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耕耘貞觀》第28章 開學
  說實話,如果是大漢的世家,李泰還有少許忌憚,但已經到了大唐,李泰真沒放在眼中。

  別看著現在的世家花團錦簇,甚至連李唐皇室都看不上眼。

  而實際上已經回光返照了,因為科舉出現後,就注定了世家的滅亡。

  因為世家人數太少了,但擁有資源又太多,靠著老一輩的底蘊能支撐一時,但面對浩浩蕩蕩的寒門,甚至普通黎民百姓,他們終有一天會被人海戰術淹沒。

  從階層變遷的角度來說,世家的沒落幾乎成了定局,但以李泰的眼光來說,世家雖然腐朽,雖然落後,但李泰是真不想要世家就這麽倒下。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隨著世家倒下,最適合接替世家執掌華夏權柄的,在歷史選擇下最終選擇了以師生與鄉黨關系為紐帶的文官集團。

  而這種文官集團,在宋朝幾乎成為巔峰,但是到了明清就墮落的一塌糊塗。

  說實話,世家哪怕再腐朽再墮落,但至少沒出現文武為敵,至少沒有對權勢躬屈膝,甚至李唐皇室有胡人血統,他們一樣看不上眼,至少是鐵骨錚錚。

  但是文官集團,從宋朝開始讓他們站著就站著,清朝讓文官集團跪著,他們就乖乖跪著。

  哪怕文官集團中有少數硬骨頭,但只要在這體系中就會陷入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怪圈。

  所以如果有機會,李泰是真想要拉世家一把。

  畢竟世家還在,那文武間多少有個緩衝區,但隨著世家滅亡,雙方的緩衝區沒了。

  那文武雙方磨合得越久,那積累的矛盾就會越多,就像美國兩黨一樣,肯定會陷入你死我活的怪圈中。

  不過李泰想研究類似八牛犁一樣的耕犁還真不是為了世家,而是為了方便集約化生產。

  增加單位土地內的物質、資金、科技、管理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和資本的投入,從而增加產能,提升耕種效率。

  當然這東西肯定不適合普通百姓用的,因為只有足夠多土地,那耕犁的成本才能平攤。

  “除了研究大型耕犁,筒車的進展怎麽樣了?”李泰對杜楚客道。

  “正在用龍骨車進行改裝,還在測試中,越王可著急這個?”杜楚客聽到李泰的話,忍不住皺眉道,“但如今春耕,我以為還是要以耕犁為主。”

  李泰道:“去年蝗蟲有部分蟲卵選擇過冬,而不是孵化,隨著天氣變暖肯定會重新孵化。

  如果在野外冒出來倒好說,我繼續放鴨子就好了,今年還養了一些雞,想要對付蝗蟲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倒是開墾出來的莊稼地中若孵化出來,自然不能讓雞鴨過去吃,說不定把麥苗給吃了。

  所以還不如多澆點水,保持土地的濕潤,延緩蝗蟲的孵化!

  冬小麥在四五月就能收割,撐過四五月蝗蟲就算再出來,放鴨吃了它們就好。”

  “越王高見!”杜楚客聽到李泰的話語恍然大悟,摸了摸胡子道,“我這就讓人加緊研究筒車,可不能再重現去年那般的景象了!”

