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霸王!》第一十八章宋室的朝堂派系
隨著諸葛亮大軍進圍至下博,宋軍在東線終於開始了第一場慘烈的攻城戰。
 這是宋軍從上到下都不願意見到的局面,一旦大軍頓兵於堅城之下,北伐戰事就很容易出現變故。
 尤其是攻城戰慘烈的傷亡,每天戰死大量士兵,就使得諸葛亮營中的將校充滿了怨言。
 魏延天生膽大包天,從清河南下,配合諸葛亮進軍之後,更是怨氣衝天。
 他雖然不是典型的江東才俊,但也是跟朱桓一樣有著狂症,恥於人下。
 也就是不願當別人的副將,他在清河方向正無拘無束,高歌猛進,開疆拓土,好不自在。
 結果一紙調令下令,他就被迫放棄向西方輕松的進軍,被迫南下配合諸葛亮啃硬骨頭,在下博城下碰的頭破血流。
 這種情況,很難讓他不心生怨氣?
 大家都是將軍,憑什麽我們要受你諸葛亮節製?
 要不是諸葛亮深受器重,常年擔任都督,統帥一方,魏延早就沸反盈天了。
 可即便如此,營中諸將也是紛紛物議諸葛亮,將他不會打仗。
 沒錯,北伐受阻,諸葛亮承受的最大物議就是軍中將校對他軍謀能力的質疑。
 造成這一切的最大原因就在於諸葛亮開戰以來,就一直倚多為勝。
 別看諸葛亮被譽為天下之奇才,宋軍又猛將如雲,兵精將猛。
 可自開戰以來,諸葛亮就沒打過以少勝多的戰役。
 大戰幾乎全是倚多為勝的碾壓性勝利。
 因而從將校的角度看過去,諸葛亮就是只會打呆仗的統帥,倚靠宋室國力,對敵方進行碾壓。
 用軍中將校所言,就他指揮的那些戰役,拴條狗在那,宋軍也能打贏。
 尤其是宋軍從北線調來上萬士卒,開始對下博進行圍攻後,諸葛亮的風評一時開始向李廣利的方向迅速滑落。
 魏延此刻就在大帳內含沙射影,說道:“宋公大舉十萬余眾發起北伐,此乃關乎天下興亡之壯舉,若北伐不順,將天下板蕩,多年府庫所積財富,恐一朝喪盡,自此天下攻守形勢異也。諸將士正當思奮之時,左路、中路卻幾乎毫無建樹,連累他人!更為豎子所累,諸軍不得寸功,著實可恨啊!”
 營中大將們皆紛紛附和,有人立即說道:“此乃諸軍爭奮,開疆拓土之時,緣何頓兵堅城之下,而籍籍不前?”
 諸葛亮聽的一清二楚,他們這是在抱怨左路跟中路嗎?
 他們這分明就在抱怨自己。
 三路北伐,前後出兵在兩三個月時間內都很正常。
 右路先發,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左路可能還沒踏出疆域也不是什麽奇怪的情況。
 而此次北伐的更獨特形勢在於,宋軍左路跟中路總共也不過五萬余人,不到六萬!
 宋軍十二萬大軍不可能全部參與北伐,總要留一定的部隊鎮守後方,穩定人心。
 而北伐的軍隊中,右路獨佔了五萬精兵,留給左路和中路的部隊總共才五六萬,卻要面臨趙軍十余萬大軍的防禦,能夠牽製住他們都已經為之不易,怎麽可能還大有建樹?
 雙方國力相差不大,精銳軍隊都是十余萬,如果當面鑼,對面鼓的展開,宋軍甚至能否突破趙軍防線都不好說。
 這也就是宋軍神兵出奇,且部署輕重得法,才使得宋軍能夠在右路以多擊少,取得如此輝煌戰果。
 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他們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之所以他們還在抱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嚴重耽誤了他們的開疆拓土以及斬獲功勳。
 所以諸葛亮開口說道:“諸位將軍既知左路、中路難有建樹,我等在右路就更應忠壯報國,為宋公解憂,力爭一舉破城,覆袁尚全軍!”
 “此戰之重,不在於奪城多少,唯在於覆軍斬將!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等若不能覆滅袁尚三軍,縱奪取冀州大片疆域,其形勢穩固之後,亦可輕易重奪冀州各郡。”
 “若能覆滅袁尚部眾,甚至斬首袁尚,哪怕常山、中山等郡不取,亦足以使冀州是震,乃至於趙室土崩!”
