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要孟獲協助的事乃是與之前得到的一封信有關。
從那封信的內容,諸葛亮得知了孫權會動用自己的權力資助南中的叛軍成事。
而按照時間來推算的話,孫權的資助在近段時間就會抵達南中。
那封信中並未言明孫權會以何種方式資助南中叛軍,錢、糧、或者是兩者兼備?
甚至是直接派兵進入南中。
以諸葛亮對孫權的了解,他認為孫權很可能是三者兼備。
畢竟孫權與曹丕不同,曹丕的勢力范圍與南中並不接壤,他能資助南中叛軍的方面,就只有名義。
而雖然孫權的主要勢力范圍在江東一帶,但世人皆知交州在不久前也已經納入他的統治之中。
交州與南中的牂牁郡接壤,特別是士燮的大本營交趾郡,與牂牁郡的距離並不遠。
若孫權能說動士燮的話,那麽以士燮在交州盤踞多年的勢力,他是有辦法調集一支精兵進入南中作戰的。
這便是諸葛亮目前最擔心的事。
而對於這件事,諸葛亮的心中也早有應對之策,這個應對之策便是分兵。
當下南中四郡,只有益州郡與牂牁郡尚未平定。
益州郡作為南中四郡中最發達的一個郡,哪怕雍闓在今日的大戰中遭受重創,但也不可小覷。
畢竟受到重創也代表著雍闓會對接下來的戰役更加小心謹慎,若雍闓想要野戰的話諸葛亮倒是不懼,他擔心的是雍闓一心守城故意拖延時間。
介於這層擔憂,諸葛亮勢必要率領漢軍主力一路南下討伐雍闓,不讓他有喘息之機。
可交州方面可能存在的敵人援軍,也不可小覷。
在這種情況之下,分兵是對漢軍來說最佳的策略。
諸葛亮就連別軍的主將人選都想好了,那人便是已經有過一次突出表現的鄧艾。
可是鄧艾畢竟不是南中人士,而南中的地勢又十分錯綜複雜,所以諸葛亮便想著讓孟獲充當鄧艾的向導。
如此一來,諸葛亮才能真正放心。
在孟獲明確表現出臣服的姿態後,諸葛亮便將他的打算告知了孟獲。
而孟獲在得知諸葛亮是要他充當一支漢軍的向導後,對於如此簡單的事,孟獲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見孟獲答應了此事,諸葛亮便讓諸將及孟獲退下,他單獨留下了鄧艾。
等眾人都離開之後,諸葛亮將他心中的全盤考慮都告知給了鄧艾。
在方才諸葛亮要孟獲充當向導的時候,他並未在諸將面前明言他此舉是為了防備孫權。
截至目前,孫權對大漢表面上還算謙恭,在孫權未有明確悖逆之舉的情況下,諸葛亮不想貿然引起諸將對江東的敵視。
北伐在即,在將來的數年之內,大漢還需要孫權的“臣服”。
可諸將不知道,諸葛亮認為鄧艾一定是會知道他的內心隱憂的。
果不其然在諸葛亮對鄧艾說完他心中的通盤打算後,鄧艾立即對諸葛亮表明態度:
“丞相高瞻遠矚,艾願率領別軍前去討平牂牁郡的叛軍。”
鄧艾知道糜暘派他南下,就是讓他協助諸葛亮早日蕩平南中之亂,既然如此,面對諸葛亮的信重他當然不會拒絕。
見鄧艾毫不猶豫地應下這樁任務,諸葛亮微微點了點頭。
鄧艾雖私德有虧,但在大節上卻是從不退卻的。
不過生性謹慎的諸葛亮還是囑咐鄧艾道:“我無法分給你太多兵馬,你只能率領你本部的五千梁軍前去。
而伱也知道,牂牁之戰表面上是對付朱褒,可實際上是要應對來自江東的敵人。
江東多才俊,非朱褒可比擬,你要多加小心,不可有絲毫大意。”
面對諸葛亮的囑咐,鄧艾臉露慎重地一拜稱唯。
在囑咐完鄧艾之後,諸葛亮便讓鄧艾先行退下。
不久後他的帥令自然會發到鄧艾手中。
而等鄧艾離開之後,諸葛亮將目光望向了東方,他口中喃喃道:
“若不是為大局計!”
後半句話諸葛亮並未說出來,可從他的語氣卻能隱約感到幾絲寒意。
對於數次背信棄義的江東,諸葛亮又豈會不感到厭惡呢?
