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後門能到明末】 【】
孫傑那天的事做的很不錯,沒多久,老母豬們就懷上了豬仔。
一般情況下,老母豬的懷胎在六個月左右。
目前才剛剛開始,有王筆以及那些豬倌照顧著,也不用太過擔心。
城外開始修建百姓的居所,孫玲之前提出的方案,已經開始實施。
孫傑對孫玲的方案進行了增補,也沒有什麽不合適的地方。
城中的百姓,已經有一部分搬了出去。
城池一下子空蕩了許多,孫傑明白,這只是暫時的。
周圍的那些土匪,全部被清剿完畢。
在清剿的時候,甚至還故意遺漏了一些,拉著新兵過去練兵。
六千兵馬如今都差不多了,幾乎人人見過血,不敢說是當世最強軍,也不會差太多。
擴軍沒有停止,秦商又弄來了一批百姓過來,如今駐地的百姓,達到了八萬人。
孫傑又抽調了一些壯丁,充為新兵。
目前,孫傑手中兵馬有八千余人。
這八千余人,基本上都見過血。
多出來的這些百姓,在王筆的管理下, 開始種植土豆。
很早之前跟著孫傑的陳德,如今也升了官, 是一個農事管事。
直接向王筆負責, 主管農田開墾, 糧食耕種,土地莊稼等事。
人活七十古來稀, 王筆雖然沒有七十歲,但之前來的時候,看上去萎靡不已。
可如今, 竟然越活越年輕,紅光滿面的樣子,煥發了第二春。
倒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時常跟著王筆學習文化,學習算帳。
如今的他, 已經會寫不少字, 也能算帳。
周圍的那些田地, 也慢慢的開墾出來。
陳德幾乎每天都在田間地頭, 帶著很早之前, 在孫傑那裡學習過的種地能手,向新來的這些百姓教授。
駐地已經徹底攤開,這些新來的百姓們幾乎都有田地。
分給他們的田地,也不需要孫傑去管。
有王筆,陳德他們,哪裡還用得著孫傑?
周圍盡是荒地, 以前沒水,沒人耕種, 如今有了水井,開墾出來就是農田。
時節尚未過去,正是種植土豆的時候。
冬小麥也要照應,要不了幾個月,便是收獲的時節了。
人多了, 事就好辦。
這些人, 按照姓氏, 分開成村。
這個時代的傳統, 喜歡聚族而居。
若是強行分開,反而會惹出事端。
他們的住宅, 還有很多是用土坯蓋的,但對他們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比之前流浪的時候,要好上不知道多少。
村子裡還修建有祠堂,這東西必不可少,是他們的精氣神。
不過,除了祠堂之外,還修建有孫傑的生祠。
生祠可以追溯到西漢之時:西漢欒布為燕相,燕齊之間為其立社,號欒公社;石慶為齊相,齊人為立石相祠。此為立生祠之始。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家後門能到明末】 【】
天啟年間,魏忠賢禍亂朝綱,各地官員為了拍馬屁,給他建了很多生祠。
也就是從他開始,生祠就變得烏煙瘴氣,成了貶義詞。
事分兩面,孫傑收留了這些百姓,給了他們活路。
在這亂世裡,
便是天大的福分。 給他們打井,給他們飯吃,給他們衣穿。
更不用說,這些土地以後還會給他們。
從古到今,哪裡有這樣的人?說是天上的星宿下凡都不為過。
於是,這些百姓就自發的修建了生祠。
孫傑的生祠是各個村子裡最好的建築,大磚大瓦,有模有樣。
就連他們的祠堂,都比不上。
百姓們遇到時節,就會去孫傑的生祠中上香,保佑安康。
孫傑在知道這事時,有些不適應。
現代沒有建生祠的規矩,這突然讓人祭拜,總覺得不舒服。
可王筆卻說, 這是這些百姓唯一能想到的感謝手段。
若是禁絕,反而壞事。
無法, 只能由著他們去。
村子裡都有村長,都是各個名姓中德高望重的人。
每五天,王筆和陳德會將這些村長集中起來,傳達講解孫傑最近這段時間的政策。
這也是王筆想出來的,主要目的就是加深孫傑和這些人的聯系。
這受到了孫傑的大大支持,此法,確實不錯。
有時候,孫傑還會親自過去,主持會議。
除此之外,孫傑打算讓王筆籌建學堂。
苦什麽都不能苦學生,窮什麽都不能窮教育。
想要天下變得更好,可不僅僅只是從現代搬運物資那麽簡單。
教育,才是最基礎的東西。
沒有教育,很多東西都是水上浮萍。
百姓多了,孩子自然也多。
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應當進入學堂學習。
他們年齡要麽還小,要麽不認識字。
先教授他們基礎學問,讓他們先認識字,明白禮義廉恥,明白道德正義。
等基礎扎實了,再從現代搞一些小學教材,學習科學、數學等學問。
以後也要教導他們物理、化學、生物等學問,只是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慢慢來,不著急。
學校目前還在修建,為了管理方便,隻修建了一個學校。
也正是因為只有一個學校,所以佔地面積和校舍房間都特別多,一時半會還沒完工。
至於學校裡面的老師,西安府多的是落魄窮酸秀才,他們大多迂腐,但教人識字,也沒什麽問題。
普通百姓,農閑時也會組織起來,學習識字,算術。
愚民之策不可取,想要民族解放,就必須讓他們學會知識。
古代的那些統治階級,很喜歡念叨這樣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真實的意義,就是如此嗎?
