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山歌好比春江水1》第1章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二千零一十―二千零一…
  1、山村畫卷

  當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膠東半島上一個叫桃花塢的小山坳,這個喧騰了一天的小山村才慢慢地安靜下來,像一個鬧騰了一天終於疲憊了的孩子,默不作聲。桃花塢坐落在一個三面環山的山谷中間,一片農舍組成的村莊匍匐在這片山谷的懷抱裡,一條發源於山村北麓喜鵲山的喜鵲河從村子中間穿過,蜿蜒南去,恰好把桃花塢一分為二,這條河大約有五米寬的光景,河上有座村裡老人傳說始建於明清時代的窄石橋,至今保存完好,一直還在供村民們使用。這塊山谷順勢而下,順著山谷往南地勢慢慢變低,一直曲折延伸二十多裡湮沒在對面的黃海裡。在本村的村志上記載著桃花塢是明清年間一個來自雲南的王姓商人到次經商,因為眷戀這塊背山面海的風水寶地,於是便呼朋喚友,舉家北遷來此立村。

  桃花塢的名字和桃花塢村的歷史一樣由來已久,傳說裡這個好聽的名字來自牛郎織女的故事,至今在村子裡還流傳著這樣一曲歌謠:

  喜鵲山松樹多,樹木茂盛蟲兒多,引來無數山喜鵲。

  山上住放牛哥,從小孤獨苦難多,善用竹笛唱山歌。

  七仙女手最巧,辛勤織出霞萬朵,人稱織女愛聽歌。

  竹笛響傳情波,天上人間巧作合,牛郎織女恩愛多。

  王母知派人捉,棒打鴛鴦生死別,金簪一劃成天河。

  愛情真難割舍,默默無語天地隔,真情打動山喜鵲。

  七月七乞巧節,喜鵲搭橋妹會哥,千言萬語來訴說。

  忘情水智慧水,王母醉酒潑喜鵲,人間才有喜鵲河。

  傳說織女從天上偷來了蟠桃的種子,借鵲橋相會讓牛郎帶到了喜鵲山下,從此以後,牛郎的後人就在喜鵲山上和山下遍種桃子,桃樹結出來的桃子個大又甜,酥軟可口,歷經了千百年,凡產自桃花塢的水蜜桃當時都是必須要給皇親國戚上貢的貢桃,這裡的特產讓桃花塢一時名聲大噪,於是也就有了桃花塢的村名,但時至今日桃花塢的山谷間能殘留至今的老桃樹早已所剩無幾了。

  桃花塢村不是很大,有三百多戶,一千多人口,村裡大多數村民都姓王,王姓人氏佔了絕大多數,村裡還有老人說,在這個村裡凡是姓王的都是琅玡王氏的後人,據《二十四史》記載,從東漢到明清一千七百多年間,琅玡王氏曾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等為代表的九十二位宰相和六百多位文人名仕,桃花塢村裡還有部分張姓人氏,都是後來從外地搬遷來投此靠親戚朋友的。

  桃花塢一直秉持祖上傳下來的那些淳樸的民風,從不排斥外來戶,大家能在一個村裡討生計,這都是前世修來的緣分,被喜鵲河一分為二的的小村莊分為東街和西街,在這兩條主街上都鋪著青石板,也是桃花塢村裡最寬的兩條青石板街道,平時村裡的那些自行車、馬車甚至村裡那幾輛惹人羨慕的小汽車都可以暢通無阻,兩條主街緊緊地夾著喜鵲河,村裡的那些土胚結構的紅瓦平房大多都是沿河而建,村裡最大的建築是一所帶幼兒園的小學,是由兩排十幾間比較大的泥胚平房組成的,被圈在村子北邊喜鵲山腳下的一個大院裡,村裡的孩子們要是上初中和高中就只能去距桃花塢二十多裡的膠東鎮上學了。村裡有一家飯店,是本村九十年代村裡第一個萬元戶王鴻運開的鴻運飯店,也是村裡第一家開在東街的商鋪,由兩間平房組成的,平時來吃飯的村民不多,除非村裡有紅白喜事或重大活動,

再或者那家來了重要客人時,鴻運飯店就會瞬間煥發出生機,馬上就會呈現出一派熱熱鬧鬧的景象。村裡人說他是早些年開車往南方跑運輸才發的大財,發財後就辭職不幹了,就回村一心一意開起了飯店。  不知在什麽時候,東街和西街各開了一家小賣店,主要是為了服務村民的日常生活,賣一堆像柴米油鹽這樣的日用品,還有村裡上學孩子們的學習用品。盡管桃花塢被喜鵲河一分為二,但鄉人淳樸,心靈也總是時時相連相通的,誰家閨女兒子結婚、誰家小媳婦生了一個大胖娃娃,誰家孩子一不小心摔倒了磕掉了門牙,甚至年輕小兩口的打情罵俏,都會被街坊鄰居們聽了去,馬上就會傳為山村人茶余飯後的趣事或談資。

