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來者不善
青州別駕劉獻來了北海,這讓劉備有些意外,卻又在預料之中。
正如軍師所說,袁譚應該會有動作,只是沒想到這麽快。
而且看劉獻的架勢,似乎來者不善。
“劉別駕來此,想必是袁使君有什麽吩咐,請直說無妨。”
將劉獻迎進府中見禮坐定之後,劉備含笑說道。
周興和簡雍孫乾在旁邊作陪。
劉獻和劉備一樣,也是漢室宗親,家境比劉備還要好,因此才會被袁譚辟為別駕。
雖然同為劉氏,但是天下姓劉之人甚多,即便同宗同祖,彼此之間也無半點情分。
現在劉獻身為青州別駕,首先代表的是袁譚的利益,對待劉備,就像對待張備李備一樣,不因對方姓劉而有所寬待。
甚至因為劉備現在的左將軍、牟平侯和北海相的身份,讓劉獻因嫉妒而生恨。
“劉府君,袁牧讓我來,確實是有事。”
劉獻稱劉備為府君,是以對方的北海相身份來和自己對話,而不是左將軍的身份。
“別駕請說。”劉備仍然面上含笑道。
“劉府君丟失徐州,跑到青州,有一年了吧?”
劉獻沒有直接說事,特意提到劉備丟失徐州之事,想要借機羞辱一下。
劉備並不在意,他是個有仇必報之人,但這種小事,還不能讓他動怒。
“嗯,一年有余了。”劉備面色不變答道。
“一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劉獻似乎有些感慨,“記得在一年之前,那時劉府君還在徐州,未到青州。當時許多人都說,天下最亂的州是青州,而青州最亂的郡是東萊。在青州大地上,黃巾遍地,賊寇橫行,百姓逃離避往遼東者甚多。”
“可是自從劉府君到青州後,東萊四大賊首已滅其三,剩下的管承也逃去徐州,最近聽說甚至被趕入海中小島,不敢複登陸地。便是這北海之地,劉府君一到,黃巾賊寇紛紛逃竄而走。東萊北海二郡的百姓皆能安定,此乃劉府君之功啊!”
劉備有些疑惑,不明白劉獻為什麽要提起這些。
別人稱讚,自己必須要謙虛回應。
劉備微笑道:“劉別駕謬讚了,黃巾賊寇得以剿滅,百姓得以安定,乃袁使君威名震懾和青州義士盡力之功!”
周興一直仔細看著劉獻,此時猜到對方接下來可能要提要求了。
套路而已,就跟先誇你有錢又大方,然後跟你借錢一樣,奉承話可不是亂說的。
“只是……”劉獻停頓一下,接著說道,“東萊北海二郡已無賊寇相擾,樂安濟南等郡卻是深受賊寇之害,百姓逃離,田地棄荒,賦稅難收,如今州府庫中已是空見其壁,毫無積存。”
“此前東萊北海二郡受賊之害,袁牧心仁愛民,因此未向劉府君收取賦稅錢糧。如今東萊北海二郡俱已無賊寇之害,百姓安居勤耕,這賦稅錢糧也該向州府上交了。況且,這賦稅錢糧並非州府所得,袁牧還要上交朝廷的。”
“劉府君,袁牧之意,念在東萊北海二郡初安,因此並未要求你們足額交納賦稅,只需交出二百萬錢和五萬石糧即可。”
“這麽多!!!”
劉備一邊聽著,面色變得越來越難看,最後忍不住脫口而出。
二百萬錢和五萬石糧,劉備現在拿得出來,
但是要他交出去,那是在割他的心頭肉。 劉備不可能答應,也不可能直接拒絕。
他看向軍師周興,希望對方能替自己想個主意去應對。
周興聽到劉獻報數之後也是微微震驚。
縱使再有心理準備,也沒想到袁譚會這麽獅子大開口。
看來,東萊大勝遼東兵的隱患終於顯現出來了。
袁譚這是想要榨乾劉備的錢糧,沒有錢糧就養不了兵,養不了兵就沒有威脅,這算是釜底抽薪之策。
比直接派兵來攻要高明多了,尤其是現在幽州公孫瓚未滅,袁紹實際上不太想在青州用兵。
二百萬錢和五萬石糧,說起來不算多,但劉備剛得北海,又實行減稅免賦之策,庫中所存並沒有多少。
如果是二十萬錢和一萬石糧,那周興會立刻答應交出去。
現在這個數目,是萬萬不行的。
周興也在猶豫,正在想著應該怎麽拒絕。
簡雍和孫乾此時面面相覷,看著劉備和周興,不知道應該說什麽才好。
他們二人心裡都明白,拒絕是肯定的,但是要怎麽拒絕,又不能惹怒袁譚才是關鍵。
“劉府君,伱不願向州府和朝廷上交賦稅錢糧嗎?”
劉獻看到劉備猶豫不語,又催問道。
“劉別駕,不是我不願上交,只是這二百萬錢和五萬石糧實在太多了,我沒有這麽多錢糧啊!”
劉備一時不知道該怎麽拒絕, 隻好哭窮道。
“哈哈哈,”劉獻突然笑道,“劉府君,我是青州人,又是青州牧府別駕,別人不知道,我還不知道嗎?東萊現在的著籍人口超過三十萬人,北海超過五十萬人,二郡人口超過八十萬。如此多的人口,一年所收的賦錢少說也超過六百萬錢,現在州府只是要你交出二百萬錢,怎麽可能會沒有呢?人口多了,田地得以耕種,所得田稅更多,拿出五萬石糧那不是輕易之事嗎?”
“難道……你是要留著錢糧養兵嗎?”
劉獻最後陰聲問道。
劉備心中暗驚,沒想到劉獻竟然對東萊北海二郡的情況這麽了解。
而實際上,東萊和北海二郡的百姓,如果加上其他州郡遷來的流民,人口已經達到百萬。
“劉別駕,你算錯了,沒有這麽多。”
周興這時說道。
“哦,是嗎?”劉獻看著周興問道,“你就是周文盛?”
劉獻聽說過周興,知道這個人是劉備的軍師,也是劉備的謀主。
“正是,”周興微微一笑,說道,“劉別駕應該知道,劉將軍此前依袁大將軍和袁青州之意,田稅按十五稅一收取,並且免去東萊北海二郡百姓的口賦和更賦,同時將算賦由一百二十錢減為一百錢,從二十歲起征。袁大將軍和袁使君甚有仁德,寬以待民,而且百姓初安,未能足額交納賦稅,如今府庫之中同樣徒有四壁,怎麽會有這麽多的錢糧向州府交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