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從百戶官開始》第433章 懸殊的數據
有了段明的先例在,此時禦書房之中一時之間竟再無人敢站出來明確的針對李桓。

 李桓執掌錦衣衛,不知道掌握了多少人不為人知的把柄,縱然大多數的把柄可能對於他們這個層次的存在沒有什麽影響,但是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一些陰私是不是也落在了錦衣衛手中。

 就好比段明同自家門生發妻的私情,這問題說大不大,如果說是放在普通人身上,至多也就是一個私德有虧。

 可是放在段明身上卻是致命性的,一朝名聲盡喪,不容於士林,對於段明這般靠著名聲立足的官員來說,還不如直接殺了他們來的痛快一些。

 況且李桓也說了,段明並非是如表面上那般清廉,可以想象此番段明被下入大牢之中,等著他的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此時朱厚照端坐在那裡,目光掃過一眾人,緩緩開口道:「諸位卿家若是對於冠軍侯、英國公的提議沒有什麽異議的話,那麽朕便即刻下旨,封鎖京城九門,召京營將士入京大索反賊同黨。」

 楊廷和幾人對視一眼,齊齊向著天子拜下道:「陛下三思啊!」朱厚照見狀,頗為不耐煩的道:「此事就這麽定了。」

 京營

 身為一營指揮使的張淮正在校場之中督促麾下將士訓練,忽見一人匆匆而來。

 張淮見到來人不由的眉頭一挑,來人他自然不陌生,赫然是一直跟在李桓身側,出身於李氏一族的親兵李虎。

 李虎做為李桓隨身的親兵,縱然是張淮也不敢輕視。「大人,陛下有旨,大都督令自我部即刻開拔入京。」

 張淮聞言先是一愣,隨即便恭敬的自李虎手中接過調兵文書。

 因為京營駐扎在城外的緣故,同京城有著那麽一段距離,再加上李桓提督京營之後,嚴肅軍法,可以說將京營打造成了鐵板一塊,再無往日那種散漫之相,更不是誰人想進出京營便可隨意進出。

 可以說如今若然沒有軍令的話,閑雜人等擅入京營者便是被當場斬殺也是不冤。

 正因為如此,京營雖然就在京城左近,但是對於京中所發生的事情,若然沒有人特意通傳的話,京營上下那是一無所聞。

 做為一營指揮使,勳貴出身的張淮比誰都清楚京營的存在對於京師的重要性,但是張淮也知道京營兵馬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入京師的。

 京中若是有什麽事情的話,尚且有五城兵馬司的兵卒,等閑情況下根本就用不到調動京營兵馬入京。

 一旦京營兵馬入京的話,那麽必然是有危及到了天子安危的大事發生。

 所以說當張淮聽了李虎所傳令喻看著手中調兵文書之上加蓋的天子印璽,張淮不由的面色為之一變。

 一身甲胃的張淮目光一凝,落在李虎身上,沉聲道:「李虎兄弟,快說,京中可是有什麽大事發生?」

 李虎做為李桓的心腹,加之又做為李桓之親衛,可以說李桓所知曉的事情,李虎十之八九也知曉。

 而調兵這麽大的事情,要說李虎不知道其中內情的話,至少張淮是不信的。

 李虎同張淮也算是舊識了,畢竟當初在戰場之上,他們也曾一同浴血奮戰,加之張淮出身於英國公府,以李桓同英國公府之間的關系,面對張淮的詢問,李虎自是一五一十的將京中所發生的事情告知於張淮。

 當張淮得知天子以及李桓一日之間盡皆遇刺整個人臉上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色,隨即反應過來勃然大怒道:「好大膽,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敢刺殺天子以及朝堂重臣,便是將京城掘地三尺也要將反賊同黨挖出來。」

 說話之間,張淮當即衝著身邊親兵吼道:「傳本將令,即刻擂鼓聚兵。」

 這一日,京城九

 門轟然關閉,大隊大隊的士卒極為罕見的開進了京城之中,伴隨著一隊隊的士卒在五城兵馬司以及各坊底層官員的配合下嚴格排查,大索全城,一時之間,整個京城上空彌漫著一股令人壓抑的氛圍。

