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打開武庫,發放物資
時間進入七月,吳郡全郡都進入了豐收時節,不僅海鹽縣的灘塗鹽田開始收獲海鹽,全郡的早稻、粟米也全部順利收入谷倉。
而為了保證這次收獲,一郡十三縣的田曹官吏皆忙碌起來,指導百姓秋收。
上百個鄉,數百上千的三老、嗇夫等小吏更是奔波不停,督促巡視各處稻田有無懈怠延誤秋收。
郡府府吏更是帶著各曹掾史巡視各縣,督察秋收情況。
而一切也如顧雍所預料的,今秋無事,一個平和歲月,安心生產的吳郡也迎來了一個豐收,有稻田的百姓家家戶戶都粳稻豐積。
雖然如今還未到十月份征收田稅的時節,可各縣的百姓也已經紛紛開始推著谷糧、芻草開始沿著新修的道路向城邑出發,要將地裡的產出賣個好價錢。江東大地之上,車馬於路,絡繹不絕。
如此盛景,一直持續十余日,直到下旬才有所平淡。
七月末,郡縣官吏終於統計完各項數據,諸卿濟濟一堂,準備匯稟政績,並籌備接下來的軍政要務。
高堂滿座的諸人,無不是面帶喜色,隨著早稻的豐收,吳縣饑饉的情況頓時為之緩解,各處府庫都迅速充盈。這豐收的喜慶,不僅讓人心情愉悅,更是讓所有人腰杆筆直。有了如此充盈的府庫,則吳郡進可掃平吳會,退可據江而守,以待時變。
孫策此時也在周澄的服侍下,於後堂穿戴上了雍容華貴、色澤亮麗的朱紅色錦服,錦服上以金線繡織有玄鳥、雲雀,這高貴華麗、光滑柔順的錦服更凸顯孫策年輕英氣,與如今其他人灰撲撲的黑色皂服完全是雲壤之別。
在一旁侍奉的侍女們看著風華絕代的孫郎不禁都臉飄紅霞,尤其是趙錦,呼吸都有些急促。如果說其他人是灰蒙蒙的塵世凡人,那孫郎這一刻簡直如同謫仙臨塵,尤其在陽光晨曦之中,更是如夢似幻,讓人好想將他揉進胸膛。
周澄此刻其實也有些夢幻的感覺,這般英武絕世的男子,真的是自己順利嫁於的理想夫君?就是自己昨日在床榻上纏綿的親密之人?自己何德何能可以擁有如此卓越脫塵的夫君啊?
所以認真幫孫策佩戴上一左一右兩條由七塊玉石組成的玉佩後,周澄起身,主動說道:“夫君,我為夫君管理府中倉廩,具體詳情不宜在前堂宣之於眾,便提前在這裡匯稟一番。”
孫策收回張開的手臂,從容點頭,說道:“可。府中私庫同樣關乎江東權柄,在救急之時能解極大困境。”
這個私庫將來就是他的內庫,孫策一直期待自己只靠著工商就能維持起來一個龐大的內庫,能是國家財政之外的重要補充。
而周澄也立即說道:“如今府庫之中有錢四千六百緡,絹帛八萬四千匹,錦一千四百匹,鹽兩千兩百石,另外還收糧兩萬七千石。”
緡就是用麻繩串起來的銅錢,一般是一千錢一緡。四千六百緡就是四百六十多萬錢。
孫策驚訝的眉頭一挑:“府中怎麽會收了這麽多錢、糧、布、鹽?”
