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閥》第120節 獵殺英艦(二)
毛福成是借到了不少炮,一共有一百零三門,可是型號各異,老舊不同。

 只有一百零八門炮,卻有不下十幾種口徑,最大的一門八十八毫米,最小的只有三十毫米;製造廠家也有七八家,有美國造的,有德國造的,英國的,比利時的,法國的,日本的,也有國內仿造的。而且普遍有一個特點,太老了,年齡最輕的是,奉節守軍的一門德國克虜伯八十八毫米野炮,1989年製造,當年四川編練新軍時候的產物。

 炮老舊也就算了,可是因為這些都是老古董,都是各個部隊的壓箱底的東西,炮彈很少,都是常年省下來的,最多的一門有五法,而最少的一門只有一發炮彈了,而且由於這些炮的情況太複雜,幾乎就是博物館中的貨色,所以打一發也就少一發,不可能得到補給了,就算在他們的生產商哪裡,或許都找不到了。

 面對這些一次性火炮,李家英鬱悶了一下,還是答應盡量試試。畢竟這次機會十分難得,他們將是第一波面對英國人的中國部隊,如果有了戰果,自然會名動天下,就算沒有戰果,也能見諸報端混個臉熟。李家英也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

 毛福成找李家英算是找對了,作為跟劉湘在重慶窩了這麽久的一個專業軍官,他對三峽附近的地形十分熟悉。幾乎沒加思索就建議毛福成將狙擊英艦的地點懸在巴東縣,在縣城北一個地方,哪裡地形靠山,但是難得是有一塊平地,上面還有一些磚石的遺跡。他們並不知道,這裡宋代時候還是巴東縣城呢,之後才遷到了對岸的新縣址。

 總之這塊地方做炮兵陣地很合適,地面堅固。還有一些灌木掩護。

 可惜的是,毛福成弄來的大炮實在是太差了,幾門炮打完後沒造成對方任何傷害可就難以為繼了,沒炮彈了。而對方卻越打越猛,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只能撤出人馬了。

 李家英很不滿意戰果,可是有什麽辦法呢,武器不行,人也不行,自己在怎麽渴望。也是白搭,只能歎氣。

 毛福成卻老成持重一些,說道:“別歎氣了,這是跟英國人的首次接仗,沒戰果也是正常的。如實上報吧,把一些該注意的總結一下,也算是給後面的人幫忙了。”

 說完毛福成還下意識的朝下遊看去,英**艦已經越走越遠,但是在下遊一定有更難纏的對手等著他們。他們不可能一直這麽好運。

 李家英點點頭:“還真的需要總結啊。步兵炮打軍艦,跟陣地戰真的不一樣啊。船隻晃動,移動,都給瞄準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我會寫份報告上報的。”

 毛福成沒能成功給予英國人傷害。自己只是遺憾,可是自己的師長萬保邦則有些懊悔啊,覺得自己沒能力給毛福成提供更多的幫助,實在是太可惜了。這外戰第一戰績可是白白從自己手上溜走了。這就只能便宜後面的人了。不知道唐宇縱趕不趕得上?

 此時下遊的唐宇縱也擔心自己趕不上。

 他從湘西出發,一路勢如破竹,進軍順利。可是呢。正是因為進軍順利,讓他要錯過這次攻擊英軍的機會啊,這可是太可惜了。這是聯省軍成立以來,首次跟外**隊交手啊。如果能打出名堂,可比掏吳佩孚老窩有成就感多了。

 但是自己出湘西時候,由於後勤問題,在常德留了一個旅,進入湖北後,又在襄樊留了一個旅,還有一個旅在河南鄧縣。這兩個旅距離長江的距離都差不多,常德的可以用船進入長江,還比較順利一路都是順流。而在襄樊的部隊,走漢水的話,要先到武漢。可到了武漢黃花菜都涼了,哪裡可有一群狼呢,聽說為了等英**艦,他們都暫時停止了對武漢的進攻,真是沒有大局觀,真是太不把吳佩孚的部隊當回事了。

