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霸王!》第88章設置軍器監
第90章 設置軍器監

 關於交趾南方的貿易,孫策勢在必行。

 他的想法充滿了諸夏的風格,完全不同於西方那群野蠻強盜、無恥海盜。

 別天天想著殖民人家!想著劫掠人家!

 這是強盜民族、海盜民族才有的思維。

 正統的諸夏貴胄,想的應該是以和為貴,共同繁榮。

 中原歷史上幾千年的經驗都清清楚楚的表明了,只要能夠建立秩序,中原依靠生產絲綢、瓷器,對外貿易也能將四海財富收割回來。

 後世諸夏崛起,也證明了在燒殺劫掠之外,還有另一條光明正大的道路可選。可以共同發展繁榮,收獲大量貿易順差。

 當然,要建立貿易秩序,強大的武備也不能少。

 不然就會像明朝一樣,被打的被迫施行東南海禁,片板不準出海。

 這件事不論怎麽看,孫策都覺得挺丟人的。

 堂堂中央大國,不想著怎麽用海軍庇護海上絲綢之路,反倒把這個黃金商道給掐斷,把百姓內遷幾十裡,舉國搞小農經濟。

 諸夏豪邁的開拓進取精神,被直接扼殺數百年。

 好在東吳就是以水軍而聞名的,而且大量精通水戰的將領,有孫策這充滿豪烈之氣的主君,絕對不避海戰,可以確定起貿易秩序。

 而想到貿易,孫策便看向張昭,說道:“我在石城縣之時便設置草市,鼓勵民間互易。如今我等平定吳郡,目光不能隻盯在那幾畝田中,應該於城邑之中,鄉、裡之間設市貿易,以發展繁榮商業,並提高稅收,長史可有何人才推薦?”

 “倒是有個年輕俊才推薦於將軍,是從潛山逃亡而來,不知將軍是否肯用。”

 從山中逃亡過來的?孫策倒是不介意人才出身。

 只是頗為驚訝,問道:“山賊之中亦有善於政務的賢士?我以為多是剽悍驍捷之輩。”

 張昭微微搖頭,解釋道:“此人名為何夔,雖是從潛山逃亡而來,但並非山賊草莽,而是出身陳郡名門望族何氏,其祖上何熙曾在安帝朝擔任車騎將軍。”

 車騎將軍!孫策瞬間瞪大了眼睛,張紘也詫異的看了過來。

 這可是絕對意義上的公卿大族了。車騎將軍是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的重號將軍。

 張紘驚異不已,問道:“如此顯赫之後,怎麽會流落到潛山當中?”

 張昭解釋道:“這其中故事就曲折了,我簡而概之,中原戰亂,他避難於淮南。袁術至壽春辟其為吏,何夔不應,然依舊為袁術所留。袁術攻蘄陽之時,曾因何夔為本郡人遣其前去勸降,何夔於是逃到了潛山。”

 張紘驚訝的說道:“以袁術心胸,居然沒有殺他?”

 張昭笑著說道:“他亦是驚懼,直至聽聞將軍開倉放糧,修德服遠,又招募豪傑,遂避難於江南。”

 孫策大笑,這就是與其委之於盜賊,怎比輸之於國家啊!

 何夔這個人孫策有些印象,應該曹魏名臣,史書單獨列傳的那一種。

 事實上,這就是孫策太低估何夔了。

 他可不是史書單獨列傳,而是排名比鍾繇、華歆還要靠前的名臣,更是遠在程昱、郭嘉、劉曄、蔣濟之上。

 只能說內政賢才都吃了上不了《三國演義》的虧,他跟國淵、劉馥、司馬芝一樣都是赫赫有名的內政賢才,當世聲名也在程昱、郭嘉之上。

但後世人基本上都對郭嘉這個司空府的府吏參謀如雷貫耳,但對總覽一方軍政大臣的名臣卻幾乎沒怎麽聽過聲名。 比如這位何夔,孫策是真想不起他有什麽具體事跡,便問道:“其人才能如何?”

