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南閥》第162節 總攻打響
唐宇縱終於松了一口氣,英軍的狙擊手被徹底壓製了,幾乎沒人敢在出來活動了,不管是白天還是夜間。

 多虧了趙澤勇給他派來的十個超級狙擊手。

 沒錯就是超級,在唐宇縱看來,這些狙擊手實在是太神了,日夜出沒,打的對方的狙擊手根本就不敢露頭不說,連對方的軍官現在都改穿士兵軍裝了,就連英國政府層面都驚動了,在國際社會抗議宣傳中國人不講規則,專門襲殺軍官,他們難道忘記了他們當初是怎麽狙殺聯省軍官的?

 反正現在看到英國人氣急敗壞唐宇縱就開心。

 而且自己準備了好幾天的總攻也就要開始了,在這個時候壓製住英國人,簡直是一個完美的預兆啊。

 利用繳獲英國人的兩千多輛汽車,加上聯省為了籌備這個總攻也儲備了足夠的物資,終於騰出了兩千輛汽車給唐宇縱使用,唐宇縱的運輸能力大增。他在新合鎮重新儲備物資,把這裡作為推進前進,設立了野戰醫院、軍火庫和油庫,大軍已經前出到了距離九江二十公裡的地方,隨時可以發起總攻了。

 1926年,12月1日,聯省軍開始發動對九江的總攻。

 大炮開始轟鳴,猛烈轟炸英軍外圍陣地,天上飛機也在進行高空轟炸,並且空軍開始轟炸英軍機場和港口碼頭,同時派部隊向碼頭區迂回,要徹底破壞英軍逃跑的渠道。

 這場戰鬥一旦發動,將在三天內結束戰鬥,戰鬥不結束進攻就不停止。

 北方的李宗仁也得到了可以進攻的命令,他已經偵查清楚,英軍在安慶的兵力一般在一兩萬人,但是很奇怪的經常數量在變動之中,一開始李宗仁以為是自己得到的情報不準確,後來肯定了。安慶的英軍原來是在不停變動中的,英國竟然將這裡當作士兵中轉站使用,從上海來的士兵先到這裡,然後經過修整後才會前往九江。

 但是一直留在安慶的部隊卻不是什麽精銳部隊,顯然英國人並不是太看中這裡。只在這裡派了些沒有什麽戰鬥力的二等部隊,其中大量的印度人,不管是戰鬥意志還是戰鬥經驗都不怎麽樣。老實說跟這樣的部隊戰鬥,李宗仁都沒什麽興趣,要不是安慶的位置至關重要,他都懶得指揮這場戰鬥了。

 另一方,顧品珍的部隊已經完全到齊,湖口縣的守軍很配合他。因為在名義上自己跟湖口縣的守軍可算是同一方,都是廣東革命軍不是。可是讓顧品珍羞惱的是,英國人竟然真的沒看他一眼,除了派出偵察機做了幾次偵查後,根本一絲發動進攻的意願都沒有。反倒是上層,北伐軍總司令部蔣價石親自發來命令,讓他克制。不要引起跟英國人的衝突。這讓顧品珍十分惱怒,北伐北伐,革命革命都喊了幾十年了,現在好容易局面大好,可是總司令部這德行難道就是革命的目的,如果是這樣,還不如不革命。成千上萬的好兒郎,拋頭顱灑熱血參與革命。無非是為了強國,為了維護國格尊嚴,豈料現在是這種情況,當真白死了。

 九江,英軍總指揮部。

 漢密爾頓最近心情很不好,中國軍隊一次一次的出乎他的預料,每一次自己佔據了一些優勢後。對方總是能用讓你想不透的方式挽回形勢,他們的後手好像無窮無盡一般,這種不受控制的情況讓他很不舒服。

 盡管人並不能完全操控命運,可是如同浮萍一般。被浪打來打去的無助感,實在是不太好受。而且作為軍人他有很不好的預感,當你一旦掌控不住戰局的時候,那就意味著你距離失敗不遠了。

 中國人能夠擊敗英國?這點以前漢密爾頓是想都不會想的,可現在他不得不把這種可能列入考慮,一旦英軍戰鬥失利,他需要有後路,能盡可能多的帶這些英國孩子回家,英國已經失去了一代人,再也流不起更多的血了。

