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朱棣之子》第373章:布局沃洲
乾熙八年,十二月初五。

 皇城地安門外,真武廟二進院正殿之中。

 神像供桌前,朱棣身穿澹藍色道袍,盤膝坐在蒲團上閉著雙目在修玄。

 殿門左側,朱高煦恭敬的侍立在那裡靜靜等待著。

 至於鄭和、王景弘、慶耀三人,則領著一眾護衛守在二進院的大門口。

 “真武”本為“玄武”,乃北方之神,其後被道教奉為玄武大帝,到了宋朝時,為避宋聖祖趙玄朗名諱,改玄為真。

 永樂初年,朱棣打算遷都北平之際,考慮到真武大帝為北方之神,而他又是坐鎮北方最後登基為皇的一代帝王,於是便向歷史上那樣宣稱他本人是真武大帝轉世之身。

 他一方面加封真武大帝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

 另一方面把傳說中真武大帝的修煉之所武當山賜名為“大嶽太和山”,下令在武當山修金殿、造金像,大興土木,費資百萬,歷時七年,把武當山修得猶如地上天宮、真武大帝的人間道場。

 隨後,天下各地的真武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不計其數。

 而且,朱棣下令在紫禁城內禦花園邊上,修建了一座叫欽安殿的地方,專祀真武。

 欽安殿兩側東西各七個小院落,稱“東七所”和“西七所”,代表的是“玄武七宿”。

 就連紫禁城奉天殿兩壁鬥拱中間也繪有真武像。

 朱棣還曾親自譜曲,名“禦製大明玄教樂章”,專為祭祀真武大帝儀式上演奏。

 從此,假亦真來真亦假,宮中處處流傳真武顯聖的傳說。

 如此一來,盲目迷信的民間百姓在潛移默化下,逐漸相信了這個傳說,把朱棣當成了天命加身的帝王。

 永樂十六年,朱棣第三次親征大漠凱旋而歸後,

下令在皇城地安門海子橋邊原廟址營造皇家道觀真武廟,並定為京城九廟之一,由官方祀祭。

 這座真武廟位於京城中軸線北端東側(即後世萬寧橋東側),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奉祀玄武大帝的宮觀。

 真武廟的核心,在宮觀的二進院之內,乃是一座重簷廡殿頂,面闊五間的正殿,其內供奉真武大帝像。

 歷史上,明正德二年改真武廟名為靈明顯佑宮,一直到清末,朝廷對真武大帝的祭奉也沒有斷過。

 “扶我起來。”

 朱棣睜開雙眼,慢悠悠的說了一句話。

 朱高煦眼疾手快,連忙上前,俯身蹲下,攙住朱棣的右臂,將後者緩緩扶起。

 “今日讓你來真武廟見我,除了祭祀真武大帝之外,還有一件要緊的事,與你分說。”

 朱棣起身後,抬左手拍了拍朱高煦的胳膊,神態老練且嚴肅的說道:“你不要多想,我之所以選擇在此處靜養,乃是為了圖個清靜。”

 他看似隨意之言的“圖個清靜”,其實從側面反映出了他離開長春宮,不願意睹物思人(徐皇后)的想法。

 朱高煦當然明白這一點,因此他當即點頭附和道:“爹說的對,這裡清靜,正適合清修。”

 父子倆簡單交流了兩句,便繞過神像,行至正殿後堂。

 剛一進入後堂,朱高煦就看見堂內左側靠窗的地方,擺著一架巨大的屏風,而屏風上畫不是山水花鳥,而是一幅輿圖。

 他仔細瞅了一眼,發現此圖竟然是東華沃洲(北美洲)的輿圖。

 “剛才我跟你提及的要緊之事,正是與沃洲有關。”

 朱棣坐下後,望著輿圖緩緩說道:“我估摸著,數百年之後,大明的敵人極可能來自海外。”

 他見朱高煦面露沉思之色,鄭重且認真的解釋了一番。

 “草原鋪設鐵軌火車之後,折磨歷代中原王朝數千年之久的遊牧部落將徹底成為過去。待西北、東北、西南、東南也鋪上鐵軌,屆時朝廷對華夏本土的掌控,便會達到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

 “可即便如此,歷代王朝傳承兩百年之後,總會因為天災人禍,吏治腐敗等緣由,致使百姓活不下去。這種情況,咱老朱家也必定在所難免。”