 “其人自幼喪父,與母兄居,為人孝友,長八尺三寸,容貌矜嚴。因慕我聲名,曾前來拜訪。我與之談論治理吳郡之法,其人頗有見解。尤其他反對齊一大化,令我感觸極深。”

 反對齊一大化,也就是反對一刀切的政策。主張因地製宜,使長吏臨時隨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順百姓之心。

 孫策瞬間為之動容,這的確是最適合負責吳郡工商業的人才。

 就以目前吳郡初定,人情不一的情況,孫策也沒法指定出一個標準的商業稅收之法。

 就連很多交易,現在都不是使用通寶,而是在以物易物。更有很多百姓甚至都沒見過通寶,這種情況下,怎麽制定律法刑名?

 的確是需要有個能力極強的人才,因地製宜,設置市場,並行草市,促進工商業的繁榮。

 孫策是最討厭那種以條件不足就不發展商業的思想。

 條件不足,就有什麽條件,發展什麽水平的商業。至少你得發展起來,才能逐漸去一點一點的完善。

 條件不足就不發展了?那是所有人都守著農田搞小農經濟?還是期望著忽然有一天各種條件自然而然的全部齊全了,一步到位發展出來一個先進、完善的商業模式?

 所以孫策說道:“如今吳郡雖然只是初安,百業俱廢,但商業複興亦不能忽視,就任命何夔組建市尉司開辟各城邑市場,招徠商人前來貿易,並於鄉裡便利之地設置草市,以便百姓交易。”

 “至於商稅不急於一時,可令酌情而定。”

 安排完何夔,孫策問道:“可還有其他俊傑?”

 張昭笑著點頭說道:“中原戰亂,避難於江東之俊傑不可勝數。大部分我都已經簡而用之,只有幾個其中翹楚,我才薦於將軍,需簡在於心。其他還有不少人,郡府都已經征辟。朱府君亦要從中舉薦兩名孝廉。”

 說的倒也在理。這麽多人才張昭也不可能一次全部介紹一遍。

 不過是金子早晚都會發光的。既然已經舉而用之了,孫策也不需要現在就去關注,早晚會嶄露頭角。

 隨後孫策看向張紘,問道:“軍中器械情況如何了?”

 張紘拱手:“正欲與將軍商談此事,如今工匠聚集於吳縣,從製甲鍛刀,到打造器械,整備旗帳,皆不成章法。我欲在吳郡設立工坊,分類工匠,專司各種器械打造。”

 孫策眼神一亮,說的:“此乃謀國之言,合當如此!”

 的確是應該把工匠們統籌起來,設置一個專門的機構打造器械了。

 孫策說道:“就設一處軍器監,下設弓弩造院、器械造院、甲胄造院等。”

 軍器監顯然對標的就是大漢的將作監,比如北海相孔融就被征召為將作大匠。

 但孫策一個諸侯勢力,肯定不能直接堂而皇之的叫將作監,所以改名軍器監也是應對之法。

 這時候就顯示出有一片郡縣作為根基的好處了。只要內政治理沒有崩潰,軍器監順利組建起來,就能源源不斷的產出大量器械,甚至馬甲、玄甲,軍隊戰鬥力會不斷提升。

 孫策也關注的問道:“如今甲械製造情況如何了?”

 張紘說道:“如今匠人主要在鑄劍為犁,以供應兩萬余屯卒軍屯所需。馬甲隻製出六套,玄甲倒是製造了五十余套。”

 這個數量無論如何都太少了。努爾哈赤帶著一群女真人在東北荒涼之地還建起了綿延數裡的鐵匠鋪生產鎧甲,組建了後金重步兵。

 自己在生產方面,總不能連一群通古斯野豬皮都不如。

 畢竟自己可是有著諸夏完整的文明體系做支撐。怎麽也比被封鎖了精金良鐵的野女真更強。

 所以孫策說道:“這個規模嚴重不足,我希望在討王朗之前,至少有馬甲五十具,玄甲一千兩百套。”

 這個規模不算大,大概比呂布的勢力略強。

 張紘鄭重的點頭,說道:“我會盡量安排此事,目前鍛造甲胄最大的掣肘在於礦石不足。吳縣境內地勢平坦,並無礦山。而丹陽山多銅鐵,將軍或許可以請周夫人代為聯系周府君,請丹陽往吳郡運輸礦石。我等可以將冶煉工坊遷至曲阿,就近便利水路運輸。”