尤其八萬多匹布,這個數字已經可以說是自創軍建業以來從來未見過的龐大規模。
周澄從容解釋道:“這歸功於吳縣織造署,上萬名女工每日能紡織布帛六千余匹,錦繡兩百余匹。”
這個數字跟理論上的數值差距極大,孫策最初估計每名女工都能三日斷五匹,
那上萬女工能每日織布至少一萬匹,甚至樂觀的估計能有數萬匹。 但事實上這的確是太樂觀了,那是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短時間內能達到的最高效率。
而上萬女工專業化的持續生產,不論是組織動員能力,還是原材料供應能力,都方方面面的限制了他們的效率。使得他們無法一直保持最高水平的生產。
能有當前水準的效率,還是周澄夙興夜寐,不斷完善的結果。
對吳縣織造署的未來,孫策充滿信心。有周澄這位盡心盡責,又能力斐然的管理者,日後必然能不斷的提升織造署效率,從組織結構改良,到材料供應體系,甚至織機技術改進,都能在各個方面日漸提升織造署的生產效率。
而即便當前這個水平,日產六千多匹布,全年也足夠生產兩百多萬匹布帛。
織造署在城邑裡都設置了布坊,出售布帛。如果能夠都順利在市邑出售,那足夠整個吳縣百姓都順利分到四匹布!百姓的饑寒問題至少能夠最初步解決了,不至於有些百姓連褲子都沒有一條,也不至於無法換洗衣服,一年到頭穿著同一件衣服。
至少孫策麾下的大軍,每個人都發了兩套春夏戎裝,兩套秋冬戎裝。徹徹底底的實現了戎裝齊整,器械精好,軍容肅然。
周澄繼續說道:“府中能夠產出大量布帛、海鹽,在城邑中設商鋪,正合民生饑饉之所需。所售錢財,一直能在市場中買到谷糧。”
孫策對此稍稍關注,隨著早稻的豐收,民間已經存在了一批糧食,官府府庫是否充足,就看能否用各種手段順利收購到一定規模的糧食了。
“府中情況我已了解,這就隨我去前堂,與諸位同僚共議平定吳會之事。”
話畢孫策從一旁的桌案上提起長刀,徑直走向前堂。
前堂內的諸位文武,見到孫策進入房間,皆是有種眼前豁然一亮的感覺。
作為當世豪傑,他們關注的自然不是孫郎風華絕代的姿顏,而是孫郎此刻展現出來的陽剛氣度與蓬勃之氣。
在這位年輕的將領身上,所有人都仿佛看到了一種萬物競發的活力,一種充滿光明希望的未來。
有這種君主,整個勢力注定不會死氣沉沉,會銳意進取,會讓整個天下都為之蓬勃奮發,生機勃勃!
仿佛見到這名君主,所有人就心中頓時充滿了火熱的意氣,眾人紛紛起身行禮:“拜見將軍。”
孫策大步走到主座上,揮了揮手說道:“諸位都且入座。”
“我自揮兵東驅,至今已近一載,思欲平亂暴之軍,而複吳會太平。夙興夜寐,罔敢荒寧。如今吳郡已安,而會稽仍舊未寧,當此之時,當義武奮揚,重複江東之河清海晏。”
“我欲親總三軍,揮師南下,掃清王朗。諸位可已準備周當?”
長史張昭率先發言,說道:“夫用兵之重,國之大事。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故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為將軍給饋餉,供糧道,請先將此事詳情,示以眾人。”
在座的都是江東英傑,沒有莽夫,對糧草的重要性皆十分了解。可以說,以吳郡上萬步騎之強,只要後勤糧餉能夠穩定供給,則必能克破一切強敵。而大軍實力能發揮多少,就完全看後勤補給到底有多充裕了。
所有將校都極其關切得看向長史,大軍從歷陽渡江,一直為後勤所掣肘,不得馳騁,這一戰也該讓所有將校酣暢淋漓得發揮了吧?
張昭乃起身,對眾人說道:“如今常平倉收獲頗豐,各縣常平倉累計收糧二十余萬石。郡府又從數十戶豪強族中收購有十四萬石糧食。此乃全郡府庫之所有,而供將士征伐所用之軍糧,已經在錢塘囤積有十萬石。”
錢塘有軍糧十萬石!
