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法海穿越唐三藏》第545章 唯識教法,自成1家;在大唐是正好相反的.…
最新網址: 天子與人王終究是不同的。

 如果是人王的話,諸聖或許會另眼相待。

 但只是人間天子,其實在諸聖這裡並不會佔有多少位置。

 即便是他是紫薇大帝的化身轉世下凡,其實尋常來說,是很難引起諸聖的側目的。

 可如今就不同了,他們從玄都大法師口中得知,這位人間天子雖然是紫薇大帝的化身轉世,但眼下已經脫離了紫薇大帝的控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再不是旁人的附庸。

 其實這也類似於諸聖留在三界的化身與他們本體之間的關系。是有一個名義上的從屬,但本體已經不再操控化身行事。

 只不過,他們的化身與本體之間出現這樣的情況是被動導致,並非是化身的主動意志;那大唐天子李世民可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是明悟了自身跟腳之後,主動選擇與紫薇大帝脫離,且紫薇大帝本體,並沒有刻意強留,反而是放手成全,才有了這一份機緣。

 兩者看起來相似,但其實相差甚遠。

 即便是玄都大法師還沒有說到其中關鍵,但以聖人的眼界,其實也不難猜出一些事情。

 李世民是個不肯安分的,唐三藏更不是什麽“善茬”,這兩位又是結義兄弟,如今取經歸來,雙劍合璧.那麽對於三界恐怕會引動不小的風波。

 “因為三藏師徒離開靈山的時候,佛祖與菩薩言明,說此去大唐只有八日時間,八日一到,便要讓他返回靈山,同靈山僧眾辯經,以全因果.故而這八日裡,三藏法師就是留在長安城的慈恩寺中翻譯經文。”

 “三藏法師佛法高深,即便是那真經共有一萬五千卷,也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全部翻譯完備他當時將翻譯好的經文,交給了大唐的幾位皇子謄寫,而他本人這是要在那《無字真經》上著墨。”

 這事兒,其實也在諸聖的預料之中。

 從唐三藏將無字真經收下,他們便能猜到三藏法師正是意在此處,而以三藏法師本人的佛法境界,編撰一本真經,那還不是手到擒來之事?

 “他寫了什麽經?”

 問話的是女媧娘娘。

 “《成唯識論》。”

 “唯識.”

 準提與接引兩位聖人對視一眼,心說:這是大乘教法呀。

 這唐三藏心中究竟在想什麽?

 不接受靈山大乘佛教加升的大職正果,自己卻編撰了一部大乘真經.

 正當他們疑惑的時候,卻聽玄都大法師開口說道,“三藏法師也因立下唯識教法,而自成一家。”

 自成一家?!

 諸聖齊齊一頓,霎時想到了此前三界之中傳來異象,莫非正是印證在此處?

 “可有成文?”

 這句是老君問的。

 玄都大法師當即起身,從自己的懷中掏出了五本經文,分別送到了幾位聖人的面前,這是早有預料的事情,他在來之前,便已經謄寫好了副本。

 至於三藏法師贈於自己的親筆經卷,玄都大法師可沒有絲毫拿出來的意思,這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若是幾位聖人當真拿去了不還給自己,自己也沒處說理去啊。

 三藏法師的真跡,放在整個三界,那也是不可多得的寶物。

 諸聖得了經卷,便開始默默翻看起來.尤其是準提與接引兩位聖人,看得尤為認真,畢竟事關佛門,容不得他們不上心。

 玄都大法師還在一旁解釋了一句,“聽三藏法師言說,這唯識教法的淵源,其實還是源自彌勒佛的瑜伽宗瑜伽宗乃是彌勒佛祖感悟大乘佛法真意,所立佛宗。”

 準提與接引二聖聽了,又能說什麽呢?

 當多寶如來入主靈山的時候,便已經是注定了小乘要被大乘取締.那些原本西方教的弟子,後來修行小乘佛法的僧人,轉修大乘佛法,也是大勢所趨。

 現在唯一值得高興片刻的就是.那三藏法師的前世金蟬子雖然如來佛祖弟子,但如今所承之大乘教法,竟然是源自彌勒這對於他們兩個來說,也算是一個難得的好消息了。

 這一卷經文,即便是諸聖此刻看起來,那也是在不經意間便沉下了心緒,紛紛用心感悟。

 這是一個凡僧能寫出來的經文?

