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唐第一莽夫》第一百六十三章 【朕決定,讓他們打】本章是安史之亂的…
一封千裡奏疏,在朝堂引起軒然大波。

藩鎮要起兵。

報復折辱者。

並且是一次起兵五萬,長驅直入橫掃山東……

“臣,安祿山,啟奏陛下,自古文士愛名,武夫重義,或有脾氣桀驁,一腔熱血忠誠。”

“臣,自二十歲起,為國戍邊,肝膽赤誠,由一邊軍卒子,累軍功而至大將軍。”

“世人隻羨臣之升遷,未思臣之疾苦,若無大功,何來升遷也。臣之滿身傷病,歷次大戰之積勞,然則無怨無悔,從未向陛下抱怨。”

“值今次,終抱屈難平。”

“去年,大唐天寶三載,臣受朝堂兵部、戶部以及工部誘惑,言稱有精造軍械,可供於邊軍使用,但因造價靡費,國帑空虛,故而讓臣付出錢款,用以彌補三部開支。”

“臣初聞此事,猶豫不決,蓋因武將為國戍邊,軍械兵馬皆應朝堂配發,何來私自掏錢一說,何來自負錢款一說?”

“然臣又思及邊軍苦楚,士卒所用兵器多年未曾更換,朽敗不堪,難以為用。”

“軍械,士卒之性命也,上陣殺敵,依之臂膀,若軍械不良,士卒徒然橫死。”

“故因此,臣終下決定,付出巨資六百八十萬貫,向朝堂三部采購軍械。”

“此筆巨款,駭人聽聞,朝堂諸臣無不暴怒,抨擊臣搜刮民資民財。”

“然則誰又能知,此巨資實乃臣之多年積攢,從開元二十年起,歷十三載節衣縮食,一粒糧,一尺布,臣不舍吃,不舍穿,全家老小,度日清廉,唯此狠心節省,方才攢出家業。”

“為邊軍士卒之軍械,臣無怨無悔付出,六百八十萬貫,盡皆給予朝廷。”

“共采購軍械一百二十車,總計桐油長槍十九萬柄,堅木硬弓五萬四千張,重甲一萬副,馬鞍馬鐙等物數萬余。”

“余去年春時,發起商隊運輸,為防引發爭議,護送將士皆化作鏢師。”

“至河南道境內,與山東南路接壤處,突然遭逢大變,所有軍械盡被劫掠。”

“以上,乃軍械失竊大桉之前後,臣之心痛如絞,臣之心如刀割,曾於去年告上朝堂,求陛下給臣做主……”

“然則限於證據確實,難以查實劫掠之匪,陛下雖有心幫臣,難以抓捕匪人也。故而安撫寬慰,讓臣感羨天恩。窩此憋屈,耐心苦等。”

“足足一年,臣夜不能寐,想及數百萬家資損失,想及數十萬軍械被劫,邊軍士卒仍舊使用老舊之兵,軍中怨言日漸一日難以壓製。”

“此中之苦楚,誰能知曉也?”

“至今日,臣驚駭得一消息,乃十八皇子壽王殿下,於山東蘭陵驚見邊軍兵器,製造精良,嶄新如初,遍思朝堂歷年以來之配發,從未有過配發山東之軍械。”

“由此,一樁大桉水落石出。”

“蘭陵郭子儀,封號琅琊大將軍,此賊安敢欺我,竟於暗中劫我軍械。”

“奇恥大辱,奇恥大辱,臣乃武夫,一腔肝膽,為國戍邊多年,始終任勞任怨,無抱屈,無不平。”

“唯此折辱之事,武夫義憤難平,劫我軍械者,如殺我父母,此不共戴天之仇,唯有生死而加之。”

“然則臣乃陛下之臣,莫敢私自啟用刀兵,即使激怒攻心,猶然強行忍受,先發奏疏於陛下,表明臣之磊磊忠誠,奏疏之後,方才起兵……”

“以此恭敬,顯臣之忠。”

“天寶四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敬拜變下。”

……

一封很長很長的奏疏,通篇全都在抱屈訴苦。然而無論再怎麽抱屈訴苦,依舊掩蓋不住起兵的本意。

這封奏疏才一發至長安,頓時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

無數朝臣或驚或喜,又或者抱有別樣心思,大肆攻訐,議論紛紛,攻訐藩鎮桀驁者很少,指責郭子儀者極多,連續三日早朝,始終不曾彌消。

自始至終,皇帝一直擺爛。

任憑朝臣們爭論,任憑各種爭吵,彷佛已經昏庸湖塗,始終拿不出帝王的決斷。

直到第四日,又是早朝時。

皇帝終於‘像是’有了一點精力,終於‘想要’處理這一件大事。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皇帝的處理方式何等奇葩。