 天子以及冠軍侯齊齊遇刺的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京城,本來見到兵卒入京大索全城便已經是心驚膽戰的京城百姓這會兒就更加的惶惶不安了。

 天子遇刺,做為京城百姓隻感覺這幾年之間,隨著新天子登基,時不時的便會爆出令人驚悚的消息來。

 前幾年天子同樣是為人所謀害,甚至還有京營亂軍殺入京師,雖然說很快就被平定叛亂,可是也給京城百姓留下了談資。

 這才幾年啊,竟然又爆出天子遇刺的大消息來,不知多少百姓下意識的向著皇城方向望去,自家的這位君父這到底是倒得什麽霉啊,上百年都難得一見的事情,竟然在數年之間連番上演。

 三日後,隨著大量的士卒緩緩開拔回營,提心吊膽了數日的京城百姓終於是將一顆心放了下來。

 同時放下心來的還有京城之中一些官員,當然也有一部分官員卻是一顆心隨之懸了起來。

 鬧出這麽大的動靜,要說沒有一點收獲的話,只怕說出去都沒有人會相信。

 其他不說,單單是這幾日之間,錦衣衛以及東廠凶神惡煞一般將一群群的人抓走,這可是看在無數人眼中的。

 雖然說大索全城落下了帷幕,可是只要不是傻子都清楚,這只不過是另外一場風暴的開端罷了。

 其他不說,單單是那些被抓走的人,誰知道錦衣衛、東廠會從這些人身上挖出什麽消息來,要知道這些人既然被抓走,肯定有著被抓走的理由,尤其是其中不少人同朝中許多官員都有著不清不楚的聯系。

 皇城之中

 當李桓再次進入天子禦書房的時候,除了天子之外,就再無其他人。

 看著李桓,朱厚照將手中朱筆放下,示意李桓落座道:「李卿,京營士卒可都回營了嗎?」

 李桓微微點了點頭道:「陛下放心,臣親眼看著京營士卒盡數回營,必不會有一名士卒留在京中鬧出什麽亂子。」

 朱厚照目光之中閃過一道精芒盯著李桓道:「朕聽聞此番錦衣衛、東廠抓了不下數千人,莫非這些人.....」

 李桓不等天子將話說完便是衝著天子微微搖了搖頭道:「陛下怕是要失望了。」

 朱厚照聞言臉上閃過一絲失望之色,隨即輕笑道:「本來朕就沒有抱有什麽期望,既然那些人敢做出刺殺王架這等誅九族的事情來,肯定不會留下什麽線索。」

 李桓輕歎一聲,他倒是想要將那些刺客的同黨給搜刮出來,可是事實卻是千難萬難。

 且不說那些刺客連一個活口都沒有,只看那些刺客的行事風格就知道,縱然是真的有同黨還留在京中,那麽對方必然有著經得起查的身份。

 吐出一口氣,朱厚照看著李桓道:「以對方的瘋狂程度,既然有第一次,那麽必然還會有第二次,這次抓不到對方的手尾,那麽就等下次,朕就不信這些人能夠忍得住。」

 天子所言並不是沒有道理,對方在一日之間,先是刺殺李桓,然後在得到天子出宮的消息之後,短短的時間內便毫不猶豫的做出刺殺天子的決定來。

 單單是從這點就能夠看出,這一夥刺客背後之人絕對不是什麽一般的勢力。

 而這樣一股勢力擺明了恨不得要李桓還有天子去死,要說對方只出手一次,李桓自己都不信。

 將手中茶水放下,李桓抬頭看著天子道:「陛下,雖然說此番沒有真正抓到那些刺客的同黨余孽,但是也並非是沒有一點的收獲。」

 聽李桓

 這麽一說,朱厚照不由的眼睛一亮,向著李桓投來好奇的目光。

 李桓正色道:「正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那麽多人進入京中,並且還要在京中吃用,不管對方多麽的謹慎小心,收尾工作做的有多好,也不可能將這些人的痕跡盡數抹去。」

