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冬,赤壁之戰終於拉開帷幕。
按照曹操的計劃,今天應該是黃蓋率領所部水師前來歸降,並帶領曹軍攻向孫劉聯軍,一舉打垮江東的日子。
當夜,曹軍將士皆身披鎧甲,手持長矛,站在各自的戰艦之上,等待著大戰的爆發。
曹軍艦船彼此用鐵索相連,士兵在上來回行走,如履平地,仿佛是一塊可以移動的巨大陸地。
這一夜,寒風獵獵,猛烈的東南風,吹得曹軍戰艦上的旌旗獵獵作響。
曹仁、曹純、樂進、徐晃、滿寵、趙儼,這些曹軍將領都手持神兵,分列曹操周圍,如同眾神拱衛著神皇一般。
而簡飛也背負著青釭劍,站在離曹操不遠的地方,密切地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
而他的身邊,是他最得力的乾將們,巧奪天工的馬鈞,妙手回春的華沸兒,鑄造神兵的蒲元,一起溫柔可人的昭彤,和颯爽英姿的喬兒。
曹操望著滔滔的江水,冰冷的月華灑下,波濤洶湧,他心潮澎湃,今天就是攻佔江東,統一天下的那個時刻。
今天,是就是他曹孟德名留青史的一天。
明夜之後,整個東漢將在他的腳下重新合而為一,他將建立和秦始皇、漢高祖、光武帝一般的豐功偉業。
曹操手持長戈,眯著眼睛,凝神看著遠處燈火通明的孫劉聯軍的軍營。
忽然,只聽得三聲哨響,由遠及近而來。
似縹緲,又似幽靈一般的聲音,讓曹操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只見不遠處,果然有數十隻小船,正在向著己方不斷而來。
那船上星星點點的火光,如同夏日的螢火,忽閃忽滅,由遠及近而來。
黃蓋此時帶領了五百兵將,分作二十隻小船。每一隻小船上都滿滿當當地塞滿了草料,只等黃蓋一聲令下,將士們便會將船上的草料點燃。
然後,這二十隻勇猛的小船,將會化身撲火的飛蛾,直衝敵艦而去。
黃蓋的心情也十分緊張,他能看見五短身材的曹操正在船頭,身邊是數名面目猙獰,身材偉岸的神兵神將。
他望著曹操的眼睛,卻望不透他的內心。
再等等,只要靠近敵船三十丈左右,他便可以讓將士們點火,然後大家跳到其他船上,向敵人衝殺過去。
五十丈!
四十丈!
三十五丈!
……
與此同時,簡飛也緊張地注視著黃蓋的戰艦。不斷地計算著和黃蓋戰艦的距離。
他的思緒閃回到當時在黃蓋的府邸之中,和諸葛亮、周瑜、孫權等人商量時的情景。
當時他們約定,黃蓋一點火,戰船一衝過來的時候,就是簡飛和飛雄軍動手的時候。
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要在第一時間擊殺曹操。
最好將曹仁、曹純、樂進、徐晃、滿寵、趙儼等等這些曹將也一舉殺光。
如果一切順利,那麽二十萬曹軍,一瞬間便會變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潰敗而去。
簡飛一伸手,摸了摸背後的青釭劍,只等待他拔出寶劍的那一刻,以前飛雄軍便會飛撲到曹操的戰船上,將曹軍殺得七零八落。
電光石火之間,黃蓋便要到達指定的距離了。
簡飛的一顆心,提到了嗓子眼。
突然,一陣狂風呼嘯而過,簡飛聽到了曹孟德放縱的笑聲。
“諸葛亮?臥龍?”
“周瑜,
周郎?” “孫權,孫仲謀?”
“哈哈哈,在我看來,皆是稚兒而已!”
說著,曹操突然回過頭來,一雙又狡黠又冰冷的眼睛,閃過一絲邪魅而得意的目光,死死地盯著簡飛,看得他心裡直發毛。
簡飛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他感覺到寒冰一般的冷意,從眉心逐漸散發開來,隻擴散到四肢百骸。
他狠狠地打了一個寒戰。
只見曹操轉過身去,一揮令旗,高聲喊道:
“動手!”
還未等黃蓋下令放火,忽然之間曹軍戰船之上,箭如飛蝗,紛紛而落。
黃蓋還沒反應過來,便聽見身邊不斷響起士兵撲通撲通的落水之聲。
黃蓋馬上認識到事情起了變化,他站在船頭上,大喊一聲:“快放火!”
可是此時他的小船上,哀嚎之聲此起彼伏,哪裡還有人有心情放火。
活著的將士不斷地躍入水中,躲避曹軍射過來的箭雨。
黃蓋將嘴唇咬破,流出了鮮血。
他拿起一根火把,剛要把自己腳下的戰船點燃,忽然只聽得呼哨一聲,數十隻小船已然向他衝了過來。
而為首之人,正是張遼張文遠。
張遼遠遠地向黃蓋喊道:
“奸賊黃蓋,就地正法。”
說著,張遼將一根長槍直直向黃蓋投擲了過去。
在黃蓋的瞳仁之中,那個槍頭由小及大,速度之快,如同流星追月,讓他躲閃不及。
只聽得黃蓋一聲慘叫,身上便被張遼投過來的長槍狠狠扎中,撲通一聲,他落入了水中。
簡飛一下子傻了。
他和諸葛亮、周瑜、孫權和黃蓋設計的計劃是多麽完美啊,但是想不到,第一步就出現了問題。
現在怎麽辦,是奮起反擊,用一千飛雄軍,和二十萬曹軍硬拚?
還是投降曹操。
簡飛回想了一下曹操剛才的眼神,他心念電轉,這曹操如此聰明狡猾,他一定是看穿了黃蓋的計謀。
那麽他也一定知道,自己是假意投降的事情。
曹軍一定已經做好了準備,這麽樣讓自己的飛雄軍和曹軍硬拚,豈不是以卵擊石?
難道歷史真的要在我手上更改了嗎?
難道曹操真的要統一天下了嗎?
我不甘心。
“我真的不想投降曹操啊!”
不知不覺,簡飛竟然說出了聲。
“投降丞相也沒什麽不好的呀!”
突然,一個溫柔親密的聲音,在簡飛耳畔響起。
他如遭雷殛,一臉震驚地轉過頭來,突然頭頂一聲驚雷,他看見,昭彤正微笑著看著自己。
……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