大唐早朝。

太極殿中。

唐玄宗深深打了個哈欠,彷佛強睜著老眼昏花的眼,忽然笑呵呵一聲,慢悠悠的道:“安祿山這個武夫,想不到竟是寫了一筆好文章,看看他的奏疏,通篇之乎者也,不但文采斐然,而且訴述清晰……”

“朕很欣慰啊,大唐武將竟然文武兼備,此乃朕之用人精明,諸位愛卿可還佩服?”

直接冷場。

很多大臣滿頭黑線。

一件幾乎可以動搖國本的大事,藩鎮起兵要去攻打一個鎮守大將軍,然而在陛下的口中,竟然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不但不擔心,反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用人精明,認為大唐的武將文武兼備。

那是個藩鎮節度使啊。

麾下執掌著八萬精兵。

如果再算上其親信史思明執掌的平盧藩鎮,以及另一個親信執掌的河東藩鎮,等於安祿山同時握有三鎮大權,總兵力達到了駭人的十九萬余。

十九萬兵馬。

而且全是邊軍!

雖然這人在奏疏裡表明,只會起兵五萬入關報復,但是誰又能確定,他真的只是起兵五萬?

如果戰事打的極為順利,發現關內力量毫無反抗之力,到時候恐怕就不是起兵五萬那麽簡單,到時候恐怕是十九萬大軍一齊入關。

嘴上說要報復郭子儀,派出五萬大軍橫掃山東。

可是橫掃了山東之後呢?

是不是會進一步的想橫掃河南?

然後,再繼續,打進關隴,謀朝篡位。

……

“陛下,安祿山狼子野心!”

伴隨著一聲大吼,有個大臣站了出來,滿臉鐵青,目光噴火,厲聲又道:“此人嘴上說的好聽,實則就是要起兵謀反。”

歷朝歷代以來,無論皇帝多麽昏聵,但是朝堂之中不會缺少忠臣,當然也不會缺少奸詐之臣。

所以這個大臣才隻說了一句,瞬間便有好幾個大臣同時開腔,齊齊爭辯道:“顏大夫何其可笑,怎能隻攻訐安祿山?人家身為藩鎮節度使,積攢十幾年家資買軍械,結果被郭子儀全都劫掠,心中的憤怒可想而知……”

“起兵五萬進行報復,聽起來確實不合規矩,但是,咱們要體諒人家的憋屈嘛。”

“換成咱們自己想一想,攤上這種事能忍得住嗎?”

“恐怕誰也忍不住吧,恐怕反應比安祿山更激烈吧。”

“人家雖然要起兵五萬,但是人家並沒打算亂來,不但先給陛下發來奏疏,而且還在奏疏裡詳細說明了行軍路線……”

“這叫啥?這叫忠誠。”

“起兵報復,是為了一腔憤怒難平。提前奏疏,則是把陛下放在尊主的位子上。”

“由此可見,安祿山還是忠誠的嘛。”

“堂堂一位藩鎮節度使,麾下執掌著十九萬兵馬,然而面對奇恥大辱之時,人家並沒有氣昏了頭,僅僅只派出五萬兵馬,僅僅隻去進行山東報復。”

“所以吾等認為,此事應該予以體諒,就算安祿山的舉動稍顯不對,但是咱們要體諒人家的憋屈,對不對?”

不愧是當官的,歪理也能講成正理。

而那個正直大臣則是再次大吼,臉色的暴怒誰都能看出來,悲憤道:“爾等,爾等,禍國殃民……”

結果一群大臣紛紛冷嘲熱諷:“喲,顏大夫這是什麽意思?”

“你看似忠貞,恐怕也是懷有私心吧。”

“休怪吾等直言,你顏大夫難道就一腔為國嗎?你站出來抨擊安祿山,無非是想給郭子儀站台嘛……”

“明眼人不說暗話,誰不知道你們琅琊顏氏和郭子儀穿一條褲子?”

朝臣的吵嚷,大臣的爭辯,整個早朝大殿宛如市井集市,漸漸竟然演變成了潑婦罵娘的場面。

但是吵歸吵,罵歸罵,能屹立朝堂的沒有啥子,誰都知道這事最終拍板定論還是皇帝。

而皇帝呢?

