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劉備謀主,謀盡天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鼎足3分,袁紹謀爭遼東
  第297章 鼎足三分,袁紹謀爭遼東

  被連夜召來的荀彧、郭嘉和戲志才,聽到曹操中計被陰,紛紛有驚訝之色。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陛下竟然有這等心計?”

  “怎麽可能是陛下的心計,必然是有人暗中攛掇。”

  “是陳宮還是馬日磾?”

  不論是荀彧,還是郭嘉、戲志才,都不相信劉協會有這等心計。

  郭嘉細思一陣,道:“明公,今夜宮門口執勤的是誰?”

  曹操陰沉著臉,道:“新任虎賁軍校尉,張遼。”

  “張遼?呂布的部將?”郭嘉微微錯愕。

  曹操的語氣也多了幾分驚訝:“呂布的部將?這怎麽可能?呂布能有這腦子?”

  郭嘉踱步道:“這許縣姓張名遼的將軍,有資格出現在虎賁軍的,也只有呂布麾下的張遼了。”

  “呂布或許沒這等心計,但呂布背後或許有高人支招。”

  曹操眼中閃過一絲殺意:“呂布背後的高人,那除了張邈就是陳宮了。文若,陳公台的把柄調查得如何了?什麽時候能將他這個尚書給罷黜掉?”

  荀彧如今是尚書仆射,除了分權外,也在收集陳宮的把柄,尋機將陳宮這個尚書給罷黜掉。

  荀彧搖頭:“陳公台頗為謹慎,甚至連勾欄坊都不曾去。一些對陳公台不利的官員,也直接被陳公台外派兗州了。”

  戲志才疑惑道:“明公,這呂布自從提議遷都潁川後,就跟張邈和陳宮貌合神離了,我不認為這背後給呂布支招的會是張邈和陳宮。”

  曹操皺眉:“不是張邈和陳宮,難道還會是馬日磾和楊彪?”

  郭嘉已經領會了戲志才的意思,斷言道:“明公,能給呂布支招的未必就在朝堂。”

  曹操語氣微微一促:“不在朝堂,難道是劉備?”

  很快,曹操就想到了劉備拜訪呂布、以及朝堂上阻止呂布拔劍的往事。

  漸漸的,曹操的臉色再次變得陰沉:“必然是劉備!呂布這廝,就是劉備故意放在潁川用來製衡朝中公卿的。”

  “這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陰暗伎倆,必然是鄭顯謀的獻計。”

  “讓呂布來用計,令我防不勝防,真是陰險的家夥。”

  荀彧沉吟片刻,道:“明公,當務之急,是要再次獲得陛下的信任。”

  曹操陰沉著臉:“文若,陛下的刀,可是架在了我的脖子上!君若疑臣,則臣必死無疑。”

  “與其討好陛下,不如勸諫陛下不要聽信讒言。”

  “我有意,更換虎賁軍!”

  話音一落,荀彧臉色劇變。

  更換虎賁軍,這意味著曹操不準備再裝忠臣了。

  荀彧急勸:“明公,若更換虎賁軍,朝中公卿必會以為明公有董逆之心,切勿因小失大啊。”

  曹操冷哼:“文若,你還沒看清楚嗎?我們的對手不是呂布,也不是張邈陳宮,更不是馬日磾楊彪這些人。”

  “我們的對手,是劉備!”

  “怪不得,劉備會提議陛下入潁川,他是想讓我陷入朝堂內鬥之中而無法顧及天下大勢。”

  “我在朝堂處處受製,劉備卻能以左將軍、青州牧、臨淄侯、皇叔的身份坐鎮青州,還享有假節之權。”

  “假以時日,當劉備徹底掌控青徐揚三州,即便我有天子在手,也難以號令劉備!”

  “劉備,這是在走劉虞的路啊!”

  即便董卓篡權,也要加封劉虞獲得支持。

  即便袁紹討董,亦要邀請劉虞一同討伐。

  一個有名望的漢室宗親,是任何執掌朝堂權柄的人都無法忽視的。

  漢室宗親四個字,就意味著劉備有繼任帝位的資格。

  桓靈二帝,皆是宗親身份登基為帝。

  曹操看到了劉備未來的無限可能,也看到了天下大勢的變化。

  天子在手,不意味著曹操就真的能奉天子以令不臣。

  就劉備這左將軍、青州牧、臨淄侯、皇叔、假節的身份,曹操又如何能號令?
  荀彧欲言又止。

  同樣能擘畫大勢的荀彧,自然能明白曹操心中所想。

  雖然荀彧想以比張邈、陳宮更高明的方式來助曹操執掌朝堂,給曹操樹立一個忠臣人設,但如今曹操已經中計,兩月之功毀於一旦。

  想再樹立這個忠臣人設,且不說劉協會不會信,曹操已經沒了這個耐心了!
  郭嘉掃了一眼荀彧,出言獻策道:“如今之局,袁紹在北虎視眈眈,有坐山觀虎鬥的可能,而劉備需要時間整頓青徐揚三州。”