恐怕不盡然。
這句話出自《論語·第八章·泰伯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家後門能到明末】 【】
孔聖人的意思,大概是,“如果百姓可以的話,就讓他們自由去做,若是不可以,就讓他們明白道理,讓他們明白真理。”
可是,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往往將其解釋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在孫傑這裡,必須要開民智,必須要行教化。
如今天下,是大變化之時。
西方已經開始了大航海,若是不能大興教化,如何才能屹立世界之巔?
除了這個學校之外,孫傑還打算籌建一個軍校。
目前兵馬多了,基層軍官數量也與日俱增。
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大多不識字。
這可不是什麽好事,行軍打仗更是學問,必須要掌握知識。
知識對一支軍隊來說,那是精神支柱。
不止軍官,普通士兵也要學習文化,也要增進知識。
軍校尚未建立,地址還沒選出來。
但孫傑已經有了規劃,等這次戰事回來,便著手處理這事。
……
兵馬數量多了,之前的事,也該考慮了。
許久之前,王筆向孫傑說過軍事。
要把大體框架構築起來,以這些人為骨,以後招募而來的兵馬,充為皮肉。
之前孫傑很忙,加上兵馬數量不多,一直沒有施行。
但這次,兵馬數量加起來有八千余人,也達到了要求。
孫傑沒有偏聽偏信,沒有拍著腦門自己想。
將陳虎,趙大頂,梁五,王筆,以及軍中的那些基層士兵集中到一起,共同商討此事。
此事事關重大,事關以後軍政大事,如何能馬虎?
參將府(孫傑住處)前廳,孫傑高坐主位,廳下人員,按照官職大小,分坐兩排。
這些人,崇禎可沒有安排,嚴格意義上來說,壓根不是軍官。
不過,孫傑毫不在乎。
只是人數眾多,那些百戶們大多站在後面。
“諸位,今日之事,是為日後軍政大事所慮。如今已有八千兵,該怎麽改製,還望諸多能多多建言,不要怕出錯,為了軍政大事慮,諸位可暢所欲言!”
孫傑開了腔,定下了主題基調。
坐在廳下的王筆不停的點頭,臉上滿是笑容。
臣望主明,如今孫傑要幹什麽事,王筆心裡早有考量。
做手下的,最害怕遇見那種一根筋,聽不進去話的主公。
孫傑這種做法,不敢說前無古人,但也當得上賢明一詞。
不偏聽偏信,光這一條,就超過了天下間很多將領。
孫傑這樣做,不僅僅是萬全考慮,其實還有一個考量。
那就是提高基層軍官,對軍事的參與度。
有些時候,人就這麽奇怪。
提高參與度看起來只是一件小事,可對這些基層軍官來講,意義非常。
傳統官軍那裡,基層軍官就是基層軍官,你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不要管。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家後門能到明末】 【】
短時間倒也無所謂,時間長了,這些基層軍官就會變得木訥,甚至有些呆板。
就好像是,這軍隊和我有啥關系?上官說什麽就是什麽,成了也好,敗了也好,只要少不了我的俸祿就行。
這種想法不可取,會慢慢的腐蝕掉軍心士氣。
提高基層軍官的參與度,不敢說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也能改善很多。
可以培養他們主人翁心態,讓他們參與進來,還能讓他們進一步成長。
那些百戶雖然沒有座位,可基本上都是喜笑顏開的樣子,臉上滿是自豪。
王筆率先站了起來。
孫傑帳下,他算是文官。
從宋開始,文貴武輕。
孫傑這裡,沒有這麽多規矩,但此事已經成了慣性,一時半會很難改變。
“大人,如今軍改,在下的意見是,參考一下大明軍製。
大明軍製,脫胎於前元,太祖高皇帝結合前元軍製優缺點,開創衛所製。
皇帝獨攬軍政大權,全國要地設立衛所,軍丁世代相繼,給養仰賴屯田。
後成祖皇帝,再此基礎上進行完善,設立京營三大營。
在下以為,咱們可以參考!”
王筆說完話,便坐了下來。
說的怎麽樣?
不能說好, 也不能說不好。
一句中規中矩的話。
還是放不開,還是怕說錯了話。
孫傑自然能看出來,便道:“所言不差,但為了以後軍政大事計,不能如此粗糙。
盡管暢言,無需擔憂。可以說一說,大明軍製的優缺點!”
王筆這次倒是沒率先站出來,思考也需要時間。
陳虎看了看周圍,見沒人出來,便站了起來。
他立於大廳,說道:“大人,不是末將狂言,大明軍製弊端,末將確有話說!”
陳虎本就是大明邊軍出身,對那些缺點深有體會。
“首當其衝,最壞的,最不好的,最惡心人的,便是這世襲罔替的軍戶!”
當下就開口罵道,絲毫沒有顧及。
當年在延綏鎮時就想罵,可那時候不敢。
如今又不是邊軍,罵了也就罵了。
還覺得不解氣,又破口大罵:“雖然沒讀過史書,可如今這軍製,確實不好。
老子是軍戶,兒子就是軍戶,孫子也是軍戶。
老子要當兵,兒子就要當兵,孫子也要當兵。
要是日子好,也不說什麽。可日子越活越差,一眼就能看到頭。
遇上災荒年,加上上官苛責,簡直生不如死。
以前在邊軍時,說一句實話,功勞沒少立,到頭來還是個普通嘍囉兵。
沒什麽出路,看不到前路,沒有奔頭,打仗那麽多年,攢不下多少錢,連個老婆都討不到,真不是啥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