 說著李桓眼眸之中閃過一道冷厲之色道:「此番錦衣衛大索全城,但凡是來歷可疑,無有京城數戶百姓辨別擔保之人此刻已盡數被拿下,除此之外還有街面上的地痞無賴之流也被清理一空,根據這些地痞無賴的交代,的確是有這麽一夥人存在的痕跡,雖然說也不清楚這些人到底是什麽來歷,又同京中何人有牽連,不過從這一夥人采購的飲食來看,可以肯定這一夥人若是不出意外,應當是來自於江南之地。」

 聽得李桓這麽一說,朱厚照不由的眉頭一挑,沉聲道:「江南?」

 朱厚照下意識的看向李桓,如果說這一夥人來自於江南之地的話,朱厚照首先想到的就是不久之前李桓曾在揚州府所辦的那一場大案,可以說是將整個揚州府的官場、地方清理一空。

 甚至如今內庫以及國庫一下子變得無比充盈,也是拜這一場大案所賜。

 這些地方上的豪強可以說的上是盤根錯節,哪怕是李桓已經盡可能的將那些罪有應得之輩盡數誅殺。

 可是要說沒有漏網之魚的話,便是李桓自己都不信。

 區區揚州府相比偌大的江南之地自然是沒得比,李桓那一刀站在揚州府,痛的可不止揚州府的那些地方豪強、士紳,以這些豪強、士紳的人脈關系,不敢說整個江南之地的豪強、士紳對李桓恨之入骨,怕是大半之人都恨不得李桓去死。

 「難道說這些人是揚州案的余孽?」

 面對天子的疑惑,李桓罕見的露出苦笑道:「這些人的收尾做的實在是太乾淨了,臣實在是不敢斷言這些人到底是何來歷。」

 君臣對視一眼,這等事情縱然是錦衣衛、東廠號稱無孔不入,也不可能是無所不能的,否則的話,這會兒也不會是君臣二人相對無言,而是錦衣衛緹騎四出抄家滅族了。

 歎了口氣,朱厚照收拾心情,隨即向著李桓道:「李卿,你且來看,這些奏報皆是內閣整理之後所呈上來的關於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清查田畝、人口的匯總數據。」

 李桓雖然說負責稅賦變革之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桓就要親自去抓這件事情,其實李桓也沒有那個能力。

 真正負責這件事情的不是別人,而是王陽明等一乾官員。

 至於說李桓的精力,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對京營的掌控上面,主抓錦衣衛,監督那些派駐到地方上的朝中官員推行人口、田畝清查事宜。

 因為天子遇刺一案,李桓這幾日自然是沒有關注稅賦改革之事的進程,此時聽天子這麽一說,李桓不禁頗為好奇的道:「莫非內閣已經統計出了我大明天下田畝、丁口數據?」

 朱厚照微微點了點頭,面色沉凝,隨即將桌案之上的一份奏章遞給李桓道:「李卿不妨瞧一瞧。」

 自天子手中接過那一份奏章,李桓緩緩將之打開,目光一掃,很快李桓便是面色微微一變。

 奏章之中清楚的寫著,經過此番清查統計,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之地,共計有田畝四百八十萬頃,丁口七千八百六十余萬。

 按照這奏章之上的數據來看的話,大明如今共計有田畝近五億畝,人口近八千萬,這數據看著的確是不小,但是無論是天子還是李桓都明顯察覺到這數據的不對勁之處。

 將李桓的神色反應看在眼中,朱厚照皺著眉頭道:「弘治十五年,父皇下令清查天下田畝丁口,當時官方的數據是六百二十余萬頃,丁口七千二百余萬。」

 不過李桓

 心中卻是波瀾起伏,朱厚照是拿近十年前弘治朝的數據做對比,一眼就能夠看出田畝數據上的極大差距。

 但是李桓卻是記得關於明朝田畝的一個大概數據,話說張居正變法,行一條鞭法,同樣是清查天下田畝丁口,據記載,萬歷三十年,計有田畝一千一百萬頃之多,數據較之弘治十五年翻了一倍,而較之眼前奏章上的數據幾乎是翻了兩倍之多。

 未來張居正變法能夠清查出田畝一千多萬頃,結果眼下他們君臣施行稅賦改革,竟然隻清查出不足五百萬頃,要說地方上的官員沒有瞞報的話,李桓都敢將眼前這奏章給吃下去。

 【早點更新,求一波月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