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耕耘貞觀》第54章 0年計劃的推手
  李泰恍恍惚惚跟長孫皇后請安之後,就從皇宮中離開了。

  自己對李世民的建議,說實話李泰並不知道李世民能夠接受多少。

  但李泰清楚,想要讓大唐擁有海軍,在沒有強敵的前提下,那唯一能驅動海軍發展的就只有利益而已。

  而這時代,雖然海外貿易說起來好像非常非常暴利,但要搞清楚,這不過只是七世紀,對剛統一大唐來說,這時代的遠洋技術還是拿不出手的。

  至於想要做海洋貿易,需要開辟出一條穩定且安全的海上路線。

  這路線不是指著一個地圖說,我們要把船開到這裡,這裡有錢賺,然後一群人就跟你出發,就旅遊似的郊遊幾天,就從其他地方把東西買過來,然後回來進行交易。

  現實是任何暴利行業都有你看不到的危險,就更不要說連生存都很難保障的遠洋貿易了。

  在古代想要進行遠洋貿易的危險程度更是高得匪夷所思。

  因為這一路,你要確定氣候避免被暴風雨吞沒,你要知道船隻下一次補給點,你每次都需要儲備好足夠的淡水。

  你更要懂得醫療技術,比如敗血症之類的病在古代船員之中也很常見,

  甚至你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麽樣獲取商品,而不是被對方捕獵。

  可以說每次海貿,那都是拿自己這條命做賭注。

  如果不是真的在本地混不下去,很少有百姓會自發的組織海貿,去開辟一條海上的道路。

  在貞觀一朝,只要好好種田就能活下去,那何必要冒這種生死風險去弄什麽海洋貿易。

  真正要發展,最起碼也要等到土地無法滿足人口的增長,人們本能為了尋找生存資源,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洋。

  某種角度來說,想要通過海洋貿易讓大唐發展航運其實還是有一些不成熟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路上絲綢之路能成功溝通歐亞大陸,那在路上絲綢之路沒有會被荒廢掉前,海上絲綢之路想發展起來自然很是困難。

  對商人們來說,路上絲綢之路那是從漢代就一路開辟過來,什麽危險大多都清楚,實在不敢冒險把物資送到了玉門關就好。

  但海上貿易與之相比的話,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多,也太讓人感覺到不安心了。

  所以,李泰所想得就是在進行所謂的海上貿易之前,進行多鋪墊一步,發展捕魚業。

  從沿海捕魚到近海捕魚,再到遠洋捕魚,甚至能捕獵到鯨魚的話,那就更好了。

  除了有“大魚死,王侯薨”的傳說,第一個射殺鯨魚的人怕是會被儒家罵死。

  但獵殺鯨魚所帶來的利潤在這封建時代的確太誇張了,反而會激發漁業的發展。

  而海軍哪怕沒有敵人,靠著這捕魚業所帶來的利益,應該能讓海軍支撐下來。

  畢竟就算對海洋利益不感興趣,但那些曬好的魚乾可是能夠拿來作為食物的。

  民以食為天,等到產業形成了規模後,就算後皇帝腦殘要禁海,但這很肯能會斷了幾百萬甚至一千萬人的口糧時,李泰很好奇,到時候會發生什麽事。

  而等到捕魚行業不斷發展,就好像不斷農耕慢慢形成農耕社會一樣。

  漁業隨著規模擴大也能衍生出很多的配套設施,比如海洋商貿,護船建隊,養殖業等等。

  李泰不覺得自己打造出一個建隊,然後弄一點貿易,就讓華夏擁有航海的基因。

  因為在李泰看來,華夏就是一個農耕社會為主體的國家。

  宋代的航海技術很先進,明代雖然禁海,但明代的船支技術也是出類拔萃,但為什麽華夏就沒有辦法發展出海洋文明。

  在李泰看來還是最基礎的,那就是百姓不靠海洋吃飯,海洋的缺失對大陸上的百姓而言是真沒任何感觸。

  因為他們吃著稻谷,吃著小麥,而遠洋貿易所帶來的利潤基本上都是被社會上層所侵吞。

  只要沒有涉及到百姓的衣食住行,那就跟百姓的關系不大!

