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法海穿越唐三藏》第444章 看山還是山;他們都服輸...
也不是大日如來站著說話不腰疼,主要也是他太清楚靈山上的這些佛眾與菩薩們都是些什麽貨色了。

 別說讓三藏放“大日佛焰”,即便是此前佛祖授意戒律院私下探查,他們的一樁樁罪狀都根本瞞不住又或者說,他們也壓根也沒有刻意隱藏。

 大日如來到這會兒其實也回過味兒來了,此番靈山相聚,本就是佛祖以三藏取經功成的名義下了法旨,將散落在三界之中的佛眾與菩薩們全都匯聚到了靈山來。

 若說如來佛祖不知道三藏這一路上的脾性,大日如來認為是不現實的;

 若說如來佛祖不知道三藏到了靈山會引動風波,大日如來更不會相信。

 可如來佛祖還是這樣做了.那麽這說明了什麽?

 說明這全都是算計!

 眼前這一切都是如來佛祖的安排,而他們這些赴約的佛眾,可謂是自投羅網了。

 大日如來心裡始終記著一件事情,那就是佛祖與菩薩之前說要考教大聖佛法之事,相對於聽那大聖雷音,大日如來寧願在佛焰中走一遭。

 倒不是說大日佛焰不如大聖雷音畢竟他是這大日佛焰的創始者,相對而言多多少少還是要佔些便捷之處的。

 大日如來盤算著自己想要就此離開大雄寶殿,怕是也沒那麽容易,再加上難得靈山上有樂子看,他也確實不想早早離開。

 而就眼下這般狀況來說若是先讓三藏施展一遍大日佛焰,這大雄寶殿之中的僧眾,恐怕最少要去七成。

 再讓大聖念經,剩下的三成還能剩下幾個?

 或許佛祖與菩薩就會打消了這個念頭也說不定。

 大日如來是上古時期便在三界活躍的人物,自大爭之世修行至今,他的底線其實並不高,甚至可以說非常靈活。

 似大日如來這般的修行者,在三界雖然不算多,但也絕對不少。

 更有甚者,看起來是德高望重三界大能,其實當年做下的齷齪之事,也不在少數。

 只不過是現在輪到他們站在三界之巔,既然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借助如今的地位將以往的事情遮掩一二,再於日常行事的時候,多注重一下外在影響.

 這一來二去的,前事無人提,後來者如何能知曉?

 旁的不說。

 便是那之前馬元尊王佛與定光歡喜佛或許當年故人知道他們兩個的底細,可尋常的凡人如何能知曉二佛本性?

 別說靈山是真有這兩尊“佛”.那寶象國的“靈牙象佛”不是也有二百年的香火?

 那金平府的三位“佛爺”,更是吃了一千年的香油。

 這些事情或許在靈山諸佛,亦或是天庭眾仙看起來都是稀松平常之事,並不值得大驚小鬼怪。

 但出身人族的法海,卻容不得這諸天仙佛,如此愚弄百姓。

 以前的事情沒人管,法海也很難去追究,但現如今他既然有些個修為,便決不能坐視不理.若這諸天的仙佛,還將人間當成是他們的後院與遊樂場,可以肆意妄為.法海自然會給他們留下一個永生難忘的體驗。

 而這並不是佛祖帶給他的勇氣。

 而是源自自身對“佛法”領悟的自信,以及軒轅與大禹兩位人族大帝喚醒自己的人族血脈之力,所背負的責任。

 對於大日如來的提議,法海心中未嘗沒有心動過.但即便是他自認法力若海無邊,卻也難以將靈山這般這般的神佛全都納入佛焰之中。

 畢竟他自己的一身罪業是絕不可忽視的負擔,雖然平日看不出什麽異常,可若是以大日佛焰引動法海自然也是一同經受焚心之痛的。

 若是一兩個仙佛,法海自然連眉頭都不會皺一下,但這般大的波及范圍,即便是法海也不得不謹慎行事。

 他意志力絕無問題,怕只怕.自身的神魂撐不了那麽久。

 他此刻雖然並沒有接大日如來的話茬,但氣勢上也絕沒有半分退縮之意.他甚至還往前頂了兩步,就好似在告訴靈山眾僧——

 貧僧隨時可以燃起佛焰,你們可敢接招?