 軍事謀略,的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同樣是十幾萬大軍,宋軍可能規模上尤少數萬,如果正面堂堂之陣的交戰,可能會兩軍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
 但通過集結兵力於一個方向,形成以多打少的局勢,就很可能直接形成碾壓性的戰果。
 所以哪個將領能做到倚多為勝,那絕對是當世頂級的名將。
 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麽一定要抽調北方的軍隊南下,對袁尚進行圍攻。
 他必須保證宋軍在趙軍大規模回援之前,己方全力攻擊,擊潰了袁尚。
 就像他所言,此戰是以對敵軍的重創和覆滅為主。
 兩軍相當,可能要斬殺袁尚還比較難,這種局勢下,袁尚要率輕騎突圍而走,宋軍難以徹底困殺他。
 但他部下這數萬精銳,絕對不能放過。
 從小處著眼,這可以使宋軍之後對趙軍的戰事更加有利,減少了趙軍的規模,宋軍依舊佔據人多勢眾的優勢。
 從戰略上講,這更可能影響整個天下時局。若在趙軍主力未歸之際,宋軍順利擊破了袁尚,冀州就再無強軍可用。
 沒有了精銳軍隊,宋軍很可能效仿漢高祖之壯舉,趁敵軍空虛,一舉攻入敵軍國都之中。
 在敵軍精銳主力尤在外的情況下,完成對敵方朝廷的覆滅。
 可若是大軍行動遲緩,分兵貪圖郡縣,趙軍穩住了局勢,主力從南方回援而至,那宋軍現在就算打下了再多的郡縣也守不住。
 因為宋軍不可能長期在河北維持八萬大軍!
 後勤補給的壓力下,使得宋軍若攻勢不順,只能主力撤退,留下幾位大將駐守城邑,等待來年或者幾年後朝廷恢復了元氣,積攢了一批糧食,再行北伐。
 而這期間,趙軍卷土重來,必定會收復大量宋軍已經攻打了下來的郡縣。
 尤其是魏延等將領想打的中山、常山等地,那都已經靠近了黑山,在安平國以西。
 現在分兵去打,就算打了下來,將來也守不住。
 相反,若袁尚被覆滅,宋軍進圍趙郡,這兩郡不用打,也能望風而降。
 所以宋軍到底是戰略上的大勝,還是局勢的艱難對峙,亦或將來的被迫撤退,全取決於這一戰覆滅袁尚的速度!
 可即便如此,魏延還是心有不甘,說道:“既然如此之重,為何不讓張遼率部參與奪城,反而向南進軍至信都、廣宗一帶?”
 在北線將領看來,這就是諸葛亮要己方來攻城血戰,讓他的嫡系去開疆拓土、奪取戰功。
 在任何軍隊裡都不少了這種事,血戰、苦戰是其他將校上,要摘取勝利果實了,結果主將換上自己的親信嫡系。
 但魏延這一次還真是誤會諸葛亮了,因為首先張遼就不是諸葛亮的嫡系。
 諸葛亮是太子系的人,而張遼現在還沒有站隊,也不敢站隊。站隊的那一刻,就是他的喪命之時。
 由於孫策已經進位至宋公,所以也是可以設立世子了,孫策便立諸葛亮為世子詹事。
 詹事即給事、執事,歷代相沿,為太子官屬之長。秩達兩千石!
 如果類比的話,這就是孫策給孫紹找的太子太傅!一如楊勇的老師高熲,朱標的太子少師李善長,給太子保駕護航的核心人物,潛邸之臣。
 中原的政治,只要君主腦袋正常,沒有廢長立幼的打算,就不會出現太子在後方京城,結果另一位皇子在邊疆統領了三十萬精銳大軍的情況。
 想讓太子死,大可以直接一點,用不著這麽拐彎抹角。
 太子手上如果沒有兵權,而其他皇子手握重兵只會出現一種結局,那就是楊廣殺兄、玄武門之變以及靖難之役。
 而太子要是親自監國,還出現了這種情況,那就別監國了,早點退位吧,還能留個全屍,你沒當皇帝的能力。
 太子手裡可以沒有軍權,但太子系的人,手裡一定要有軍權!
 要有給太子保駕護航的大將,能夠穩住局勢!
