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法海穿越唐三藏》第519章 什麽叫對“3界眾生”的大愛;若是禦弟沒有…
地府之中的判官有很多。

 但真正能被稱為大判官的,只有四位哦,眼下是三位。

 為首的自然就是掌管陰律司的崔判,崔玨左手執生死簿,右手拿勾魂筆,為善者添壽,讓惡者歸陰。當年他還在人間為官時,便已然可以“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可謂是“發摘人鬼,勝似神明”。

 再一個,便是當年夢斬涇河龍王的魏徵,死後入了陰司為官,執掌賞善司,生前行善小鬼全部由他安排;

 第三個,便司職罰惡司的鍾馗,執掌孽鏡台,凡來陰司報到的鬼魂,在孽鏡台前映照,顯明善惡、區分好壞,惡魂全由他來處置。

 第四個陸判雖然還未出世,但法海是知曉的。

 只是今日這三位具公乾外出,都不在陰司,此刻在閻羅殿中司職的,便是三大判官之下小判官。

 “何事如此慌亂?”秦廣王目光一凝,沉聲問道:“天竺國陛下魂魄何在,怎還未請來?”

 一個小判官連忙上前解釋道:“陛下.天竺國皇帝的魂魄,並未被拘來陰司屬下適才翻閱生死簿,見.見.”

 “見什麽?”

 “天竺國陛下還有九年陽壽未盡”

 這話一出,秦廣王就坐不住,三兩步走過去,將他手中的生死簿副冊取來,一眼就尋到了天竺皇帝的名諱,正也見得其後注明了他陽壽之數,此刻也是忍不住驚叫了一聲:“怎會如此?!”

 陽壽未盡,不代表不會死。

 要不然,地府也不會有那麽多橫死的鬼。

 區別是在於,如果在陽間的屍身完好無損,那就還有還陽的機會,反之.便也只能是留在地府之中,等陽壽耗盡了,再去轉世投胎了。

 就好比當年的烏雞國主,死了三年依舊可以回魂.其根本還是在於肉身被井龍王護著,再加上陽壽未盡,才能起死回生。

 否則,神仙難救。

 這事兒本也尋常,可偏偏出在了天竺皇帝的身上,再加上這位天竺皇帝還與三藏法師交好,恐怕就沒那麽容易了結了。

 人不在地府。

 秦廣王見三藏法師的神情似有些凝重,正想要說些什麽的時候,便已經看到三藏法師起身:“既然魂魄未來地府,貧僧就告辭了。”

 法海也不問他們能不能找到天竺皇帝的魂魄.畢竟既然已經出了這樣的事情,便不是這些地府陰神能處理得了的了。

 他們見三藏法師要走,也不敢上前阻攔.別說能不能攔得住,萬一真把三藏法師攔住了,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法海離開了陰司,直接去了陰山。

 如果說三界之中還有誰能知道天竺皇帝的下落,或者是這件事情的始末,那估計就是地藏王菩薩座下的諦聽了。

 “阿彌陀佛。”

 三藏聖如來與地藏王菩薩相互作佛禮相見。

 諦聽也一副乖巧的的模樣,向著三藏法師討好道:“見過聖佛。”

 法海向著諦聽微微一笑,“看來你已經知我來意。”

 “是。”諦聽點頭,“但聖佛恐怕要白跑一趟了”

 “嗯?”

 “不是我不肯說,實在是.我也不知道他去了什麽地方,我知聖佛要來尋我時,便已經催動神通,在三界之中探尋天竺皇帝魂魄的蹤跡,可一無所獲。”諦聽自然不敢在三藏法師面前說謊,沒人比它了解三藏法師的手段。

 甚至於說,三界之中的那些神仙們,也再沒有人比三藏法師更坦蕩了,畢竟這位是明知道諦聽的神通,卻依舊還敢放開心扉,毫不設防的讓諦聽去聆聽自己心聲的狠人。

 也正是如此,見識過了三藏法師內心世界的諦聽,才在面對三藏法師的時候,不敢有半分欺瞞。這可是連地藏王菩薩都不曾擁有的待遇。

 “連你也不知道他的蹤跡?”