  桃花塢村南靠黃海,村裡一小部分村民以漁業為生,在膠東半島上的漁民家裡通常會有這麽一個習俗,凡是駛船出海的人家都要在自家的平房上面懸掛起一面紅旗,掛紅旗的目的是一來看風向,因為出海要看風使舵,二來是為了保佑家人從海上安全歸來。當有山風吹過,但見桃花塢村上空的紅旗飄飄揚揚,再加上自家房前掛出來的串串金黃色的苞米,通紅通紅的辣椒,白裡泛著青紫的寶葫蘆,還有已經曬得發白了的長絲瓜。。。。。。最後再加上狗吠雞叫,大貓小貓房上房下的來回串溜,所有這些鄉村元素全部加起來,足以構成了一幅濃鬱的山村風情畫卷。

  桃花塢是一個很注重傳統節日的山村,一年四時八節,每年那幾個比較重要的節日都過得很隆重,而且此時遠嫁出去的姑娘有帶著女婿、兒女回門探親的習俗,所以每當這些節日來到的時候,桃花塢整個村子都會顯得很熱鬧,二月二家家戶戶都要炒糖豆,炒幾盤花生和棋子,炒糖豆是要講究技術的,炒得好的那種就是一層糖衣薄薄脆脆的包裹著豆子,吃起來也是乾乾脆脆不粘牙的那種,很是香甜。

  當地的俗語是這樣說的:

  “二月二,炒棋子,

  老婆孩子一席子,

  二月二,炒豆子,

  老婆孩子一溜子,

  白面棋子兩頭尖,

  包頓餶餷敬老天,

  炒的豆子圓溜溜,

  白菜蘿卜都能收,

  打了囤子龍抬頭,

  老婆孩子熱炕頭,”

  五月初五端午節,在這兒也稱五月節,村裡人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喝雄黃酒,聽說在早些年還有在喜鵲河跑龍舟,隔著喜鵲河唱山歌、賽山歌的習俗,村民們用喜鵲河裡現成新鮮寬大的蘆葦葉摘來包粽子,剛出鍋被蒸出來的粽子上面自帶一種蘆葦葉的香氣;八月十五中秋節,村民們就自己動手製做土月餅;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醃製臘八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吃糖瓜,包餃子,吃餶餷,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大年三十自不必別說,這可是藏在咱中國人心裡甚至骨髓裡的那個最重要、最盛大的節日。

  說起節日來,桃花塢除了這些傳統節日外,其實還有一個自己村有獨有的隆重節日,那就是“四月十八山節”意思是四月十八趕山會、趕廟會,其實就是趕大集,在山會那天,村裡的村委會都會提前邀請膠南縣城的茂腔劇團來給村民們連唱幾天大戲,所以在山會前幾天村裡已經扎好了大戲台子,山會的位置就選定在村裡那兩條青石板街上,白天唱大戲,晚上放電影,一到這個節日,村裡的小學都要放半天假,父母們都會給自家的孩子們幾塊錢,讓他們自己去逛山會,可以隨便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白天,周圍十裡八村的老頭和老太太們就會很自然聚攏到桃花塢,他們自帶馬扎或板凳,成群結隊,風雨無阻地跑來聽大戲看大戲,戲台上鑼鼓家什這麽一響,還沒等到台上的藝人張嘴,台下就叫好聲連連,這是當地上點歲數的老人們最喜歡的一個傳統劇種,和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等這些大的劇中不同,茂腔發源並流行於膠東半島,是當地人喜愛的一種唱腔曲調,在所有傳統茂腔劇目裡面尤其要數《羅衫記》最受歡迎,《羅衫記》裡講的是新官上任的徐繼組面對既是十八年前謀害生身父母的歹徒, 又是養育了自己十八年知冷知熱的“父親”徐能時,鐵面無私,從而演繹出了一段懲凶認母的的故事,當《羅衫記》上演時,台下聽戲看戲的人就會特別多,和白天的唱大戲相比,晚上的電影專場則屬於村裡那群和花狗為伴,和流螢為群的孩子們。

  除了四月十八這個傳統的大廟會外,桃花塢每月逢六就有一次集市,一月三個集市,桃花塢盡管人口不多,街面也不大,只有兩個青石板街的街面,但周圍十裡八村來趕集的人卻不少,那些從遠地慕名而來的小商小販們,每逢有集市時就特意趕個大早來到青石板街上先佔好自己的地方,然後在前面擺出自己要賣的物品,集市上交易地東西很多,豬牛羊肉,山珍海味、蔬菜果品、日用百貨、衣服布料、各種吃食小攤、還有賣藥的、理發的,等等做各種營生的都有,每逢集市,站在村子北頭的高處往下看,兩條青石板街上就人頭攢動,嗡嗡嚶嚶,熱鬧非凡。

  早些年的桃花塢有過一處祠堂,位置在東街臨河的一處十畝來地的土坪上,聽老人說這處祠堂是本村不知在那個朝代考中的一個狀元,榮歸故裡時給桃花塢村捐獻修建而成,高牆深院,亭台宇閣,祠堂的主要用途是用來祭祖,重修族譜。聽說祠堂的每根柱子上都雕龍畫鳳,甚為壯觀,當年祠堂裡還有一處亭子,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棲雲閣”,但很可惜這些珍貴的文化古跡都沒有保留下來,七十年代在祠堂的遺址上重建了桃花塢村大隊,村大隊下設生產隊,而現在叫村委會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