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臣權》四百零八 態度改變的原因
黃冊庫建從建設到如今已經有十多年了,而今年,朱元璋準備發動再次的人口普查,並詳細規定了普查的一些細節。

 諸如,此次普查以民族普查為主,普查真正漢族的數量以及分布,因為自漢武帝以來,外國皆稱漢族,但是漢族真正的界限,卻不知從何分起,特別是五代十國、蒙元的侵襲,原來以黃河流域為主的漢文化,已經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沒有了十分明顯的特征,現在大明,除了幾個特定的民族之外,都被外國稱為漢人,但是朱元璋不滿意如此的結果。

 這是他下令普查民族的目的之一,隨後還會命禮部制定關於漢族人的服裝、禮儀、節日、圖騰和慶典,以加強漢族在天下的形象。

 還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大明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朱元璋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征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就在大明立國不久,朱元璋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復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與常服又得以並行了。法服大體同於唐朝,祗是進賢冠改成了梁冠,並增加了忠靜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袍服除了品色規定外,還在胸背綴有補子,並以其所繡圖案的不同來表示官階的不同,不獨唯此,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

 有所不同。大明的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岀等級限制的嚴格。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頗多,且常在額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兩朝,但內衣有小圓領,頸部加紐扣。衣身較長,綴有金玉墜子,外加雲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從唐代吸收了胡人習慣以後。發展出的漢人衣冠。

 此時大明的男裝,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本來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系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補服。

 大明的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拚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而且專門詔命禮部制定《明會典》這樣的一部典章制度書,其中記錄貴族女裝用料均為‘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而平民女服用料則受限制,即便是禮服,也限用紫色粗布並且禁止用金繡,袍衫也隻限用紫色、綠色和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而禁止使用大紅色、鴉青色和明黃色等濃豔的色彩。明洪武十四年還規定,商賈之家只能用絹布製裝,農家可以使用紬紗和絹布。

 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襴衫與當今舞台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絛軟巾垂帶。腳夫和搬運工則著青布衫褲,青布長手巾,上衣沿寬邊,足著草製的靸鞋。官服是雲緞圓領袍,另有外加雲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足著大紅色履為典型式樣。

 這種繁瑣的服裝規定,也不知道朱元璋怎麽在這種所謂的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制定的,誰也不知道皇帝怎麽會有這樣的閑情逸致去做這些,對於這一點,就連龐煌也想不明白。

 特別是朱元璋對待商賈的態度,龐煌更是看不明白了,在大明初期,商賈是絕對沒有什麽地位的,至少從穿衣服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龐煌不止一次的在京師中,看到有些商賈因為穿金戴銀的不注意,因此而獲罪,這樣的情景在江南十分普遍,這也是龐煌從北平回到南京之後,寧願在溧水種菜,也不去想著行商賈之事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洪武二十六年開始,龐煌發現,朱元璋對待商賈的態度也在改變著。

 這一點,要從唐奉先從海外出使回來之後,開始說起吧,當年為了營造萬朝來賀的景象。朱元璋曾經四處派遣使節到各地宣揚大明的天威,很多人放出去之後,甚至就沒有回來,唐奉先出使了近三年,才回到大明的國土之中。

 唐奉先出使的是拂菻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出使時,那裡有人聽說過曾經的東方古國。並告知了當時的國王,當時的國王曼努埃爾二世,這時曼努埃爾二世已經向帖木兒帝國派去了伯爵羅恩作為示好的使節。

 對於更遠的大明王朝卻是完全不知道,但是此時的拜佔庭帝國已經衰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在大明洪武二十五年時,最後一支十字軍隊伍在尼科堡戰役中被打敗。奧斯曼帝國的國王巴耶扎德正準備回師攻打君士坦丁堡時。帖木兒對其發動了進攻,拜佔廷帝國才暫時免於滅亡。

 政治上的分裂和中央集權的瓦解,使末日的拜佔廷帝國四分五裂。帝國內部政治動蕩,皇室鬥爭激烈,共帝之間先後爆發了“兩安德羅尼庫斯之戰”、“兩約翰之戰”、“約翰祖孫之戰”。巴列奧略王朝的分封習俗加劇了帝國的分裂,分散在巴爾乾半島和小亞細亞的幾個殘余省份幾乎都成了**國家,除了承認拜佔廷的宗主地位外。不對中央政府承擔任何義務,既不納稅也不提供士兵,朝廷的政令幾乎不出京城。

 殘存的幾個富庶的農業地區全部被奧斯曼人佔領,國家幾乎沒有收入,依靠變賣皇室財產土地和借高利貸度日。這個國家也失去了所有兵員來源,陸軍隻得聘請加泰羅尼亞人、法國人、威尼斯人、塞爾維亞人、瓦拉幾亞人、保加利亞人和土耳其人充當雇傭兵。這些人名為士兵,實為匪徒,稍有不滿即大動乾戈。洗劫當地居民。拜佔廷海軍也同時衰落,只能依靠威尼斯和熱那亞的艦隊保衛海上通道。

 為了換取和平,或者籌措現金,拜佔廷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拜佔庭帝國陷入了一片茫然之中,在此時國王的話也起不到什麽作用,本來唐奉先這次基本上是白來了。

 唐奉先雖然是洪武二十年的進士。在官場上也不算得意,還差點沒有被所謂的胡惟庸牽連到,最後被送到極西之地出使,他本人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十分老實的請求在出使的隊伍中要求被派往最遠的拂菻國,完成本來就不能完成的任務。

 他當初的想法也許就是不回來了,因為在出使的途中,他還帶著兒子一起,但是在拜佔庭一段時間後,那裡的國王雖然不重視他,但是來自於威尼斯的商人們,對於大明來使卻極為有興趣,多次拜訪,給予了很大的優待。

