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一次,涿郡太守劉其,不單單是征召劉備為上計掾,而是召為記室主記。
記室主記,明面上的工作,是為一郡太守,幫忙處理文書諸事,在實際上,恰正是太守的核心幕僚。
劉其這麽做,不再是表面上的招攬人才,是以將劉備當做認真看待對象,是除了盧植弟子身份加成外,真正念及劉備才能,而想培養,更以劉備自身潛力。
當這件事情,傳到樓桑時,毫無意外,再次升起了轟動。
“玄德,太守這般欣賞你,今次相召,萬不能錯過了!”
“是然是然,我等樓桑本地,幾十年來,沒見太守親至。前數日,太守不僅來了,還往玄德家中做客,可不正是對你之重視!”
……
郡府消息送來,牽招等好友,另有長輩若族叔劉肅等人還沒說什麽,一群左鄰右舍,即爭相開始勸說劉備。
這群人,也是看著劉備長大,從心底來講,是為善意。
畢竟,能得太守看重,兩次相召,整個涿郡,這麽些年來,都沒有一個人做到如此。
至於這些時日,處於樓桑,得聞劉備大名的士人,則沒有太多表示,以涿郡劉其再次相召,有種理應如此之感覺。
劉備過往傳聞,或有虛言,但以實地所見所待,當屬於品德高尚,才學非凡之輩。
這樣的人,若是地方長吏,沒有想辦法努力征用,才是真正的失職。
甚至從幽州刺史府有傳言,刺史劉虞也得聞了劉備大名,有召用的想法,再使劉備的前途充滿了撲朔迷離。
但等郡府的傳聞,還沒有落到實處,過了四日,又一則消息傳來,讓很多人始料不及。
涿郡太守劉其,遭朝中大臣彈劾,另受到朝中宦官干涉,以之於郡地貪汙之事爆發,犯法奪職,往來宣判的朝中大臣,已默默至涿縣縣城。
也就在今日間,將劉其罪行告示於眾,依朝中決策,並奏報幽州刺史府後,打算將之發配往交州。
這消息傳來,原本勸告劉備受劉其所召,往郡府為官的聲音,迅速消失。很多真正關心劉備之人,還有一絲後怕。
如果劉備前番受劉其征召,進入郡府為吏,這次朝中罷免,難保不會受到牽連。若是如此,那為劉備的仕途,也會大受影響。
只要地方大族中人物,多多少少了解雒陽局勢,依照這些年來,天子寵幸宦官,一旦有人入了宦官的眼,為之針對,就算不死也會脫一層皮。
尤其五月開始,黨錮之禍再起,重興大獄,除了黨人相關之人,很多反對宦官之人,也以“莫須有”的罪名罷免或是除職。
劉其這次恰逢時機,除了那些私德有損,便是大漢當今地方主吏,多會行之事外,沒有同宦官如曹節之屬,給予足夠報酬,亦為其中之因。
在這件事上,但劉備未受之征召,即躲過一劫。
且因劉其這些年,在民間聲望尚可,來宣布劉其罪名,並行革職的朝廷官吏,也沒敢做的太過分,比如劉其家眷,以及於涿縣縣城之住處,依然留之。
於劉其罪名公布後的第六日,在一行十多名吏卒押解下,劉其穿著布衣,帶著行李,出涿縣縣城,而以南下。
當日間,涿縣百姓聞訊,多來送之。
劉備同樣處於送別之列,但因好友公孫瓚不在涿縣,其人家中,又遇到此間磨難,遂在聞訊劉其遭免職的同日,他就同已經漸漸康復的母親說道後,帶著一行人,
往縣城而去,幫忙處置。 現在劉其被押送離開,考慮到途中多有波折,並不太平。
而以劉其又為公孫瓚嶽父,於涿郡為官,私德有虧,但確實為民做了些好事,這次更多原因,是受宦官陷害。此外,劉其連續兩次,於之透露征召之意,雖說他劉備並未應之,但到底對之有恩。
遂,在劉其出涿縣縣城,南下之時,劉備向牽招等友,宣布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消息。
“玄德,你打算率一行人,親自南下護送劉太守?
這一路下去,來回間,可能需要一年時光。
伯母有我等在,自然不會有事。
可以南下多有坎坷混亂,還當三思才是!”
王郤對劉備的這個決定,臉色瞬間變了,率先出言道。
牽招則考慮問題,時間則長一些,他將劉備決定,認真思考後,重重頷首,竟表示了認同,且給出了理由。
“我等皆為玄德之友,自知玄德乃大仁大義之輩。如今日之所行,我認為可矣!
玄德能相送護衛, 實際上,也是代表涿郡人,這些年來,於劉太守在涿郡行民生治理,讓地方安寧的感謝。
劉太守於近數月來,於玄德亦有兩次征召,雖說最後一次,未有成行,但於玄德所厚遇,有目共睹,玄德此行,實也是還於恩德。
我等焉能置玄德於不仁不義之中,實當盡力支持才是!”
牽招這麽一解釋,大家夥都明白了,王郤更為方才所言,感到汗顏。
他平日性格,就有些魯莽,沒有牽招思考的深,屬於力大無腦之輩,牽招則是屬於劉備亦友亦“幕僚”之屬,可算智囊。
在劉備於樓桑早先相識眾友,是除了劉備本人外,最得眾人尊敬之屬。
“既如此,玄德之所願,便是我等所行。
諸友,我王郤,願同玄德共護送劉府君!”
“還有我傅文!”
邊道處,一眾遊俠,主動圍於劉備四周,開始亂哄哄的起言。
一些看熱鬧的士子,即便對劉備對敬慕,但對劉備親近遊俠,有些不顧士人身份,實際是有些不喜的。
此中部分人,終還是沒有忍住好奇心,於近處問詢後方知道,原是劉備感慨劉其恩義,打算帶領一行人,在後護送前涿郡太守劉其,而往日南。
從涿郡往交州,何止千裡?!
橫跨整個大漢南北,路途之遠,路況惡劣,絕非一句話能概述。
劉備要行此事,卻無人懷疑其中真假,或是圖慕虛名,試問之,誰會想要此間名聲,而將生死置之度外?
何況今日的劉備,名聲早揚,並不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