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力的增強,造成了大明君臣的自信。
所以南北兩邊戰事,根本不會引起多大的反應,再加上朝堂之上對於外國的寡知,造成了一種心理上的蔑視,皇帝朱標刻意引導著,說是戰爭乃是練兵的必經之道,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共同緘默,使其他人也閉上了嘴巴。
正當大明日益富庶、歌頌和平之時,蒙元殘余的狼狽北逃卻呈現如今尷尬的局面。由於在軍事方面卻顯著地衰退,再加上內部的分裂,以致被帖木兒帝國這樣的新興勢力所壓倒。
“以北方蠻荒之地,幅員太廣,難以治理,正好可以有這些蒙元部落作為屏障,那樣大明才可以享盡安泰。滅之徒廢錢糧,治之耗費精力,不如以柔和待之,為我大明所用……。”
大明朝堂之上出現這樣的話語,其實這樣的論調其實不無道理,因此朝堂之中亦有讚同之人,這些事發生在洪武年間,否則以當時父皇朱元璋所胸懷大志,以初建國時的兵鋒銳利,未必不能向漢武帝一樣將蒙古人趕到歐洲去。
也正是皇帝朱標知道有這種論調,對於北方才做出聽之任之的態度,因為他知道,無論是自己多麽強勢,想打出關外,並長久的進行治理,所面臨的壓力就遠比滅日本國要大的多。
大漢民族受到儒家的教化,號稱“父母在、不遠遊”。西域那麽大的地方。總需要派遣官吏,遷移居民吧,如果不能做到這些基本的事情,就算是發動千軍萬馬。攻城略地無數。但最後還要交給當地人治理,那就不算是征服。始終還會變成隱患。
等大軍時間一久受到腐化,或者當地人一旦強大,依舊會發生叛變**的事情。那樣一代人的辛苦,到底能保持多久的安穩呢?總不能隔一段時間就要征伐一次。或者乾脆學通古斯人的“減丁滅口”。來保持相對的均衡吧。
不能這樣做,但是作為皇帝朱標,說的難聽一點,是個貪得無厭的人,他的視野注定了要去追求毫無止境的領土擴張以及財富增加而欲罷不能。
說好聽一點,則是個擁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對於財政和經濟寄予深切之關注。大明王朝已經擁有的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造船技術、以及海外貿易路線。接著。他還要征服西北的帖木兒汗國、奧斯曼帝國和拜佔庭等歐洲國家,支配著這片廣大土地上東西貫通之陸上貿易。這麽一來,不論是海上陸上,所有的交通、運輸、貿易路線就全都落入大明的掌握之中。而所有之財富自然是悉數流進大漢民族所在的大明了。
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至少按照現在大明的世俗看法要做下去不容易。他面對的將是整個民族的壓力,搞的好就算是成功了,他也是一個好戰的、用兵無度的君王。萬一失敗,將會淹沒在後人的吐沫之中。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很謹慎的對待開疆拓土之事,幾乎在登基之前,他就已經開始籌謀了。現在隨著安南的戰事爆發,讓他感覺到一個機會,從新布置國家局面的機會。
景泰十年初,皇帝朱標召見皇事院所有成員開了宗室會議,在會議中,對於日本的治理提出了谘詢。因為現在日本除了蝦夷之外,基本上都落入了大明的手中,後龜山天皇熙成被賜名為龜山熙成,雖然被封為日本國王,已經回國述職,但是日本三島其實還在大明軍隊的掌握之中,長久的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必須要有一個妥善的管理思路。
精明的皇室成員馬上就明白了陛下的想法,紛紛謙和的表示尊重皇上的意見。會議沒有進行多久,就做出了決定。
將九州島、四國島和本州島三個島嶼,分別按照周製分封給三個親王,朱濟熿、朱尚烮和朱有燻三人。分別是朱棡、朱樉和朱橚的次子,這次分封是按照景泰行朝以來的考核成績做出決定的。
其中朱濟熿領九州島,朱尚烮領四國島,朱有燻領本州島。
這次分封是實實在在的分封,朝廷對於每位親王提供護衛一千人,和護衛軍五千人。其中護衛一千人歸王府直屬,而護衛軍則是以師為單位歸朝廷直接管轄,在自己的屬國之內,除了進貢的物品之外,行政權力也可以自主,也就是可以自己任命地方官吏,在初就藩時,朝廷由皇室提供寶鈔二十萬貫,物資若乾,不許從內地強行遷移居民。
也就是說,再給你自主的同時,你要肩負起責任來,用自己的力量來維持藩國之內的經濟發展以及治安穩定。朝廷每五年給予考核一次,標準雖然不高,但是有皇事院和內閣共同審理,不合格者給予撤除。
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藩王不是世襲的,藩王亡故之後,必須由朝廷再次分封,但是其長子予以優先考慮,必須由皇帝提名,內閣和皇事院八成以上的人員給予通過才能實施。
