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糜漢》第360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
南中雖然是屬於益州的一部分,但是出於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盡管大漢在南中設有四郡。

 但是真正執掌那四郡軍政的並非是朝廷派去的的官員,而是當地勢力強大的異族豪族。

 當然以目前大漢的國力,單單一個異族豪族的力量並不可怕。

 但若是整個南中四郡的地方勢力都聯合起來共同反叛,也可拉扯起戰兵上萬。

 這種數量的戰兵,對於兵力空虛的益州腹地來說,是很有威脅的。

 這便是劉備想先下手為強的原因。

 只是諸葛亮在聽完劉備的話後,沉思一番後便勸諫劉備道:“臣以為現在不是大舉南征的時機。”

 聽到諸葛亮出言勸阻他南征的意圖,劉備有些意外。

 他不覺得他能看出來的問題,一向長於戰略的諸葛亮會看不來。

 所以劉備問諸葛亮道:“卿有何見解?”

 諸葛亮對著劉備一拜後言道:“陛下以為南中蠻族為何想反卻不敢反?哪怕是在外敵已然勾連彼等的情況下。”

 南中之所以時常有叛亂發生,除去當地有著錯綜複雜的內因之外,還因為大漢的敵人時常會派人勾連南中的野心之輩。

 這種情況劉備當然知道。

 他甚至還知道諸葛亮所言的外敵中,還包括江東的孫權。

 聽完諸葛亮的反問後,劉備不假思索的答道:“自然是因為近年以來,我軍武威煊赫,遂使南中逆民不敢妄動。”

 諸葛亮在劉備回答完後,略微點點頭。

 接著他又對劉備言道:“因我軍連戰連捷,遂使得南蠻日趨安分。

 當然諸南蠻不臣之心久已有之,如陛下所言的那般,他們遲早會反叛。”

 “但以當今局勢而言,南蠻短時間不會有所妄動,明面上他們依然會順服陛下。

 凡戰者講究師出必有名,南中諸蠻尚未有明確反跡,陛下若突舉大兵伐之,於這一點並不相符。

 大漢乃天下正統,況今天下三分,局勢紛擾,這一點就更當更為注意。”

 見諸葛亮以出師無名為理由阻止自己討伐南中,劉備不置可否。

 諸葛亮說的沒錯,師出無名不說其他,就單單對己身的士氣也會有影響。

 只是劉備知道諸葛亮乃是個經世致用的大才,他不會單單以這一點反駁自己。

 沒有出劉備的意料,諸葛亮接下來就對劉備繼續勸諫道:

 “況南中雖號稱異族聚集地,然境內依然有不少益州豪族盤踞。

 那眾多益州豪族在當地扎根數百年,無論是在南中,還是在蜀郡都有著非凡的影響力。

 若陛下無名義而驟起大兵,會讓好不容易安穩的益州再次動蕩。”

 見諸葛亮提到這點,劉備的臉色開始變得肅穆起來。

 劉備知道諸葛亮是在提醒他什麽。

 為何南中一地的動亂能持續數百年而一直未曾停歇呢?

 甚至在東漢國力昌盛時也是如此。

 那是因為南中一地的動亂,他的半獨立性乃是益州全體士族所默許的。

 南中的特殊地理優勢,讓他成為了益州士族的一條退路。

 一旦益州士族在益州的中心犯有罪行,他們就可以利用在當地的影響力,從蜀郡逃入南中避難。

 盡管這會讓他們的族望受到嚴重的打擊,但至少保證了家族的存續。

 而大漢又一直有戴罪立功、存亡斷續的傳統。

 只要他們能保證族人的生命,他們的族人中有人後來能立下功勞,或者說通過養望成為益州的名士,那他們的家族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或許在進入益州之前,劉備還不知道益州士族的這種騷操作,但是當他入主益州後,他可是親眼見過這種操作的。

 就例如當初他剛剛入主益州時,益州“一日三驚”時一般。

 在那段時間中,他為嚴正法度加強統治,是殺了不少人。

 但是逃去南中的人更多。

 而當初他之所以能通過強硬的手段,將益州以最快的速度穩定下來,南中的存在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只要有著一條後路在,士族是不會輕易抱團死磕的。

 但若是他在師出無名的情況下,抽劍將益州士族的那條後路斬斷,益州很可能會再次陷入動蕩中。

 並且那樣的動蕩,也許不會如當年一般輕易平定了。

 益州目前是劉備的根據地,沒有帝王會不對根據地不穩一事不感到憂心。

 諸葛亮見劉備因為他的話陷入沉思,便繼續言道:

 “荊州十數年來一直陷入戰火中,當年的富庶之國早已不見,現在我大漢的國力大多只靠益州支撐。

 而益州近年來亦頻繁損耗國力支撐大戰。

 南中諸蠻分散各地,要想徹底討平,我軍兵力當在數萬。

 可南中地勢險惡,交通不暢,南征之戰耗時不會短。

 以益州目前之國力,是實在無法再支撐陛下長久南征的。

 縱使不考慮師出無名這一點,就單單以我大漢的國力,這時大舉出兵南征亦不是上佳之舉。”

 諸葛亮在說完這一點後便看著劉備,希望他能認真考慮他的看法。

 而劉備在諸葛亮的提醒之下,他對於剛剛心中的想法,已然發生動搖。

 諸葛亮說的是對的。

 若現在大漢有國力能支撐大舉遠征,他第一時間想的肯定就是北伐,而絕不是南征。

 只是雖然諸葛亮說的很有道理,但劉備之所以想南征為的不是徹底將南中四郡納入他的統治中。

 他擔心的是將來他在大舉北伐之時,南中會趁機偷襲益州腹地。

 要是這個隱患不消除,劉備始終覺得心裡不踏實。

 諸葛亮見劉備還在猶豫,他便上前一步對著劉備問道:“以往每逢陛下外出征伐時,都會留臣鎮守成都。”

 “而臣向陛下保證,只要臣在成都一日,勢不會讓南中的動亂影響到陛下的北伐大事。”

 諸葛亮的言語之中充滿著強大的自信。

 諸葛亮的自信影響到了劉備。

 他望著眼前這個十數年來,從未在他面前有所妄言的腹心之臣,眼角之間流露出笑意。

 “南中一旦動亂,想來招撫、施恩皆是無用。

 兵亂唯有以兵爭鎮壓。

 而屆時大漢良將皆會隨我征戰,孔明可是有把握獨自能討平戰亂?”

 劉備有這種疑問,是因為諸葛亮以往雖然也有帶兵過,但他卻極少獨立領軍過。

 面對劉備的疑問,諸葛亮立刻拱手答道:“請陛下放心。”

 “南中安寧就罷,若南中諸醜膽敢叛我皇漢,跳梁者,雖強必戮!”

 當聽到諸葛亮的那句“跳梁者,雖強必戮”之後,劉備頃刻間哈哈大笑起來。

 “好。”

 大笑之余地一個字,顯露出劉備對諸葛亮無比的信任。

 沒有實際戰績的言語或許在別人那裡是蒼白的,可劉備願意毫無理由地相信他的臥龍。

 只因為十數年來,諸葛亮從未讓他失望過。

 當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有了解決辦法後,劉備現在的心情變得極佳。

 他拉住諸葛亮的手一同站在高高的台階上。

 這時劉禪已然在劉備與諸葛亮身前的廣闊空地上,駕駛著胯下的駿馬繼續搭弓射靶起來。

 劉備看著劉禪那越發熟練的騎射動作,他的眼神中有著毫不掩飾的疼愛。

 “我曾聽射君說過:你在許多臣下面前稱讚過太子:智量之籌,甚大增脩,過於所望。”

 劉備突然地冒出這句話,諸葛亮有些詫異,只是這句話的確是他曾經說過的,所以他便對劉備答道:

 “確有此事。”

 “若太子真能如你所說一般,那我又複有何憂呢?”

 劉備善於識人,他又怎麽不會對自己的兒子了解甚深呢?

 在劉備看來,劉禪雖然有著長處,但他肯定沒有諸葛亮說的那麽好。

 之所以諸葛亮會在臣下面前那麽誇讚劉禪,只是在用個人的威望,為劉禪增加名望而已。

 諸葛亮聽出了劉備話語中的惆悵。

 他想說一些話打消劉備的惆悵。

 只是他還未說話,劉備卻自顧自地說道:

 “太子不愛習武,這一點我是知道的。

 我也知道之所以每逢我在宮中的時候,他都會主動在我面前練習習射,是想讓我開心,他不想辜負我的期望。”

 “這一點便是太子的長處。對於他的尊親,他是仁孝遵從的。

 只是我恰恰擔心的也是這點。”

 “我是他的尊親,皇后也是他的尊親,太子遵從我,將來自然也會遵從皇后。

 可是我並不信皇后,或者說我不信皇后背後的吳氏一族。

 當年吳懿身為劉璋的姻親,卻能臨陣倒戈降於我。那來日,誰知吳懿又不會如此呢?