 中國人戰勝英國的後果,漢密爾頓有點不敢想象,可能一下子這個國家就起來了。此時的情況像極了法國大革命後的情況,當時全世界都在反對法國,組成反法聯盟不斷的干涉法國革命。可是當一個人出現後,他先是土倫一戰聲名鵲起,接著孤軍深入意大利,數次打敗反法聯盟軍隊,戰敗奧地利和普魯士。打邊周邊國家,打的反法聯盟在也沒有能力攻入法國,將戰線全面推向其他國家的國境。那個人就是法國的大英雄,後來的法國皇帝拿破侖。

 有的國家其實不需要什麽,只需要一個強人而已,作為一個英國人,漢密爾頓實在太能理解這種情況了。突然冒起的聯省,突然冒起的軍閥趙澤勇,之於中國似乎就像拿破侖之於法國,如果此人一起,那將一發不可收拾啊。

 漢密爾頓無法想像,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有這麽大的人口,這麽大的面積,他一旦起來會對世界局勢造成什麽影響。整個世界上有這樣條件的國家都不多了,印度不行,印度人口很多,面積也不小,可惜印度的民族不是一個戰鬥的民族,或者說他們都沒有一個能作為主體的民族,沒有團結一致的統一思想,沒有強國獨立的民族意志;唯一有對比的,或許是當年的美國吧,剛剛形成民族觀念的美利堅民族眾志成城,苦戰八年才從英國的殖民下獨立出來,接著用了短短的幾十年就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甚至成為從工業革命以來,第一個在經濟領域超過英國的國家。

 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美國嗎,或許他會是獨一無二的,可是中國的崛起,世界做好準備了沒有,大英帝國做好準備了沒有?美國的獨立,讓大英帝國失去了美洲,難道中國的崛起也會讓大英帝國再次失去亞洲嗎?失去了亞洲的大英帝國,隻擁有貧瘠的非洲,還是大英帝國嗎?漢密爾頓似乎看到了一個龐大帝國頃刻崩塌的場景。

 說他高瞻遠矚也好,說他杞人憂天也罷,漢密爾頓卻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中國民族中那種強國的強烈願望。中國人為了強國,為了國家尊嚴,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做出犧牲的情緒,讓他從心底裡感到恐懼。漢密爾頓做出了決定,一旦自己這場戰爭失敗,他一定會建議英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徹底將中國強盛的萌芽扼殺在搖籃裡,一定不能讓這個種子發芽成長。因為他將長成一個讓任何人都不得不仰視的巨木。

 趙澤勇卻沒有漢密爾頓這種,經歷了拿破侖之後幾乎英國發動的所有戰爭,看透了無數國家浮浮沉沉的老人的戰略眼光,他只知道必須打敗英國,才能收回這個在中國攫取了最多利益的國家的特權,摘掉中國人頭上的最大的一頂緊箍咒。

 而此時在武漢的指揮部裡。趙澤勇正在跟趙豐下棋,顯得很沉穩,多少有點裝模作樣附庸風雅,模仿東晉謝安沉著淡定之態的嫌疑,但同時也是在掩飾自己內心的驚慌。

 其實吧,人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總是很焦躁的,不同的人也許承受能力不行。普通人丟了一百塊大洋就要瘋了,富人死了一隻寵物也十分難過,趙澤勇比他們強多了,可是遇到這種能夠影響到國家命運的事件的時候,也不由得慌亂。

 但是覺得自己又不能夠表現出來,這很矛盾。戰報不停的送來,趙澤勇總是看一眼,然後若無其事的跟趙豐繼續下棋。

 趙豐此時那是相當的鬱悶。盡管戰爭一開打,就已經不是他們能夠左右的了,但作為戰前參謀他也很想知道戰報啊,而且覺得自己理應知道。可現在的情況是,趙澤勇非拉著他下棋裝逼,自己看完情報後,也不交給自己看一遍。而是隨意的扔在一邊繼續下棋還真當自己是謝安了。你裝的若無其事無所謂,可是你下棋的水平怎麽下降這麽厲害,可是你水平這麽臭俺還要裝作跟你苦戰,不敢輕易贏了你。關鍵是不敢太快結束棋局,讓你這逼裝不下去,真心痛苦。

