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霸王!》第九十四章處置叛亂
聽聞張郃率部擊潰了馬超,孫策便說道:“將來我等與河北交戰,務必要小心張郃此人。”

 如果江東北伐,也出現了一次街亭之戰式的戰敗,可是會重創人心士氣的。

 張昭點頭,讚同不已:“河北庸碌,名將惟郃,兵鋒驍銳,若乘利而進,必將為患。劉備便因此慘敗而歸,馬超所部,軍無戰心,敗退而歸之後,張郃便以兩萬鐵騎掩其後,攻破蒲阪,斷劉備軍糧道。”

 “劉備近乎全軍敗退,從曹陽爭渡南歸弘農,墜河而死者萬余!”

 曹陽!

 孫策感慨道:“此地真乃漢之殤也。漢室所有中興希望,兩次覆滅於此。”

 劉備軍隊總共才兩萬上下,在這裡墜河而死者萬余!

 幾乎可以說天子王師被重創,自此一蹶不振了。

 天子能強勢掌控的疆域只剩下了半個河南以及地狹民稀的弘農一郡。

 弘農,看過地圖便知道,這裡將地勢狹窄演繹的淋漓盡致,北方是濤濤大河,南方是高大的秦嶺山脈,兩者之間地勢險峻,所以潼關才能設置在此。潼關號稱“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正是因為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

 因此才能被形容為“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杜甫遊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這種地勢,就注定了這裡的人口會非常希少,在大漢最巔峰的時候,這裡才十九萬人,相當於某些大縣的一個縣之人口。而經歷了董卓亂政,李傕郭汜的暴虐,這裡人口能不能剩下兩萬都未可知。畢竟關中,也就是潼關以西的區域號稱是人口滅絕,在籍人口只剩下了數百人,士大夫都被迫吃人肉為食。

 感慨過後,孫策思緒迅速回到現實,說道:“若河東被張郃所克,則袁紹近乎盡有三河之地,其鐵騎將愈發強盛。”

 三河五校這是大漢立國的根本,也是整個帝國的武力支撐。

 如今三河之地盡歸袁紹所有,則三河騎士也將作為兵源強化袁紹的武力。

 孫策皺眉,說道:“孤記得周瑜此前追討曹操,曾經進言,朝廷鐵騎戰力已尤在我鐵騎之上!戰後觀其鞍馬,朝廷已經得知我鐵騎之密矣。”

 北方到底還是有騎兵之利,在雙方馬具、鞍韁相同的情況下,北方邊地騎兵的騎術還是要強於南方騎兵的。

 所以這也是一個隱患,北方騎兵的戰力會逐漸追上來!

 當然,到了如今這規模十幾萬的會戰中,孫策也不太畏懼騎兵了。

 這個鞍馬之密隱藏了近十年,又幫孫策打下了這麽大的疆域,其意義已經實現。

 袁、孫十萬級別的會戰中,肯定是結壘對峙,畫地而守,決勝的還是十幾萬身披重甲,悍不畏死的重裝步兵,鐵騎無法直接決定戰事的走向,更不可能孤軍深入,奔襲數百裡。

 這個時候比拚的還是雙方的綜合實力。

 因而張昭寬慰道:“三河鐵騎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往昔三河之地靠近京畿,民間繁華,經濟富庶,中產之家亦有田數百畝,故而族中子弟可以習文尚武,成為騎兵優秀兵源,如今三河之地殘廢,城邑之間,十室九空,要複興三河騎兵,袁紹恐怕難以實現。”

 孫策意向稍微一動,這不就是府兵嗎?人均都是小地主。

 如果袁紹能夠靜下心來,好好的休養生息,這三河之地,前途不可限量啊。

 因而孫策問道:“北方形勢劇變,袁紹拿下三河之地,是否停止了兵鋒?”

 張昭凝重的答道:“此正是某欲與君侯所言,據聞袁紹並未停止兵鋒,已越過大河,進兵關中。”

 孫策眉頭微蹙,問道:“袁紹欲逼迫關中向其臣服?”

 張昭遙望西北:“若西涼鐵騎臣服於袁紹才是我等真正之大患。某想詢問君侯,是否出兵稍微牽製袁紹?”

 孫策起身,伸出手,直接否決此議:“關中諸將不是那麽容易攻破的!”

