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霸王!》第四十七章再屠徐州
第254章再屠徐州

 如今的孫曹之戰,局勢已經越來越像陸遜及曹休的石亭之戰了。

 雙方目的都是為了重創敵軍士卒,從而使敵軍不敢再興兵。

 而作為防守方的南方大軍,可以從容集結部隊主力,從左右兩路反擊,而包圍易進難退的曹軍中路。

 只是陸遜的對手是曹休,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

 而孫策面對的這位可是當今的超世之傑,是如今最能征善戰的諸侯之一。

 想要左右兩路包抄他並非一件易事。

 曹操這一生最善斷敵後路,因而對自己後路的保護也是重中之重。

 他中路軍主力三萬余人可並非都在一個營中,而是前後列營,從淮陵到高山各依險阻,把控要路。

 曹軍的部署向來都是如此,包括於禁那右路軍的五千余人,也並非是都雲集在射陽,而是於禁統帥四千余人在前,後方有近千士卒把控船隻,保守糧道,積屯劫掠的輜重和糧草。

 袁紹興兵十萬,在關鍵無比的烏巢才隻屯駐了一萬人。於禁五千人,卻以近千士兵把控後路和糧倉已經是極其重視了。

 劉備攜民渡江,日行進才十余裡。這還是百姓主動跟隨的結果。

 八月是水師還能在淮河縱橫的最後時節了,再過一個月到了十月初冬,淮河江面就可能被結凍。

 所以孫策完全不急於去馳援徐琨,如果他這都守不住城池,就算曹操破城之後不殺他,孫策也會把他砍了以警三軍!

 建義中郎將,顯然就是讚揚其棄暗投明之義舉。希望以他的封賞願以示曹軍諸將,吸引其他將領望風而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張遼大捷來的太快,江夏、廬江的駐軍還在前來馳援的路上,孫策從建康出兵帶來的援軍與曹操相比,還處於劣勢當中。

 於禁搖頭,說道:“淮安之戰勝負猶未可分,曹將軍是否損兵折將暫且不提。我以為將軍威震江表,徐州豪傑皆受將軍印綬,引兵而叛,則徐州必然震蕩。”

 這事曹操歷史上乾過,而且因為卓有成效,所以頗為上癮。

 一場敗仗,折損個一兩萬人,甚至兩三萬人,都不會將一個勢力直接覆滅。

 這一幕在諸夏歷史上一次次上演,從春秋之時,吳國北上爭霸開始,到南朝北伐、五代揮戈。

 到了赤壁之戰戰敗後,他又盡遷淮南之民,結果這一次即便蔣濟極力反對,他還是一意孤行,結果使江淮遂空,更有十余萬眾,皆驚走入吳。

 越過淮河,北部就沒有任何天險和兵家要地。

 雖說小民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

 守江先守淮的根本就是,有了淮河一帶,南方的實力可以顯著的拉平與北方的差距。

 可以說,除了極個別的大族,大部分徐州豪傑都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甚至主動率部投附,助江東驅逐曹軍。

 江東水師正從淮河、邗溝、長江一帶匯聚至淮河江面上,數百艘戰艦,白帆如雲,密布江面,百舸爭流。

 只是形勢所逼,於禁已經再無退路,面對孫策詢問,於禁只能答道:“我以為將軍攻徐州不難,守徐州卻頗為不易。”

 但也並非全無可能,曹操的前後列營,雖然使得孫策斷其後路變得極其困難,但也同時使得他攻城的難度極大。

 這批出發的將士,正是魏延所統帥的三千步騎。孫策當前的軍隊規模雖然對曹操並不佔優勢,但還是選擇派魏延率部進軍淮河,攻徐州下邳、彭城之地。

 曹操此刻無疑是求戰心切,其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兵鋒正銳,極其期望能在淮安一帶大破孫策軍隊主力。