 最後隱晦的勸其不要在君士坦丁堡久留,因為這裡是是非之地,要不是帖木兒的牽製,恐怕奧斯曼帝國早就將其滅亡了,同時,也為了保護他這個來自遠東的朋友,這些威尼斯商人還雇傭了一批軍人和隨從將其護送回大明。

 當然,唯利是圖的威尼斯人當然不會白做這些事情,在隨從和軍人之中,他們安排了大量的親信,來探知大明現在的虛實,因為他們早在蒙元時就聽過東方這個古老的國度,對於其的富庶和特產早已垂涎已久,不過之前都是通過中亞地區中轉貿易,現在他們也要把手伸出來了。

 巨大的利益驅使著他們冒更大的險,這次東方之旅中,他們沒有白來,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個比馬可波羅傳記描寫的更為富庶的地方,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拂菻國是古籍中對拜佔廷帝國的稱謂。亦稱大秦或海西國。

 對於大明的儒林人士來說,那個國度的情況是極為令人憤恨的,而這種憤恨卻偏偏成了這些威尼斯商人在大明朝野受到歡迎的原因。絲毫沒有戒心的唐奉先回來之後,為其引薦了許多商賈,而這些商賈又為其引薦了許多朝中的官員,禮部尚書陳迪就是其中之一。

 陳迪對於這些從拜佔庭來的威尼斯商人本來是一點好印象也沒有,甚至不屑見上一面,的確,他作為朝中的一品官員,也沒有人敢為這些商賈引薦當朝的一品大員,但是當陳迪從一次閑談中得知拜佔庭王國的近況後,卻大為改觀,表示願意接見前來的威尼斯商人。

 因為皇上一直試圖開放的海禁。成為文官集團的一塊心病,雖然現在還未曾開放,但是他們已經感覺到皇上的決心,正在想法設法勸諫皇上的時候,拜佔庭的來客突然讓他感覺到一點契機。

 通過了解,他們感到拜佔庭王國的下場,簡直就是給大明定製的教科書。

 拜佔庭現在的危機真正的來源是哪裡。過於授權的分封諸侯,這個在大明已經有效的得到控制,強大的商人集團,以利益為主,左右王國的局勢,這才是文官集團想要讓皇上知道的。

 “力田所以富國也。今民去農桑。赴遊業,披采眾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家有富,然公計愈貧矣。”本末不足相供,則民安得不饑寒?饑寒並至,則民安能無奸軌?奸軌繁多。則吏安能無嚴酷?嚴酷數加,則下安能無愁怨?愁怨者多,則咎征並臻,下民無聊,而上天降災,則國危矣。

 簡單來說,就是告訴大家,流通不產生財富。是生產產生財富!資本既然不能在生產領域得以積累並發揮其真正的職能,生產便會出現萎縮。要之,對於一個生產萎縮的社會來說,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規律,大致是不具有普遍意義的。這樣就帶出一個結論。以商求富的規律,只有在生產相應發展的前提下才具有實際意義。盲目從商潮,只會貽害生產的發展。最後就是國家與社會的動亂。

 非常清楚明了,而且精辟入木。這些都是他們平時拿來勸諫皇上的話,皇上聽不進去,但是現在卻出來了一個鮮活的例子,比如拜佔庭王國現在的尷尬。

 陳迪等人在接見拜佔庭來客時,詢問的十分詳盡,來客中包括商賈、傳教士和雇傭軍等等很多人,也使他們對於拜佔庭的歷史了解的基本算是透徹。

 這個原來被稱為羅馬帝國的王國,也曾經有過盛世的表現,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曾經一直是西方最發達的國家。它的貨幣索利都斯長期以來是各國流通的通用貨幣。

 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貿易中征收的關稅和貿易稅。拜佔廷首都君士坦丁堡處於幾個大國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各地商船匯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發達的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克和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拜佔廷帝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拜佔廷的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則有玻璃、馬賽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酒、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

 這一切都和皇上當初建立海關時描述的差不多,而的確也造成了拜佔庭王國的一度繁榮,但是商業可以給其帶來繁榮,也能給其帶來滅頂之災,現在拜佔庭的狀況,不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嗎?

 來自於歐羅巴大陸的商人左右了王國的局勢,他們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不惜出賣國家的利益,當國家需要他們出力時,他們卻是以自我為中心,讓國家不但無稅可收、無兵可征。而且還為聯合起別的國家一起對抗自己的君主。

 直到把國家敗壞的不可收拾時, 才想起了自己的後路,但還不是為國家出力,而是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國度進行依附。這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有什麽區別,可能唯一的不同,那就是遊牧民族用彎刀和鐵蹄,而商人們用錢來破壞國家。

 文官集團的幾個領袖人物強忍著心中對這些來自拜佔庭商人的厭惡,還是完成了他們最初的調查,因為皇上不喜歡引經據典,更喜歡詳盡的數據和鮮明的例子,他們為了勸諫皇上不要輕易言商,算是自降身份委屈的和這些商人們交往著。

 但是大明的商人卻是驚喜的發現了文官集團的變化,對於這些平日連看也不會看自己一眼的大人們,會這麽關注外國的商賈,那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難道這些老爺們轉性了?還是皇上出現了關於貿易的口風,讓這些最會察言觀色的大人們開始討好皇帝的決定?

 大明稍微顯得緊張的局勢,至少在中原和江南得到了緩解。所謂不成熟的運動會,在來自於拜佔庭商人的鼓吹下,也得到了大明商人的大力協助,這個是龐煌沒有想到的。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qn閱讀。)9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