 迂回進攻港口的部隊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對方在這裡的防禦比正面甚至都要堅固,顯然他們非常重視這裡。強攻之下竟然讓唐宇縱損失了五輛坦克讓他心痛無比,要知道自從劉國棟來後,他又要來了五十輛坦克,可總數加起來也不過六十來台,而面對數公裡寬的敵軍陣地,這些坦克完全不夠看,所以一台他都損失不起。

 承受不起損失,唐宇縱果斷下令撤退,這時候沒想到英國人還敢追擊,被一通猛揍後縮了回去,這反擊造成的戰果竟然還比強攻時候更大。突擊碼頭失敗後,唐宇縱立刻調回轟炸機場,跟英國空軍纏鬥的己方空軍,對碼頭狂轟濫炸起來。

 李宗仁的總攻也發起了,安慶的英軍以印度籍士兵居多,戰鬥意志不強。但是也不是那麽容易對付的,因為這是在中國,印度人是跟著英國人來打仗的,他們怕英國人,可是在中國這陌生的國度他們也怕中國人。盡管是給英國人賣命,可他們不知道自己打敗被俘後,會受到什麽樣的待遇。

 而且此時李宗仁有些於心不忍,前幾天他抓到過一個俘虜,這俘虜是印度孟加拉人,竟然是虔誠信仰真主的信徒,而李宗仁也是真主信徒,同樣的信仰凝聚了同樣的感情,同時獲得了信任感。通過這幾個孟加拉士兵,李宗仁得到安慶的具體消息,安慶此時十分空虛。

 原本安慶對英軍來說就只有兩個作用。

 第一是控制航道,跟聯省在富池修建機場一樣,是為了控制和保護航道,英國人在安慶也設立了機場,這樣英國在安慶到九江之間的航運就非常安全了,盡管本來這段航道聯省也無法控制,可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發神經,用飛機繞道奇襲這裡呢,下遊有上海,中遊有安慶,上遊是九江,這樣以來從上海到九江英國人可以暢通無阻。

 當然這個目的並不是主要目的。第二個目的呢,則是分兵牽製聯省部隊,當然了如果聯省不上當,那麽英國人也開始換假成真,然後真的在北岸發動攻擊;而如果英國人不英國人不佔領安慶,萬一聯省軍控制了長江北岸,南岸的九江英國人也就沒辦法立住腳了,所以攻佔安慶,既是為了保護自己。

 第三個目的,安慶也是英軍的後路,萬一在九江作戰不順利,英軍還可以撤退到安慶暫時修整,之後是繼續攻擊還是就此全身而退,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第四個目的,其實也是英軍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中轉。從上海直接到九江,距離太長,變數就大,而且緊急情況的時候,遠水解不了近渴,完全靠不上。而將後勤基地放在安慶,同時從上海的士兵也可以從這裡中轉,則比直接從上海補給九江安全多了。

 得到這些消息,李宗仁十分震撼,以前真的弄不清楚詳細的狀況,隻以為英國人佔領安慶是因為自大所以打算兩路齊進。後來見到英國人遲遲不動, 把九江當作主戰場又以為英國人佔領安慶只不過是為了牽製聯省軍。在後來距離安慶更近了,得到的消息更準確了,才發現原來英國人是把安慶當作了中轉站。可卻沒想到,英國人的目的有這麽多,更沒想到的是,這裡最重要的作用乃是作為後勤物資基地。不過陰謀再多,也比不上聯省直接佔領這裡,一力降十會。

 在經過詢問,李宗仁還知道,此時乃是安慶最空虛的時候。由於九江戰事吃緊,英軍從安慶調走了一些部隊,此時安慶的兵力只有一個旅,而且絕大部分是印度籍士兵。而印度籍士兵中,又以孟加拉籍士兵居多,這些士兵大多數又信仰真主。

 三思之後,李宗仁放回了幾個俘虜,讓他們逃回去遊說其他真主信徒,既希望這些兄弟不要在戰鬥中死亡,也希望他們能給自己提供幫助。這幾個士兵回去後,先是被英國軍官抓了起來審查,可是軍中的大阿訇給英國軍官施壓,將他們釋放了。接著阿訇經過分析考慮,認為不做點什麽的話,他們就要通通死在中國了。

 很快好消息傳來,孟加拉兄弟表示願意起義,李宗仁徹底放心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