 因為除了地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南北經濟的實力差距。

 曹操歷史上經歷的敗仗太多了,淯水之戰,他大軍損失慘重,折損了嫡長子曹昂和親信大將典韋,官渡之戰遭遇劉備背叛,丟了徐州。也根本沒影響他以弱勝強擊敗袁紹。

 首先是江南的治所一般在建康,支援北方防線的速度肯定是不如從兗州、豫州一帶進軍的中原諸侯。

 沒有個六七年,他很難平定袁紹余部。

 以多為勝,以強擊弱,自古兵法正道。

 但於禁歎息一聲,說道:“將軍怕是低估曹營之狠決了。”

 曹操有赤壁戰敗,劉備有夷陵之敗,孫權的敗仗那更是數不勝數。

 他率軍而降之後,吳侯便因其舉眾歸附江東之功,封他為建義中郎將。

 下邳雖然有曹軍的駐軍,但徐州並不穩固,曹軍屠殺的影響沒有那麽容易消去。無數徐州豪傑,皆念父兄之恥,欲以報仇雪恨。

 南方軍隊北伐歷來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便前期攻城略地,十分順利。

 所以孫策就直接帶兵前往了淮陰,他抵達淮陰之時正是丹桂飄香的深秋八月。

 防守反擊,這是江南優勢,孫策擊敗曹軍不難。

 孫策面色凝重,問道:“於將軍言下之意是曹軍會堅壁清野,遷徐州之民往兗、豫?”

 而另一個目的自然是在大勝之後,開疆拓土。徐州正是孫策的目標。

 此時江東大將會使北伐,哪怕曹軍將領據城死守,亦有大量的徐州豪傑會在郡縣之間起兵叛亂。

 孫策的確是對自己軍隊的戰力頗為信任,可要以萬余人就從右路斷曹操退路,全殲曹操統帥的數萬之眾,這的確是有些艱難。

 所以水師的將士們正在抓緊時間運送江東大軍過淮河對岸。

 於禁對此也是頗為自諷,自己軍紀嚴明,軍功赫赫,結果征戰多年,只是一平虜校尉,卻不想有朝一日,竟因為率部而降,終被封侯拜將。

 而眼下,即便孫策擊敗了曹操,顯然也不可能將大軍都屯駐在淮河以北。江東的大軍主力肯定是要徐徐後撤。

 可後面還有一句更重要的,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袁紹在河北休養生息,孫曹兩軍若是打的精疲力盡,傷亡慘重,那最後袁紹做夢都能笑醒。

 否則以長江為戰線,淮北這大片廣袤區域都歸北方所有,南北的實力差距會懸殊到人力難以挽回的地步。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可一旦曹軍傾危,這些小民必然會發起叛亂,盡殺曹營士吏。

 畢竟漢末這些諸侯,哪個不是敗仗一籮筐?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夠繳納稅賦和兵源,即便十稅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可若要攻入淮北,進軍中原的兗州、豫州、徐州一帶,攻守異勢,要覆滅死守的曹軍。可以確切的說,江東無論是從軍力上、稅賦上還是決心上,江東都沒有做好準備。

 即便是當下,亦是如此。曹軍哪怕經歷一場石亭之戰的戰敗,也可以縮回中原,再迅速組建一支軍隊。

 南方可以屢戰屢勝,但一次戰敗,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孫策在繡衣衛的擁簇下帶著於禁站在岸旁的水師勞碌往返,士卒們裝卸輜重、糧草和車馬等,連綿不斷的運往淮北。

 南方勢力並非沒有所向披靡的戰果,只是軍事勝利之後,很難直接佔領統治當地,用不了多久就會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又被北方勢力奪回去。

 對這個形勢,於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不然整個冬季,河道冰封,運糧不便,前線長期屯聚四萬大軍,將對江南民生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影響。

 孫策自然不能如他之意,在擊破於禁之後,賈詡就力勸孫策屯兵於淮陰,以為後援,待前線大將周瑜搓曹軍左路,以權道勢勝之。

 到了漢末更是曹操、呂布等諸侯在這裡來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處險阻要地,也不至於陶謙、劉備那麽被動,一次次的丟失徐州。