  而上層階層掌握的渠道雖然很賺錢,能帶來豐厚利潤,但就整個社會來說就是無根之萍。

  因為等到底層百姓基本上都是土地兼並逼得他們起義來推翻上層階級。

  從沒有聽說過是在大海裡面捕魚求存的漁民起義推翻了上層階級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論王朝怎麽樣更新換代,只要推翻了前面朝代後,後面朝代肯定不會再重視海洋,因為他們重視黎民百姓,重視他們腳下的土地,這才是正常的。

  實際上後人說古代人不重視海洋,是很沒道理的事,因為華夏人腳踏實地。

  古代就是農耕社會,他們看不到海洋中所蘊藏的珍寶,他們能夠看到的就只是腳下土地。

  因為土地才能養民。

  所以在古代越大的國家,他們的目光就越是聚焦土地。

  就只有那些本土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的小國,才會不得已的把目光投向海洋,從而發現一片從未被人開拓的藍海。

  而李泰希望國家把視野放到海上,需要做得並不是聯絡一大群的貴族去做什麽海洋貿易。

  因為就算能夠持續一個朝代,隨著改朝換代的來臨,這些海洋政策肯定會被埋葬掉。

  自己需要得是讓最底層的百姓能夠通過海洋活下去。

  尤其當海洋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從海洋擴展向內陸,讓底層人民發現不僅是土地能養活他們,海洋一樣能養活他們。

  那就不需要李泰去弄什麽遠洋貿易,弄什麽遠洋建隊。

  社會會自發發展出相應職能,從中選拔出來的官吏更會讓國家把目光放在大海上。

  當然,想要由下而上的推動這個計劃,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穩定的海洋政策與環境去培養出這麽一個巨大的基礎階級。

  同時所需要攻克的難題,也需要時間去慢慢沉澱。

  因為海洋技術就當前來說是最前沿的技術,尤其對一直以來頂多就是在內陸玩耍的水師的大唐來說,還需要相當長的道路要走。

  至少龍骨這種東西是宋代船隻才擁有,沒任何史料與沉船證明大唐擁有了龍骨。

  這就讓唐朝船隻航行的距離受到了最大限度的限制。

  而這問題沒解決前,船隻頂多在近海玩玩,想要遠洋航行可是要做好船毀人亡的準備。

  所以大唐航海業從船隻技術,人員素質,物資準備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沉澱。

  甚至,哪怕現在想要用軍用的漁船去渤海捕魚,但在江河裡面航行的船只和在海洋中航行的船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船。

  現在就讓唐軍去沉澱有關技術,總比將來討伐高句麗時,腦袋一拍然後讓大唐水軍出征,結果半路受到台風影響直接沒了大半強。

  而且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李泰需要的並不是一支無敵艦隊,需要得是一個能渴求海洋的產業體系。

  現在以高句麗為目標,去執行這個計劃時,那自然而然的就能生成相應的產業體系。

  甚至大唐各個勢力也會支持這件事情,如果沒高句麗這個目標,結果一門心思發展海洋產業,那肯定會受到現有產業的打壓與排擠。

  所以借用李世民的手去發展航海業,也能給這新生產業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與支持。

