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心想,若能聯合金國,戰勝遼邦才有絕對的把握。如果單打獨鬥,宋遼戰爭肯定打的很艱難。他心裡明白,宋遼兩國國力相當,有道是,損人一千自損八百。如果險勝遼國,自己的經濟也要被掉垮。
然而,燕雲十六州若不收回,真的愧對列祖列宗。不管怎麽樣,既然朕的重大決策已經做出,沒有收回的理由。金國願意和朕聯合,當然再好不過了。如果不願意和朕聯合,只要願意保持中立,兩頭都不幫,朕也好計劃。
眼下,陸路是行不通了,只有用水路。朕派出使團,乘船北上,出訪金國,試探一下金帝的口氣。
於是,太宗對眾臣說:“朕想派出使團,乘船北上,出使金國。你們說,這個使者誰最合適?”說罷,看了一下眾臣。
“楊光美是最佳人選。”寇準說。
八賢王和高懷德也投讚成票。太宗龍顏大悅,說:“看來,我們君臣是想到一塊了。”
楊光美聽說,從文班裡走了出來,跪在金鑾殿上,說:“既然大家信得過我,我就欣然前往。憑我三寸不爛之舌,一定要說動金帝,言明利害,促使聯合。”
“憑楊愛卿的智商,以及能說會道的嘴巴。朕相信,一定會不辱使命。”太宗說著,把目光看向武班,大聲說道:“水師統領何在?”
這時,從武班閃出一員武將,跪在地上,口稱:“臣姚大全在此。陛下請吩咐!”
“你安排船隻,護送楊愛卿北上。”
“好的,臣立刻去辦,請陛下放心!”
太宗又轉頭對楊光美說:“愛卿回去準備一下。此次北上,多則兩個月,少則也要一個多月。明天就啟程。”
“臣遵旨。”楊光美叩完頭,退出金鑾殿。
第二天,姚大全派出一艘大船,船上有上百號水兵,搭載著“友誼使者”楊光美,駛出長江,來到海上。可是,天不作美。大船剛到海上,暴雨傾盆而下,而且狂風大作,煞是嚇人。
原來,大船遇到了台風。看來,不能再前進了。海上遇到台風,船只有翻船的危險。水師領航手崔大浩當機立斷,決定返航。等天氣好了再出海。於是,大船返航,又駛入長江。
回到碼頭,楊光美聽到了太宗皇帝駕崩的噩耗。就這樣,楊光美急忙回汴京。出使金帝的事,也就耽誤了下來。
太宗駕崩,繼任者便是仁宗。史稱宋仁宗。
仁宗上位後,比較親民,也比較仁慈。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這是太宗臨終時吩咐過的。
不過,新皇帝剛登基,收復失地的重大決策,也就暫時放在一邊。繼任伊始,最先要做的,便是整頓朝綱,替換“領導班子”,鞏固自己的帝位。
然而,太宗時期的幾位老臣,如寇準、楊光美、高懷德等仍然官複原位。而八賢王的地位,卻是誰也憾不動的。他手中的雙鐧,仁宗也得懼怕三分。
仁宗在做太子的時候,便是呼延讚的鐵杆粉絲。他把呼延讚作為自己的崇拜偶像。仁宗繼位後,便把呼延讚調入京城,任命他為最高軍事副統領。相當於現在的“副國防部長”。
在提拔呼延讚的同時,又寵信了潘仁美。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呼延將軍得到了新皇帝的提拔,我也得到了攀龍附鳳的機會。我也隨呼延將軍來到京城,被調到禦林軍。成了禦林軍裡的一位將軍。
此時的路州軍營,由馬榮擔任團練使,
統率路州軍馬。馬榮成了路州軍事一把手。 再說,金帝完顏阿骨打盡管是後起之秀,但卻是野心勃勃,是個十足的“野心家”。
他盡管和蕭太后修好,那只是表面文章。說確切一點,就是對蕭太后在自己國內災荒時,善意舉動的一次報答。暫時麻痹一下那個老女人,等時機成熟,想方設法聯系到趙光義,和他搞“軍事同盟”,先把遼邦滅掉再說。
等滅掉遼邦,我金兵不給宋軍喘氣的機會,大舉南下,順便也把大宋滅了。到時,天下都是我的了。想到這裡,金帝的臉上露出了勝利者的笑容。
宋金聯合,滅掉遼邦之後,趙光義一定不會想到,自己也要面臨滅國的危險。不過,這是一個秘密。朕的手裡做不到,朕的子孫後代也要做到。滅了大宋之後,天下才是真正的統一。
眼下,最先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和趙光義聯系上。可惜,沒有第二個唐盛文了。即使有人願意做“友誼使者”,但要通過遼境,已經是難上加難了。聽說,只要有大船,可以走水路南下。只可惜,我金國都是旱鴨子,沒有船隻,也造不出船隻,如何南下?
