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閥》第1節 10年積聚
新的一卷了,求推薦票啊,兄弟們多支持啊。感謝隨欲逐流兄弟的打賞,7521兄弟的打賞還有阿紀aa兄弟的更新票。  ————————————

  十年的休養生息絕對不是那麽簡單的一句話,十年間趙澤勇付出了數十億銀元,改造交通,發展教育和建立工業企業。最重要的,維持了一貫如一的政策,從來沒有進行過反覆和變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付出了耐心,讓雲南,至少是蒙自獲得了十年難得的和平時間。

  十年時間,落後的面貌大有改觀,效果最顯著的是交通的改善帶來的結果。原本崎嶇不平的地區,一個個縣,一座座山猶如孤島一般,各地的經濟是相互獨立的。但是交通勾連以後,經濟慢慢互相滲透,互相影響。

  雲南自古就是邊地,這裡受到中原影響較小,保留了大量原生態的自然。加上孤島一般的社會情況,可能相連的縣生態情況就很不同。各個縣的牲畜家禽等都略有不同,在原本不相連的經濟情況下,各個縣甚至鄉村山寨都只能消費自己能生產的東西,可是隨著鐵路的延伸,大部分地區聯系密切起來,各種物產的交流非常頻繁,商業發達程度是雲南上千年來從未有過的。

  商業帶動了生產的大發展,農民想盡辦法生產各種產物,糧食、肉食、毛皮等等,都大量的生產出來,通過交通道路運輸出去。整個農業生產,比十年前翻了兩番。

  鐵路帶走了當地的產物,也帶來了更多的外來物品,工業品、藝術品、藥品等,衣食住行無所不包,鐵路的發展深深的影響了這個古老封閉的地區,從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這些偏僻的地區。

  除了農業外,鐵路更是帶來了大量的機會,偏僻地區的百姓有了一個方便外出的機會,很多從來都沒到過縣城的鄉民,第一次走出大山,走進了繁華的大都市昆明,走到了正在蓬勃發展的工業城蒙自。走出去的鄉民有的在外面工作、學習、增長了見聞,有的後來回到鄉裡,帶回去了新的知識,新的見識,新的觀念。也有的人,就此離開了封閉的鄉村,定居到了更加現代的城市中。

  鐵路帶走了人口,也帶來了人口。十年時間,雲南人口增長了百分之三十,從過去的九百多萬人口,增加到了一千兩百萬,其中有自然增長也有外來移民。人口增長自然是因為雲南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的,而增長的人口也為雲南生產力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雲南當地人不斷的往城市聚集,而外地人在開始佔據雲南的農村,補充離開的當地勞力,或者參與建設各個工程,鐵路、公路,礦山、廠房。有從貴州來的,有從廣西來的,更多的則是從四川來的。

  但是鐵路帶來的不僅僅是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商業的繁榮,也有工業的發展。農民生產出來的富余物產給其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製皮、製革,毛麻棉紡織等,都擁有了一批小型的現代工業工廠。但是更多的還是使用傳統工藝的作坊,大大小小的作坊製作了大量的手工業品。

  鐵路本身也提供了大量的機會,鐵路修到那裡,機車就需要維護,各種小型的修造廠遍地開花,輸出物產需要加工,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廠陸續建立。大的工業尚沒發展起來,但是打個釘子,釘個馬掌,做套家具,縫件衣服,這些小型的作坊卻是必不可少而且很活躍的。

  交通帶來了機會,教育則為這種機會提供了支持。

  大量的經過基礎教育的學生走向社會,薄弱的工業無法給他們提供工作,但是開了眼界的學生,在要讓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跟他們父輩那樣在田地裡勞作,他們也不願意接受。於是有的湧入了商業,在各個商鋪中就職,非要扎根在花花世界的城市中。有的則開始試水工業,有錢的從家裡弄一筆啟動資金,辦個小型紡織廠,小型修造廠,開始鑽各種行業的縫隙,那些西方人和趙澤勇的大企業,做不了的犄角旮旯裡的零散業務,他們肯做,他們是大工業下的補充,也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的屢經失敗後,不得不回到鄉裡,卻也喜歡利用自己積累的經驗,在鄉間尋找商機,在家鄉辦個麵粉廠,辦個屠宰場什麽的,寄托在城市市場之上,將鄉村經濟活躍起來。

  盡管沒有統計過,但是這類小型加工廠、修造廠、幾乎每個縣都有,而且為數不少。這些小型資本作坊,只要市場有需求,他們的主人是迫切的渴望擴大生產,因此他們樂於接受先進的機器。因此只要有一個機會,他們就會無意識的推動雲南產業的超越發展。西方世界當年正是這樣,農業的發展為工業提供了原材料,商業的開拓提供了市場,在商業利潤的刺激下,技術人員大量革新、發明新技術,而生產者則積極的應用這些新技術,累積起來最終讓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這就是工業革命。

  現在的雲南也走進了這個大門,農業的積累已經足夠,交通的超前改善,讓商業的儲備也達到了臨界急需要突破,只要按照這個步驟走下去,遲早雲南也將邁進工業社會。

  但是這種勢頭十分緩慢,慢慢機器化的雲南產業,還遠遠不能稱做在進行工業革命。因為爆發式、噴泉式的工業發展並沒有出現,而是如涓涓細流一般在慢慢的滋長著。這種情形跟19世紀完成了各種積累走向工業社會的英國,歐美基本略有不同,盡管已經具備了開始工業革命的基礎,但是在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的產品湧入之下, 根本就沒有給雲南社會進行工業革命的機會。

  十年生聚,讓雲南百姓富裕了許多,市場增大了數倍,但這個市場卻並沒有讓雲南土生資本享受到最大的利益,反而是給列強創造了大量的機會,尤其是法國資本,在雲南和聯省,法國人的商品銷售已經超過了在上海等地,法國商人大量的湧入雲南尋找商機。

  盡管在各種不利情況打壓下,趙澤勇興建的那些機械工廠還是出現了轉機。終於開始有人向趙澤勇的企業下訂單了,有的商人在家鄉建立了小型電廠,需要發電機,找興華集團,有的商人辦的自來水廠需要輸送管道,找興華集團,各種小型的廠子需要動力設備,找興華集團,各個小修造廠需要機床,找興華集團。

  趙澤勇的企業,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大型,專業去的,尤其是各種機械製造,盡管一直發展不順,幾乎都是在賠錢賺吆喝,可是幾年堅持下來後,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員,這是一筆寶貴的積累,只需要一個機會,他們就能夠如同種子一樣生長起來,給雲南帶去各種所需的機器、設備和技術。

  機會,機會,只需要一個機會,這個社會需要一個機會。

  從1913年來到民國後,趙澤勇面對的外資侵略問題,到達了最嚴重的時候。大有一種,不解除外國的強勢競爭,雲南經濟社會就無法邁進一個層次,就只能永遠做一個資源提供者和市場提供者的角色的趨勢。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