 吳郡經濟繁華,農業發達,也就注定了他境內礦山不多。

 倒是丹陽山險,多出銅鐵,百姓亦經常私為冶鑄。把冶煉工坊遷過去的確是最佳之選。

 看來不去跟周澄談談是不行了。

 孫策便對兩名最倚重的文臣說道:“軍政要務就托付給兩位了,我這就去找夫人商談一下公倉私廩之事,以及與丹陽郡府互通有無事宜。”

 二人立即拱手應命:“必殫精竭慮,不負將軍重托。”

 要去找周澄,孫策有些感慨,漢末這個社會真就是一個人情社會。

 每一個能順利割據一方的諸侯,背後都有大量親朋故舊的鼎力支持,有各個太守、刺史之類的互相幫扶。

 哪怕劉備,前期不也是有公孫瓚一直在提攜、扶持他?

 曹操更別說了,丹陽太守周昕前後派遣萬余丹陽兵助其征戰。他能打贏呂布,也是好基友袁紹給兵、給糧才幫他穩住了局勢。

 不過諸侯嘛,本身就跟將軍不同,能將聯合其他太守、諸侯資助自己,本身就是諸侯最強能力之一。

 孫策現在手裡才一個郡,要不想孤家寡人,被江東各方勢力圍攻,找老丈人抱團也無可厚非。

 隨後孫策叫來了蔣欽,問道:“周夫人最近都在忙什麽?”

 蔣欽立即回道:“將軍,周夫人近來一直心系工坊,經常親自巡視各個坊間,如今應該也在昆山鄉。”

 “昆山鄉?”吳縣十個鄉,孫策看冊文次數已經足夠多了,大概也能夠全部記下來,但這個昆山鄉是什麽地方,怎麽還從來沒聽過?

 蔣欽撓了撓頭:“我也不清楚,可能是新建的鄉吧?最近吳縣人口增多,很多人已經安置到更遠的地方,都快要到婁縣了。”

 “那備馬,一起過去看看。”

 虞翻歷史上曾經向孫策諫言:“明府用烏集之眾,驅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雖漢高帝不及也。但總輕出微行,從官不暇嚴,吏卒常苦之。”

 而如今孫策可謂是正好相反,哪怕只是在吳縣這片治安最好的平原上轉一圈,也總是帶著大量的親衛。

 蔣欽親自點了一隊精銳玄甲親衛,足足五十名親兵侍衛騎兵戒備森嚴,擁簇著孫策一路向東而行。

 這個級別的護衛,別說許貢三名門客,就算他拉出來三百部曲埋伏,也會被騎兵輕而易舉的蕩平。

 如今正是盛夏,天朗氣清,一行人策馬在吳郡郊外,能看見大量百姓正在稻田裡辛勤勞作。

 不僅有老人帶著一家三代數口人勤勞耕耘,也有豪強大族雇傭數十、上百名佃農正在精細生產。

 在這人群密集之處,還有幾名穿著皂袍的小吏正在對著田裡指導生產, 在周圍圍著的一圈人裡面既有身穿短褐的農夫,也有穿著長袍的豪強、地主。

 烽煙平息,治安穩定下來之後,所有人都開始關注於生產。

 對田裡產出多少糧食,豪強們可比孫策更在意。

 畢竟不論產出多少糧食,對孫策都沒影響,他計畝掙錢,有一畝地就收一份賦稅。

 而產出多少卻直接決定了豪強們自己能收獲多少財富。

 不論怎麽說這些莊主、豪強們對生產提升的關注都應該比孫策那寬泛的概念更深刻。

 所以他們最是主動的過來聽勸農官講授的耕耘之法,看看能不能用到自己家田裡,提升產量。

 甚至他們比佃農、比小農還要更精力投入。畢竟,他們不用動手,只看部曲嘗試效果就行了。可能這也算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一種體現。

 不論如何,看著這郊外繁華的一幕幕,都讓正統諸夏忍不住內心的愉悅。

 蔣欽笑著說道:“將軍,僅我們這一路看到的情況,吳縣農業恢復狀況著實算得上甚佳。只要能挨到秋收,就幾乎不用為糧草發愁了。”

 楊驍亦極為讚同,說道:“希望今年風調雨順,今秋是個豐年,家家或稔。”

 195年啊,孫策想了想,今年應該沒有什麽大的天災。雖然是亂世,可也得有那麽一兩個還算過得去的年份吧!

 他笑著說道:“今年必定迎來一個豐年,好日子還有幾個月就要來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