這時,金帝倒希望趙光義能派人乘船北上。因為他知道,大宋有水師,而且造船技術非常成熟。如果趙光義有意和朕聯合,他肯定會派人乘船北上。
於是,金帝指示駐扎在海邊的守將玄澤海。說:“密切注意海上動靜,一旦發現海上有大船飄來,要第一時間向朕稟報,那肯定是大宋的使者。”
玄澤海得令後,特意在高處搭建了一個望海台,時常派人在海邊觀望。可是,一連幾個月過去了,海上連一艘海船也沒有。倒有幾隻漁民的小木船在海邊捕魚。
一年,兩年過去了,等不到大宋的使者。
這期間,盡管邊境偶有磨擦,但遼金兩國卻是頻繁的往來。從遼邦的使者口中,金帝得知宋帝趙光義已經駕崩,繼任者便是仁宗。
金帝心想,這個年輕的皇帝不知是否有聯合的想法。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他有聯合滅遼的想法,肯定會派人乘船北上。
兩國盡管有矛盾,但也無法阻止商業往來。在幽州,肯定有大宋的商人。朕何不指示金國商人尋找第二個唐盛文,由他作為“友誼使者”,秘密聯絡宋廷。這樣,由民間商人來傳達信息,肯定不會引起蕭太后的懷疑。
事不宜遲。目前,只能走這條路了。
金帝派人叫來了宰相樸永淳,說:“我們金國人在遼邦從事買賣的人多嗎?”
“沒有統計,但肯定有。他們從事人參鹿茸等名貴藥材的買賣。”
“好!你把‘對外貿易部’的官員找來,朕有事和他商討。”
樸永淳退出宮。不一會兒,一個大臣走進宮殿。不用問,那肯定是負責“外貿”的官員了。他姓顏,名叫乾坤。
“陛下找我有什麽指示?”
“顏愛卿!你是負責對外貿易的。這事,你肯定更清楚。朕有一個想法,想通過大宋在幽州的商人,秘密傳送朕的信函給宋帝。給你一個任務,在幽州尋找第二個唐盛文。”
“宋人在我們這裡做生意多的是,在盛京找人不是更方便嗎?”那官員不解地說。
金帝笑了笑,說:“這個,你就不知道了。朕明白的告訴你,從金國回大宋的商人,容易引起蕭太后的注意。而且,對這些商人肯定查得很嚴。而從遼邦回大宋的商人,肯定不會查得那麽嚴,最多也是走走過場,例行檢查罷了。因此,朕讓這些宋人帶信,肯定容易過關。這下,你聽明白了吧!”
“原來是這樣。臣聽明白了!”
“明白就好。讓我們在幽州的商人,物色一下能夠勝任的宋商。”
“陛下請放心,這事交給我。”
顏乾坤回到家裡,想著找誰去辦這事。這時,有一個人找上門來,說要拜訪他。顏乾坤一看,高興的笑了出來。“我要找的人,不就在眼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