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帝舜·帝禹
帝堯的成就很大,為全人族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族部落大聯盟成立後,帝堯開始推行自己的政策,將部落制度改製,讓官員制度成為整個大聯盟制度的核心,而官員只需要對他這個人皇負責就行,部落的族長以及長老們,權力被極大的削弱。
即使如此,因為見識過帝堯的厲害,部落曾經的統治者們也是不敢發出一點反對的聲音,因為五千年的征戰,已經告訴他們,宛丘的實力完全不是他們可以抗衡的。
又是萬年過去,帝堯的腳步一直都沒有停下,無數的小部落和發出了反對聲音的部落被帝堯徹底的吞並收編,這讓無數的大部落人心惶惶,這就是帝堯的殺雞儆猴!
隨後的五千年,反對帝堯的聲音已經沒有,帝堯開始了統一人族的節奏,但人們反對的聲音是沒有了,但洪荒各地大水的出現,拖延住了帝堯統一的步伐。
在位兩萬多年的帝堯,發現自己無法達成統一,只能帶著遺憾,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了後輩“虞舜”,也就是五帝之一的“帝舜”!
帝舜是帝堯麾下治水最好的後輩,考察了許久之後,帝堯決定將人皇之位傳給帝舜。
只是帝舜雖然治水有功,但他卻並未能夠解決水患,反倒是因為帝堯的退位,進入火雲洞潛修,讓因為大水留存下來的數千大部落蠢蠢欲動,有了不臣之心。
帝舜自然明白人族一統的大義所在,而且他受帝堯的熏陶,自然不可能看著帝堯的心血白費。
帝舜一邊命人治水,一邊再次開啟了統一的征程。
帝舜在人類的歷史上,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姚姓,一作媯姓,號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為東夷族群的代表。
生而重瞳,孝順友愛,善於製陶。得到四嶽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禪位,都於蒲阪,建立有虞國。
即位之後,虛懷納諫,懲罰奸佞,流放四凶;任賢使能,百業興旺,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晚年聽從四嶽的安排和建議,禪位於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於蒼梧郡,葬於九嶷山,諡號為舜,又稱帝舜、虞舜、舜帝。
作為在帝堯手下最久,學到東西最多的人,帝舜的能力和魄力毋庸置疑。
初一接手人皇大位,帝舜就繼續加大治水的力度,但效果並不算顯著,和帝堯在位時候幾乎是大同小異。
治水難的最大原因有二,其中一個就是無數心中並不服帝舜的部落開始出么蛾子。
這些部落都是帝堯時代已經被征服的部落,帝堯在位的時候,大水還沒有肆虐的時候,他們都老老實實服服帖帖的。
可當天數要興水妖一族,加上中荒面積越來越小,洪荒靈氣越發的動蕩之時,水災出現!
水災的出現,給了無數名義上臣服於帝堯的部落一絲喘息的機會,水患關系著無數人族子民的安危,帝堯自然不能隻專注於征服整合,隨後帝堯絕大部分精力都被牽扯到了水患之上。
說實在的,帝堯對於管理十分的在行,但在治水上是真的不行。
帝堯退位,帝舜接手。
帝舜深知水患的危害,自然也是全力治理水患,但無數部落的不配合和搗亂之下,
水患的治理的成效可謂是沒有,最多就是讓水患無法再多侵入平原地區,保住了無數肥沃的土地。 但就算如此,水患也比剛剛開始的時候,擴散了相當大的范圍。
帝舜在位一萬年,水患沒有處理到位,準備推翻之前臣服誓言的。
帝舜知道不能再這麽下去了,隨後他命手下對治水最在行的同族“鯀”去治水,而他自己再次踏上了徹底征討數萬部落征程。
帝舜再次用時萬年,將無數有不臣之心的部落徹底打服,將其納入自己治下的版圖之中,而鯀這邊,情況卻不怎麽好。
萬年征戰歸來,帝舜發現水患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還讓水域擴散了些許,大怒之下,帝舜欲要斬殺鯀。
鯀的兒子姒文命為期求情,加上對治水有獨到的見解,帝舜才最終赦免了鯀。
鯀的兒子姒文命繼任了治水官的位置,初一上位就將水患最嚴重的地方處理的井井有條。
見此,在位已經兩萬余年的帝舜也終於大感欣慰,因為天數使然,帝舜也只能將期望寄托於姒文命的身上, 自己退位,禪讓於姒文命——即“帝禹”!
帝禹,又稱“大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上古時期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史稱大禹、帝禹、神禹。
據傳他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後代,鯀的兒子,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
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
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後人稱為夏禹,成為上古時代傳說時代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聖帝王。
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奠定夏朝,後人尊稱為大禹。
傳說中,大禹的功績的確是不輸伏羲、軒轅黃帝等人,至於趙公明所在的這個世界,大禹也的確是相當的厲害。
原本讓帝堯、帝舜都無法解決的水患,在大禹的親力親為之下,很快就被處理的一乾二淨,那些廣闊水域之中,掀起大水之患的水妖們,也在大禹的斬殺之下,死的死,逃的逃,讓水患成了無根浮萍,最終被大禹徹底解決!
大禹繼位後,治理水患花了8800年,有個典故為“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正是大禹因為治水,三次路過自家所在之地而不進去,表明了大禹對治水的決心,以及大禹對萬民的責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