 要知道雖然出兵河東,關中諸將只有寥寥萬余人。

 可守衛在關西的話,關中十將加上羌胡騎兵,湊出十萬人完全不在話下。

 這個時代,防守永遠比進攻容易。

 袁軍供應張郃等八萬余眾跨越數百裡攻入關中,那是消耗靡重。

 但關中諸將舉眾十萬,守在渭水一線則相對簡單的多。

 孫策斷言道:“他們兩軍必然是誰也無法奈何對方,最終以關西軍隊缺糧而選擇向袁紹臣服,以滿其志。袁紹志驕,則必盡早稱帝!”

 就像孫策所言,戰爭打到最後打的還是後勤補給和勢力底蘊。

 韓遂、馬騰等人能集結起十幾萬的部隊,孫策一點不懷疑,畢竟從靈帝時期起,整個涼州就幾乎不為漢室所有,這裡常年有十幾萬的叛軍,帝國的名將孫堅、董卓、皇甫嵩一次次的到這裡平叛也沒能剿滅這些叛軍。

 但他們最大的短板也正是這十幾萬部隊,孫策到現在有七州之地,還有不立田製,以及繁華的魚米之鄉,都拉不起來十幾萬部隊,他們根本就沒辦法保證這十幾萬叛軍的後勤補給。

 尤其是涼州經過這麽多年的戰亂,早已經殘破,他們就算想劫掠都無處可去。

 十幾萬人集結起來,最多對峙數月,他們就會因為沒有補給而瀕臨崩潰,他們這些諸侯、將領如果不想被部下所殺,就只能向袁紹請降。

 袁紹營中並非沒有高人,很可能袁軍也正是看中了此處,才果斷兵進關中。

 袁紹未必想要拿下關中這片殘破之地,可他一定很在意這麽大一片疆域向他臣服,這對他稱帝至關重要。

 這裡一旦臣服,在他的視野中,孫策、馬騰等諸侯盡皆賓服,漢室只剩下了兩郡之地,袁氏代漢,可謂是大勢已定。

 可一旦他稱帝,關西十幾萬軍隊叛亂,孫策也宣布興師十萬討伐,那袁紹的霸業,就將分崩離析了。

 只是已經被皇位迷了眼的袁紹,此刻根本不會相信這些。

 他已經野心膨脹,滿心滿眼都是稱帝,過一把做皇帝的癮。

 所以說老朱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才是爭霸之良策啊。

 不過即便是緩稱王,朱元璋有了孫策這疆域的情況下也早已建號稱帝,然後明軍北伐才打下了山東一帶。

 雖說形勢不能完全類比,朱元璋時期南方更加富庶,哪怕只有孫策目前的半壁江山,那也相對天下諸侯更強大富庶。

 可孫策目前的確是有了像朱元璋一樣掃平天下的資本。

 孫策說道:“隻待袁紹一稱帝,我等便即日北伐。境內諸多兵患叛亂亦須早日平定了!”

 現在最被孫策所關注的叛亂,就是兩處。

 一處是豫章賊在南方的叛亂,這場叛亂持續已經近一年了。

 從孫策北伐不久,大軍主力離開之後,這裡的叛逆就趁虛而起,如今已經蔓延到了豫章、鄱陽、廬陵三地。

 官府只是為了降低影響,所以隻稱其為豫章賊,但事實上,這個豫章非如今的豫章,而是豫章這一片區域的古稱,如果詳細來講,這是豫章賊、鄱陽賊、廬陵賊的匯聚。

 但麻煩之處又在於這些叛賊並非聚兵一處,而是順著水路分散到了整個豫章地區,也就是後世整個江西省范圍內。

 其要麽憑遠守險,躲在深山密林之中,要麽藏於大澤水網之中,官府進剿,他們就如鳥獸之散,官府撤離,他們又複聚而出,劫掠地方。

 沒有足夠的軍隊,統籌圍剿,很難將這些叛逆根除。

 張昭說道:“呂蒙已經會同甘寧、凌操、蔣欽、文聘、徐晃、朱桓、於禁、張飛等諸將進圍此處,兩萬大軍設奇伏,晝夜會戰,數傳捷報,俘獲萬余人,若無瘟疫,年內平定此處叛逆不在話下。”

 若無瘟疫?

 說的輕巧啊!