  當然,李泰就只是有心無心的埋下一枚種子,如果自己將來能順利當上皇帝,那麽自己到時候再去發展航海業的時候,就算是有了一批可用的人才,而不是全部要全部從零開始。

  “所謂帝國本來就應該砸個百年計劃,否則又怎麽配稱得上帝國!”李泰得意的笑笑。

  在李泰看來所謂的帝國玩得並不是帝國內部的勾心鬥角與權力爭奪,這真的很沒意思。

  所謂帝國要玩就是要玩那種百年起步的規劃。

  就好像秦代的郡縣製,漢接手後繼續把這體系補全然後玩下去,使得整個華夏對基層的掌控力跟其他帝國比較絕對是冠絕同代,到了現代也是出類拔萃。

  就好像是隋朝的科舉製,唐朝接手之後也把這科舉製繼續完善,哪怕到了現代的人才選拔制度依舊脫離不了科舉製人才選拔的舊巣,頂多新瓶裝舊酒,與時俱進而已。

  所以,所謂百年計劃肯定是那種以時間為推手,以中原為基本盤,需要帝國的執行力去執行的計劃。

  而凡是最初提出這些計劃的人,基本上都是整個華夏最驚才絕豔之輩。

  他們也許因為歷史局限性,看不穿自己提出的東西會發展成什麽。

  但在當時絕對是同時代看得最遠能力最高的人,他們的偉大甚至超過所謂的王侯將相,是那個時代真正的智者。

  當然李泰算不上這種人,基本思想品德六十分的正常大學生,眼界都能到達李泰的程度。

  至於能不能做到,那就是要看機遇了。

  投胎成普通百姓還有機會,但如果投胎成楊廣的兒子,可能就真悲劇了。

  因為他需要面對時代最強的統帥——李世民。

  而李泰回到高陵繼續安穩的過日子,耐心等到李世民宣布要出兵討伐突厥。

  畢竟這消息不發布,自己不好主動行動,畢竟楊修足夠聰明吧,結果把自己聰明死了!

  但事實上,李泰前腳跟剛剛走,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便是被李世民叫到了太極殿。

  對李世民來說,李泰提出的捕魚想法是自己從沒想到過的,從民生角度去解決軍事問題。

  如果想實行這個計劃,那自然需要房謀杜斷兩人進行參考判斷。

  “見過聖人。”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到來,卻是對著李世民行禮說道。

  “玄齡,克明你們來了!”李世民見到房玄齡與杜如晦來了讓他們先入座,然後揮揮手讓內侍把李泰寫得那一份捕魚的計劃,交給了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觀看。

  李世民開口道,“我偶然得到一份策論,你們看看這份策論是不是可以操作!”

  房玄齡與杜如晦看了相繼拿起了這一份策論說看了起來。

  房玄齡與杜如晦兩人相繼看完後,目光炯炯有神,對雙方來說,這份策論與其說謀劃得有多麽精彩,更重要得是打開了兩人視野,讓他們的目光不再拘泥大陸,而是能著眼海洋。

  房玄齡道,“在津口設立港口,並且讓軍用樓船轉漁船,通過捕魚來增加糧食。

  並且在河流入海口或其他適合地方養魚,形成如同漁業種植類似的漁田,使得漁業能穩定下來,然後以魚乾的形式,在有需要時能順著大運河的運輸成為至關重要的救濟糧。

  不得不說,這是個相當宏大的計劃,至少需要以十年為計才可能實現的大計劃!”

  杜如晦很是讚同的點頭:“這個計劃可謂是一子解雙征。

  一則我們連年受災,此計劃能減少我們對突厥的後勤壓力。

  而且等到解決掉了突厥的問題,對付高句麗時也能夠發揮出奇效來!”

  說實話,哪怕到現在為止,卻也沒人認為突厥能一戰而定。

  頂多就是認為大唐能佔據優勢打出十年和平,那這次討伐突厥就是值得的。

  “聖人,可否告知這是哪個大賢給出的計劃,雖然執行起來持續時間較久,變數較多,但眼界卻高瞻遠矚,漫長時間反而讓這計劃具有了較高的執行性與調節性!”房玄齡說道。

  “是青雀製作出來的!”李世民很是得意的笑了笑,說道,

  “原本想要借調徭役隊伍的,但他的徭役隊伍太花錢了,便讓他出個主意來減輕徭役。

  然後青雀便給出了這麽個計劃。

  雖然目標是高句麗,但他前半部分的計劃用在突厥身上也能減輕糧食方面的壓力。”

  “越王的確提出了一個優秀的計劃!”房玄齡點頭道,

  “至少在資源的調度上,能更進一步整合國家的力量去對付突厥。

  我們後方沒增添一分後勤,那前線就多一分力量。”

  杜如晦符合的點點頭,卻是斬釘截鐵的說道:

  “不過想要在討伐突厥時把這計劃完美的融入進來那就只有兵部尚書了。

  畢竟他才是我大唐的水軍第一人!”

  “是啊,這一次討伐突厥,只能是藥師了!”李世民也點頭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