 “然而,大明國勢之盛,非歷朝所能比,超越漢唐絕非虛言,穩定傳承兩三百年不在話下。”

 “若在四、五百年之後,真有大明國勢徹底衰落的那一天,屆時百姓在華夏本土難以為計的話,還可以選擇出海投靠親藩謀生。”

 “畢竟我大明在海外有諸多親藩封國,總會有那麽幾個傳承下來且實力越來越強的存在。此時,海外親藩也好,外夷之國也好,見大明朝廷微弱不堪,定會生出取代之心。”

 “雖然如今的泰西諸國之間爭鬥頻繁,但各國為謀發展,定會積極學習我大明先進的技術,並加以改良。假以時日,不說能超越大明,起碼在面對朝廷天兵時會有一戰之力。”

 “好在泰西諸國互有仇怨,人種語言習俗各異,難以一統,以分化縱橫之策,便可對付。”

 “我未出海之前,聽鄭和說,沃洲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境內有廣闊平原,是一處富饒之地。”

 朱棣說到這裡,抬起右臂,遙指輿圖,接著道:“當年,我與你娘抵達沃洲之後,發現那裡果真有著廣闊無垠的肥沃土地,而且氣候溫和宜居,當地土著長相與我華夏人幾乎一樣。”

 “我觀大九洲諸地,唯有沃洲最可能誕生出一個實力足以抗衡大明,甚至取代大明天朝上國地位的強國。”

 他的雙眼似乎穿越了時間長河,看到了原來歷史上數百年後那個合眾國的崛起。

 “咱爺倆得想法子阻止此事的發生,再不濟,也不能讓外族人在沃洲建立強國。”

 朱棣言至此處,扭頭看向朱高煦,問道:“針對我的這個顧慮,你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爹的這個顧慮,兒子其實早就想過,只是覺得太過遙遠。不過今日爹既然提及,那兒子就趁此機會,說說心裡的想法。”

 朱高煦先是對朱棣的擔憂表示讚同,然後緩緩說了一番話。

 “上策乃是將沃洲完全郡縣化,如此沃洲便歸大明所有,成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若要實現這個目標,沒有一百多年、五六代人的努力,恐怕極難見到成效。”

 “而且沃洲遠離大明本土,兩者之間隔著茫茫無際的大東洋,就算是用如今可日行千裡的蒸汽快船,晝夜不息的跑一趟也要兩個月。若有守將擁兵自重,便會令朝廷陷入戰爭泥潭。”

 “中策是分封與郡縣相結合,在沃洲關鍵之地設立郡縣或實土衛所,周邊廣建親藩封國,既能令地方守將與諸藩相互製衡,又可震懾外夷窺探或侵擾。”

 “下策則是完全對沃洲施行分封之策。”

 朱棣聽到這裡,撫須點頭道:“中策甚好,若百年之後,朝廷實力足夠強大,可以進行削藩,再對沃洲施行郡縣。”

 “爹言之有理。”

 朱高煦接話道:“兒子準備讓人抄錄八套《大典》(《永樂大典》),送給埈兒、堂兒他們每人一套,同時按計劃移民及舉辦吏員考試,為他們輸送人才,讓他們盡快在沃洲站住腳。”

 “可以。”

 朱棣再次將目光移向輿圖,緩聲道:“圖上被我用朱筆圈出來的幾十個點,是鄭和之前奏請我在那裡設置衛所的地方。這些朝廷設在沃洲及大東洋上的據點你以前也看過,現在再好生看一看,若無異議,將來就以這些衛所為基本據點,向周邊擴展,對沃洲進行下一步的布局。”

 “是。”

 朱高煦恭聲道。

 永樂三年十二月,鄭和率領船隊第二次出海,肩負著圍繞大地航行一圈的使命。

 永樂十年九月秋,鄭和率領船隊回到大明,完成了繞地航行一圈的壯舉。

 永樂十一年夏,鄭和第三次率領大明船隊出海,負責開辟一條從大明往返沃洲橫跨北大東洋的新航線,並在三年後成功完成任務,率領船隊回航。

 當時,大明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出發,搭乘北大東洋暖流一路向東,飄搖渡過了茫茫無邊的北大東洋。