 隨著深秋將至,士卒深入山林沼澤剿平叛逆,這是最容易染瘟疫、痢疾、傷寒的時節。

 荊州來報,江夏、南陽、武陵一帶都出現了瘟疫蔓延的形勢,尤其是傷寒,簡直難以遏製,很多鄉邑,整個闔族而滅,直到十幾日之後,才被郡縣所知。

 這誠然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但也未嘗不是這個時代的幸運,由於交通不便,瘟疫局限於某一區域之中,無法蔓延。

 對付瘟疫這種事,自古都是防大於治。

 一旦染上了瘟疫,就是兩千年後也沒什麽強效的治療手段,在漢末更是幾乎只能等死。

 所以限制瘟疫的傳播擴散,才是中原自古以來最重要的防疫手段。

 孫策想了想,說道:“令討虜中郎將陳寶攜孤節杖,帶三千石糧草,三千犬羊,詣軍中犒賞將士,申行威禁!嚴謹將士直接飲用生水,凡發現將士直接飲沼澤、水網生水者,自屯長以下軍官皆去官一等!讓諸將不惜代價,用藥草防患瘟疫。凡治軍不嚴,致使瘟疫滋生者,孤嚴懲不貸!”

 想到了傷寒,孫策就想到了張仲景,孫策說道:“同時令各州郡縣上推治傷寒之良方!能有治傷寒之良醫者,孤不惜賞以郎中之職!”

 郎中現在還不是醫者的稱呼,而是官名,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韓非子》言:郎中,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漢室郎中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另尚書台設郎中司詔策文書。

 而很巧合的是,漢末兩大名醫張仲景、華佗都在孫策治下,孫策自然希望把他們聚集到建康城中,其一發展醫學,其二保證自己和周瑜、呂蒙、諸葛亮等人不會英年早逝,這些人傑每多活一年,就能減少大量百姓死於征戰之中。

 除了良醫,江東軍隊征戰最大的優勢就是後勤補給充足,從當初孫策剛起兵時,連幾斤草藥都沒有,到如今艾草、黃芩、蒼術等草藥多達三千石,江東種植草藥的藥田數百萬畝,補給之充分,可謂冠絕當世。

 軍中更有大量的生絲、布帛、海鹽和烈酒以保證士卒傷口。

 用了這麽多手段,孫策也是用盡了全力,只能期豫章這裡能順順利利,早日平定叛亂。

 隨後孫策問道:“昌豨處情況如何了?”

 昌豨又名昌霸,跟臧霸一樣是泰山群寇之一。

 由於曹操戰敗,青州的戰事也迅速走向尾聲,臧霸、孫觀、昌豨、吳敦、尹禮、李典等將領皆率眾投降了諸葛亮。

 沒辦法,他們的根基之地泰山、琅琊、齊國、北海等地都已經被諸葛亮、太史慈大軍拿下。

 如孫策所料,太史慈在黃忠的配合下,很輕易的就聚集了兩萬東萊鄉黨、豪傑,擊敗了所謂的營州刺史柳毅,盡複東萊全境。

 可兩萬大軍聚起來,總不能輕易解散,於是太史慈便率這兩萬軍隊西進,配合諸葛亮進攻曹軍東線,與袁譚、臧霸等人,爭奪青州之地。

 正逢曹操主力戰敗,於是青州失主。

 臧霸、李典等人都是曹軍藩鎮,軍隊自成體系,在曹操戰敗後,兩人一商量,皆以為袁紹優柔寡斷,www.uukanshu.net 非孫策之敵,終定天下者孫氏也,故而一同率眾南附於孫策麾下。

 這無疑是一件喜事,因為他們兩人手中還有泰山、樂安、齊國等地的部分城池,以及合兵兩萬余的部眾。

 李家兵數千,而泰山軍萬余,都是不錯的兵源。

 他們倆舉眾而降,孫策非常大方的封賞李典為琅琊相,臧霸為綏遠中郎將,另外又分琅邪、東海、北海設城陽、利城、昌慮三郡,以吳敦為利城太守、尹禮為東莞太守、孫觀為北海相、昌豨為城陽太守。

 如此既為了高官厚賞,以獎其勳,也為了剝奪這些泰山藩鎮的軍權。

 孫策可不是曹操,在他麾下啊沒有任何其他派系的軍隊能夠成體系的存在。

 李典的李家軍很直接的就接受了孫策的整頓,大部分被遣散,少部分符合募兵標準,被留在了軍中,分散到各部。

 而昌豨就野心勃勃了,不甘被剝奪軍權,直接引軍發起叛亂。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