  “明公若不想受製,需要盡快將豫州、兗州和洛陽、關中之地連成一片。”

  “荊州的蔡瑁多次向明公示好,明公可遣人與蔡瑁修好。”

  “至於呂布、張邈、陳宮等人,若尋不到罪名,就直接栽贓吧。”

  荀彧吃了一驚:“奉孝,倘若直接栽贓,恐怕給劉備出兵理由。”

  郭嘉語氣多了幾分狠厲:“劉備不敢在這個時候出兵的針對明公的!倘若劉備真的有鯨吞天下的能力,就不用勸陛下遷都潁川了。”

  “劉備需要拉攏明公來抵擋袁紹,但又不希望明公勢大,因此才會以朝堂公卿來製衡明公。”

  “然而,劉備能用公卿來製衡明公,明公亦可用袁紹來製衡劉備!”

  “天下之勢,在於袁紹、劉備和明公三人,其余如呂布、張邈、劉表、劉璋等人,皆碌碌之輩。”

  “袁紹強而劉備和明公弱,劉備只能聯合明公來抵擋袁紹,除非劉備能在袁紹南下之前將明公迅速覆滅,否則劉備就得維持這三足鼎立之局。”

  郭嘉的分析,頓時讓曹操的疑惑少了許多,更換虎賁軍的想法也更強烈了。

  “奉孝言之有理,劉備能用公卿製衡我,我亦能用袁紹來製衡劉備。”

  “倘若不爭大勢,即便有了天子在手,也難以號令不臣。董卓、王允、李傕、張邈,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這裡是許縣,我曹孟德的許縣,豈能讓呂布張邈等人,在許縣耀武揚威?”

  曹操的語氣多了狂妄,眼神也變得狠辣。

  強龍不壓地頭蛇。

  在這許縣,曹操才是地頭蛇!

  是龍,也得趴著!

  涿城。

  袁紹尋了個跟劉陔相貌年齡相仿的少年,冒充天子,安撫人心。

  劉陔被殺、玉璽被奪,雖然令袁紹很憤怒,但再憤怒也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

  踏頓送來的公孫瓚的死訊以及劉協遷都潁川的消息讓袁紹心安不少。

  尤其是劉協遷都潁川而不是青州,讓袁紹長長的松了一口氣。

  青州有劉備有劉虞,若再來個劉協,袁紹就不得不舉三州之兵去打青州了。

  但聽了劉曄的大勢分析後,袁紹又覺得當個漁翁比直接打青州更有利。

  袁紹心底,其實並沒有能穩贏劉備的信心。

  這若是跟劉備打個兩敗俱傷,豈不是讓曹操等人撿了便宜?
  兩虎相爭,最忌周圍有豺狼環視。

  要定勝負,得先將豺狼給清除掉。

  “父親。”

  三個容貌俊逸又有軍旅之氣的青年爭相而來,連誰先踏入門檻都要搶個先。

  這三人正是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和袁尚。

  其中袁譚是袁紹的原配李氏所生,而袁尚是袁紹的續妻劉氏所生,都是袁氏嫡子,袁熙則是庶出子。

  但因為袁紹自己就是庶出,所以對袁熙這個兒子也沒有如其他豪門之家一樣輕視。

  對於三個兒子,袁紹都是一視同仁的。

  “如今公孫瓚已滅,眾謀士皆勸我據黃河險要,以擋劉備曹操等人,我深以為然。”

  “爾等三人,皆是袁氏子弟,自當肩負重任,為了袁門威望而努力。”

  “我欲令爾等各據一州,以視其能。”

  “幽州、冀州、並州,此三州你等可自行擇選。”

  袁紹靜靜的道出了召見袁譚三人的目的。

  袁尚搶先道:“父親,孩兒願據冀州,請父親許可。”

  論人口論錢糧,幽州和並州加起來都比不過一個冀州。

  若是旁人,定然會覺得袁尚是在投機取巧,但對於袁紹而言,袁尚是最喜愛的兒子,什麽投機取巧?這叫機敏!