 鄭和船隊的陰陽官根據牽星術的指引,安穩平靜的駛向大洋東方。

 不過,這種好運隻持續了半年之久,便被突如其來的海上風暴所打破。

 眼看恐怖無比的滔天巨浪,將一艘艘海船打翻,乘坐在天元號寶船內的鄭和等明軍將領在盡最大努力指揮調度之後,唯有祈求神靈庇佑。

 或許是鄭和等人誠心禮拜起了作用,以至於得到了天妃娘娘媽祖等諸神的護佑,讓他們在更大的風暴來臨之前,偏航駛入了一處海島邊形成的天然海港之中,避開了此次極具毀滅性的海上颶風。

 為了獲取澹水以及維修被暴風巨浪擊壞的海船,鄭和率領官兵水手下船登島。

 他們在島上停留了數日,後來從海中救出了不少被巨浪衝擊到海港邊的船員水手。

 由於這個海港的存在,讓大明船隊躲過了一次劫難,因此許多水師將領建議大明船隊統帥鄭和給此海港起一個美麗的名字,並在島上選一處合適的地方,派人修建一座天妃廟。

 鄭和認為眾將言之有理,便帶人巡視了整個海島,並在海港向東十余裡之外發現一座山。

 他見山上有許多檀香木,於是將此山命名為檀香山,同時將腳下的海島命名為檀香山島(瓦胡島),簡稱檀島。

 鄭和走遍檀島之後,發現此島東北部有一條山嶺,從西北延伸至東南,形成了一條高脊,使此島看起來就像半邊海貝,而海港的所在之處,好似貝之產珠,故而他為此海港起名叫“珍珠港”。

 就在鄭和巡視檀島的同時,被他派出去勘探周邊水域情況的水手們,發現檀島附近還有七個大小不一的海島,周邊更有一百二十多個小島,很顯然船隊停在了一片群島之中。

 大明船隊在珍珠港休整半月後再次啟程,鄭和率領船隊使出這片群島,繼續向東航行。

 當他回首眺望檀香山之時,見這片群島在海霧之中,猶如傳說之中的海上仙島,便與同行的眾將商議之後,為這片群島取名為八仙群島。

 從西到東依次為鍾離島、果老島、湘子島(檀島)、玄島(鐵拐李叫李玄)、純陽島(呂洞賓又叫呂純陽)、仙姑島、采和島、國舅島。

 由於檀島位於八仙群島靠近中央的位置,且考慮到八仙群島相當於大東洋上的一處中轉休息之所在,因此鄭和後來奏請朱棣在此島上修建一座衛城,並設立八仙衛,負責駐守八仙群島。

 永樂十五年夏,一座外形好似身披蓑笠的老翁的高山率先進入了鄭和等人的視線,緊接著便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陸地漸漸出現在眾人眼前。

 鄭和率領大明船隊,歷時一年之久,終於再次到達了大荒東洲。

 水手們尋了一處風平浪靜的海灘,即後來被命名為長灘的地方,從這裡正式登陸被大明朝廷官方稱為東華沃洲的大陸。

 第二次到達東華沃洲,對鄭和而言意義非凡,於是他把登陸前看見的那座外形似身披蓑笠的老翁的高山命名為仙翁山(內華達山)。

 他覺得,這座山就像天上仙翁的落入凡間所化,特地為大海上的船隻指引方向。

 數日後,登陸後的水師官兵們在一片開闊的草地上休息時,忽然有一群土著人手執長矛喊著口號向他們衝來。

 好在這群土著並無惡意,只是做出一副動武的樣子,想把大明官兵趕走。

 因為上次鄭和登陸沃洲是從東海岸,認識的沃洲土著也多居住在東海岸,所以隻學習了東海岸土著語言的隨行通譯官並沒有掌握西海岸土著的語言。

 幸好沃洲土著的語言,多有相通之處,於是通譯官口舌與手腳並用,終於弄明白了土著意思。

 原來這片開闊的原野,是土著人放牧的地方,所以土著們才會驅趕在此處安營扎寨的大明官兵。

 通譯官拿出與沃洲土著交易的硬通貨——食鹽、罐頭、菜刀三寶之後,土著們立即表示願意讓出這片土地,條件是補償他們十把菜刀、十壇醃肉罐頭、十斤粗鹽。

 鄭和得到通譯官的稟告之後,不僅答應了這筆交易,還送了一件百戶、兩件總旗的武官官服,以及對應的令牌給這個叫恩咖塔部落的酋長。

 通譯官轉告恩咖塔部落酋長說,只要接受了這些看起來威武霸氣的華麗衣服與令牌,從今以後將會得到上天之子、人間真神、大明皇帝陛下的保佑,而酋長本人則會成為代替天子管理手下部眾的牧原衛千戶所百戶。

