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閥》第135節 全面製裁
聯省的軍事勝利,在國際上還沒有多大影響,只是讓列強感慨了下英國陸軍的墮落,但是並沒有太過吃驚,因為他們更願意相信英國人的說法,那就是他們的軍隊遭受了幾十倍中隊的圍攻,不然列強也實在想象不到為什麽作為軍事強國的英國會失敗。

 但是聯省的勝利在中國卻造成了轟動,全國大遊行沒說的,同時還鼓勵了這段時間剛剛掀起來的抵製英國貨的行動。不過英國國旗卻十分暢銷,那是拿去焚燒的。借著各種運動,聯省的威望攀升到了極點,已經有激進學生明確打出了標語,支持趙澤勇北伐北京,支持趙澤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這讓廣東革命政府十分的尷尬,一直以來他們打著孫中山遺志繼承者的旗幟,可是中國革命的代表。就連中g都承認,廣東國黨才是中國最革命的黨派,積極加入國黨跟國黨一塊乾。

 而聯省內部,民族自豪感空前提高,而都認為趙澤勇就是雲南的代表人物,已經不止是商家了,普通百姓也開始懸掛趙澤勇的畫像,一批小作坊開始印刷趙澤勇各種畫像的版畫,但是這些小作坊全都是私印,也就是說在山寨,這倒是讓人啼笑皆非。同時呢,各界百姓,都積極捐款捐物,支持和鼓勵政府要跟英國人戰鬥到底。

 民心可用啊。

 但是中國百姓對英國人的抵製,讓英國人覺得局勢已經開始失控。此前他們就宣布了要干涉北伐,但是卻還沒有采取實質性的措施,反而希望在北伐勢力內部製造矛盾,達成打擊北伐的效果。可是趙澤勇並沒有上當,並沒有對廣東方面做出什麽不滿的舉動,甚至還在自己也緊張的時候,向廣東方面繼續提供彈藥。

 英國議會經過緊急磋商。決定加大力度,直接介入干涉。此時新加坡艦隊已經到了中國,直接奉命調到了江蘇流域,用實際行動對在這裡苟延殘喘的孫傳芳進行支持。同時向革命政府發出照會,表示為了保護英國利益,英國強烈要求北伐軍不要渡過長江。廣東方面這時候有些傻眼了,這可如何是好,過江就面臨著跟英帝國的直接衝突,國黨那些大員們,平時叫囂的厲害。什麽革命啊,什麽打到帝國主義了,什麽廢除不平等條約了,可是到了動真格的,都不說話了,沒其他原因,就是因為實力還不夠。廣東方心裡清楚,自己還不是英帝國的對手。於是他們這時候把希望寄托到了聯省方面,同時在蘇聯的牽線之下。他們開始跟西北的馮玉祥合作,既然過不了江,那麽就直接拉攏北方的軍閥好了。

 除了派出軍艦,英國人也決定派出陸軍。畢竟中國是個大陸國家,就跟過去的拿破侖帝國一樣,英國人當年打擊拿破侖可不是靠著消滅法國的艦隊,而是要實打實的消滅拿破侖的無敵陸軍的。同理他們要製服中國的敵對勢力,繼續在中國保有大量利益,持有大量特權。並繼續對中國政府保持強大的影響力,做中國的太上皇,也需要消滅中國的陸軍。

 可是他們面對的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勢力,西南聯省軍事政治集團,通過英國人的了解,這個勢力擁有最為廣大的地盤,最多的人口和勞動力,極為豐富的礦產,還有較為發達的軍事工業。地盤已經擴張到了六省,人口超過一億兩千萬,比整個英國還要多很多,礦產資源豐富,煤鐵和製造火藥的資源都能夠自給,他們還擁有比較發達的軍事工業,足夠裝備三十萬西方水平的軍隊。

 地盤大沒什麽,這世界上還有誰比日不落帝國的領土面積大嗎,就是蘇聯紅色帝國也沒有英國大,人口多也不怕,一個落後的社會,人口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兵力,印度就是例子,豐富的礦藏也不過是潛力,不開采出來沒有任何價值,可是工業情況英國人就不能不考慮,這可不僅僅指軍事工業,盡管軍事工業能夠為軍隊提供直接的作戰武器,十分的重要,可是英國人更看中其他的工業。要知道工業代表這力量,工業人口比農業人口的動員能力更強,相比一下印度和美國,一個農業殖民地,一個工業發達國家,一個成功從英國獨立出去,並且通過這麽多年的發展,成為了一個超級工業國家,誰也不敢小覷,而另一個卻只能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想要獨立還不敢起義,只能可憐兮兮的搞什麽非暴力不合作。

