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水滸:開局迎娶扈三娘》第349章:邀名之士
“久仰詹學士大名。”祝彪一邊還禮一邊說道,“只是不知道詹學士對如今的遼國時局了解多少?朝廷雖有八十萬禁軍,卻久疏戰陣,最精銳的便屬童樞密麾下的西軍,但西軍剛剛攻打完西夏,乃是久戰疲憊之師;更重要的是咱們對女真人與金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了解多少?”

 詹度一時語塞,他的主要職務如今終究還是偏向文臣,對於北邊的實際情況知道的並不多,只是從朝廷的邸報上知道個大概,所以現在祝彪驟然問出的這些問題,讓詹度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

 這詹度終究是青史留名之人,知曉什麽叫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不懂的東西也不裝懂,當下朝著趙佶拱了拱手,不再言語。

 輕輕咳嗽一聲,童貫持笏淡淡說道:“遼人內亂,已經多有端倪,現在女真人將契丹人打得節節敗退,咱們與女真人也已經達成初步的聯盟,北伐燕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祝彪微微眯眼看向童貫,此人雖被論為“六賊”之一,但與蔡京一般,亦是有能力的,收復四州、攻打西夏、平定方臘叛亂,亦算是勞苦功高。

 隻這人雖是卑鄙無恥,但終究最後還是得償所願,宋金兩國結成海上之盟,協議金攻遼中京,而宋攻遼燕京,童貫二十萬軍隊北伐燕京,大敗而回;童貫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不

 宣和七年,宋徽宗遵宋神宗能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的遺訓,下詔封童貫為廣陽郡王。

 童貫此言落罷,不等祝彪開口,一個不和諧的聲音便響起,蔡京身後的一名老臣邁步而出,乃是當朝太宰鄭居中。

 “澶淵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識刃,農不加役,如今契丹新敗,已無力侵擾我大宋,整改坐山觀虎鬥也;且用兵之道,勝負難料,北伐燕雲,若勝,國庫必乏,人民必困;若敗,遺害不知凡幾;以太宗之神勇,收復燕雲,兩戰皆敗,今日何可輕開戰端!”

 童貫見說,冷哼一聲,應聲道:“遼國必亡無疑,正該結好女真,與之相約,共圖大遼,此乃兼弱攻昧;萬一女真得志,他們先發製人,而我大宋後發製於人,事將不濟,收復燕雲便成一紙空談。”

 此言既出,作為樞密院的掌控者,童貫麾下朝臣俱是應和,隻也有人不怕得罪童貫,樞密院執政鄧洵武邁步出列,沉聲反駁說:“胡扯,什麽兼弱攻昧,我看正應該扶弱抑強,如今遼國兵勢不振,財力匱乏,民力凋敝,這局面人人皆知;臣心中不明,與強金為鄰,難道好過與弱遼為鄰?”

 一時間以童貫為首的武將主戰派與鄭居中為首的文臣主和派針鋒相對,蔡京老神自在的閉目養神,王黼與高俅亦是眼觀鼻、鼻關心的低著頭,鄭居中一臉慍怒的看著童貫,而童貫此時的眼神卻是看向自己身後的鄧洵武,仿佛看一個死人一般。

 祝彪有些好笑的看著朝堂內的一幕,以童貫為首的武將自然是為了依靠著收復燕雲之地,來獲取戰功;而以鄭居中為首的主和派文人,卻也沒有其口中所謂的憂國憂民,無非是製造輿論,以國家社稷為重只是他們的標榜。

 統觀宋代,士大夫言兵事並非無稽,複燕之說更是一時之風氣,時興時淡,主和之人未必不想複燕,主戰之人未必不曾有主和之議。

 此時之戰略機會更非是天方夜譚紙上談兵,在大的環境下,這些人反對使用武力,

並不是完全的出於國家戰略之考量;他們上書雖然標榜著自己為國家考慮,但言語之中很明顯有針對童貫的意味。 自童貫掌權以來,上書大篇幅地都是在攻擊童貫的朝臣從未間斷,聲稱童貫養兵自重,一半真實,一半危言聳聽,集團之傾軋可見一斑。

 又童貫以閹人掌兵事,兼犯士大夫之兩重忌諱,況又有用兵西夏之功,為了打壓其氣焰功績,又不能直犯皇帝之顏面,隻得攻訐其妄圖大功,其彈壓武人之意昭然若示。

 “鄧大人所言不錯,女真悍勇,卻是強鄰。”這時朝臣中間站出一人來,朝著鄧洵武朗聲道:“但依著鄧大人所言,咱們不應該聯金攻遼,卻要連遼抗金對嗎?”

 鄧洵武冷哼一聲,隻算做回答,畢竟宋遼之間百年之仇,剛剛河東一戰又覆滅了十萬契丹鐵騎,此時若明說連遼抗金,卻是有損朝廷顏面,特別是龍椅上那位好大喜功的官家顏面。

 “且不說宋遼百年之仇在前,就說這燕雲十六州,鄧大人以為遼人會因為咱們幫他一把,便心甘情願的還給我大宋,若是不還,因諸位大人言語耽誤了收復燕雲之良機,這個罪名諸位大人可擔待得起?百姓的譴責可受得起?歷代先皇遺志、神宗皇帝的遺訓還要不要?”那朝臣直直的望向鄧洵武,眼神掃過鄭居中等人,繼而道:

 “最重要的一點,諸位以為咱們不聯金攻遼,女真人就滅不了遼國嗎?這些不過是時間的問題,如果金人單獨滅了遼國,那個時候女真人勢大,我大宋又無燕雲之地作為緩衝,那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此一番話落下,朝堂之上俱是一靜,童貫看著那人,嘴角露出滿意的笑容;此時祝彪也從周圍的議論中,得知了那朝臣的身份。

 秘書丞——趙良嗣。

 趙良嗣,原名馬值,幽燕人,世為遼國大族,政和元年,童貫出使大遼時候,馬植獻上“聯金滅遼”之策,童貫改其姓名為李良嗣;歸宋以後, 與趙佶獻策,“女真恨遼人切骨,若遷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約攻遼,興國可圖也。”

 趙佶聞言,嘉納之,賜姓趙氏,以為秘書丞,聯金攻遼、圖燕之議自此始。

 宣和間,趙良嗣七次赴金與阿骨打約定攻遼,最終大臣宋遼海上之盟。

 隻趙良嗣的初心是為了大宋,但遠離故國大宋在燕地出生成長,令他沒有想到是宋朝的軍事力量竟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聯金滅遼、收復燕地,這個計劃對於北宋末代時期政局的震撼力,絕不亞於漢末三分的隆中對;可這些遠交近攻的策略,需要強大的力量作後盾。

 燕京之戰,宋軍內部分裂,遼軍抓住機會,將宋軍打得潰不成軍;此時,完顏阿骨打去世,完顏吳乞買上位,有完顏阿骨打建國滅遼的功績在前,完顏吳乞買自是不甘落後,積極對外擴張,加上大宋軍隊不堪一擊,最終女真鐵騎南下,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趙良嗣的計劃雖算是實現,卻伴隨了北宋的滅亡。

 身為漢人的遼國人,趙良嗣沒有對遼國並沒有熱愛,或許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趙良嗣投靠了宋朝,並積極推動宋金聯合攻遼,作為“投名狀“納給宋朝,欲以此博得一番魚龍舞。

 然值此時,天下四分。金國鐵騎銳不可當,宋遼夏均已遲暮,金國很快滅亡了北宋;作為宋金和議的始作俑者,南歸之馬植自然被宋朝拋棄,金兵南侵之時,外貶郴州,坐罪處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