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海這番舉動讓旁邊的郭永維很是詫異。
他的老師雖然稱不上權威,但因為之前的經歷也算是見多識廣,其他方面郭永維不敢說,有關船舶方面的東西,很少能讓他的老師有什麽震驚的地方。
畢竟他們乾的就是這方面的前沿領域。
可眼前的東西卻讓他的老師顯得很激動,這讓郭永維很是不解,現把眼睛摘了, 用手絹好好擦了擦,又帶上眯著眼仔細看了看汪家海窩在手裡的東西。
質地像橡膠,但又比橡膠更硬,有些陶瓷方面的體制;可要說是陶瓷,卻又比傳統印象中的陶瓷更軟,更有韌性。
至於顏色方面就顯得平平無奇了,灰啦吧唧的, 就算扔到大街上估計非金非鐵的, 就算是撿破爛的都會嫌棄的一腳踢進垃圾堆。
可就是這麽一個毫無美感, 瞧不出啥質地的玩意,卻讓自己老師的手都有些顫抖,郭永維見狀不由得心裡嘀咕,這東西看來不簡單,可就近是個啥?自己怎就不知道呢?
“老汪,你別埋汰人啊!”
這個時候范嘉航撣了撣公文包上的灰塵說道:“我們株江廠啥時候在關鍵材料上靠過別人?再說了,這東西就算我們想買,歐美那些發達國家賣嘛?”
“那是你們自己造的?”汪家海一臉的難以置信。
“那你以為呢?”范嘉航一臉的理所當然:“你在這方面比我研究的深,什麽情況你不知道?”
正因為研究的深,所以見到手裡這東西汪家海才會吃驚,詫異,難以置信,要知道這東西他在美國見到過一次,那還是跟總部的某個首長訪問是看到的。
當時美方將他們隔離在10米開外, 汪家海和其他同事只能傾著身子,伸著脖子使勁兒的往裡探,這才能看清楚。
而美方的記者就在一旁, 邊笑著邊用照相機拍下他們的醜態。
第二天的美國報紙上便赫然刊載出《中國科學家第一次見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潛艇聲呐》, 將美國潛艇聲呐技術誇了個天花亂墜之外,還不忘揶揄中國科學家沒見識,在文章最後還不忘呼籲中國的科學家多來美國交流學習,以便充實自己的見識和學術涵養。
配上汪家海側身察看與華裔美籍科學家在高等級實驗室裡工作的對比照片。
其中想表達的意思不言而喻,說實話當時汪家海說不動心那是假的,國內工資一個月還不到60塊,去了美國一個月起步就是3000美元。
60塊人民幣和3000美元,這待遇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更何況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高等級實驗室,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只要能沉下心來,憑他的能力和底蘊,想出幾個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並不難。
有名又有利,試問誰不心動!
不過最後汪家海還是按捺住出國的心思,留在了國內,倒不是不想去,而是他想起了當年他導師的一句話:“腰杆子不硬,去哪兒都是白搭, 所以我才從國外回來建設自己的祖國, 所以別聽那幫老外瞎嗶嗶, 他們說得這麽好,怎麽不把核潛艇給咱們?所以,小汪同學,擦亮眼睛看清本質,沒有實力就沒資格在這個世界上大聲說話的!”
正因為如此,汪家海留在了國內,沉下心去了研究所。
谷擬
可他的許多同事卻經不住誘惑,去了美國,其中幾個發展的還不錯,甚至有一位還進入了某個水聲聲學研究實驗室,並取得及其可喜的成果,幾篇論文都發表在世界權威的水聲聲學期刊上。
其中一篇還作為禮物寄給了留在國內的汪家海,也正因為如此,汪家海才知道當年側著身、伸著脖子看得東西叫做壓電橡膠,而他另一個別稱就更加直觀——潛艇之眼!
“老師,這是什麽?”
郭永維不知道汪家海被范嘉航的一席話勾起了濃烈的思緒,見其許久不說話,便開口問了一句。
沉思的汪家海聞言也終於醒悟過來,笑了一下緩解了尷尬:“哦……這是壓電橡膠!”
“壓電橡膠?”郭永維皺了下眉:“這與壓電陶瓷有什麽區別!”
“它們都是水聲轉換器的核心材料,同時也是聲呐設備的關鍵組件,盡管如此,兩者的區別也非常的大,通常情況下一般的壓電陶瓷可以在100米左右的水深正常工作,再深的話會因為海水的流體的噪聲和背景雜波干擾,而變得不太靈敏。
而采用壓電橡膠卻不存在這個問題,根據美國人的試驗,最大可以在500米左右的水深進行高精度定位,並且還可以進行較遠距離的水聲通信。
所以美國最新批次的核潛艇都采用這種材料作為其艦殼聲呐基陣的主材,不僅如此,由於壓電橡膠自身吸聲的屬性,如今歐美發達國家正在研製的潛艇舷側陣聲呐的主材同樣普遍選用壓電橡膠……”
汪家海將手裡的壓電橡膠舉在眼前,對著自己的學生洋洋灑灑的介紹起這種近些年才在歐美海軍潛艇中開始應用的全新水聲聲學材料。
洋洋灑灑的算是如數家珍。
這讓是放在其他人,估計還真就說不清楚,得虧那位出國的同事寄來的論文,讓汪家海著實是長了見識。
可也僅見於見識。
因為他也沒見過壓電橡膠,倒不是不想弄一些也研究研究,而是這東西金貴得很,全世界也只有美國有相應的生產技術,連英國、法國這樣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也得從美國進口這種關鍵材料。
蘇聯方面聽說有這方面的研究, 可因為投入太大,工藝太複雜,與其自身簡單粗暴的粗狂風格不符,中途放棄了,然後便沿著老舊的壓電陶瓷這條路子狂奔而去,至此一去不複返。
七十年代蘇聯潛艇在這方面與歐美國家潛艇還算難分伯仲,可自從美國海軍核潛艇開始裝備潛艇舷側陣聲呐後,雙方在水下的態勢感知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了彌補雙方的差距,蘇聯只能加大潛艇的噸位,增加聲呐的功率,希望用大功率來彌補精度上的不足。
問題是,潛艇的噸位一大,成本也呈指數級飆起來。
但蘇聯沒辦法,搞不出精巧的壓電橡膠,就只能用些多花錢,卻見效差的本辦法。
連世界兩級之一的蘇聯都搞不定,國內就更不用說,所以在跟自己學生簡單的介紹一番後,汪家海便就這手裡的壓電橡膠,再次看向范嘉航:“你確定這是你們自己做的?”
范嘉航卻是哈哈一笑:“你這個老汪,還是不到黃河不死心的老德行,不信等會兒跟我去材料車間瞧瞧不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