  “好!好!好!”袁紹撫掌大笑:“就依尚兒之言,即日起,你就是冀州刺史了。”

  袁尚得意的一挑眼,挑釁的看向袁譚和袁熙。

  袁熙掃了一眼不作聲的袁譚,道:“父親,孩兒請鎮幽州。”

  選擇幽州,袁熙是有考慮的。

  如今烏桓三王都臣服了,幽州沒了外患,只需要努力治理幽州諸郡就可以了。

  袁紹又在涿郡,這有不懂的還能經常回來請教。

  父子關系,不就得經常相處才能融洽嗎?
  若是去並州,還得跟高乾爭權,袁熙不想得罪高乾。

  袁紹也同意了袁熙的懇請,然後目光看向長子袁譚:“那這並州刺史,就由譚兒擔任了。”

  然而袁譚卻拒絕了袁紹的安排,請命道:“父親,並州有表兄在,孩兒若去,顯不得本事。”

  袁紹頓時奇道:“你不肯去並州,那去何處才能顯你本事?”

  袁譚慨然道:“請父親許孩兒一支兵馬,孩兒替父親拿下遼東!”

  袁紹的瞳孔瞬間一縮。

  遼東,那可是公孫度的地盤。

  “譚兒,公孫度稱雄遼東多年,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威勢不減公孫瓚。”

  “你真的要去打遼東?”

  “若你兵敗,即便你是我的長子,也得受軍法處置,否則為父難以服眾。”

  袁紹的語氣有些複雜。

  袁譚是長子,也是袁紹準備過繼給亡兄袁基當繼子的人選。

  讓袁譚去並州,有高乾輔佐也能賺些名望,順理成章的過繼給亡兄袁基。

  但偏偏,袁譚的心氣比袁熙和袁尚更高,竟然主動提出要去平定遼東!

  袁譚鄙夷的掃了一眼袁尚:“倘若隻圖安逸、知難就退,如何能揚我袁門威望?袁氏子弟,就沒有畏難不前的!”

  “父親已定幽冀並三州,又安撫了烏桓三王和匈奴王庭,唯有遼東公孫度不服。”

  “青州的劉備,是父親大敵。”

  “倘若劉備勾結公孫度侵擾幽州,父親就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

  “若孩兒平定了遼東,就可南取樂浪,越海再取青州東萊諸縣,父親再統兵南下,與孩兒兩路並進,劉備又如何能擋?”

  袁譚指桑罵槐,讓袁尚頗不是滋味,當即反駁道:
  “大哥,你從未統兵,這個時候去打公孫度,若是損兵折將,豈不是毀了父親威風?”

  “公孫度跟父親本無仇隙,你去打公孫度,豈不是讓劉備有了機會招攬公孫度?”

  袁譚冷哼:“三弟,大哥跟你不一樣!”

  “你還在滿地爬的時候,大哥就已經求訪名師學習兵法武藝了。”

  “公孫度明知烏桓三王臣服父親,卻還要西取烏桓,這已經是對父親的挑釁了。”

  “攘外必先安內,在父親決戰劉備之前,若不先平定遼東,那就是在埋下禍根。”

  “你不諳大勢,就不要說這種愚蠢之言。”

  袁尚氣得語噎。

  有心想跟袁譚辯解,但又自知辯不過袁譚,只能冷哼:“那愚弟就祝大哥馬到功成了。”

  袁紹仔細斟酌袁譚的懇請。

  良久, 袁紹問道:“譚兒要去遼東,需要何人同往?”

  袁譚道:“請父親調撥郭圖、辛評、陳琳、汪昭、岑璧、彭安,有此文武六人,再調撥三萬兵馬,足以平定遼東。”

  袁紹微微眯眼:“顏良文醜,你一個不要嗎?”

  袁譚輕笑道:“若讓兩位上將軍同往,又如何顯得孩兒本事?”

  袁紹見袁譚篤信,也不再勸,壯言道:“譚兒有如此膽魄,為父深感欣慰啊。就依譚兒之意,調撥郭圖、辛評、陳琳、汪昭、岑璧、彭安六人,以及三萬兵馬與你。”

  “待平定了遼東,為父親自與你表功!”

  袁譚大喜,拜道:“謝父親信任,孩兒必定不會辜負父親期望,定會擒公孫度父子來涿城見罪。”

  袁尚暗暗握緊了拳頭。

  袁熙則是眼前一亮,湊近袁譚道:“大哥要征討遼東,若有用得上愚弟的,盡管提。”

  袁譚輕蔑的掃了一眼袁尚,笑道:“若讓二弟相助,也顯不得大哥本事。二弟坐鎮幽州,靜看大哥如何定遼東!”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