 而諸葛亮顯然就是孫策給太子孫紹找的將來太傅。
 孫策就算不給太子指定,宋國的這些大將也會早早下注,選定皇子。
 到時候太子所托非人,比如把軍權交給了魏延、司馬懿這種,那可能影響更惡劣。
 所以孫策就乾脆早早指定了諸葛亮為太子系的核心,組建太子的班底。
 這也是為什麽自古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
 勢力內最富名望的大臣都站太子一系幾十年了,結果皇帝晚年想更換太子,不殺個人頭滾滾怎麽可能實現?
 而歷代開國王朝,第二代皇帝都是最容易產生動蕩的。
 要麽二世而亡,要麽二世而亂。
 孫策可不想遇到燭光斧影、或者宣武門之變的情況,所以必須全力培養出來一位太宗繼位。
 太宗兩個字就足以證明一切的能力、胸襟和抱負等等,自古能坐穩太宗這個諡號的皇帝,除了極個別,基本都是雄才大略。
 朱棣一輩子心心念念就想要個太宗諡號,千辛萬苦達成了,結果被後世不肖子孫給改成了明成祖,地下有知怕是要跳起來打死嘉靖這個混蛋。
 宋室的朝堂政治布局,也影響到了軍事上的部署。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宋室也不可能避免。
 諸葛亮是世子系的人,因而就導致他跟周瑜並不怎麽融洽。
 因為周瑜天生不可能屬於太子系,他是二公子孫蘇的舅父,天然綁定在孫蘇身上。
 孫蘇即周夫人周澄生的第二子,雖然並非嫡子,可由於周夫人極度受寵,且大權在握,有織造司和錦署為支撐,也未嘗沒有進位的可能。
 這倒不是權謀上的鬥爭,而是這個時代子嗣夭折率實在是太高了,一場風寒,或者一場瘟疫就足以讓一位皇子少年夭折。
 這一點在東漢皇室簡直是淋漓盡致的寫照。
 東漢皇宮可能跟宋代皇宮一樣,在建築用料上哪些地方出現了問題,所以皇子的夭折率極高。
 漢靈帝一生生育了大量子女,養在宮中沒有一個存活下來的,直到劉辯出生,養在宮外的道士家裡,才終於順利堅持到了十幾歲。
 宋公孫策的嫡長子孫紹別看現在活蹦亂跳,可誰也不敢肯定他就能避免夭折的命運。
 而世子一旦夭折,孫蘇就是天然的繼承人。
 而且他也有軍中大將周瑜的保駕護航,未必不能孚重任,安社稷。
 這兩位公子各有一系班底,對軍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影響。
 那就是周瑜跟諸葛亮很難通力合作,這也是為什麽當初去見諸葛亮的是陸遜,一力說服諸葛亮的也是陸遜。
 這種合兵進擊的事情,理論上當然是周瑜親筆書信一封送給諸葛亮才更合適。
 但兩人各擁立一位公子,就導致他們兩人很難親密無間的合作。
 因而周瑜同諸葛亮的圍城方向都不在一起。
 這種事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朝廷分裂,可這也是這個時代的無奈。
 醫學的落後,導致幼子夭折率極高。
 整個勢力都期望孫策能夠開枝散葉,多生幾個子嗣,為勢力穩固國本。
 哪怕是現在兩位公子, www.uukanshu.net 也不敢保證在二十年後,能有一位順利健康的長大。
 孫策只能選擇對朝廷局勢影響最少嫡長子制度,保證朝廷的穩固。
 但任何君王都是自私的,孫策保證後代穩固的前提是,這一切不能威脅他的統治權力。
 除了諸葛亮為太子護航,周瑜為二公子孫蘇護航。
 其他任何將領敢於過度接觸這兩位皇子,都是在越雷池!
 孫策必須保證大部分的軍權都掌控在他的手中,絕不允許重蹈趙武靈王的複轍,兒子率軍把自己給囚禁了。
 兒子太優秀,像李世民一樣還好,至少老父親還能夠頤養天年。
 要是像趙惠文王或者趙光義一樣,搞出一個似有似無的燭光斧影,那就難堪了。
 魏延是個莽夫,諸葛亮也沒辦法向他解釋朝堂之爭,便說道:“張將軍向南是為了穩固糧道,高覽不可不防。以我所料,趙室朝堂必已令高覽出兵,襲我之後!”(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