 只是張遼斷於禁退路容易,孫策要斷曹操的退路就很難了。

 他已經被樹立成了曹軍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營。怕是必死無疑。

 徐琨、呂岱等人以五千青壯死守淮安,曹操能用來攻城的部隊不過兩萬余人。

 曹軍要是想遷徐州百姓入兗、豫恐怕會更為緩慢。哪怕是從下邳遷民到小沛一帶,沒有一兩個月怕是也難以完成。

 在淮南要斷曹軍後路並不容易,但從淮北斷曹軍糧道就容易多了。

 而北方哪怕屢次戰敗,也可以憑著人口、經濟和實力優勢,重新組織軍隊橫掃六合。

 這就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不足以扭乾坤,一敗則致禍不複。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的,但能不能守住,這就難說了。

 對曹營傾覆之危,他已經無心去感觸了。

 孫策英氣的眉毛一挑,問道:“為何?難道於將軍以為曹操依舊有余力率大軍攻伐徐州?”

 只是張遼五千鐵騎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在於禁馳援之前,就一舉蕩平了於禁的退路。

 不然也不至於劉邦與諸侯聯軍一舉就攻陷了楚都,而項羽帶著三萬騎兵殺回,就打的劉邦棄子而逃。

 這使得後來南方北伐就極其困難,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沒有辦法得到補給。

 孫策在江旁負手而立,看了一會兒這壯闊河川,轉頭對於禁說道:“於將軍以為此次我軍北上徐州可能佔穩當地?”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勢力的反撲下,守不住奪下的城池。

 官渡之戰,他就徙燕、白馬之民,使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只是孫策懷疑,曹軍能有這麽多時間,從容的遷徙百姓嗎?

 “將軍趁此釁進兵,必如長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卻恐怕盡是一片不毛之地,軍隊難以駐守。”

 勢必要從攻勢變成守勢,哪怕他打贏了與袁紹的決戰,也沒辦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這裡曹操極不得人心,統治不穩。形勢再非當初孫策與呂布相爭之時,還要考慮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歡迎外來勢力的征服。

 就像眼下,曹軍從兗、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經有所防備,前期還是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丟城池。

 因而孫策的戰略目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重創曹軍主力,使曹軍不敢再南顧。

 甚至說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東海太守等都會相繼投降江東。

 或許在曹軍穩固之時,小民們畏於曹軍殘暴,還可能被迫低下頭,接受曹軍統治。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江淮、徐州一帶是中原少有的廣袤平原,地形平坦,實在是無險可守。

 因為曹營他已經再也回不去,吳侯稱呼他為於將軍,正是斷了他的後路。

 這也是孫策詢問於禁的目的。

 這其中原因比較多,不過主要原因就是三點。

 能夠穩固在淮河防線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時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權,就只能以長江天塹,據守在江南之地。

 當然如果袁紹心態好一點,沒有因戰敗慟沮而亡,回到河北從容修養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沒有做出廢長立幼的不智之舉,曹操都沒有辦法一舉蕩平河北。

 首先一點就是徭役征發的遠遠不足,況且還有吳郡境內兩個龐大的工程。這使得孫策根本沒有辦法立即不顧一切的北伐,圍攻曹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損失了一兩萬人,www.uukanshu.net 他怕是再沒實力東征西討了,這麽多年來恃往年之勝,兼複養銳日久的銳利兵鋒就盡皆折損了。

 孫策深吸了一口涼氣。

 尤其是在於禁統帥的右路軍,五營皆歿的情況下,江淮是震。

 只有一個彭城扼守三條水路,是兵家必爭的後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適合防守啊。

 “若下邳、彭城發生叛亂,曹軍後路不穩,守將必盡屠下邳,效郭汜、李傕肆虐潁川之法,將徐州數百裡盡屠為鬼蜮!”

 驀然就覺得於禁的判斷,比自己的判斷更為精準!

 屠城對曹軍而言絕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他們將領和士卒對此都沒有太大的抵觸。

 關羽威震華夏,南陽紛紛叛亂,於是曹仁便盡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亂,徐州的守將絕對會再屠一次徐州,以穩定局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