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朱棣之子》第314章:此乃文武製衡之道也
次日。

 散朝後。

 方宅,客廳。

 “解閣老如今以內閣顧問兼掌正四品衙門版印司,肩上的擔子不可謂不重,今日怎得有空來此?”

 六十九歲的方孝孺左手撫須,右手打了一個請解縉用茶的手勢,招呼著對方坐下。

 “解某此來,自然是為了陛下改革兵製之事。”

 解縉拱了拱手,然後穩穩落座。

 他雖然今年才五十七歲,可他雙鬢已白,臉上也像方孝孺那樣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老年斑,怎一看更像是古稀老者,反而不像是年近花甲的人。

 方孝孺的衰老情況,並沒有比解縉好到哪裡去,額頭上布滿了皺紋。

 兩人之所以如此模樣,卻是勞心過度導致的。

 永樂初期,在文淵閣辦差的內閣七顧問分別是解縉、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

 後來胡儼被調去國子監,主持國子監改製為國子監常科書院之事,方孝孺遂被朱棣調入內閣,並因年紀最長,成為諸內閣顧問之首。

 永樂中期,隨著九科取士的科舉新政全部鋪開,朝廷需要編著越來越多的書籍,於是朱高煦奏請朱棣,在禮部下增置了正四品衙門版印司,專門負責編寫教材與著作相關書籍。

 而書生氣特別重且治政能力明顯不足的方孝孺與解縉,被朱高煦以“分科著編書籍乃朝廷百年大計”為由“委以重任”,分別兼任版印司的司正與副司正,開始了漫長又充實的編著書籍的工作。

 解縉、方孝孺兩人一乾就是二十余年,他們為大明王朝的文化及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在永樂二十年胡廣病逝之後,朱棣的內閣班子,真正做著顧問之事的人只有黃淮、楊士奇、金幼孜、楊榮四人,解縉、方孝孺兩人成了實際上的掛名顧問。

 乾熙元年五月,朱高煦借呂震桉清洗了一波六部官員,隨即完成了人事調整,黃淮、楊士奇、楊榮、金幼孜四人調離內閣升入六部,各擔任一部侍郎,皆位居正三品。

 只有解縉、方孝孺依然停留在內閣,兼理版印司事務,官階比黃淮、楊士奇等四人低的可不是一級半級。

 方孝孺倒無所謂,他年事已高,到了可以提出致仕的年紀,對官位高低的追求沒有那麽強烈。

 不久前,他以正四品版印司司正之官職致仕,朱高煦賞賜了他一大筆養老金,可以說是穩穩的退了下來。

 “什麽改革兵製之事?老朽已經致仕,對朝堂上的事,不甚關注。”

 方孝孺故作驚訝的說道。

 他心裡明白解縉這次前來拜訪的目的,之所以裝湖塗,是因為他不想再參合朝堂上的事情。

 他決定趁著還能視事,為大明的學子們再編著一些書籍、教材。

 “先生致仕後,內閣只剩下了六位顧問,而解某已經在內閣裡找不到談得來的同僚了。”

 解縉臉色暗澹道:“上次得陛下召見,還是一個月前陛下詢問《華夏史》編纂的進度。”

 目前的內閣,除他之外,其余五位顧問分別是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於彥昭、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齊泰、工部尚書宋禮。

 這五人皆是位高權重的一部尚書,平日裡要麽隨侍乾熙皇帝朱高煦左右,要麽處理一部之事,只有解縉整日與書籍為伴,偶爾在內閣輪值,處理的也多是版印司事務。

 《仙木奇緣》

 永樂一朝,解縉雖然大多數時間在負責編著書籍之事,可只要朱棣在京,必定會時不時召見他,偶爾還會留他吃上一頓飯。

 然而,自朱高煦繼位以來,召見解縉的次數可謂是屈指可數。

 說白了,解縉覺得他被朱高煦冷落了。

 這次拆分南直隸以及改革兵製那麽大的事,他解縉身為內閣侍從顧問,竟然毫不知情。

 尤其是改革兵製,關乎大明國運,可謂是天大的事,乾熙皇帝朱高煦竟然沒有事先舉行廷議。

 最讓解縉感到詭異的是六部九卿以及眾武將勳臣竟然沒有一人持反對意見。

 他認為這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朱高煦事先早就與六部九卿、在京各公侯商量過了。

 “大紳啊,聽老朽一句勸,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是乾熙朝,不是永樂朝了。”