皇帝朱標這樣做,雖然早有考慮,但也是無奈之舉,海外的島國雖然已經被征服,但是需要大量的人手前去治理,單單靠吏部和軍隊,早晚還是把握不住,而每個藩王府中都有食客,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只要將其分封出去,這些人的手下自然會為了自己的主子忙活,甚至不用作為皇帝的動員。
他此時才感覺到分封的好處,封出去,做個甩手掌櫃不更好,只要把握住法律的一致,軍隊的忠誠,不讓世襲,那也沒有什麽壞處。
同時,在琉球張定邊的身體終於快熬不住了。已經近百歲的年紀,使他耗盡了精力,幾次暗中要求回國,琉球內附。皇帝朱標為了更大的計劃都拒絕了。而日本分封出去之後,皇帝朱標不由感到北方的步伐必須加快。否則時間拖的越長,越容易產生變數。
皇帝朱標派孝陵衛的人往北方走了一趟,一個月後,朱棣的步伐開始加快。一致威逼著遼東的安寧,雖然沒有實質性的舉措,但是已經讓傅雍和耿炳文頻頻告急。
但是帖木兒的步伐卻止住了,他闖不過大明軍隊所布置的地雷陣勢,在嘉峪關漫山遍野的地雷,讓他們根本發不動攻勢,想要繞道昆侖山、祁連山一線。一來是成本太高,二來是也布置的有地雷,帖木兒知道,大明肯定留的有通行區域。但就不知道在那裡。
這不由得讓他產生一種挫敗感,他不知道這是哪門子打法,也不知道明軍所埋的是什麽東西,為什麽有人或者馬匹從旁邊過去就會爆炸,如果沒有就會隱藏起來,士兵們都稱之為雷霆之怒,以為自己進犯大明而導致了上天的懲罰,因此軍心有些渙散起來。
他們卻不知道,這是大明錦衣衛軍備局新近研製出來的“石炸炮”。多是用石、陶、鐵製成的,將它埋入地下,使用踏發、絆發、拉發、點發等發火裝置,殺傷敵人。
開始皇帝朱標提出設想後,軍備局多是用石頭打製成圓形或方形,中間鑿深孔,內裝火藥,然後杵實,留有小空隙插入細竹筒或葦管,裡面牽出引信,然後用紙漿泥密封藥口,埋在敵人必經之處,當敵人將近時,點燃引信,引爆火藥,靠噴射物傷人。
構造簡單,取材方便,但因貯藥量小,爆炸力較小,所以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於戰鬥。後來發火裝置得到不斷改進,擴大了地雷的有效殺傷范圍後,首次拿來對付帖木兒的騎兵,不管是傷人,還是傷害馬匹,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另外,因為地雷的緣故,還衍生出了官亭炮和公署炮,專門埋設在建築物內,待敵軍佔領後,只要碰到發火機關,地雷立即爆炸。這種打法讓帖木兒的軍隊有一種草木皆兵的感覺,他們不敢去民居,只能住在自己的帳篷裡面,這樣有效的控制了他們燒殺搶掠,甚至連井邊、河邊也有,讓他們取水的時候也是心驚膽戰,也不能不讓帖木兒鬱悶了。
他沒有想到,在之前了解的大明,國力強盛,兵卒眾多,他才準備了近一年的時間,企圖能夠一舉打垮明軍,可是除了沙州城一役外,他們根本和大明將士見不到面,明軍采取了避而不戰的態度。
光是這樣避而不戰也沒有什麽,最多就是耗費糧草而已,可是這種不見面,他的將士每天仍然在消耗著,他的孫子阿黑麻因為衝的太急,被炸成重傷,現在還未能站起來,要不是戰馬的速度快,恐怕阿黑麻是帖木兒進軍來死亡的最高將領了。
這種仗沒有辦法打下去了,縱然是身經百戰,也不能不讓帖木兒感到由衷的無力和挫敗。
所以他病了,再怎麽說,也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雄心一旦受挫,很容易誘發舊傷的複發,而他的子孫們面對如此的情景,也不由生出一種撤兵的意思。但是帖木兒不甘心,他不說話,誰也不敢提出撤兵的想法。
因為誰也不敢承受帖木兒盛怒的後果,此次東征,準備一年有余,又歷時近一年多的時間,總共三年了,這可能是帖木兒此生最後的一次戰役,恐怕帖木兒寧願死,也不願意承受這樣無功而返的後果。
所以誰也不敢率先提出,而帖木兒此時再等什麽,穆斯林龐大的信徒千戶體,在這個時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雖然遭到大明的封鎖,還是將大明內部的訊息一點點的傳到帖木兒的營帳之內。
大明在帖木兒的眼裡,現在就是內憂外患一起爆發,四處用兵,去征服一些沒有什麽用處的小島,要舉辦什麽運動會,要發展道教,要防禦叛王朱棣的侵犯,此時又要對南方用兵,就算是在自以為雄才偉略的帖木兒身上,也不敢如此的窮奢極欲的四處用兵,在他的眼裡,無論一個多麽強大的國家。如此頻繁的對外用兵也是極為不明智的。
就如同他早在十余年前就想征服大明一樣,但當時他正好傳來他的孫子皮爾?穆罕默德在印度河戰敗的消息,於是“印度聖戰”提前上演;繼而又連續爆發了與奧斯曼土耳其和埃及的軍事衝突,“大明聖戰”的議事日程因而一拖再拖。
因為他不敢兩邊用兵。害怕受到夾擊。這個也是出於一個遊牧民族的憂患意識,他們沒有固定的糧食來源。所以也沒有大明的底氣。但是就算是有底氣,就能這樣四處用兵,不顧及一點後果嗎?