漢章武三年元月,諸葛亮領軍進駐邛都縣。
當日,諸葛亮派出士卒將高定的人頭傳檄全郡。
當高定的死訊被越嶲郡中的諸縣得知之後,越嶲郡諸縣紛紛改換旗幟,重新納入大漢的懷抱之中。
他們變更旗幟的速度,與當初投入高定麾下的速度一般快。
當月底,在越嶲郡的疆域重新納入大漢中之後,便有一些大臣建議諸葛亮要清算之前附逆的諸縣長。
亂世之中,以殺止殺是很經常施用的一個震懾手段。
可面對這個常用的震懾手段,諸葛亮卻並未采納。
倒不是諸葛亮沒有這番鐵血心腸,只是身為政治大家的諸葛亮知道,南中不同於益州北部諸郡,在這裡高壓政策只會引起無休止的反彈。
在諸葛亮否決了以殺止殺的建議之後,又有人向諸葛亮提出駐軍留守的建議。
大家都知道益州郡與牂牁郡的叛亂尚未平定,接下來諸葛亮肯定是要繼續南征的。
等諸葛亮率領大軍離開越嶲郡後,當地的局勢可能會有所起伏,故而眾人認為在越嶲郡留下一定數量的大軍是很有必要的。
至少也要留下一位信得過的外地大將。
這一點可以算是諸將的共識。
不過面對這一點共識,諸葛亮卻有不同的看法:
“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
“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
“又夷憂有反叛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諸葛亮以三不易的看法,否決了諸將的共識。
隨後諸葛亮便做出他的布置:“拜李恢為越嶲太守、呂凱為永昌太守。”
李恢原官職是庲降都督,現在諸葛亮又給他加了一個越嶲太守的職務。
而呂凱字季平,永昌郡不韋縣人。
呂凱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當初雍闓領兵反叛時,越嶲與牂牁二郡皆響應他的叛亂,唯有呂凱堅決忠於大漢閉境抗拒雍闓。
呂凱與府丞王伉一起率領並激勵官民,關閉四境抵禦雍闓,這樣的事跡在諸葛亮拿下越嶲郡後,也傳入了他的耳中。
對於如此忠臣,諸葛亮沒道理不做出獎賞。
當然諸葛亮之所以會提拔呂凱,並讓李恢兼任越嶲太守,乃是與他心中治理南中的政策有關。
這個政治政策便是“以南治南”。
李恢與呂凱皆出身南中大姓,他們在南中本就有不低的聲望。
將這二人分別委任為南中二郡的太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穩定越嶲、永昌的局勢,也可以讓剛剛平定的這二郡,能夠不再起波瀾。
在大致安排好越嶲與永昌二郡的政務之後,諸葛亮便率領著剩下的萬余漢軍朝著益州郡繼續進發。
不久前,鄧艾與孟獲已然率領著五千梁州軍朝著牂牁郡進發。
分兵既是諸葛亮防備孫權的一種現實需要,也是他想快速平定南中叛亂的心理訴求的體現。
只是他的分兵之舉到底能不能讓他如願,接下來還得看南中局勢的進一步發展。
在諸葛亮與鄧艾的大軍分別朝著目的地進發之時,由士徽、孫桓、虞翻三人率領的交州軍提前一步來到了牂牁郡的且蘭縣外。
且蘭作為牂牁郡的治所,是牂牁太守朱褒的大本營。
而在得知士燮派兵前來支援他後,朱褒高興地領軍於縣外的十裡之外相迎。
作為南中的東大門的一把手,朱褒早在很久以前就與士燮有著私下的聯系。
歷史上南中之亂,便有士燮在背後鼓噪引導的效果。
若沒有士燮及他背後的孫權在撐腰,雍闓在歷史上亦不會那麽果斷的反叛大漢。
從這一點可以推斷出,士燮與南中的私下聯絡不僅開始的很早,還已經到了很深入的地步。
士燮可稱得上一句是南中諸豪強堅定的政治盟友。
面對政治盟友派軍來支援的行為,朱褒又豈能不感到高興呢?
特別是在不久前,他已然得知了高定身死的消息。
得知這個消息後,兔死狐悲便是朱褒心情的最佳寫照。
可這種心情在士徽領軍到來後,便漸漸地消失了。
從士徽的事先通報中,朱褒知道了士徽這次帶來了上萬大軍。
這上萬大軍可是士燮縱橫交州數十年的資本,如此強援到來,朱褒又怎麽會不感到欣喜呢?