 方孝孺稱呼解縉的表字,顯然是安慰之言。

 “先生誤會了,解某並非為失寵來求寬慰,乃是為新兵製之弊而來。”

 解縉理了理衣服,正襟危坐道。

 方孝孺正色道:“大紳若是想勸老朽上書陛下收回改革兵製之成命,那就不必再說了。”

 “陛下雄才大略,新兵製確實有諸多可取之處,然卻有一大弊端。”

 解縉沒有忘記他此來的目的,等方孝孺發表完看法之後,才開口言道。

 “願聞其詳。”方孝孺道。

 “武夫當國。”

 解縉緩緩說出了四個字。

 “慎言!”

 方孝孺瞬間變了臉色,馬上扭頭看向解縉,用微不可察的聲音說道:“你這話若是傳了出去,那就是對陛下的大不敬,論罪當誅!”

 他認為解縉說新兵製的弊端是“武夫當國”,等於是說新兵製會弄的天下大亂,重現藩鎮割據的混戰。

 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就是武夫當國,後晉大將安重榮曾經說過“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這樣的話。

 解縉疑惑的看著方孝孺,剛想開口解釋,卻被對方抬手止住。

 “大紳,且老朽一言。”

 方孝孺緩了緩臉色,平複心境後說道:“總督節製數軍、鎮守一方,看似如後漢之州牧、晚唐之節度使,但卻與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陛下詔書十分詳細,凡戰時都督府一切作戰計劃皆須上報於大都督府軍參部,若無軍參部之調令,都督府不得指揮、調動其轄區內一兵一卒,違者以謀逆論處。”

 “無論地方總督,亦或大都督府之都督,皆無法直接掌握朝廷官兵,無陛下令旨更不能隨意調動軍隊。”

 “軍提督握有一軍之兵力,若說某軍提督見麾下兵強馬壯起了反叛之心,倒是在情理之中。”

 “然地方總督、大都督府之都督,平日裡可用之兵,不過區區數百人,如何敢反叛朝廷?真若舉兵,那便是取死有道!”

 “即便一軍提督說服副提督與參謀提督舉兵造反,然其麾下各營、曲、屯之長皆食朝廷俸祿,更有軍需處、軍法處、軍械處等各處指揮使獨攬一處職權,這些人又豈會盲從?”

 方孝孺說到這裡,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水,接著正色道:“因此,老朽認為,新兵製並無甚缺點,更不會導致藩鎮重現的局面。”

 解縉聽了方孝孺的一番話之後,尷尬的笑道:“先生誤會解某深矣!”

 不等方孝孺提問,他便立即解釋道:“解某之意,乃是武官權重壓過文官一頭,永樂朝逐漸形成的‘以文製武’之局面,將不複存在。”

 忽然,方孝孺也笑了。

 “先生何故發笑?”

 解縉疑惑道。

 方孝孺道:“老朽笑你久居朝堂二十余年,如今竟然還未看透上皇與今上秉政之手段。”

 “請先生教我。”

 解縉豁然站起,躬身一禮道。

 “老朽也是致仕之後,回想過往種種,才想明白你所言‘以文製武’之局面,不過是上皇製衡文武的一種手段罷了。”

 方孝孺示意解縉坐下,然後撫須言道:“今上改革兵製,你怎知不是上皇早就應允之事?況且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國策國政應順時順勢而變。”

 “如今內閣眾顧問皆是尚書兼任,可以說內閣掌著朝廷政事,而陛下改革兵製,以大都督府掌軍事,此乃文武製衡之道也。”

 “先生大才,某不及也!”

 解縉再次起身作揖道:“解某險些釀成大錯,多虧先生及時開示,請受解某一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