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一支強大的軍隊在旁邊,不可能讓喀爾喀蒙古諸部放心。
尤其是車臣汗部,理論上說,煌夏雇傭軍還佔領著部分他們所屬的土地,這更加讓他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
這一次和女真人聯合,說是約定一起對抗茅元儀所部,但實際上,車臣汗部連茅元儀是誰都不清楚。
他們下意識地就把煌夏雇傭軍當成了茅元儀所率領的薊州軍的一部分。
這並不奇怪,畢竟喀爾喀蒙古與中原已經很久沒有直接的交集了。
而清國與喀爾喀蒙古之間的交集也並不多,作為使者的范文程一次出使三個部落,不可能做到事無巨細地交代清楚,告訴車臣汗部的信息也是有限的。
信息差是一種很致命的東西。
大明通過使用電報,將遼東各個將領之間的信息共享,於是才能夠從容地對清國的布置做出部署。
多爾袞一開始想的就是利用信息傳遞的局限性,進而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他卻不知道,如今的他的動向在剛出發的時候就被明軍摸得一清二楚,而且,明軍對此做好了安排。
茅元儀在聽到多爾袞率領二十八萬軍隊大舉進攻遼河防線的時候,感覺非常的興奮。
短時間之內,他做出了安排,讓遼河一帶的明國守軍“望風而逃”。
目的很簡單,就是誘敵深入。
他手下的軍隊,基本上都在大凌河一帶,而遼河地區則過於寬闊,如果防守,拉得戰線太長。
而且,只有讓清國的士兵足夠的深入,遼東半島的軍隊才能從後麵包抄,遼西的守軍才能夠發揮出一定的作用。
大凌河一帶以外的地方,是沒有農民耕種土地的。
因為早就有進取遼東的計劃,加上氣溫降低太多,遼東之地收成也不好,朝廷索性把普通的百姓全部撤離。
分別送到遼西地區以及遼東半島上。
這樣,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些人力來開墾兩地的土地,同時可以快速地建立武器加工廠和造船廠。
製造船隻,不只是造船廠一個“主機廠”就可以完成,需要相應的“零部件”加工廠。
這些都需要加派人手。
尤其是鋼鐵。
在蕭升沒有到來之前,大明帝國鋼鐵年產量大概是十三萬噸,雖然比不上強盛時期的十六七萬噸,但也不少了。
畢竟,整個歐洲各國,包括俄羅斯歐洲部分,到18世紀鐵產量大致也就在14到18萬噸之間。
蕭升來到大明之後,前期積累了一些資金,然後一手抓煤炭,一手抓鋼鐵。
使得大明帝國的鋼鐵產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內暴增,僅僅是崇禎元年一年之內,就生產了七十四萬多噸鋼鐵。
進入崇禎二年之後,整個大明更是進入了“大煉鋼鐵”的時期。
火器,鐵路,火車,鋼鐵戰艦。
這些產業就是消耗鋼鐵的頭等大戶。
僅僅是一艘破虜級鐵甲戰艦就需要消耗鋼鐵一千三百噸!
鐵甲艦鋼鐵消耗巨大,這也是之後大量建造穹甲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原因。
主要就是因為鋼鐵產量禁不住這麽消耗。
其它的火車鐵軌更是如此,甚至現在鐵軌之間用的都是木頭。
如今在大明只要是用煤礦和鐵礦,就是等著銀子往你的口袋裡跑。
因為只要你產出來了,就會有人收。
鐵道建設司和煌夏造船廠對鋼鐵有著無盡的需求,雖然他們對品質有要求,但也有專門做二次加工的廠家,可以接收那些小廠子煉製的焦炭和鋼鐵進行優化。
而後再賣給造船廠或者鐵道司,依舊可以賺不少錢。
於是,那些小作坊也都被極大程度地利用了起來。
崇禎二年,蒸汽機被推廣應用,大明正式進入了工業化轉型的道路。
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工業化用了大概一百年,蕭升和朱由檢的想法是讓大明在十年之內完成工業化轉型。
這並非是不可能實現的,相反,實現的概率還非常的大。
解決了外敵的襲擾,再挖掉了那些士紳,這樣皇帝的權力就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非常容易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
而煌夏商會統領全國的商業布局,影響整個大明的商業進展。
兩者聯合,那麽就可以輕易使得大明這個機器加快速度,朝著指定的方向運轉起來。
煤炭和鋼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今年,也是崇禎二年的上半年,北方完成了對農業技術和工具的革新,高產作物被推廣開,下半年就可以推進到華中,明年就可以完成整個大明的農業革新。
這也是集權下,高質量工作效率的成果。
工業化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原本一百人的手工工場,使用新機器之後,裁掉九十個人,就用這十個人來經營一家工廠, 其它九十個人成為無業遊民。
另外一種就是新成立九家工廠,讓十家工廠和這一百人來提供生產力,產出十倍以上的貨物。
大部分人的選擇會是第一種,因為工廠主是商人,第二種選擇會極大地降低市場價格,甚至導致自己賠錢。
但在大明集權控制之下的工業化,卻可以采用第一種方式。
這樣一來,物價還是會下降,但是通過向外傾銷的方式,卻可以讓價格維持在一個仍然有一定高額利潤的水準。
於是大明的百姓也不會因此而成為流民,反而會因為提高的工資以及低廉的物價,獲得更高的生活水平,極大地提高其幸福感。
這個時期的遼東半島天寒地凍,農業發展並不好,但是這裡的礦產資源十分的豐富,其中鐵礦石儲量更是佔整個大明帝國的五分之一!
優質的煤炭和鐵礦資源,讓其工業化進度快速地推進,大量的工廠在短時間之內拔地而起,甚至於直接催生了一批建築行業的工人出現。
現在,每個月都有一批鋼鐵從金州運送到天津,作為建造大船的材料。
遼東灣的海運行業徹底打開,原本的海禁政策大家都識趣的一字不提。
畢竟,很多官員也是這場開海運動的既得利益者。
遼東半島不僅消化掉了那些從遼河等地搬遷來的漢人,而且仍然對勞動力有著大量的需求。
大明的工業化進程持續提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