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朱棣之子》第356章:決定疆域大小的3個因素
“陛下,老臣年輕時讀史書,發現有的朝代能遠到西域,有的朝代卻只能偏安一隅。”

夏原吉恭聲道:“臣起初以為是武力不夠,後來發現即便有些地方靠武力可以打下來,但派去的地方官卻守不住,如此地方反覆叛亂,致使國家深陷戰爭泥潭,得不償失,最終隻好無奈放棄。”

朱高煦當然明白夏原吉的意思。

每一個王朝因為本身財政與軍事實力的不同,對於疆域的控制能力也不同。

舊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建立之後,並不一定能繼承前朝所有的疆域。

歷代封建王朝,在開疆拓土的時候,往往需要考慮三個根本因素。

第一個,軍事實力,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若沒有足夠強大的武力,連自身都難保,更不要妄想開疆拓土了。

第二個,統治能力,即對佔領地進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這一點體現在對當地設置郡縣官員或直接軍管之後,朝廷派遣的文官或武將能夠從那裡征兵、收稅,及其征收其他的物資。

第三個,在無法對佔領地進行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又不能放棄此地,哪怕不斷的投入新的兵力與糧食等物資,也要堅守下來,否則敵人就會以此地為據點,實現反攻,這就是邊疆軍事防禦的必要之地。

話說,,,..版。】

簡而言之,軍事實力、統治能力、防禦要塞所處位置決定了一個王朝疆域的大小。

這三個決定王朝疆域大小的要素之間,既有層層遞進的邏輯,又有一定程度的內在聯系。

比如,從洪武年間開始,大明就開始攻略漠北,永樂年間朱棣更是三次親征草原,一直到乾熙二年朱高煦統兵親征,才徹底剿滅瓦剌、韃靼這兩個草原上最大的勢力。

洪武年間,以大明的軍事實力,是完全有把握打殘草原各部,但那個時候打殘草原各部要花很高的代價,對朱元章來說並不劃算。

當時於大明而言,打殘草原各部,並非絕對必要之事,把國內治理好,增強自身實力才是要緊的事。

畢竟,那時國內存在著西番、南蠻、西南夷等時常作亂的深山原住民。

就算朱元章發兵打殘草原各部,佔領草原,對那時的大明而言,想要在草原實現有效統治,也是有心無力。

更何況,打贏一場戰爭的決定因素比較多。

即便當時的明軍戰鬥力強大,可面對來去無蹤的漠北遊牧部落,以及善於躲藏的緬甸叢林高地部落,打不贏才是常態。

如此一來,明軍的防禦前線能夠維持到何處,何處就是邊界。

就像洪武年間的雲南,境內軍州比民州還多,其實此省與當時的山西、陝西類似,就是一個防禦性的邊疆省。

這樣算,在朱元章時代,大明疆域的極北之處就是漠南,而極南之處便是雲南。

朱棣繼位後,南征西討,打下了安南,收復了西域,皆置以郡縣。

永樂十六年四月,朱棣第三次親征大漠,率領明軍一路打到了阿魯台的老巢,剿滅了韃靼汗庭主力八千騎兵。

朱棣當時可以乘勝追擊,渡過飲馬河,滅了阿魯台,卻偏偏轉向去了狼居胥山,在那裡舉行了祭天儀式,即封狼居胥。

後來朱棣班師回朝,與朱高煦談及這件事時,朱高煦問朱棣為何最終放棄追擊阿魯台,朱棣卻說他的目的在於削弱韃靼實力,並不是非得一戰滅掉阿魯台。

其實這不難理解,漠北並不是不能種地,但受限於地理氣候的影響,農作物產量有限,而且糧食或者說牛羊等作為賦稅運回大明內地的成本非常高。

此外,草原上各部族之間情況複雜,治理內地的經驗無法套在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身上,朱棣就算打下草原,設立府縣,也很難在那裡實現有效的統治。

朱棣性格當中雖然有好大喜功的成分,可他卻知道以當時大明的綜合國力,是無法對草原進行直接治理的,甚至得持續對草原進行補貼救濟。

試想一下,在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漠北、漠西之地上,散落著接近百萬的牧民,怎麽施行統治?

弄不好就是反受其害!

歷史上,安南被打下置以郡縣之後,朱棣派去的鎮守宦官馬騏卻為非作惡,欺壓當地百姓。

即便有黃福這樣把當地居民當人看的好官,可絕大多數官員卻是把去交趾任職視作被貶,更視漢化程度很高的交趾百姓為蠻夷。

如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矛盾越來越深,叛亂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很多次,導致大明在宣德年間放棄了交趾。

朱高煦很清楚,在鐵路系統問世之前,無論是把草原還是努爾乾地區納入賦稅征收體系,都要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政策方面的傾斜。

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皆難以真正把全國所有資源利用起來,所以每個王朝真正依賴的核心地區只有一個或幾個。

不過,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 以及四級道路的建設,到永樂後期,大明朝廷能夠控制的這種核心地區已經超過之前的歷代王朝。

如直隸、兩廣、兩淮、兩江、兩湖、福建都已經算是核心地區,大明朝廷利用全國各地資源的能力也越發完善。

即便如此,像雲南、北庭、安西、陝西等邊疆省,依然是為了拱衛核心地區而存在的軍事防禦省。

朝廷並沒有指望這些省的賦稅減去支出為正數,賦稅能盡可能持平就已經很好了。

比如歷代閩浙山區的開墾,其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價值。

又比如,像閩、黔、滇地區,歷史上宋元明開始大力發展,其實是為了向駐守在那裡的軍事防禦體系提供軍需,對當時的朝廷來說,根本就不指望那裡可以提供過多的財政收入。

區別在於雲南後來發現了銀礦,使其具有特殊的經濟價值,雖然位置此貴州更邊緣,但卻此貴州發達。

因此,歷史上經常發生某個王朝主動放棄一些前朝領土的情況,倒不是這個王朝無能,而是相比之下,延續家天下的統治,保證一家一姓的富貴,比維持所謂的廣闊疆域更重要。

可以說,華夏歷代王朝維持疆域大小最先考慮的並非財政問題,以至於有些王朝明知道江南、關外富庶卻偏偏不去開發。

朱高煦心裡很清楚,科技水平有限的封建王朝,想要維持一個超大疆域並不現實。

歷史上的超大帝國,崩潰起來都非常快,比如蒙元帝國。

如果朱高煦想要把大明王朝打造為一個超大帝國,必須得解決三個根本問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