  說實話,貞觀二年那樣的旱災蝗災,換個稍微不靠譜一點的朝廷,基本上都瀕臨毀滅邊緣了,也就李世民帶著他的賢相團才把這局面撐了下來。

  而此刻,杜楚客快點把筒車給研究出來,多少也算給自己的治理蝗蟲收個尾巴了。

  不過,雖然三月才開始開墾,但在二月時,各種工具也都要準備起來。

  這時候的馬周算成為了最繁忙的人,

或是去典牧署借寫牧牛,或是去司農寺要點工具,最重要的是去將作少府弄些鐵打造農具。  對比起去年幾乎集合整個朝廷的力量來安撫這些流民,現在只能靠越王府這張臉了。

  典牧署去年一轉手收入了十萬隻鴨,而司農寺則是治理蝗災成功,雙方與李泰之間多少也有了幾分恩惠,這點小事肯定是願意幫忙的。

  畢竟就算竇靜這樣的清官也許不會收受賄賂,但投桃報李的小事,多少是願意搭把手的。

  所以只是將作少府馬周多跑了幾次,但到底是體質內的,只要相互間沒有形成黨爭,那基本上都能公事公辦就公事公辦,不多時便批下來了足夠的鐵器。

  把鐵器打造成農具,李泰倒是有足夠的煤炭和工匠,李泰懷著積累人才的心思,就不等著將作少監親自來打造了。

  因為春耕在即,等輪到自己怕是還有隊要排,便做了登記,按照規定運走了鐵礦數量,等到農具打造完成後,還需要將作少監的官員過來複查鐵器的。

  他要確認李泰沒有把鐵礦挪作他用,或者直接賣給了胡商去做二手生意了。

  總而言之,想要在唐朝的境內走私鐵礦肯定是有的,但大多數都是私人手上有鐵礦,直接與胡人進行交易,想用官方鐵礦去走私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打通的環節太多了。

  當然,隨著時間進入到了二月中旬,李泰的農業學府也算是正式的開學了。

  有一批人的到來倒讓李泰挺意外的,那就是當初治理蝗蟲時,李泰不是在長安附近的村子挑了兩三人,讓他們放養五百到一千的鴨子,主要是為了對付蝗蟲準備的。

  蝗蟲被解決後,這些人算是轉化成了這些鴨子的管事,這些鴨子李泰回收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算是給他們留下來做鴨種,並告訴他們每個月需要來收多少鴨子,利息是鴨蛋,養得多了就算你們自己的,炭火和飼料越王府也有補貼。

  同時在交足鴨子數量後,補貼取消,但剩下的鴨子就算你的財產了,你以後也別擔心銷路,以後每個月二十文錢收購成年鴨子或者一百個鴨蛋,這價格比市價低一些,但勝在穩定。

  所以,這些人稍稍商量了一下,覺得自己掌握了養鴨的技術,便答應了下來。

  冬天過去後,他們看著自己的鴨子成功挺過冬天,需要還的鴨子也還了一半,畢竟冬天的老鴨湯肯定是相當香的,依托長安這個市場,鴨子的消耗肯定夠。

  他們發現自己的資產在李泰照顧一下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好,懷著農村人的質樸與狡猾,既有著要報恩的意思,也感覺跟著越王混有奔頭,就選擇繼續支持越王。

  雖然五百塊錢很貴,但學校包吃住,就當做到裡面學習文字跟數學了,咬咬牙也就交了!

  當然,他們未必是自己的兒子,但他們的兄弟,他們的侄女,他們的外甥……

  總而言之,在他們的宣傳下,長安百姓聽到是一刀斬落蝗妖頭,從此蝗蟲絕蹤跡的越王,在自家兄弟的勸說下,只要是能出五百文錢的,就懷著試一試的心情,塞個兒子進去。

  所以原本李泰以為能有個五百人就謝天謝地了,但實際上這批學生居然有近千人。

  “二苟,能夠五百文便是教授讀書識字的機會不多,你到了裡面好好讀書。

  大哥運氣好跟著越王得了管鴨的差事,但不識字,卻也到此為止了。

  你好好讀書,將來過了科舉,那就能去做官了!”

  陳大對著自己小弟,認真道。

  陳二苟點點頭,從小就是陳達把自己給帶大的,所以陳二苟向來最聽陳大的話。

  “三娃,到了裡面好好學習,越王能殺蝗妖,是神人,你到了裡面也要把越王殺蝗的本事給學到手,以後我們田裡就算是出了蝗蟲,你也能唰唰唰的給殺乾淨了!”

  “嗯嗯嗯。”三娃聽著自己老爹的話,頓時也在手中比劃比劃。

  “大牛,家裡實在不夠吃了,我找親戚湊了五百文錢,你到學校裡聽話,然後就能敞開了吃,識字盡量識,數學也盡量算,要是能學會幾手種田技巧,以後就更不用愁吃了!”

