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府外,袁尚傑手持寒鐵烏光戟,攙扶著祖父袁凱向馬車行去,身後跟著父親袁卓、母親葛敏婷,以及弟弟袁尚雄和妹妹袁尚英。
袁家不但是雲城大族,在新漢也是勳貴之家。
在祖帝剛剛登基時,袁家家主袁陸就是劉峰堅定的擁護者,早早就投奔到劉峰麾下,並逐步成為劉峰麾下最重要的將領,其統帥的麒麟軍,更是為劉峰披荊斬棘,在掃除異己、征戰沙場時立下赫赫戰功,被劉峰封為“申國公”。
袁家人丁興旺,僅袁陸就生有九子,更不論袁家旁系支脈。
且袁陸九子各個皆有統兵大將之姿,世人多讚歎:袁家九子,各個不凡。龍生九子,亦難如此。
滅秦之戰時,秦國憑借霧孟關天險,將漢國三十萬大軍拒之門外,漢軍死傷慘重卻難進一步。
當時,還是漢王的劉峰不顧群臣反對,突然臨陣換將,將還在老家雲城丁憂的袁陸召回,讓其主持滅秦的一切事物。
臨行前,劉峰鄭重叮囑袁陸:漢對秦行滅國之舉,其余諸國都在蠢蠢欲動,據探子匯報,楚、宋、韓、魏都在調兵遣將集結糧草,預要橫叉一腳。將軍此行任重而道遠。
我大漢若不能在短時間內拿下秦國,漢國就要面領多國合圍之勢。到時,情況急轉直下,漢國將有滅國之危。
孤將全部身家性命托付於卿,卿莫要讓孤失望。
袁陸沒有猶豫,當即立下軍令狀:“王上所托,臣必效犬馬之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袁陸臨危受命,僅帶領袁家九子,輕車簡行奔赴前線。
霧孟關前,漢軍血流成河,城高十丈,屍積九丈有余。
袁家長子袁鑫眼看多日攻城無果,親自赤膊上陣,二子袁峰、五子袁赫、七子袁彪恐大哥有失,皆緊隨其後。
四子共守一段城牆,刀劍加身亦死戰不退,才使得漢軍源源不斷湧上城頭,為漢軍奪取霧孟關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戰,袁鑫身中四刀,刀刀皆可見骨,袁峰身中兩刀三箭,破霧孟關時已經昏迷不醒,袁赫、袁彪亦是有傷在身。
漢軍攻破霧孟關,兵鋒直指秦國都城朔陽,各諸侯國大驚,加緊調派兵馬,妄圖攻漢救秦,劉峰無奈,只能傳旨袁陸加緊滅秦。
袁陸不得已,只能采取分兵進擊之策,自己親提主力大軍十五萬進逼朔陽最後的屏障永安。隨後,遣八子袁鵬領軍五萬西出棗城,又派三子袁弘親率大軍五萬東出淮北。
如此分兵乃不得已而為之,致使兵力銳減攻城乏力。
秦國在生死存亡之際,爆發了罕見的凝聚力。
永安城頭上,不但守城士兵拚死抵抗,就是平民百姓也紛紛加入戰團,戰況焦灼讓人唏噓不已。
袁鵬的西路軍碰到了秦國大將廖偉。
廖偉深知,各諸侯國都在整軍備戰,漢軍時間緊迫,故而禁閉城門堅守不出。
袁鵬多次嘗試強攻,皆以無果而告終。無奈之下,只能每日以投石車轟砸城牆。
袁家三子袁弘文武雙全,為新漢少有的幾個帥才之一,大軍東出淮北,一路破關斬將,殺的秦軍望風而逃。
在攻打順城時,碰到秦國大將曾毅。
雙方僵持半日,皆無出兵歷戰之舉。
袁弘假意繞過順城直逼朔陽,曾毅恐都城有失,果斷派兵追擊。
袁弘派兵埋伏在伏龍谷內,又遣驍將湯瑞沿途設伏,待秦軍前軍過後半路殺出,
將秦軍打的驚慌失措。 此時,湯瑞在敵軍後方掩殺,秦軍測底崩潰。
袁弘帶領大軍不急不緩的追趕秦國敗軍,沿途以秦國敗軍為誘餌,逢城破城,遇寨拔寨。
就在袁陸猛攻永安城,袁鵬西進受阻之際,袁弘卻以極快的速度向朔陽推進。
僅僅不過十日,袁弘的大軍就距朔陽不過區區五十裡。
袁弘早早就命兵卒多豎軍旗,營造出三十萬大軍的雄壯之勢。
在袁弘兵進朔陽之際,秦王宮已經亂作一團。
敗退的秦軍將袁弘兵馬形容的遮天蔽日,怕有數十萬之眾,引起秦國君臣的震動。
秦王秦川年不過十九,聞漢軍數十萬兵馬兵臨城下,嚇的在朝堂上當眾失禁。
見君王如此,不少朝臣皆起的別樣心思,很多人更是當眾說出了投降之言。其中,士大夫李偉、曉騎將軍嶽華更是旗幟鮮明的大唱亡國之論。
只有秦國國相王子文、大將軍蒙恩主張堅決抗漢。
因王子文和蒙恩在秦國威望極高,使得秦國決策難下定論,一直在降與不降間徘徊不定。
就在秦國投降派與主戰派爭論不下之際,袁弘的大軍已經距城十裡安營扎寨。
朔陽作為秦國都城,城高十三丈,有精兵數萬。
袁弘暗思強攻難有作為,便讓人向城內投射勸降書。
然百十封勸降書投入城中,卻如石沉大海般渺無音訊。
袁弘勸降無果,又心生一計。其遣兵卒四處抓捕秦國百姓,將秦民編制成眾多個千人隊,壓至兩軍陣前。
