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下這些鄉民之後,秦懷道滿懷失望之色,叮囑眾人不可再犯害人之過之後,又給他們留下了些糧食,眾人感恩戴德叩拜,但秦懷道看得出來,田老三之事已然壓在他們心頭之上,揮之不去。
見眾人有此心態,他才舒緩許多,這些鄉民因為口中言語連害兩人,若連這點反省都沒有的話,那他簡直就是白救了這些人。
帶著這份心事,秦懷道等人再次踏上前往三山峽的道路。
沿途他看到許多被洪水衝擊之下百姓各種家具和物資漂浮在水上,還有不少災民沿水打撈,試圖打撈些有用的東西來,秦懷道沒有阻止。
物盡其用,反正這些遺失之物也再難找回物主,不如讓這些東西能多幫助一個災民,就幫助一個災民吧。
很快,秦懷道帶著羅武與李淳風還有錦衣衛與警備軍來到了蒲州城的地界附近。
又行了一個時辰的道路,李淳風站在山頭之上突然停下。
只見洪水峰面面之上,零零碎碎露著幾棟建築的屋頂,李淳風打開地圖指向那幾處屋頂說道:“陛下請看,那裡就是蒲州了。”
秦懷道順著李淳風的手指方向看去,那裡盡是洪水,哪裡還有什麽蒲州?
就連羅武也猶疑地看向李淳風:“那裡可什麽也沒有,你確定?”
李淳風點頭道:“結合地圖位置與此地山貌來看,此地為蒲州無疑,你們之所以看不到蒲州城全貌,是因為整個蒲州,大部分已經被洪水給全部淹沒了。”
洪水嘛,能把蒲州淹掉很正常,現在的城池所建之樓並不算高,建個兩三層就算頂了天了,能建到六七層,都能算鬼斧神工,具備這個建築技術的,除了極少數工匠之外,大漢幾乎找不出這樣的能人來。
既然蒲州被淹已成既定事實,能做的只能是盡量補救。
“看看附近有沒有需要救助的百姓吧,洪水肆虐之下,能救一個是一個。”秦懷道吩咐道。
“諾。”
沿途之上,他們又遇到不少被困於洪水中的百姓,借著水輪舟之便利,他們再次救下不少人,而此時,眾人也開拔到了三門峽附近。
長安之內。
負責處理長安防務的薛仁貴,在城內巡防的時候發現湧入長安的災民越來越多,他不得不調配人手找民部安置這些災民,房玄齡連夜叫人做些臨時庇護所讓這些災民在長安城內集中起來,便於統一救治。
救治之時,他心裡慶幸著幸好陛下有先見之明,提前高價收了大量糧食,否則現在的長安肯定到處都在爭搶著糧食。
又有一批災民湧入長安城之內。
臨近中飯時間,新近的災民擔心自己沒有食物,又見眾多災民並無這種憂慮,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卻見兩位大人物帶著民部之人到達災民居住區。
來人正是房玄齡與薛仁貴。
“諸位一路逃亡辛苦了,奉大漢皇帝陛下秦懷道之命,國事部大臣,民部官房玄齡前來慰勞大家,洪水未退之前,所有的口糧皆由朝廷提供,請大家放心。”
還有此等好事?這些新進的災民個個翹首以盼,他們也不奢求能吃上別的,能有一口熱粥喝,就已經心滿意足。
等見到食物之時,還是超出了他們的期待。
這位朝廷大員所帶來的,竟然是熱騰騰的大米飯!
就算是在自己家裡,他們也未必能每天吃到大米飯,但是在長安,朝廷不僅給他們吃大米飯,還免費提供。
這是從未有過的待遇!
長安第一糧商張道之處。
手下匆匆來報。
“張老爺,長安又進了一批災民,按照之前進的災民數量上來看,已經累積兩萬有余,朝廷那邊不僅派民部安置這些災民,還免費提供糧食和醫藥進行救助,這些災民雖說在過來的時候吃了些苦頭,不過現在已然安穩。”
聽到手下的匯報,張道之臉上展露出笑容。
看來,他沒有聽江勝為的胡說八道,帶領糧商將糧食無償捐獻給朝廷,是正確的選擇。
“知道了,下去吧。”
既然朝廷如此愛護百姓,那他張道子就必須再做點什麽。
當日下午,他便召集了不少糧商,眾多糧商聞張道子的召集,以為又有什麽大事將要發生,內心惶恐不已。
沒辦法,自從出了糧商滅門一案之後,他們見到誰都以為是殺手隨時會把他們殺掉,錦衣衛在保護他們一段時日之後見無危險就撤掉了,可他們哪裡會放心?
見到張道子之後,他們擔憂地詢問起來。
“張東家,是不是又出什麽大事了?”有糧商提問。
張道子卻笑道:“大事肯定有,不過大家且放心,這次不是有關大家身家性命的事,在此之前,我想問問諸位,爾等有誰關心過災民情況的?”
這些糧商個個皺著眉頭,十分不解。
他們只是糧商,並非官員,關心這些災民有什麽用?
再說這不還有朝廷嗎?
看出這些糧商的疑惑, 張道子知道,這些人肯定不怎麽關心,不然怎麽會是這種神情?
他將朝廷在長安對災民的所作所為一一告知:“各位,自洪水肆虐之後,朝廷於長安設東西兩座大營,專門安置從各地逃難的災民,目前已有兩萬有余,你們知道這兩萬災民靠什麽生活嗎?靠的就是朝廷提供的免費糧食,而且我還聽說,朝廷提供的不是普通的粥水,而是大米飯!”
眾多糧商皆是倒吸一口涼氣,按照歷朝歷代救災之策,給災民的只能是粥水,否則會嚴重加劇朝廷財政負擔,沒有錢糧,整個朝廷拿什麽發俸祿,拿什麽治理下面的各個州道?
例來大朝沒落,雖然大部分都是朝廷潰爛的原因,卻也怕國庫虧空財政不濟不無關系,若是朝廷過度虧空的話,這個才建立起不久的新朝,怕是要倒在洪水之後的風雨飄搖之中。
“張東家此話當真?朝廷真得給這些災民免費提供白米飯?”
張道之道:“親眼所見,哪還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