帖木兒認為如此根本不是長久之計,而大明現在的承受力已經達到了頂峰。對於他的騎兵拒不出戰,也是無力出戰,他要和大明那個年輕的皇帝比耐心,直到那個年輕的皇帝受不了為止。
他要做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他相信能做到。但是他的身體卻是不允許他在支撐下去了,和他的孫子阿黑麻一樣,他此時只能躺在營帳內接收各方面來的消息。
不過很快的。帖木兒就恢復了昔日的威武,讓這個六十余歲的老人身上重新煥發出年輕人才有的光彩,因為這時,從遼東過來一個人。一個他怎麽也想不到的人,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帖木兒也是如此,而且這個喜事是他期盼已久的。
過來的人,姚廣孝認識,是金忠。
金忠此次西來,是傳遞給帖木兒一個訊息,那就是朱棣願意借道讓帖木兒入關,在遼東,沒有那麽多地雷,也沒有像防范帖木兒這樣的銅牆鐵壁。
大漢民族的人總是重感情一些,對於自己的同族,保留著一絲余地,現在正值四月,如果帖木兒剛起嘉峪關,朱棣願意說服韃靼借道,只要穿越居延海,就可以攻擊居庸關一線,那裡雖然也有天險,但是對於帖木兒的軍隊卻是易如反掌,更重要的是,那裡沒有地雷,據朱棣探知,火器的分布也沒有嘉峪關一線眾多。
因為大明的生產力畢竟有限,所生產出來的火器只能有限提供給一個地方,在帖木兒和朱棣之間,大明選擇了遊牧民族的帖木兒作為主要防范對象。
朱棣所要求的條件很簡單,那就是一旦帖木兒入關,必須要借給他騎兵奪取大明天下,而作為酬勞,朱棣願意幫助其滅掉韃靼和瓦刺,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帖木兒汗國。好像知道帖木兒的聖戰一樣,朱棣承諾,如果他作為大明皇帝,會給伊斯蘭教無比尊貴的地位,奉為國教,願意聽候真主的召喚。
金忠所帶來的從屬中,有不少回回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讓帖木兒有些放心,他發動聖戰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大明改造成為一個伊斯蘭教的國家,如果朱棣真的有這樣的承諾,證明他已經完成了真主的使命。
不過他並不將大明的軍隊放在心上,除了火器之外,他並看不上大明的軍隊,之前他就是為了真主而戰,而現在經過領教火器的銳利,私下裡說,帖木兒已經真真正正的想吞並大明,如果有了火器作為輔助,帖木兒汗國將會無往而不利,更是無敵。
他很快的就答應了朱棣的請求,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奉送了大量的禮物,包括西域有名的彎刀和奴隸。在沒有入關之前,無論朱棣提出什麽要求,他都欣然答應,雖然他準備入關之後,就過河拆橋的將朱棣踩在腳下。
但是沒有入關之前,還是要仰仗朱棣對大明的熟悉,還有那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友誼。
看著金忠那高興的模樣,帖木兒暗暗高興著,好像看著一隻待宰的羔羊,現在是四月,前鋒軍隊穿越居延海到達朱棣指定的地點,不會超過一個月的時間,而今年的冬天就可以在大明那富庶而又溫暖的土地上度過,為此,他覺得付出再多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入關的戰事雖然會更加激烈,但是他帖木兒汗國的勇士們會用彎刀讓大明人知道什麽叫做勇敢,讓朱棣知道誰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帖木兒期待著,只和金忠進行了不到十天的談判,就以自己妥協而告終,為了表示自己對於大明疆土沒有窺視的**,他甚至開始派遣從屬國的人馬,跟隨著金忠帶來的向導,直撲韃靼的大本營而去。
他準備象征性的和韃靼打上一仗,為了表示自己對朋友的熱情,也為了展示帖木兒汗國勇士們的勇猛。
在嘉峪關,西北軍鎮總督平安接到了斥候們的稟報,帖木兒的部分軍隊拔帳而起,往東方順著居延海方向往陰山而去,一路急行軍,前鋒已經過了亦集乃,但依舊往東方行軍,不知目的地在何處。
平安的心靈隱隱生出一種不祥之兆,迅速的將這個消息通報北平軍鎮、遼東軍鎮。他已經想到了帖木兒舉動的原因,但是不敢相信朱棣會勾結外族進犯大明,不過不管怎麽樣,他都要做出反應,防止不測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