一個時辰殺一批。
這就是袁弘的攻心之計。
袁弘的原話就是:秦國一日不降,漢軍屠殺一日。秦國一月不降,漢軍屠殺一月。看看是你秦國百姓夠多,還是我袁弘心夠狠。
僅僅三日,秦國朝堂就已經承受不住,只因這三天,袁弘就殺了十數萬人。
屍體遍布壘如城牆,鮮血潑灑積流成溪。
袁弘又命人將頭顱堆成京觀,壘高十數丈,比之城牆還高。
袁弘讓兵卒喊話,在不開城投降,大軍破城之日,就是屠城之時,秦國王室斬盡殺絕,一個不留。
秦王被袁弘的狠辣嚇破了膽,力排眾議開城投降。
國相王子文悲憤欲絕,指著秦王怒罵“昏君”,從城牆上一躍而下,摔死在城下。
大將軍蒙恩悲呼“國恥”,三聲之後橫劍自刎。
袁弘幾乎是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朔陽。
袁弘讓秦王傳檄四方,命所有守軍投降。
至此,秦國滅亡。
隨後,袁陸坐陣秦都,命三子袁弘為帥,帶十萬將士回援漢國,袁家八子皆隨軍出征。
袁弘挾滅秦之威,大破四國聯軍於棗泥,斬敵二十余萬。
劉峰聽聞戰報大喜過望,當即封袁弘為鎮國公,其余袁家八子皆為侯。
袁氏一門兩公八侯風光無限。
一時間,袁家威勢如日中天,威勢輻射整個漢王國。
當時,民間就流傳:袁家盛,九子出,蹬龍門,扶社稷,劉天下,袁一半,名顯赫,威無邊。
皓月歷168年春,劉峰以袁家三子袁弘為統帥,統軍十二萬出擊楚國,袁家其余子弟皆隨軍出征。
有人斷言,此次滅楚之戰,袁家必可一戰封神,滅楚之後勞苦功高且封無可封,袁陸封異姓王必是板上釘釘。
一時間,袁家門前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風頭無兩天下豔羨。
楚國知漢軍來攻,遣大將鍾離駿領兵十八萬,在鄲城與之對峙。
祖帝劉峰滅九國之心路人皆知,楚國舉傾國之兵阻敵,袁弘對此並不意外,滅國之戰在即,雙方用兵都極為謹慎,在鄲城展開對峙。
雙方對峙數月有余,漢軍勞師遠征,每日僅糧草消耗就是天文數字。袁弘為引楚軍出城,多次引歌姬在營中作樂,或於鄲城外狩獵,而鍾離駿對此則一笑置之不予理會。
誰曾想,一次狩獵之時,忽有數百死侍手持軍努刺殺袁弘,袁弘一時大意,不慎中箭昏迷。
當夜,楚軍突然夜襲大營,袁弘昏迷未醒,漢軍群龍無首,被楚軍殺的大敗,十二萬大軍被屠戮大半,剩下被生生打散。
此役,袁家九子戰死七人,只有袁家九子袁奎帶著昏迷的袁弘逃回漢國。而袁弘也因逃亡途中傷口再次崩裂感染,導致高燒不斷,醫者看過卻無法可行,不幸英年早逝。
袁陸聽聞此消息,隻覺得天旋地轉。當即,一口鮮血噴出,怒急攻心臥床不起,不數日也撒手人寰。
祖帝劉峰聽聞鄲城戰敗,袁氏一族死傷殆盡之時,既沒有出離的憤怒去追究戰敗的責任,也沒有過分的悲傷去緬懷袁家死傷之人,而是平靜的讓人心中膽寒,似乎一切都在劉峰的意料之中。
劉峰收回了袁家的麒麟軍,但也恩裳了袁奎繼承其父“申國公”的爵位,但也僅僅只是一個爵位, 卻沒有任何的實權,很多同僚都背後戲稱袁奎是“安樂國公”。
同時,這個爵位也沒有其他公侯世襲罔替的特權。劉峰有言:袁家子嗣要繼承爵位,必須要在軍中歷練,憑借軍功獲得。為此,袁氏子弟多數前往邊軍任職。
或是機緣巧合,亦或是命中注定,袁氏子弟幾乎都戰死在邊境戰線上,袁家也因此人才凋零。
至此,袁奎才幡然醒悟,察覺這可能就是祖帝劉峰針對袁家的一個赤裸裸的陽謀。袁家若想恢復祖上榮光,就要立足夠的軍功,軍功越高危險性就越大,祖帝這是借外敵之手在削弱袁家啊!
你袁家風光無限又如何?你袁家功高震主又如何?你袁家將門九子又如何?還不是統治者幾個念頭,就被收拾的服服帖帖。
為家族延續計,袁奎謊稱自己思念亡父亡兄成疾,常常半夜驚醒,導致精神不濟,主動辭去國公之位,要回雲城祖宅養老,劉峰二話沒說,大筆一揮欣然應允。如此,也更加堅定了袁奎的猜測。
袁家樹大招風,有功高震主之嫌,袁家衰敗或是機緣巧合,但更多的可能是某些人的處心積慮。
伴君如伴虎,不過如此。
將門九子,用十二萬大軍陪葬,袁氏一門也算的上是“厚葬”了。
袁奎回到雲城後,就召集家族剩余子弟,嚴令眾人不得再出世為官,借祖上余茵,就都做個富家子弟即可。
聲名顯赫的袁氏一族,也因此家道中落。
從如日中天到無人問津,此間種種心酸不足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