 也是“大日佛焰”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些,何況還有那麽多的前車之鑒,眾僧自然不會犯蠢。

 觀音菩薩初大日如來之言的時候,倒也躍躍欲試,想要嘗試一下這“大日佛焰”的威力但思緒在心中稍轉了幾下,最終還是選擇放棄。

 一來是如今的菩薩慈悲為懷,知道若是自己帶頭以佛焰煉心,靈山僧眾們恐當真難逃此劫;二來菩更薩知道這“大日佛焰”對三藏自身的危害.

 若是三藏施展“大日佛焰”導致自己修為受損,恐也會給心懷叵測之人可趁之機。

 靈山絕非鐵板一塊。

 只看大日如來時不時就要頂撞佛祖兩句;琉璃淨土的佛眾根本不聽靈山調遣;即便是菩薩自己,也有自己的心思.甚至於說連佛祖本人,這會兒都想要將靈山這一爛攤子事甩給三藏,自己借著大劫的借口,要去轉世輪回。

 想到這裡,菩薩頓覺心累。

 不過她也並不為當年做出“加入佛門”的這個選擇而後悔,畢竟對於菩薩本人來說,普渡眾生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而以前雖然修大道,卻總覺著心境空虛。

 因而,在立下大乘佛教的時候,才有“普渡眾生”列入總綱之中,並且成為核心思想之一。這也是為什麽觀音菩薩在佛門之中,地位幾乎與佛祖相當的原因之一。

 觀音菩薩將目光轉向法海雷音如來,她也有些好奇這位琉璃淨土之佛,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法海雷音如來也不負他的名號,當即就要強撐著答應,哪怕知道自己在佛焰之下只有被超度這一個結果,這會兒也絕不可露怯推讓。

 卻見他將日光菩薩的手推開,扭身看向了三藏法師,一副視死如歸之相.當真不太像是尋常大眾所知僧人的那種能屈能伸的形象。

 嘭!

 只是還不等他說話,藥師佛卻揮手揚出一道佛光,佛光正中法海雷音如來法海雷音如來帶著許些錯愕,緩緩倒在了日光菩薩的懷中。

 “阿彌陀佛。”藥師佛顯然得了他師尊的真傳,面皮堅實,這會兒向著三藏先念一聲佛號,而後接著說道:“三藏,得饒人處且饒人罷他修為盡失,已然為自己莽撞與錯誤付出了代價.”

 “阿彌陀佛。”法海聽了藥師佛之言,既沒有反駁也沒有答應,反而是向著藥師佛也念了一聲佛號,而後又問了一句,“法海雷音如來與悟空鬥法,輸贏本就各憑本事.只是不知道,佛祖口中的錯誤,是什麽呢?”

 法海不僅僅是佛魔一體,即便是作為人的時候,他也是個個性極其的複雜的個體,似乎有多種完全不同的性格,匯聚混雜他這一具軀體之內。

 而導致他性情波動變化的因素,則是要看他所面對的對象。

 在善者面前,法海無疑是三界廣受敬仰的大德高僧;而若是對上那些作惡之輩,自有明王相顯現.而在面對凡人與仙佛的之時,法海的內在情緒自然也會隨之變動。

 這並非是法海的修行不到家,不能做到喜怒不形於色,而是他心境早已大成,並不用這般刻意控制。

 硬要說的話,算是超越了“看山是山”與“看山不是山”的境界,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其實當真說到心境的話,能以凡人之心操控佛魔兩道的法海,恐怕也沒人會質疑他的心境。

 三藏之言,顯然讓藥師佛也有些措手不及話說這三藏法師的脾性,與自己的二師兄緊那羅也當真是有幾分相似

 他雖然沒有跟金蟬子打過交道,但聽過些傳言,今日只看如今三藏行事,甚至比傳言有過之而無不及。藥師佛也不奇怪為什麽當年如來佛祖偏偏把他打發去輪回歷劫了。

 現在是形勢比人強。

 何況剛才如來佛祖都親自言說要升大聖為大職正果,再加上觀音菩薩早就擺明了立場,堅定的站在三藏這一方.隻憑自己一個琉璃淨土,又能掀起什麽風波來呢?