 畢竟他與益州士族走的太近了。”

 諸葛亮默默聽著劉備講述他內心中的隱憂。

 身為一個帝王,劉備心中的隱憂是很多的。

 劉備雖是一位仁義之君,但是仁義不代表沒有自己的是非觀。

 對於一些有著黑歷史,立場不堅定的大臣,劉備也不會缺少疑慮之心。

 隨著許多故人的離去,能夠聽取劉備心中隱憂的人也越來越少。

 在劉備的話語之間,他還透露出些許後悔的意味。

 當年他娶吳氏,乃是為了穩定心向劉璋的一眾益州士族。

 當時的他心中隻想著匡扶漢室,並未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登臨帝位。

 所以當時在他看來,娶與益州士族有眾多利益牽扯的吳懿妹妹為妻,乃是他身為一個主君應該做的事。

 可是隨著他地位的不斷提高,及至最後登臨帝位之後,劉備卻對當年的舉動有些後悔了。

 一個諸侯的正妻,與一個帝王的皇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特別當皇后升為太后之後,她身上所代表的政治意義更是不得了。

 在漢代天下間除去帝王能自稱朕外,太后亦可以此為自稱。

 由此可見太后在漢代的政治地位。

 盡管並非所有的太后都有臨朝稱製之權。

 但是當太后擁有臨朝稱製的事成為一件政治傳統後,那麽它對政治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十分深遠的。

 太后與皇帝,皆是天下臣民的君。

 而當這種強大的政治意義,可能會落在心懷不軌的外戚家族上時,劉備心中的擔憂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七十古來稀,他今年已經六十有余,他還能活幾年?

 特別是當關羽離去之後,大受打擊的劉備,心中就對這一點愈發不自信。

 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

 若是他將來一旦離開這個世間,那麽以劉禪的性格,以劉禪的才能,他顯然不能在這險惡的亂世之中,成為興複漢室大業的引導者。

 而他的身邊,又沒有出自本族的完全可以信得過的宗親。

 所以他必須安排輔政大臣,他對心中輔政大臣已經有人選。

 但是政治講究的是名義為先。

 若是身處君位的太后有意與他所安排的輔政大臣爭奪大權,那麽大漢未來又會走向何種境地呢?

 每當午夜夢回,劉備心中總是會浮現這個擔憂。

 有些事,是該未雨綢繆了。

 劉備深吸一口氣,接著對諸葛亮說道:“當初由北方放歸的一眾忠臣,許多人我都已經讓人核查身份過。”

 “一會我會讓人將名單交到你的手中。伱要盡快安排那些人進入益州各郡縣任職。”

 諸葛亮知道劉備為何要這麽做,所以他馬上對著劉備應道:“唯。”

 在安排好這一件事後,劉備看向身旁的諸葛亮,他接著諸葛亮言道:“再過一段時間,我會賜予你開府治事之權。”

 聽到有意要賜予自己這項代表著人臣無上榮譽的權力,諸葛亮下意識就想拒絕。

 數百年以來,唯有三公和大將軍有開府治事的權力。

 只是三公的開府早已經成為虛設,唯有大將軍的開府是真開府。

 而大將軍之所以能時常成為東漢朝政的實際執掌者,除去他掌握著天下兵權之外,還因為他有著開府治事的權力。

 這樣至關重要的權力,諸葛亮沒想到劉備會這麽快賜予他。

 可是面對諸葛亮的推辭,劉備的態度卻很堅決。

 “你遲早要開府的。”

 不開府,你將來怎麽和在當地盤根錯節的那些人鬥呢?

 不開府,我的江山將來由誰來守護呢?

 這時劉備覺得有些乏了,他便在左右近侍的陪伴下朝著寢殿走去。

 在劉備走遠之前,他對著諸葛亮最後留下一句話:“命人告訴子晟,好為之!”

 當這句話傳入諸葛亮的耳中時,他發現劉備的身影已然走遠。

 諸葛亮看著劉備離去的身影,他今日第一次感覺到往日中偉岸的身影,開始變得蒼老起來。

 時間如白駒過隙,再偉岸的英雄,終究會有老去的一日。

 今日是劉備,將來便會是他。

 劉備老了可以安排他守護大漢江山。

 那將來等他老的時候呢?

 會是陛下最後話語中提及的他嗎?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