 老君是最先看完,他甚至覺著此卷經文一出,以往之三界佛法,盡皆暗淡。

 也不怪多寶能生出將佛門之主的位置,傳給這唐三藏的心思,就憑這一卷經文,這唐三藏就完全有這個資格。

 隨後元始天尊也將手中的經文看到,他將經文攏入袖中,並不做什麽表態之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從這一卷經文之中,真正察覺到了這位三藏法師的心志。

 雖然未見其人,但此篇經文已顯其聲。

 若是這唐三藏早生個幾萬年,或是直接生在開天辟地之初,恐怕這聖位都得有他的一尊。

 別的先不說,雖然元始天尊並非是佛門中人,但就以他的修行道行,也能看出這成唯識論之中的佛法境界,恐怕絕不在西方二聖之下,甚至還要在他們兩個之上。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聖人們在這方面,自然是實打實的內行人而若說是對佛法之感悟,又以西方二聖為先,這《成唯識論》也正是自身佛法越深厚,對其的感悟自然也就越透徹。

 因此,準提與接引兩位聖人,一時陷入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一旁只是淺嘗輒止的女媧娘娘,見西方二聖竟然如此用心感悟一個凡僧所寫的經文,還是會忍不住多出幾分在意的。

 太清聖人與元始天尊也是一樣,他們也沒有想到,一卷經文竟然能夠讓這西方二聖,露出這般模樣。

 玄都大法師更是強壓著自己心中的驚駭,暗歎一聲:三藏法師,不愧是你!

 許久之後,西方二聖這才將經文看完,但依舊是一副意猶未盡之相。

 “有此聖佛出世,乃是三界之幸。”接引聖人雙手合十,以往一向悲苦不變的面色,此番也是難得露出了幾分笑意。

 而準提聖人的神情則頗為複雜,但諸聖也能理解他的心情。

 “吾自此經文之中所見,可謂是海納百川.佛門大小乘各宗以及密教經典自不必多說,其中甚至隱含了許多道家、儒家,甚至是當年百家諸子之思想精華。”太清聖人沉聲說道。

 “三藏法師行於三界,並無門戶之見,故而才成此大家之相。”玄都大法師稍頓了頓,又說了一句,“聽聞他之所以一心為僧,是因為出生之後便遇險,是被僧人所救,故而在明智之後,才決定真正剃度出家,以報因果。”

 玄都大法師的意思是如果當年救了三藏法師的並非是佛門,而是別什麽門派,恐怕到如今又將會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景象。

 但這事兒似乎也沒這個可能。

 畢竟三藏法師的前半生,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被定好了的。

 其實若非是出了“金蟬子真靈覺醒”這個意外,三藏法師在取經功成之前所經歷的一切,恐怕也都是事先安排了的。

 可如今麽命運顯然已經是掌握在了三藏法師的手中。

 甚至他這個以前被人操縱的棋子,如今已經跳出了棋盤,正在漸漸轉化為執棋手。

 其實通過這一卷經文,諸聖基本上也都能了解到三藏法師的為人了,甚至比從玄都大法師口中得出的形象,更加直觀生動。

 一個人的性情可以偽裝。

 但他的道,是無論如何都掩藏不住其本心所在的。

 見諸聖消化得差不多了,玄都大法師正想要尋個時機開口,卻聽一旁的女媧娘娘拋來了話頭,“八日過去了,三藏法師要回靈山了吧?”

