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給玄德當主公》第586章 東南人傑
最新網址: 不得不說,陳珪真的是徐州諸族當中最聰明的老滑頭。

 他當著所有人的面兒,向劉儉念了這麽一份諫言,表了他的忠,成為了徐州諸族之中第一個向劉儉主動投誠的家族。

 這使得劉儉對於安定徐州、發展徐州的信心大大增加。

 而那些在心裡對於劉儉會不會對徐州有所改革,或者是劉儉若要改革徐州,他們就會有所抗拒的家族而言,陳家的舉動無異於一個晴天霹靂。

 畢竟他們當中的領頭羊直接反水了,剩下的人究竟該何去何從?大家一時間都沒有了主心骨。

 陳珪雖然是向劉儉表示投誠,但是他的這份諫言是練給劉備聽的,劉備在聽完之後也非常的詫異。

 他一邊捋著自己的須子,一邊驚訝的看向了旁邊的劉儉,眼眸中都是詢問之色。

 劉儉並沒有任何表示,但他只是不著痕跡的對著劉備笑了一下。

 兄弟兩人也是相識多年了,劉備對劉儉的表現自然會意。

 說到這的時候,就見劉備站起來,他一臉激動的望著陳珪說道:

 “徐州能有漢瑜公這樣的忠貞之士,真乃是徐州之大幸,國家之大幸也。”

 “漢瑜公果然是人如表字,漢瑜,漢瑜,真乃是大漢朝之美玉也!”

 陳珪拱手作揖:“將軍謬讚了,珪不敢當也,珪只是記得自己乃是一個漢人,是徐州人,是朝廷治下之民,就理應為大漢盡忠,別說是舍去些許之利,便是舍去這條老命,只要能興漢室,老夫也在所不惜。”

 “好,漢瑜公果然是大漢忠臣頂梁,吾輩楷模!”

 劉備當即拍案起身,大步走到了陳珪的身邊,然後一伸手,將陳珪手中的絹帛拿在了手中。

 “漢瑜公如此忠義,你的諫言,備必當采納!”

 ……

 議事之後,劉備單獨將陳珪留下,要與他共同商議關乎徐州今後的發展。

 劉儉,劉備,陳珪等人談了許久,談話的內容不為外人得知,不過陳珪在離開了太守府之後,他的兒子陳登第二天便被征辟到了太守府,就任於劉備之下。

 很顯然,劉氏跟陳家達成了協議,陳珪年紀大了,早晚不能繼續支撐陳家,如今陳登順理成章的進入到了徐州官署中樞,順利過渡,想必日後會逐漸成為陳家的頂梁柱。

 這件事,一經傳開,頓時在徐州諸多家族還有徐州一眾屬官之中掀起了一陣波瀾。

 徐州諸族還有士族群體,罵陳珪的也有,羨慕陳珪的也有,敬佩陳珪的也有……反正不論是何種情緒都沒用,但人家陳珪已經都佔據了先機。

 剩下的這些徐州本地大族豪右,縱然是想要仿效陳珪,也不過是拾人牙慧,根本不可能在劉氏那裡得到過多的好處了。

 不過,終歸還是有人會別出心裁,通過別的方式,向劉儉投誠的。

 比如說,東海的王朗和琅琊的趙昱,就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向劉儉和劉備投誠。

 ……

 “舉薦人才?”

 “正是。”

 今日王朗和趙昱一同前來,向劉儉和劉備舉薦賢能。

 “不知二公所舉薦者乃是何人?”

 王朗隨即道:“彭城人張昭,字子布,善隸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眾書,與某和元達為友相善,昔日曾為陶恭祖舉茂才,子布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元達傾身營救,方以得免。”

 劉儉聽了張昭之名,很是開懷。

 他隨即對劉備道:“這位張子布,乃是忠謇方直有才義者,可請出山,相助輔佐徐州政事。”

 對於王朗和趙昱的推薦,劉備並不深信,如今聽劉儉這般說,劉備當即表示道:“我當親往請之也!”