 盡管自己的條件很糟糕,但是在把最近的軍隊對比了一下後,唐宇縱欣喜的發現,自己的條件反而是最有利的。武漢那邊肯定是競爭不過自己的,他們在下遊,要沿江逆行的話,時間上來不及,他們肯定選擇在武漢附近布陣。

 發現這問題後,唐宇縱也立刻行動起來,剛剛還鄙視武漢部隊沒有大局觀呢,現在倒好。他自己也暫時放棄進入河南的進攻計劃,將炮兵全都集中起來,南下。目的地為宜昌。不得不說,唐宇縱的運氣真的很好,此時在宜昌有他的一批補給,其中有十五門105mm重炮。這本來是運往湖北交給他的部隊的,只不過剛剛從成都到了宜昌,就趕上了萬縣慘案,船隊擔心危險,就暫時停在了這裡。此時正好,不用搬運火炮了,直接炮兵南下即可,否則自己就隻可能在荊州堵住英國人了。

 而且唐宇縱可不止一路南下,還有一路北上,從常德北上。駐扎常德一個旅,調遣炮兵乘坐船隻順流先進入長江,然後上行爭取在最接近三峽的地區設伏,因為過了三峽後,長江江面就越來越寬闊,水流越發緩和下來,此時不利於陸軍,而利於水軍了。

 準備了兩路伏擊,唐宇縱覺得自己穩坐釣魚台了,這個功勞肯定不會被人爭去了。但是行動卻不敢放慢,反而是加緊時間,利用繳獲的戰馬,挑選會起碼的炮兵三十名,日夜兼程先是坐船順漢江而下到達鍾祥,接著縱馬狂奔到荊門,之後是當陽,直奔宜昌而去。

 沿漢江坐船到鍾祥用了半天多時間,接著縱馬到宜昌又用了十幾個小時,之間沒有任何停頓,睡覺自然是沒有時間了,他們可不是蒙古人可不會在馬上睡覺。吃飯也是在馬上和船上,有人不適應吃了乾糧喝完水後就吐了,對於這些人唐宇縱勒令他們就地休息,其他人繼續行軍一點不懈怠,總算是趕在了英國人軍艦之前到達了宜昌。

 無意中唐宇縱這次行軍創造了一個記錄,步兵行軍一日夜兩百二十公裡,在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隻步兵如此強悍過,未來也難有。

 中國古兵法有雲,“三十裡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也就是說在古代一次急行軍三十裡只有三分之二能到。“五十裡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一次行軍五十裡,不提蹶上將軍了,算人數也只有一半人能到。“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裡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而一次行軍百裡呢,一路上不斷有人掉隊,最後能到的不過十分之一。這還是計入兵法的,自然不是一般的散兵遊勇,而是經過訓練的部隊,甚至是其中的精銳部隊。

 當然了古代的部隊, 因為士兵的營養和身體素質,訓練水平的限制,是不可能達到現代部隊的水平的。那麽現代部隊步兵行軍速度呢,有名的靠腿打仗的部隊比如紅軍,在長征中飛奪瀘定橋時,楊成武將軍說過“打破一晝夜一百六十裡記錄,走一天二百四,飛奪滬定橋”,這是一個神奇的記錄,一晝夜步行一百多公裡,而且是邊戰鬥邊行軍。1945年冬的解放戰爭中,八路軍主力120師358旅8團從歸綏攻打包頭城,兩城相距360華裡。部隊一路跑步前進,進行了超強度的急行軍,經一晝夜零半天時間趕到包頭,進入戰鬥。一次連續18小時強行軍360裡,達到了每小時20裡的高強速度。在之後再也沒有步兵超越這個速度了,後來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的速度也不過是時速5公裡,始終沒有超過這個記錄。

 所以單以行軍速度來說的話,唐宇縱確實創造了奇跡,古往今來除了騎馬的蒙古人曾經比他快一些外,在機械化部隊出現之前,他這個記錄大概可以一直保持下去了。可是讓唐宇縱吐血的是,當他們玩命一般的到達宜昌後,聽到一個消息,已經有一隻部隊在秭歸阻擊了英國艦隊,目前情況不明。

 還有人比自己更快,唐宇縱實在是想不出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