 “正是。”

 “靈山那些僧眾默寫的經文如何?可有什麽錯漏之處?”也就女媧娘娘一人還記著這事兒,其余幾位聖人壓根也不關心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唔據弟子所知,並非所有僧人都可以將自己抽中的題目默寫出來,畢竟藏經閣中的經文,一萬五千卷,眾僧難免有專修專精的,也有一些平時很少涉獵.再加上那些經文在僧人之間也是冷熱有別,故而還是有不少錯漏的。”

 “這也是難免的。”

 諸聖對此也都表示理解。

 但玄都大法師卻緊跟著說了一句,“其實除了很大一部分僧人是正好分配到了自己精修,或者是學習過的經文之外,只有極少數的僧人,是將藏經閣中的經文,全都看過且能背下來的。”

 “而且這些僧人之中,反而是那些尋常的老僧居多,他們甚至都沒有羅漢果位倒是其中的一些菩薩與羅漢,實在是不堪入目,一些冷僻的經文默不出來也就罷了,可偏偏他們連一些基礎經典經文都難以落筆.這就很難說得過去了。”

 玄都大法師說這話的時候,是看著準提聖人的方向說的。

 原因無他,正是因為這些羅漢與菩薩,在當年加入佛門的時候,便不是誠心出家,而是被準提聖人一句有緣,強行帶回來的。

 如今在佛法修行上不用心,其實也不能完全怪他們。

 “至於那些錯漏之處,如來佛祖自然也有處置之法如來佛祖當時下了法旨,讓能記全經文者,可自行去藏經閣查漏補缺,並且在修正經文的時候,還要注明時間與法號。”

 諸聖對於如來佛祖這樣的安排,也是十分認同的。

 “三藏法師返回到了靈山也不是空手來的,還帶了大唐皇帝還送的一些經文,基本到是道儒兩家的經典,也都被充入了藏經閣之中.只是靈山的僧眾對道儒兩家的經文,並不感興趣。”

 “這一點在大唐是正好相反的”玄都大法師向諸聖說道:“在大唐,即便是道家的修士,以及儒家的儒生,對於三藏法師帶回來的佛經,其實都不排斥,甚至還會主動去探尋其中之精華。”

 而這其中的緣由,也不是別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這些佛經是三藏法師帶回來的若是沒有三藏法師,恐怕就是把這些經文再吹得天花亂墜,恐怕也很難讓他們的目光偏移。

 但無論如何,眼下可不僅僅是三藏法師的經文包羅萬象那麽簡單了,因為真正海納百川的,是整個大唐帝國。

 接下來所講,便是三藏法師在靈山辯經之盛會了。

 觀音菩薩的“我是誰,誰是我”,顯然難不倒三藏法師,諸聖也不認為三藏法師會被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難住但觀音菩薩隨後所問之“拈花一笑”,諸聖就不認為三藏法師能夠那麽容易解答了。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當日在靈山大殿之上,看似風輕雲淡,其實各種凶險,也就只有法海一人知曉。

 應對之際稍有不慎,恐怕都很難全身而退。

 先是與觀音菩薩“拈楊柳枝一笑”而心有靈犀,同見悲憫.而後有當年得到了佛祖真傳心經的摩訶迦葉出列,邀請三藏辯法.

 “以佛心見佛心,方能領會拈花一笑。”玄都大法師給出了當年三藏法師的答案。

 他又說道:“只是不論是當時的三藏法師, 還是摩訶迦葉,此二人雖具有佛心,但卻都不成佛用三藏法師話來說,那就是摩訶迦葉是獨善其身之清淨苦修,而他則是形於紅塵,斬妖除魔,斬業護生。”

 “所謂佛心相通,摩訶迦葉當場便將心經傳授給了三藏法師,而摩訶迦葉本人,則是在此次辯經之後,直接入了地府,去陰山見了地藏王菩薩,請地藏王菩薩送他入了六道輪回。”

 當時玄都大法師在聽多寶如來提起此事的時候,多寶如來還說了一句話:“摩訶迦葉執意要入輪回,恐怕是因為小乘佛法修行已經登臨絕頂,很難再有寸進.如今真身入輪回,或許能夠參透大乘佛法之奧妙。”

 這也是佛祖當時放他走的根本原因.從多寶如來的話音之中其實也能聽出來,多寶如來還是非常喜歡,可看中這位弟子的.放他入輪回,既是一種成全,也未嘗不是想見他未來有所成就。

 觀音菩薩與摩訶迦葉,只能說是給這一場辯經盛會開了一個不錯的頭.諸聖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他們對後面的辯經之相,已經是愈發期待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