表現的果然夠昏庸。

如此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動搖國本,但是皇帝竟然像是毫不擔憂,反而笑呵呵的再次開口:

“大唐自開國之時,一向崇尚武風,遙想當初貞觀之年,豪門貴族之間出現仇隙,如何解決呢?雙方真刀真槍的乾一仗。”

“比如貞觀年代的盧國公程知節,曾因家族產業與另一位國公結怨,雙方敵視爭鬥,堪稱曠日持久,最終太宗陛下決定,讓雙方各領家丁部曲乾一仗……”

“誰打贏了,誰就有理。輸的一方,老老實實認輸。”

“貞觀年代能如此,太宗陛下能如此,那麽朕這位大唐中興之主,曾經開元之治的締造者,朕難道沒有這種大胸襟嗎?哈哈哈哈,朕同樣也可效彷太宗陛下的手腕也。”

“諸位愛卿爭吵了三日,一直沒能吵出個結果,既然如此,朕乾綱獨斷……”

皇帝說到這裡,目光慢悠悠掃視全場,然後語氣不緊不慢,緩緩做出了決定:

“安祿山想要起兵,那就由著他起兵,五萬邊軍而已,入關又能如何?諸位愛卿無需大驚小怪,陪著朕在長安看一場熱鬧即可。”

“至於郭子儀,那小子朕有印象,是個愣頭青,脾氣同樣強的很。尤其是當初武科之時,這小子似乎和安祿山產生了一些嫌隙,趁著這次機會,朕估計他也想和安祿山過過招……”

“哈哈哈哈,武將嘛,就該有武將的血性,讓他們打,讓他們擼起袖子狠狠的打。”

“誰打贏了,誰就有理,誰打輸了,乖乖認輸。”

“朕乃大唐之主,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算在這場爭鬥中死掉一個大將軍,難道朕會缺少其他武將盼著效忠嗎?”

“無論是安祿山死,又或者郭子儀死,無所謂,讓他們打就是,誰死了就把大將軍職位讓出來,正好讓朕拿去封賞人……”

“哈哈哈,楊國忠,你小子不用擠眉弄眼,朕之所以這麽決定,就是要給你小子好處。你姐姐天天哀求朕,求朕給你安排一個好差事。這不,好差事來了。等到兩位大將軍分出勝負,死的那個人的職位賞給你。”

整座朝堂大殿再次冷場。

幾乎落針可聞。

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此時臉色全都難堪無比。

誰也沒有想到,皇帝竟然昏庸如此,坐視安祿山起兵,坐視郭子儀迎戰,等到死人之後,職位拿去封賞人。

並且封賞的是楊國忠,那個靠著姐姐上位的狗東西,這個狗東西除了耀武揚威的本事,除了飛揚跋扈的性格,一無是處,一無是處啊。

陛下真的昏庸了!

大唐風雨飄搖啊!

無論忠臣還是奸臣,這一刻在心底同時苦歎。

……

昏庸的皇帝宣布散朝, 大臣們帶著憋屈紛紛離去。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有幾個大臣悄悄留了下來。

比如武陽郡王,散朝之後慢悠悠的在皇宮裡走著,像是在欣賞風景,又像是隨意而行,直到一個小太監不經意間出現,悄無聲息的領著武陽郡王走入深宮。

又比如李大將軍,散朝之後看似去左羽林衛當值,然而僅僅坐了片刻,忽然起身出門,步履悠閑之間,也被一個小太監領走。

還有老丞相張九齡,禦史大夫顏真卿,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

這些人看似不經意留下,在皇宮前麓欣賞風景,然而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全都被小太監引進深宮。

由於是分散而行,自始至終沒有引起朝臣們的注意。

但是當這些人聚集之後,議論的話題卻無比肅重。

……

皇宮深處,一座偏殿。

唐玄宗面色深沉,目光帶著濃濃憂慮。

“諸位愛卿說說,此事應該如何應對,安祿山起兵五萬入關,看似給朕上奏了奏疏,但是百騎司早已探報得知,他在奏疏的同時已經派出了大軍……”

“也就是說,他一邊上奏一邊出兵。五萬精銳邊軍,如今怕是已經進入了山東境內。”

“而郭子儀的麾下,如今只有一萬兵,況且全是新兵,滿打滿算操練也沒超過半年……最主要的是,從未經歷過戰陣。”

《劍來》

“朕很憂心啊,怕他撐不住這一局。”

“他若是撐不住這一局,安祿山入關的五萬大軍很可能變成十九萬。那時候,恐怕就不再是‘報復私人折辱’,而是,霍亂大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