所有將校都欣喜環顧,如果動用一萬步騎,那這十萬軍糧足夠將士們支撐接近半年。
有半年的時間可以從容征伐,諸將有絕對信心擊敗王朗,掃平會稽。
而孫策亦極為振奮,十萬石糧食存在錢塘,可見陳寶在南方各縣的收購頗為順利,各戶豪強都被迫向官府出售了大量積存的谷物。
顯然張昭的這次匯稟,極為振奮士氣,無數將校都在摩拳擦掌,準備請纓南下。
在張昭之後,張紘亦主動起身,說道:“軍政方面,將軍麾下軍容亦有所壯大,在此前十二部校尉之外,又組建有兩部北府軍共計千人,如今全郡共有步騎一萬五千八百七十二人。”
由張紘總覽軍務,這個軍隊的數字極其明確,每個人都登記在冊,沒有空餉。
孫策頓時對全軍情況有了最直接的了解。
以四十萬人的吳郡,養接近一萬六千人的部隊,規模無疑是大了點。
即便吳郡富庶,如今也是將民間的財富大量征收上來供養軍隊,不可避免的就導致了民生饑饉。
畢竟這次早稻收獲的數量是有限的,多被官府收集一批,民間留下的財富就要減少一份。
於是孫策鄭重的說道:“以吳郡一地而供養步騎一萬五千余,有捉襟見肘之態。平定會稽,既是為了掃平江東,亦是為了減輕吳郡父老負擔。”
“此戰宜早不宜遲,立即打開武庫,將裝備器械發放各部,除北府軍之外,其他各部次第開拔,南征會稽,討平王朗。”
一眾將校立即興奮的起身,以上萬大軍討賊,此戰堪稱獅象搏兔,亦用全力,大軍橫掃之下,必勢如破竹。
而吳郡出身的將校則最積極,掃平了會稽,他們不僅能獲得更多官職,更重要的全郡父老供給車徒之眾的壓力也會大為減輕,全郡百姓也能過上更富庶的日子。順利的對外擴張,永遠是緩解自身矛盾,擷取利益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而隨著武庫打開,如今裝備器械之精良,簡直令士卒們震驚。
僅是馬甲如今就有五十多套,軍器監整頓之後,有專門的鎧甲司,上百名工匠沒有任何雜事,就專司負責製造馬甲,所以效率大幅提升。以往一名專業工匠,要耗時半年才能製作一套甲胄。而如今分工協作下,平均兩三個月就能製作一套。
人類最偉大的成就就是懂得團結分工,專業的製甲司,有人冶煉,有人鍛造甲片,有人編制甲胄,使得他們順利在軍事征伐之前為大軍籌備齊了孫策要求的五十套馬甲。
五十名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具裝龍雀突騎,騎著從全軍精選的雄駿馬匹,甲騎具裝的列陣於營中,簡直是這個時代最強戰力的巔峰。他們排列成兩排,軍陣規模卻比上百名列陣等待領取甲胄的徒卒還要龐大,而且氣勢更加威嚴。
看著他們耀武揚威,雄健壯闊的身形,即便是孫策軍中的徒卒,大部分亦豔羨不已。
但也不是所有徒卒都在仰著脖子圍觀這些具裝龍雀突騎, 一旁另一個陣型森嚴的方陣,所有徒卒亦同樣是剽悍之氣奮烈。他們心高氣傲,甚至敢與具裝龍雀突騎爭鋒。
而能撐起他們如此信心的自然是他們身上精良的玄甲,整個方陣所有人都甲胄森嚴,旌旗招展,列陣完成之後,更是旌旗甲胄,光照天地。
就算具裝龍雀突騎的雄壯騎士們亦頻頻側目,彼此交談。十分嚴肅凝重的討論起來,如果衝擊這支重裝步兵方陣,會是孰勝孰敗。
而這支器械精好,戎裝整齊,全部紅袍玄甲的部隊正是周泰和朱桓所統帥的徒卒精銳。
在擊敗笮融之後,大軍就在他營中搜集到了六百余套玄甲,然後加上從劉繇軍中的繳獲,以及吳郡全郡府庫的整理,全軍已經有了上千套甲胄。
而隨著整個梅雨季,吳郡南部督郵、北部督郵兩人巡視郡縣,收吳郡之兵,合計收上來三萬多件違禁兵器,以及一千多套各種各樣的甲胄、兜鍪,甚至重鎧都有十余套。
軍器監將其全部融化,鑄成了甲胄、箭矢。
於是便有了如今雄壯一幕,軍中玄甲足足一千四百套,兩倍於呂布麾下的陷陣營。
而強弓更是有三千多張,除了一千余名發放在鴛鴦陣士族手中。剩下還有兩千人的弓弩手!
此時精銳將士們從武庫中領取了作戰物資,皆已整裝待發,準備南下討平王朗。
孫策都已經動身,吳郡卻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