 而聯省的工業實力,英國人也進行了詳盡的調查,他們驚訝的發現,聯省有三十萬上下的重工業和機器製造業,輕工業人口已經超過了三百萬,其中主要集中在雲南和廣西,雲南的工人兩百多萬,廣西也有將近百萬規模的產業工人。這情況讓英國人不得不顧慮,要知道三百萬工人代表的可是三百萬可以方便緊急動員的合格士兵啊,這些平常在工廠裡過著集體生活,井井有條的操作著機器的工人,只要拿起槍來,立刻就是有初步訓練的士兵。

 而且英國人還調查出來,雲南的汽車公司等廠子裡,竟然還吸納了大量的退伍士兵,人數有數萬人。可以想象,他們的工廠是采取軍事化管理的,就跟蘇聯一樣。這簡直就是一個按照軍事獨裁社會模式,來建設起來的政府。越是調查,英國人就越是覺得,這樣的政權必須趁著他們還沒有發展成毒瘤之前消滅,否則在東方又會出現一個蘇聯了。

 但是如果要大規模的派出陸軍部隊,英國人也非常猶豫,畢竟之前才在緬甸打了一場,國內認為永遠也無法獲得勝利的戰爭,在向聯省派出部隊,贏了還好說,要是輸了,只怕就不是政府倒台那麽簡單了,怕是國家都要破產了。本來就沒錢,一戰後負債累累,經濟疲軟,打緬甸都是靠發行債券,而發行的這些債券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真要打聯省,怕是還要發行債券。

 當然了,如果英隊能夠快速取勝,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像普法戰爭那樣,來一場短期的,速戰速決的戰爭,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勝利還能夠帶動民心,穩固政府的威望的同時,還能轉移民眾的視線。所以英國人才出動了一個旅的兵力,希望對聯省進行一次試探,試探一下聯省陸軍的實際水平,之後在做要不要大規模派出陸軍的決定。

 可是一個旅的陸軍,卻沒能試探出聯省的實力,反而恥辱性的失敗了,被抓了上千的俘虜,慘死了一大半。不但沒能試探出來聯省的實力,反而給政府帶來了恥辱,在國內造成了更大的反對聲浪,同時把英國逼到了絕境。因為這樣的失敗是不可能接受的,他們不得不在沒有弄清楚對手實力的情況下,必須出動陸軍,這很不利。

 英國人不希望盲目的打一場戰爭,而且歷史上除了殖民地戰爭外,他們也沒有單獨進行過陸戰,打拿破侖是跟普魯士、俄羅斯、奧地利這些強國一起出兵,打一戰也是跟法國、俄國一起聯合打德國。盡管聯省在英國人心裡,不可能跟德國相提並論,英國人認為德國人一個士兵可以抵得上兩個英國士兵的戰鬥力,可以抵得上三個法國兵的戰鬥力,而中國人嗎,怕是一個英國兵可以打五個中國兵。

 一個打五個,這也是英國人經過幾次接觸,並且在弄清楚聯省的士兵有美國人參與訓練,德國人培訓軍官的情況下認定的,要是放在清朝,一個英國兵才打五個中國兵,英國人會認為這是對他們的羞辱,即時在現在,其他軍閥部隊的士兵,英國人也不認為五個可以對抗一個英國士兵。其實間接的,英國人也在心裡承認了,聯省的軍隊是中國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但是他們有信心打敗這隻部隊, 德國人那麽厲害都被打敗了,更何況是聯省的部隊。

 英國人以這個認識認為,要對付聯省的三十萬部隊,他們需要派出六萬軍隊,當然了,出於穩妥,英國人認為派出十萬是合理的,但是軍隊從哪裡來,英國人計劃是,一部分繼續從緬甸抽調,而另一部分則在印度招募。十萬部隊,從完成招募,到進入中國,所需要的時間不短,英國政府拖不起,他們要求他們的將軍必須在聖誕節前完成這項計劃。當然了,十萬人也不是一次性派到中國,他們第一批部隊,計劃在十月底進入中國。

 除了軍事行動外,英國人還要進行其他方面的製裁,對付一個經濟較好,工業發展勢頭很猛的經濟體,最好的就是經濟製裁,英國人屢試不爽,曾經用這樣的方法讓拿破侖的大陸經濟封鎖無計可施,反而讓俄國人跟拿破侖鬧翻。英國人相信,在他們的封鎖之下,聯省的經濟必然出現危機,然後社會開始動蕩,工人開始罷工,最後他們不得不妥協,不得不向英國人乞降,不得不趴在英國人腳下跪舔。

 於是在聯省宣布取消英國人在聯省統治區所有特權後,英國人很快就做出了針鋒相對的舉動,宣布要對聯省進行經濟封鎖,和大規模的軍事打擊,進行一場全方位的製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