 “是啊。”諦聽畢竟不是萬能的,“按說一個凡人的魂魄,本不應該逃過我的探查,除非是有人故意將他封禁但這也會留下相應的痕跡。可這一次.若非是動手之人的法力修為已經能夠達到完全將我神通屏蔽之境界,那麽還剩下最後一種可能就是.我懷疑它的魂魄,已經不在三界之中了。”

 “我更加傾向於後者,因為在三界之中,似乎也沒有什麽大神通者,會去用這樣的手段,去針對一個天竺皇帝.”

 諦聽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法海與地藏王菩薩,也認為諦聽所言不無道理,那麽既然他的魂魄不在三界.那會是去了什麽地方呢?

 “魔界!”

 法海與地藏王菩薩對視一眼,給出了答案。

 有諦聽在,魔界之中出現異變的事情,地藏王菩薩自然也是知曉的,當日他們在靈山大雄寶殿之中議事的時候,本也沒有隔絕諦聽的探聽,就是讓它將魔界的事情,告知給地藏王菩薩。

 畢竟相對於天界與人間,冥界是最容易被魔界入侵的地方,如果說以往只是一個無天魔祖的話,地藏王菩薩與酆都大帝聯手,自然不必畏懼。

 可如今多了一個玉帝的魔界化身“奎剛法祖”,冥界的處境就沒以往那麽安穩了。

 法海離開了陰山之後,又去了一趟灌江口畢竟諦聽與六耳獼猴神通雖然相似,但側重點還是有些所不同的,再加上六耳獼猴眼下負責監察三界,希望可以有些別的收獲。

 但結果還是一樣的,六耳獼猴也聽不到天竺皇帝的魂魄究竟在什麽地方。

 此事一時也難以水落石出,法海囑咐六耳獼猴讓他分心在李世民以及西洲幾位國主的身上,並且時刻探聽魔界原本幾處魔界裂縫的狀況,若有異象第一時間通知自己。

 聽聞三藏法師來訪,楊戩也放下了手頭的公務,先來同三藏法師接洽。

 兩人一對視,便知道雙方都是“魔界異變”的知情人,便交換了一下雙方知曉的情報,互通有無,做到心中有數。

 當得知不論是玉帝還是佛祖,都要在大劫來臨之際轉世投胎時,三藏法師與二郎真君同時陷入了語頓之中一旁的六耳獼猴更是說道:“該不會就是他們兩位為了有個借口下凡,故意做出來的局吧?”

 應該不會吧?

 但法海與二郎真君卻不知為何,在這一刻對玉帝與佛祖,都沒有什麽信心。

 “唉——”還是楊戩輕歎了一聲,“如果當真是那樣,也好。”

 他們這些人受點累也不是什麽大事,最起碼知道劫難不是真的,這或許對三界眾生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怕就怕劫難是真的,他們兩個趁機摸魚也是真的。

 但不論如何,他們兩個都會盡好該盡的職責。

 不過,如果這真是玉帝與佛祖兩個人自導自演那麽就希望他們能藏一輩子別露出什麽破綻,否則二郎真君的三尖兩刃槍與三藏法師的九環錫杖,會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對“三界眾生”的大愛。

 三個月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

 出使天竺的王玄策,也在今日返回大唐,王玄策去向李世民複命,悟淨自然就是回到了大慈恩寺,向師父稟報此行收獲。

 “師父。”悟淨見了師父先行禮。

 因為有大聖留下的傳音法器,悟淨是與師父時刻保持聯系的,故而師父從陰司得來的消息,悟淨是知道的而且關於他在天竺探查的一些基本情況,此前也是向師父稟報過的。

 “師父請看。”

 悟淨直入正題,從自己的乾坤袋中,將天竺皇帝的肉身取出,放在師父面前。

 “弟子暗中探查過天竺國陛下的屍身,並無致命的內外傷,也不是中毒而死更像是他的魂魄被瞬間抽離。為了以防有什麽紕漏,弟子將天竺國陛下的肉身也帶來了.路過烏雞國的時候,去向井龍王借來了定顏珠。”

 悟淨的能耐法海是知道的,除卻定顏珠之外,其上附著的佛法氣息,應當就是悟淨在接到定顏珠之前,以自身法力蘊養天竺皇帝的屍身。

 “天竺國陛下死後,國中產生了內亂”悟淨又向法師稟明天竺國中如今的現狀,“國家一分為五,各自為政當朝丞相欲意趁亂篡位,率領五萬叛軍包圍皇城,王玄策單人匹馬破陣擒賊.”