由於內心中的欣喜,朱褒在見到士徽這個好友的那一刻,他便激動的上前抱住了士徽的肩膀。
之前士燮便是派士徽聯絡朱褒的,一來二去之下,朱褒與士徽的關系相處的不錯。
而面對朱褒親昵的擁抱行為,士徽也並沒有抗拒。
在簡單的寒暄之後,士徽便為朱褒介紹了孫桓與虞翻二人。
朱褒對虞翻不感興趣,可他在得知孫桓的身份之後,臉上浮現了一抹興奮之色。
朱褒不由自主地拱手朝著東方感謝道:“吳主今日相助之恩,褒銘記在心。”
不管朱褒心中是否真是這麽想的,但他表面功夫的確做的不錯。
至少孫桓對朱褒的表現很滿意,可歷經世事的虞翻就不是那麽好糊弄的了。
在成功接到交州大軍後,朱褒本想讓士徽將他的大軍駐扎在城外,然後士徽帶人入城參加他早就備下的宴席。
可面對朱褒的這個想法,士徽臉上笑嘻嘻的婉拒了。
抱他可以,想讓他與自己的大軍分開,門都沒有。
在被士徽拒絕之後,朱褒明白了士徽心中的顧慮。
亂世之中人心不古,這世道死在盟友手中的人還少嗎?
只是朱褒也沒點破這層,他只是笑著將士徽的大軍接到早已準備好的軍營之中,然後他便與士徽、孫桓、虞翻等人各帶著一些親信,在軍營與城門之間擺起了宴席。
宴席之中酒過三巡之後,朱褒見士徽三人興致都不錯,他便斟酌著將不久前得到的消息說了出來。
這個消息正是發生在半月之前的邛都之戰。
當士徽三人得知高定戰死,並且越嶲郡及永昌郡已經落入漢軍的手中後,他三人臉上的笑意頃刻間消失。
南中的局勢變化的也太快了吧。
士燮之所以會同意派兵支援南中,一方面是因為他忌憚漢軍的勢大,另一方面是他做出這個決定時,得到的情報是諸葛亮率領的漢軍在僰道寸步難進。
如此利好的消息,那還等什麽?
士徽自認為他們的行動已經夠快,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漢軍的行動更快。
當得知當今南中的局勢是漢軍佔優時,士徽三人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朱褒見士徽三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上皆是不快之色,他心中也發出陣陣歎息。
從他的利益來說,他隱瞞這個消息才是最好的。
可朱褒知道士燮在南中不僅與他關系匪淺,就是與益州郡的雍闓也相交莫逆,更別說之前士燮有意派進南中的那些探子。
這件事是瞞不住的,既然瞞不住,那還不如坦然告知,這樣無論如何也引不起士徽的反感。
正如朱褒預料的那般,士徽三人之所以臉色陰沉不是在怪罪他,他們是在思考在當下的局勢中,他們接下來應當如何做。
三人之中虞翻最為理智,既然現在南中的局勢對他們不利,那麽他們應當及時抽身才是。
於是虞翻抽身來到士徽身旁,對他耳語了一番。
虞翻以博學聞名於江東,但他在軍事上也有著不低的見識。
他認為他提出的撤兵的建議,乃是當下最適合他們的方略。
可豈不料士徽在聽完虞翻的建議後,他卻對著虞翻搖了搖頭。
他的這番表現證明他不認同虞翻的建議。
察覺到士徽的意思後,虞翻不解,他意欲再勸士徽,可這時士徽卻先一步對朱褒做出了承諾。
“縱使當今局勢對我方不利,我亦不會輕易退卻。”
士徽的這番表態,令虞翻大驚的同時讓朱褒大喜起來。
其實虞翻與朱褒都不明白士徽為何會決意留下對抗漢軍,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站在士徽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從歷史上士徽的表現來說,他是個很有野心的人。
而早在他領軍離開交趾之時,士燮就對他透露出這是對他的一次考驗。
考驗什麽?
考驗的無非是士徽是否有能力,能繼承他在交州的權勢。
要知道士燮的兒子不止士徽一個,所以這樣的考驗對士徽來說至關重要。
為自己的未來計,士徽是不可能會輕易放棄這次機會的。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