勝,今後我們就是左將軍手中的第一精銳!不久的將來,整個河北之人聞聽我們陷陣之名,皆會心驚膽裂,無人敢正對鋒芒,天下聞陷陣之名,皆當退避三舍!”

 “我相信這一天肯定會到來的,你們信嗎?”

 “信!”

 回應的聲音都很平淡,但不難聽出,將士們的語氣中都是滿滿的堅定。

 高順很是滿意的點頭:“出發!”

 尖銳的哨音在黑暗中輕輕響起。

 三千名陷陣營的軍士,整齊的邁步走上土道,前方是八百余名手持長戟,披掛著皮甲的輕兵。

 輕兵陣的後方,則是緊隨著兩百名手持長弓的弓手,高順領著四百余名全副武裝,手持盾刀的甲士在中間,其余諸軍士則是緊隨其後。

 很快,便見陷陣營的軍士們隱匿在了黑暗之中,他們的行軍速度很快,但動作卻是出奇的輕。

 陷陣營將士們以讓人驚詫的速度,向著黃巾軍之所在飛速而去。

 而城池之中,趙雲和夏侯蘭率領著的白毦士,正目送著陷陣營先行而去。

 他們在等待著劉儉的將令,少時亦會出發。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