 “而後玉華州勤王之師入京,玉華王輔佐太子登基,眼下天竺國中的叛亂已經基本平定.新任天竺國皇帝向大唐派出使臣,送上國書以及諸多禮物,想要同大唐結成兄弟之邦。”

 這事兒法海也就是聽一聽,國與國之間外交來往,那是皇兄李世民的事情。

 自己要做的就是,保護李世民的安全,莫要讓他遭受了如同天竺皇帝一樣的暗算,最起碼也要把陽壽順利過完才行。

 “聖佛,太子殿下與武才人到了。”

 今日,是太子殿下與武才人到大慈恩寺學習佛法的日子,是法海親自傳授他們的經文要義。

 “讓他們上來吧。”

 法海尋常時候也不在大殿之中,而是在大雁塔之上。

 悟淨將天竺皇帝的肉身收納起來帶走,出塔的時候,正遇見了太子與武才人也不知為什麽,悟淨總覺著這兩位怪怪的。

 似乎是在刻意疏遠著彼此。

 悟淨也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與師父一樣.他們這些當徒弟的也一向不願意摻和到別人的家務事兒中。

 “太子殿下。”

 “長老。”

 悟淨與太子李治見禮之後,雙方便錯身而走。

 武才人對一向無視自己的悟淨,早已經習慣了.不得不說,聖佛親傳果真同那些凡間俗僧不同,武才人對自己的容貌那是相當自信的,不然也不會被選入皇帝的后宮之中。

 可聖佛門下的幾位弟子,見了自己卻毫不動容,最多就是那位豬長老,能在自己的身上多逗留片刻。但武才人能夠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對方的眼中沒有半分淫邪之念,就只是對自己容貌單純的欣賞。

 上了大雁塔頂層,李治與武才人向著三藏法師躬身一禮,齊齊道一聲:“老師。”

 雖然不是門下弟子,但畢竟是在自己這裡學習,法海便讓他們稱呼自己一聲老師,也算是成全這一段師生情分。

 “嗯,不必多禮。”

 太子與武才人在三藏法師那裡學習佛法。

 李世民則是召見了出使回國的王玄策,等王玄策將此行一應事務稟報之後,李世民這才唏噓感歎道:“天竺經此一亂,恐不複往日之盛了。”

 王玄策作為大唐鷹派代表之人,更是直接向李世民表明,“雖然盛傳天竺與我大唐體量相當,但也只是在疆域上若說國力之繁榮,兵馬之強盛.陛下,恕臣直言,若非兩國相隔十八萬千裡,只需平陽郡公率領玄騎三千,便足以征其為番邦。”

 若說在外面的見識,王玄策說是大唐第二,便無人敢稱是第一。

 天竺國在靈山佛門的庇佑之下,國民早就失去了進取之心,即便是皇帝有心改革.但政令根本難以下鄉。

 相對於大唐皇帝高度集中的皇權,天竺皇帝的權力,似乎也只能影響到京畿近左之地,否則也不會這邊兒皇帝才駕崩,那邊兒便直接分裂成五國了。

 也就是玉華州的玉華王及時帶兵勤王,輔佐太子登基,穩定了國內的局勢,否則恐怕就是王玄策護著天竺太子登基平叛了。

 到了那個時候,王玄策是否還會看在玉華王的面子上,同意天竺所請的“兄弟盟約”,那可就是兩說了。

 畢竟“奉天子以討不臣”這種事情,www.uukanshu.net 那可都是老祖留下的政治智慧,王玄策作為大唐的禮部尚書,怎麽可能不精通此道。

 只要自己在天竺站穩了腳跟,再稟明了陛下,派遣幾位得力助手幫助天竺皇帝穩定朝政.怕是天竺也只是寫作“天竺”,而要讀作“大唐”了。

 似天竺丞相這樣,直接領兵叛亂謀反的,也太沒技術含量了。

 “可惜了啊。”

 很顯然,李世民也有同樣的默契,心說:“若是禦弟沒有同那玉華王交好”

 天竺還好一些,畢竟離得遠了些,可似寶象、烏雞以及車遲各國的國主,皆同禦弟交好.這讓他也實在是不好直接動用大軍去征討。

 既然西邊不好動手的話李世民的目光就自然而然的放在了四洲地圖之東。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