  “我一定聽話,一定吃飽!”大牛憨憨的對母親道。

  ……

  好吧,雖然進入到學府中的人未必真心是因為農民這個職業進來的,但李泰需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建立這座學府可不是為了讓他們進來混日子的。

  這時候就該要讓他們知道校訓了。

  李泰本著對未來北宋文化進行搶救性的抄襲,馬上就抄寫了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現在這四句,就是自己農業學府的校訓了,自己也不求誰背下來,但每天多看看,終歸潛移默化的記在心裡的。

  不過,這批學生前面半個月還好說,但到了三月份,他們也加入到春耕農忙中幫忙。

  學前班的學生,負責的東西實際上挺簡單的,就是除根,除掉野草的根!

  實際上,開荒並不是一個好乾的活,古代為了開荒,三四十歲的人開著開著就嘔血而死的並不在少數,因為開荒本身就是一件相當消耗力氣的事情。

  首先第一點,開荒百姓基本上是沒鞋子的,就算李泰把鞋子給他們也都不會穿著耕田。

  現代人的膠皮雨鞋稍微衝刷一下就乾淨了,但在古代沒這種東西,所以古代人很多種田的時候都選擇赤腳。

  因為穿鞋子的話,一乾活就是一層泥,而古代的鞋子又是布匹糊成的刷個幾次就爛了,成本太高了。

  農民赤腳是成本最低的,實際上現代邊遠地區的老人耕田,應該還多少帶有這習慣。

  直到田裡面不知道為什麽出現了圖釘、釘子、碎鐵皮、玻璃渣,才慢慢改上穿膠皮雨鞋。

  然後就是開墾的主要目的是要根除雜草。

  不要理所當然的想著放一把火,把這些雜草都給燒了。

  《水滸傳》風雪山神廟裡面的草料場,裡面堆滿的草料與秸稈,這可是百姓們辛辛苦苦收集起來上繳給朝廷抵稅的。

  更不要說這火勢大一點,如果點燃了山火,那更等於絕了靠山吃山的村子的活路。

  所以刀耕火種這樣的方式才會被慢慢淘汰掉,因為這種方法對資源利用率太低了,除非打戰,否則沒人會去燒山的。

  所以想要開荒,就只能一鋤頭一鋤頭慢慢的開墾出能耕種的田畝出來。

  現在有開荒經驗的百姓打頭主要負責斬草,接著讓學前班的學員進行除根,再讓進入正式班級學員進行耙地,把各種的根莖秸稈什麽的收攏起來,或是當做柴燒,或是拿來喂養。

  開荒過程中,這些可都是一筆不菲的資源。

  不過,農業學府的開荒時間也就春天跟秋天兩季,等到他們相繼經歷開荒過程中的除根、耙地和割草, 甚至還有整土,田方,尋水這些流程,讓他們切身體會到整個開荒不容易。

  以後他們種植起普通田地時,才能真正感覺珍惜。

  在這過程中,因為都是力氣活,那是相當消耗體力的,營養一定要跟上,否則為開荒死的人可不少。

  還好鴨場已經建設了起來,雞場也慢慢跟上,所以三天兩頭有個鴨蛋,一周加碗有肉的老鴨湯,保證讓他們能夠吃飽吃好,這樣才不會讓他們還在長身體時被累垮了。

  當然,從學前班到正式班級第一期,讓他們體會到開荒的不容易,李泰準備用兩年時間去慢慢打磨他們。

  而不像是那些世家讀書出來的,嘴上一直說百姓農耕不容易,但他們卻從沒想到百姓過得生活比他們想象的要更加的艱苦。

  但李泰可不是真把他們當做開荒的農民去養。

  到了第三年,李泰會交給他們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記錄種植的狀況,怎麽樣嘗試不同植物的嫁接,如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農作物,以及尋找到一種農作物,將種植它的辦法詳細的寫成一份論文。

  畢竟,李泰不指望他們能成為農業上的大拿,但他們只要能成為農業上的硬才就足夠了。

  等到他們四五年時間畢業後,不論到了哪片土地上,他們都能幫助當地農民改良作物,種出更茂盛的作物來。

  若如此,那自己也算不負自己建立這一座農業學府的目的。

  還是那一句話,農業的事急不來,真正想看到成果,少說也需要四年播種,四年生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