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走了。
在之離開時,為表示對劉備索性的敬重,深深揖首。
望著離開的刺客背影,閃爍火光下,讓劉備稚嫩臉龐上的表情,有些飄忽不定。
刺客若是就此殺之,自是可以,然以之家境特殊,說不定會正中敵人下懷,為他名望大加打擊。
反之,借此機會,全心釋之,不但能借機讓之寬厚大名再度傳播,引得涿郡之外的士人,或是遊俠,於之愛戴,還能讓尋刺客來殺他的幕後人士,浮出水面。
不需劉備吩咐,早在旁側,看出劉備所想的王郤,就安排了兩個身手矯捷之屬,默默跟上。
火堆畔,飯食早就熱好,在同行之人,含押解他的官吏,為劉備處事所吸引,目不轉睛的看待時,享受過錦衣玉食的劉其,自顧自的拿起木杓,早為之呈上了一碗。
因為太過饑餓,美美地吃上一口後,劉其將目光,重新投於走來的劉備身上。
眼前的少年劉備,就如同一塊美玉,一言一行,都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風度,以此間風度,能讓周圍人,不覺間,團結於周圍,變得死心塌地。
可能是做過地方主吏,加上年紀閱歷,劉其能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
恍惚間,劉其在面對劉備時,甚至有種面對年邁上百的智者之錯覺。
“劉玄德,非常人也!
我方才雖有讚之,但現在看來,劉玄德聞名天下時間,不過早晚耳!
為盧子乾弟子,又為漢宗室,地方名望下,於將來的朝廷中,必有之一席之地!”
劉其默思罷,見手中的碗空,遂打算再打上一碗。
面前的劉備,數月以來,他正是旁觀見證成長者。養好身體,渡過眼前難關,便是未來,他更盼望能親眼看到劉備,會成長什麽模樣。
“盧子乾收了個好弟子啊!”
劉其又是一歎,在此瞬間,念及以後便是天子繼續寵幸宦官,他另於京師得罪,仕途難再尋得啟用,心境開闊間,其本人則是生出了教導家鄉士人的打算。
某一日,說不定他劉其,也能遇到劉備這般人傑。可惜授業恩師之名分,被盧植捷足先登。
加上廬陵早兩月傳來消息,一經盧植出手,荊蠻聞風喪膽。恐怕要不了多久,盧植就會大用於雒陽。劉備的仕途,無論將來的涿郡太守會是誰,必然會主動舉薦,不過時間早晚而已。
“時也!命也!”
劉其心中又是一歎,這般剛來到釜前,劉備就已經騰出手,為之鄭重盛飯,寬慰道:“公之今夜遇險,多半是受備牽連,備深感慚愧。
但以接下來行途,請公放心,定不會再出現此中差錯。備既然許下承諾,定會竭力完成,以安長者!”
看見劉備將盛好的飯食,雙手遞來手邊,劉其接過,算是接受了劉備道歉,他隨之帶著幾分深意道:“玄德大仁大義,不必如此。身正不怕影子斜,想來今日事後,也無人敢在暗地,對付玄德了!”
說這話時,劉其已經在心底,已經為請刺客而對付劉備之人,於心底默哀。
忠孝仁義事上,涿郡,乃至於臨近中山國,劉備名義,但以今次事,在這個重名的時代,自會被廣泛傳讚。
最為具體的表現,便是有更多人,會願意為劉備驅使。
那些暗地裡對付劉備之人,總會留下痕跡。到那時,為劉備記住,或是為個人名利,總會有人“行俠仗義”。
且看士人,
多好學習武,但面對敵人,卻是可以殺人於無形。歸根結底,依舊是名望利用。 面對劉其所言,劉備輕輕應了一聲,沒做過多解釋。
同聰明人交流,即不需拐彎抹角,稍微了解原因,就能判斷推測出結果,這正是很多。見多識廣的士人所擁有。
劉其可不正是其中代表。
一夜過去,等到次日時,新的朝陽升起。
劉備等人,並未受昨夜事情影響,再度啟程。
且隨著新一天到來,劉備念及刺客孝悌,釋放刺客的事跡,先是在中山國市井發酵,不久就傳到了涿郡,並向周圍郡縣擴散。
四日後,方劉備等人,繼續往南,快要走出中山國邊境時,又一個消息傳來。
於地方小有名氣的遊俠頭領,曾暗、許默之屬,為人擊殺,或暴斃於家中。很快,一個個遊俠冒起,言及為劉備報仇所行,進而讓劉備仁義行徑,傳播更加廣遠。
就是京師雒陽士人,竟也有耳聞之。
於同行者看去,便是每日能得傳聞讚譽,甚至地方遊俠,慕名拜見,劉備皆能保持有禮有節,不急不躁,單是這份氣度,不知感染了多少人。
十幾人的行程後就在到達常山國時,張飛帶著扈從,終於是趕了上來。
他之所以到來有些晚,除了家事安排,與張父說明外,更在於攜帶物資之多。
是的,張飛這次得家中支持,變賣了不少家產,來陪同一起南下。
當之四日前,過中山國,另得市井傳聞,心中故越發堅定,跟隨劉備之心。
而看到張飛跟了上來,還帶著眾多東西,時下非是夢中的黃巾亂生時,但卻讓之,有種回到過去夢中,一同奮鬥的蓬勃之態。
也就在劉備護送劉其一行人,從常山,再將到往巨鹿時,本於雒陽遊學的公孫瓚,在劉備托人送去的急件後,馬不停蹄地往回趕。
劉紀等人,在得到消息罷,也沒有選擇留於繁華的雒陽,而是選擇同公孫瓚一道,共患難之,故以同行返回。
當他們到達中山國時,根據市井所聞,知道劉備等人剛剛離開,遂調轉馬頭追去。
兩日後,雙方終於匯合。
匯合當日,公孫瓚於劉備表達了極大的謝意……
就在同時,一道來自雒陽的大赦之令,向天下各地傳去,劉其恰處於內之人。
赦令傳到劉其手中時,已經是在八日後了。
八日的時間,劉備等人,踏入可兗州。
不過,今時的兗州,以蝗災之下,千瘡百孔,令人哀歎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