 此時,彭城國因為孫堅攻伐已亂,張昭為避難前來東海,王朗與趙昱引著劉備去請張昭。

 對於劉備能不能請出張昭,劉儉並不抱有懷疑態度,相比於陶謙,劉備的人格魅力實在是要強太多了,張昭再孤傲清高,面對劉備的感情攻勢,他早晚也得敗下陣來。

 不過劉備去請張昭,劉儉並沒有跟去。

 並非劉儉看不起張昭,而是在臨淮之地,還有另外一個人,更加受到他的重視。

 劉備去請張昭,劉儉則是帶著張飛,親自南下去往臨淮,去接那個人。

 ……

 下邳,東城縣,魯氏故裡中。

 一位身材高大,器宇軒昂的年輕男子正在指揮家奴們收拾行囊輜重,這位男子便是東城魯氏之中的魯肅,字子敬,現年二十二歲。

 去年,他的父親剛剛去世,如今守孝期剛滿。

 在魯肅收拾行裝的時候,一位婦人正在魯肅房中,她有些猶疑地問道,“子敬,你真要因為一封信而舉家北上去往東海?”

 婦人正是魯肅之母。

 魯肅聞言停下手中動作,對母親露出一個溫和的笑容:“母親,請相信孩兒。”

 魯母雖然相信他的兒子,但終歸還是眷戀故土的。

 她問道:“就單單因為那封信嗎?”

 魯母口中的那封信,是不久前由一名自稱河北校事府的校士親自送來的。

 那封信上只有短短數句話:

 “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猶宜今日。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吾輩納奇錄異,親賢貴士,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備薄酒金樽,以待君北上也。”

 而信上並無落款。

 想起信中的內容,魯肅感慨歎道:“單單僅是一封信,自然不能使吾於此。”

 “實是那信中內容,還有那送信之人,還有徐州今來發生的事情,讓孩兒不由想起一人。”

 “普天之下,能行此異事者,恐只有一人也!”

 說到這的時候,魯肅似乎有些激動。

 “母親,縱觀天下,何人可位列英雄之巔?”

 魯母歎道:“我一介婦人,哪裡知曉這個?”

 魯肅言道:“在孩兒看來,撫遠大將軍克平北境,聲威大振,愛民如子,行事如風雷,觀其所為,確為明主,如今,有如此明主近在咫尺,我知之而不投,豈不惜哉?”

 按照魯肅的意思來說,他之所以要往北,乃是因為有明主蒞臨。

 對於這點,魯母倒是很信服魯肅的看法。

 當初袁術佔據壽春,魯肅之父曾與未及冠的魯肅論及袁術,欲舉族往壽春投袁,但魯肅卻告知其父:

 “袁公路驕橫無綱紀,非治亂之主,徒憑袁氏四世三公之名懲威而已,雖稱霸一方,然必不久矣。”

 當時的袁術也算是兵多將廣,與袁紹幾乎持平。

 誰能想到,魯肅竟然會有這樣的眼光?

 魯肅之父對他的話本是將信將疑。

 但後來事實證明,袁術敗亡之快果真如魯肅預料一般,真的就是其亡也忽,使人唏噓。

 昔日的揚州之主,如今已是成了他人麾下之臣。

 從這件事以後,魯父魯母深深的相信了自己的兒子絕對是個高瞻遠矚的人。

 只是,魯母對於另一點還有所遲疑。

 “吾兒,母親信你的眼光,盡管如此,伱也無需如此急切, 亦無須舉家北上東海啊。”

 也難怪,校士來信不過三日,魯肅收到信後到做出決定幾乎就是兩三日的事情。

 而且,他做出的還是舉家北遷的決定。

 這個時代,離鄉千裡投奔之人本就不多,更別說魯肅這種欲舉族棄業的了。

 因為這意味這一點,將整家族的未來都押在了這位明主身上。

 魯肅長歎口氣,道:“母親,孩兒之所以如此,一則乃是為了投奔英雄明主,做一番大事,二則也是為了避免族禍!”

 “族禍?”

 “母親,我們不能繼續待了,在這麽待下去,怕是早晚會被曹軍強逼著搬去江東,到時候,咱們魯家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當此危急之時,必須速行!”

 (本章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