 由於考慮到這片開闊的草地及周邊地區位置特殊,距離長灘邊的港口又近,於是鄭和後來奏請朱棣在此處設立了一個衛,名為“牧原”,意義是放牧的原野之地。

 大明船隊在牧野衛(洛杉磯)修整數日後,鄭和派出數支船隊,沿著海岸線向南北及周邊繼續航行,探查與繪製輿圖。

 其中一支向南的勘探隊後來發現了一個小國,當地土著把他們生活的這片地方叫“墨思可”(墨西哥),鄭和留下一個百戶所的兵力在此小國附近擇地修建城池後,取名墨思可百戶所城,簡稱墨城。

 當這支勘探隊抵達原歷史上後世的安第斯山中部時,發現高山上存在著層層疊疊的玉米梯田,感到十分震撼,於是急忙回去稟告鄭和。

 等鄭和親自趕到這裡的時候,恰恰是傍晚,恰好看見日月同時出現在山上空中。

 他便按照《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的記載,將此山命名為合虛山。

 由於“烏拉圭”是“彩鳥棲息之河”,音譯就是烏水,所以船隊把烏拉圭(以及巴西)以南的地方稱為烏陽,鄭和之後奏請朱棣在此處設置了烏陽衛。

 因巴西之地因存在大量紅木林,而被官兵們叫做赤林,後來鄭和奏請朱棣在此處設置了赤林衛。

 至於智利之地,則以當地土著部落名命名為智裡,之後鄭和也奏請朱棣在此處設置了智裡衛。

 再後來,這支勘探船隊到達了大荒南洲(南美洲)最南端的一片群島(火地島),他們發現這裡的土著特別喜歡燃燒篝火,再加上此處位於大陸最南方,於是便把此處命名為離火島。

 之後,鄭和奏請朱棣在此島上設置了離火衛。

 另外一支向北的勘探船隊,先是發現了河灘裡金沙的地方,即後來鄭和奏請朱棣設立西金衛(舊金山)的地方。

 登陸勘探的官兵還在西金衛以東發現了一條巨大的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與一個大的鹽湖,於是鄭和根據《山海經》記載將大峽谷命名為“大壑”,把大鹽湖命名為“湯谷”。

 之後,鄭和奏請朱棣在鹽湖旁邊設置了湯谷衛,此衛以緊靠鹽湖湯谷而得名。

 同時,官兵們對大壑東邊的巨大山脈(落基山脈)進行了簡單的勘探,以當地土著洛基部落的名字,把這座山脈音譯命名為洛基山脈。

 再向北,勘探隊尋到一處巨大的天然港口,臨近港口的陸地上有一個常居於此名叫西雅塗的土著部落。

 鄭和獲知此地的存在後,考慮到此地極具戰略意義,適合海船休整停泊,於是在回航後奏請朱棣於此設立了西雅衛(西雅圖)。

 此外,鄭和在巡視這片海港時,發現北方還有一座面積不小,高山林立的海島。

 他率領勘探隊登島巡視,發現島上有海灘、高山、湖泊、溪流和河谷, 島內溝谷縱橫,森林茂密,有好幾座直入雲霄的山峰,更是遇到了三個居住在島上的土著部落。

 由於此島上存在著豐富的毛皮與木材資源,鄭和後來奏請朱棣與島隔海相望的東岸陸地上設立了一個衛,名叫常青衛(溫哥華)。

 之所以取名常青,是因為這裡背靠海岸山脈,面朝海峽,冬季少雪,港口幾乎不結冰,山腳下的海灣處綠樹成蔭,風景如畫,幾乎四季常青,故此得名。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

 後來,那個存在著豐富皮毛與木材資源的海島,被駐守在常青衛的官兵們稱為常青島(溫哥華島)。

 ps:本章應該是本書開建以來,截止到目前字數最多的一章,計有五千四百多字。

 61看書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