 這樣啞巴虧是吃定了。

 但不論如何,自然要將法海雷音如來護住,這也是藥師佛的底線。否則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隊伍自然就不好帶了。

 只是藥師佛一時也想不出什麽萬全對策,況且話是自己起的頭.

 頭疼。

 這唐三藏當真是難對付,難不成下凡間歷劫,當真能有奇效?

 若是這金蟬子當年只是如來佛祖門下的二弟子,而如今只看他的氣勢,仿佛都要跟他們這些佛祖教主們平起平坐了。

 念及此處,藥師佛當即有了計較,開口說道:“犯了佛門戒律。”

 法海也不問他所犯究竟是什麽戒律,他看藥師佛神情,便知對方已經想好了後續。

 果不其然,藥師佛開口說道:“佛者犯戒,罪加一等,貧僧便罰他入人間轉世歷劫。”

 說完之後,藥師佛也不等眾人同意,便揮手將其直接送到了陰山道場,速度之快,好似生怕被三藏攔截一般。

 琉璃淨土的僧眾見到這個場面,也是稍稍舒緩了一口氣,顯然並沒有將轉世歷劫這種“小事”放在心上,何況法海雷音如來本就被大聖廢了修為,此番藥師佛將其送入陰司轉世重修,也算是順勢而為。

 無論如何,轉世重修總是要好過被三藏的“大日佛焰”超度吧?那可是真靈還散於三界,真正的一死百了,永久解脫。

 但能活著,誰又願意死呢?

 哪怕是轉世重修。

 法海雷音如來畢竟是也是一尊佛,還是得走地藏王菩薩的門路。

 只是連他本人也沒想到,這一閉眼,一睜眼映入眼簾的便是地藏王菩薩與諦聽。

 “阿彌陀佛。”

 面對這位地藏王菩薩,法海雷音如來可沒有絲毫脾氣,即便他是有佛號,卻依舊還是先向地藏王菩薩行一佛禮,而後才好奇詢問了一句:“貧僧怎麽會在菩薩這裡?”

 地藏王菩薩看向了諦聽。

 諦聽知道有些話自家主人不太方便說出口,故而善於聆聽三界秘聞的諦聽就替主人解釋道:“尊佛有所不知,是琉璃光王佛怕您被三藏法師以大日佛焰超度,故而先一步送您來陰司陰山道場,讓我家主人送您轉世歷劫,功成之後,再歸琉璃淨土。”

 他其實本已經做好了被三藏超度的心理準備.此番聽了諦聽之言難免神情複雜,一時竟不知道是是否應該感謝藥師佛。

 過了片刻。

 地藏王菩薩向法海雷音如來說道:“走吧,該上路了,貧僧送你入六道輪回。”

 似乎在等候著什麽的法海雷音如來先是一愣,而後不解道:“怎就我一人?”

 地藏王菩薩也有些沒弄清楚這法海雷音如來這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是哪裡來的,還得是諦聽,它自然知道法海雷音如來心中所想,信口而言:“藥師七佛中的另外幾位,都已經先後落敗.只是他們都服輸,且既並沒有稱呼大聖為‘妖猴’,更沒有質疑大聖的成佛資格”

 法海雷音如來:.

 “隻憑孫悟空一個人,如何能勝?”法海雷音如來有些想不通,他是跟孫悟空交過手的,自己雖然看似是慘敗但其實雙方的實力差距並沒有想象中的懸殊。

 只是那孫悟空不講武德,一上手都不做試探,便全力出手。

 自己觸不及防之下,還來不及施展全力,便被對方壓製所謂久守必失,這孫悟空也當真不愧是能在武藝上與楊戩戰平的存在,自己只是一個疏忽,露出一個尋常時候根本微不足道的破綻,便被孫悟空抓住了機會。

 直到自己被擊落至大雄寶殿中,也沒能尋到什麽反擊的機會,更別說是反製孫悟空,反敗為勝了。

 自己一個人大意落敗,總不能另外幾佛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吧?

 正在他心裡止不住的胡思亂想之際,諦聽又道:“他們在大雄寶殿之巔鬥法太過吵鬧,且余波影響到正在同大雷音寺中的僧人們辯經的悟淨,故而引得悟淨出手哦,你可能還不知道,這悟淨乃是前九世取經人的執念所化,而後得三藏渡化,歸於佛門。”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