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朱棣之子》第109章:大明皇家銀行(1)
傍晚。

 武英殿之中,父子兩人的對話還在繼續。

 “爹,孩兒認真調查了此事緣由,認為除了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管制之外,還需要提高百姓的生產能力,否則大多數的底層百姓依靠朝廷的預備倉、常平倉與以工代賑,仍然無法對抗災荒之年。”

 朱高煦思索片刻後,鄭重其事的回答道。

 “本朝預備倉乃是你太祖爺爺獨創,為大明的安定貢獻了巨大的作用,再加上常平倉以及地方上的鄉民義倉,豈會無法保障大多數的底層百姓度過荒年?”朱棣皺眉問道。

 他問的並非沒有道理,在洪武元年,朱元璋便下詔,令當時的戶部尚書楊思義主持在天下各府縣建立“預備倉”,貯存糧食,以備災荒。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之後,大明的預備倉制度逐漸完備,終於出現了史書上記載的情況“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外,府縣倉稟蓄積甚豐”。

 遇到災荒後,官府可以將預備倉中的糧食借給百姓度荒,不過等災年過去後,借出去的糧食百姓要還回去。

 於是,大明獨創的預備倉為天下的安定,以及恢復農業生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不僅如此,為了在災荒之年平抑物價,朝廷還專門設置了常平倉。

 每年收秋之後,朝廷出錢收購市場上多余的糧食,遇到災荒之年,平價售出,用來平穩物價,使得底層百姓不至於在災荒之年無以為繼,淪為流民。

 為了保障那些無勞動能力的百姓,在災荒之年不至於餓死,每逢流民增多,朝廷就會下令地方官府開倉賑災,而開的這個倉便是朝廷在各地組織地方鄉民建立的義倉以及預備倉。

 另外,為了應對旱災,朝廷主持修建了許多水利設施,此類工程基本上是官督民造,即史料記載“度工計材,俾父老之習事者董其役。未幾二皆成,時其啟閉,以禁旱澇。”

 除了興修水利和開倉賑災以外,大明維持社會穩定的最主要措施就是以工代賑。

 史載“明洪武二十三年,崇明及海門風雨海溢,遣官振之,發民二十五萬築堤”,將災民附著在工程之上,便可使災民有事做、有飯吃,不至於為了活命而殺官造反,搶奪糧倉。

 由此可見,大明應對災荒的政策,已經十分完備了,故而朱棣非常不理解朱高煦為何會認為預備倉、常平倉及以工代賑不能讓大多數的底層百姓度過災荒之年。

 “爹,預備倉乃是爺爺創立的天大善政,活民無數,可此製仍存在不足之處。”

 朱高煦沒有讓朱棣久等,直接說出了不足在哪裡。

 “雖然朝廷出錢買糧,由地方官府建立預備倉儲,但是直接管理預備倉的卻是鄉中德高望重的老人。”

 “從秦漢以後,當朝的官府機構隻到縣為止,即所謂的‘皇權不下鄉’,因為縣之下的鄉村教化、查證調停民事糾紛、收稅等管理事務,皆要依靠三老負責。”

 朱棣知道秦漢時期的三老其實是一個人,並不是三個人。

 《漢書·高帝紀上》雲:“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

 朱高煦接著道:“或許鑒於一人精力有限,故而太祖爺爺設計的預備倉管理制度之中,鄉中老人不是一人,而是許多人。當時之所以如此安排,孩兒覺得有三個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為了實現就近賑濟災民之目的,因為預備倉在各縣的東、南、西、北四個位置的鄉裡皆設有一座,而這四座預備倉遠離縣衙駐地,當地官員鞭長莫及,讓年高篤實民人管理,便合情合理。”(出自《明會典》)

 “二是老人熟知鄉裡情況,當年發生災荒時,他們便可以協助地方官員,根據本鄉各戶的不同情況借出預備倉之中的糧食施行賑濟,多借一些糧食那些真正貧苦的百姓,實現預備倉的最大功用。”

 “三是老人在災荒平息後,可以準確的從各戶收回從預備倉借出去的糧食,以此實現預備倉存糧的循環。”

 朱高煦說到這裡,話鋒一轉,嚴肅的道。

 “即便老人皆是鄉中年齡大、有威望的鄉紳或地主,可只要是人,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私心雜念,於是便導致預備倉經常出現糧食腐爛,或發生火災、被人偷盜等意外情況。”

 朱棣聞言之後,臉色瞬間陰沉了下來。

 他知道朱高煦不會信口開河,所言必然是有事實依據支持。

 “你覺得,將各地的預備倉轉移到縣城之中,仍由鄉中老人輪流管理如何?”

 朱棣嚴肅的問道。

 “目前,鄉中老人之所以大多能秉公辦事,一方面是他們本身的道德與威望,另一方面他們身處鄉村,其日常舉動鄉民皆看在眼中,如此一來,他們在管理預備倉時便會有所顧忌。”

 朱高煦尋思了一會兒之後,恭聲說道。

 “因此,若將預備倉搬離鄉村,鄉民便無法起到監督鄉中老人的作用。”

 聽了朱高煦的分析,朱棣不由得點了點頭。

 他很清楚,若指望鄉中老人用道德標準約束私心雜念,無異於做白日夢。

 若把預備倉搬入縣城之中, 時日一久,必然會出現鄉中老人與地方官員沆瀣一氣,編造虛假戶籍,貪墨救災糧食的情況。

 朱棣相信,在山高皇帝遠的地界,只怕會有鄉中老人將預備倉房侵佔成為個人私產。

 而那些鄉中老人貪墨預備倉裡的糧食後,必會想方設法的把虧空落在鄉民頭上。

 到時候就會出現惡性循環,百姓還不起糧食而引發預備倉的糧食減少,這將導致災年無法有效賑濟百姓,於是乎災情變得難以遏製,而百姓更加還不起糧食。

 “高煦,你有何建議?”

 朱棣一時間實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隻好開口詢問道。

 歷史上,就是他下令將預備倉搬離鄉村,遷入了縣城之中,三十多年後便出現了鄉中老人與地方官員沆瀣一氣的情況。

 “孩兒的建議是盡快建立皇家銀行,讓其發揮作用。”

 朱高煦恭聲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