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朱棣之子》第241章:技術書院
戀上你看書網,重生朱棣之子
  大多數人往往認為,大明朝的商人十之七八都是腰纏萬貫的存在。
  可是,按照真正的歷史記載,明代商人的收入有著極其嚴重的兩級分化。
  尤其是從事小本生意的,比如走街串巷販賣小商品的商販,其收入很可能還不如尋常的佃戶家庭來得優厚,更無法與中農家庭相比了。
  據史料記載,在明朝宣德年間,很多小商販終日勤勞經營,獲利“厚者十之二、三,薄者不過十分之一”,運氣不好,賠掉本錢的小商人也不是少數。
  有賠錢的,自然就存在掙錢的。
  歷史上的晉商、徽商等商人群體,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已經頗具規模。
  晉商興起於明初,因抓住了給西征軍隊輸送糧草的機會,獲得了販鹽的特權而迅速發展起來。
  徽商的歷史要早一些,他們是明朝的徽州商人以銀兩換取鹽引販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們受到朝廷保護,實力雄厚。
  兩者所從事的大體上以鹽業、茶業、加工製造業等為主。
  雖然從嘉靖時期開始,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很快,但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也僅僅能夠糊口而已。
  若是發生天災人禍,廣大百姓的基本生活就很難得到保障,此乃明末流民四起,以至大明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高煦當著吏部尚書等大明高官的面,問完了農民與工匠的收入,最後再問商人的收入,顯然是有深意。
  夏原吉是大明忠臣,也是名臣、賢臣,聰明過人,自然是對朱高煦的心思猜出了個大概。
  他緩聲道:“自永樂一朝解除海禁,大量商人隨朝廷的船隊出海貿易,皆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利潤。近二十年以來,僅江南數省,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普通商人一躍成為家資萬貫的巨商。”
  “因此,從大體上來說,商人的收入要遠遠高於農民與工匠的收入。”
  朱高煦又問道:“那商人的地位,比之農民、工匠如何?”
  “這,老臣卻是不知該怎樣回答。”
  夏原吉猶豫不決道。
  朱高煦面不改色道:“此話怎講?”
  夏原吉道:“陛下,此事臣確實不知該如何回答。”
  “陛下,此事與吏部有乾系。”
  吏部尚書蹇義恭聲開口道。
  朱高煦故作驚訝道:“竟與吏部有關?”
  蹇義解釋道:“陛下,朝廷雖然禁止商人穿綾羅綢緞,可絕大多數的商人賺到錢之後,皆會選擇捐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因官職皆在定員之外,有名無實,故稱‘員外’。”
  “且仔細說來。”
  朱高煦撫須道。
  “是。”
  蹇義恭聲道:“唐代之前,員外是作為官名存在,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初又置員外散騎侍郎。”
  “南北朝時,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在官名上加員外,如散騎侍郎為員外郎,入則規諫過失,出則騎馬散從。”
  “隋朝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副職。唐貞觀之前,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唐開元年間,唐玄宗覺得此官職過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列為六品。”
  “宋初六部官職之中,各有員外郎一名,正七品。後來朝廷施行捐官之製,竟然賣出去上千個正員之外的員外郎,至此以後員外郎就逐漸演變成一種對富民的俗稱。”
  “尤其是在趙宋南渡之後,有錢人互相見面稱員外,老百姓見了有錢人叫員外,天下到處都是員外郎。”
  朱高煦知道,在歷史上的宋代,員外大多被用來稱呼富戶,比如人們熟知的玉麒麟盧俊義,便被稱為盧員外。
  至於那些中小地主,遠沒有巨商富裕,故而沒有幾個人能買得起員外的官職。
  如此一來,宋代的中小地主和員外這一身份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等到了大明洪武年間,這種情況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太祖皇帝重農抑商的政策,讓大明地主們的財產迅速增加。”
  蹇義恭聲道:“朝廷效仿宋代,有錢的地主和商人皆可以花錢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造成了員外等同於富人的錯覺。”
  “這樣的話,大中地主們便可以通過捐官的方式來買官職。他們當然不可能得到實權,朝廷賜給的多是編外官職。”
  “故而,我大明的員外郎就成了一種虛職、閑職,不再與科舉有關。”
  朱高煦臉色一變,沉聲道:“太祖年間並沒有捐官的制度,永樂年間父皇陛下更是不曾提過此政令。朕卻是不知,蹇尚書所言的舊製,來自何處?”
  蹇義不卑不亢的答道:“前漢武帝時,邊關多事,朝廷國庫開支甚大,用爵位換取糧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決問題,於是便出賣官位,以增加收入,用來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自那以後,歷朝歷代,皆有捐官之政。”
  朱高煦聞言,陷入了沉默。
  他決定不再追究具體的細節,而是朗聲道:“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的職業都值得被人尊敬。”
  “如此, 天下四民才會安分守己地做好本職之事,農民、工匠也才會受人尊敬,不至於農民與工匠也去逐利,棄農工而下海從商。”
  “陛下言之有理,臣以為當工匠或做耕田的農夫並不丟人!”
  工部尚書宋禮高聲道:“在如今的京城之中,哪怕是普通的剃頭匠,月收入也在十塊到二十塊銀圓之間。相較於舉人出身的八品官吏而言,收入不僅不低,反而更好找婆娘。”
  北京城裡,剃頭匠的收入真實情況確實如此。
  只要剃頭匠的技術好,名氣大,將受到來自普通百姓,乃至士子、巨商的更大尊敬。
  這種待遇,與京城一些衙門裡的官匠相仿,甚至與七、八品的京官待遇也相差無幾,有事沒事玩一玩古董字畫與名酒、名瓷的收藏。
  這些看似只有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員,或下海賺到大錢的巨商才有的待遇,在北京城裡,只要是有一技之長的有名工匠,一樣可以享受。
  朱高煦圖窮匕見道:“朕決定在京郊設立一所技術書院,允許從事技術事務的工匠,申請進入書院進學,專研技藝,學成之後即可得到禮部教諭署頒發的舉人名籍。”
  “陛下,臣反對!若這樣的話,誰還會去十年寒窗苦讀考科舉?”
  吏部尚書蹇義率先反對道:“很多的年輕人完全可以在學會一技之長,賺到錢之後,再去申請進入技術書院進學,一樣可以拿到舉人出身,從此步入仕途,何樂而不為?”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