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雲道遠的無理取鬧劉進是真的煩透了,一個賭徒居然能做到和親大使這樣重要的位置,這家夥的不要臉沒用在國事上,竟然用到了賭桌上。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新南國跟大堯乃是世仇,這樣的人竟然一紙訴狀將大堯皇族一網打盡,都告上了法庭。不得不說,這廝真的心大,你就不知道死字是怎麽寫的嗎?
劉進也沒怎麽為難他,廷杖五十轟了出去,給的說法是證據不足,無故詆毀他人,咆哮公堂,結案。
對於這樣的審判結果,雲道遠自然是難以信服,又將訴狀告到了大堯皇帝面前。
這一次皇帝竟然出奇的陰沉,看著這位外國的使臣一臉的黑線,就問了一句話,“貴使用和親的錢出去賭博,這是新南王的決定嗎?”
雲道遠聽了這話,羞得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這怎麽會是新南國君的計劃呢?你再腦條大這話怎麽接,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愣是灰溜溜回到驛館,一口老血噴出來當場就病倒了。
主要是半日之前,六皇子見了老十三,並且將雲道遠告鋸樓的事跟他說了。
泰俞不動聲色的問道:“皇兄賺了一筆橫財呐!”
泰安雖然腦瓜不怎麽靈光,但是這回竟然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麽意思“你都知道了?”
泰俞說道:“我和五皇兄知道沒什麽,最主要的上邊也知道了。”
泰安一拍腦門暗叫一句:握草!然後一臉懵逼的問道:“怎辦呀?”
“父皇最近正為晉西道大旱的事籌集救災銀兩,估計這會兒已經快要差不多了吧!”泰俞不著邊際的說了一句。
大堯六皇子殿下,心領神會的拜別了自己的老兄弟,屁顛屁顛的抬著五萬兩黃金進宮面聖了。
皇帝見狀當然龍顏大悅,一頓褒獎並且給了六皇子記了一個大大的功勞。身批大紅花遊宮,讓六皇子大大的露了一回臉。
雖然六皇子露了臉,但是卻氣壞了所有的娘娘和皇子們,皇帝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你們看看吧!老六能為咱們分憂了。
這個信號一打出來,皇宮各處紛紛慷慨解囊,為國分憂,為皇帝分憂,白花花的銀子裝進皇帝的口袋,不由讓皇帝樂的嘴都合不攏。
獎,必須得獎,於是乎皇帝降旨,所有皇家子弟,為了晉西道大旱捐款捐物,為晉西道百姓一盡綿薄之勞。
你就看吧!這連鎖反應有多洶湧,有多澎湃。上到皇親國戚,下到典獄書隸無不“慷慨解囊,為國分憂,為君分憂”多則幾萬兩,少則幾十文,隻半日就捐贈了數百萬兩銀子,還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泰俞和泰豐自然也沒能幸免,皇后和貴妃也只能景從,其余皇子皇女也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咽。但是不一樣的是,皇后娘娘和貴妃娘娘的銀子是泰俞出的,老八,老十,十九的銀子是泰俞出的,並且比所有人出的都早,都及時。
以至於皇后娘娘繼續吃著豬皮凍,很享受這個東西的潤滑咬口。貴妃娘娘吃著剛從南方運來的核桃仁,炸的芬芳撲鼻入口留香。
老八和老十坐在聽樓二層小房間裡聽著曲,悠然自得的喝著茶。十九公主出奇的來到舞館看著新版楊八姐遊春。
於是不久之前皇帝降旨,贛南道,隴右道,劍南道所有四品以上官員盡數去往晉西道,學習晉西道抗旱事宜,學會了回去治理各道州府,學不會就留在晉西道不用回去了。
這尼瑪誰出的餿主意,
皇帝怎麽能這麽玩?如果真的是天降自然災害乾旱,去到晉西道轉一圈也就是了,主要是沒有的事大夥只不過借著這個機會想跟皇帝要點好處罷了! 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就指這個吧!皇帝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要錢要糧沒有,想要繼續玩就去晉西道看看人家怎麽做的,學會了寫個觀後感官複原職,學不明白就辭官吧!
皇帝其實等這個主意好幾天了,一直在想用什麽時機將命令推出去,但是這樣的機會太少了,沒有大動作怎麽使得上力。
很多人雖然看不明白這裡面的道道,但是也有明白人。戶部侍郎徐萌祖就是其中一位,隻從皇帝的命令中就很快抓住了時機。
“晉西道大旱刻不容緩,軍備處令。各州府,凡水利各司從各州府抽調井, 渠,道,溝有經驗者向晉西道靠攏,迅速開挖取水點位,為老百姓打開取水保命之源路。”
“軍機處令。凡大堯二十五歲以上家中二子以上者,出一丁去往晉西道修渠修道,運輸救援物資,協助戶部救災。”
“中書令。認命禦史大夫齊淼為晉西道救援總指揮使,前往晉西道坐鎮指揮,各州郡縣使需聽從調配,不得有誤。否則軍法從事,若有違令者,總指揮使有先斬後奏之權勢。”
國內救災無需皇帝降旨,各部各府有權直接處置。抗震救災是戶部的職責,所以戶部侍郎直接下令抽調人手這是理所應當的,只要跟尚書溝通一下就行。
徐萌祖是管錢銀糧草的,他不發話尚書都不敢輕易拿主意,沒錢沒糧幹什麽,能幹什麽。徐萌祖在戶部侍郎的位置上幹了一輩子,太明白這其中的各種道道了。戶部尚書能隨便更換但是侍郎不行,尤其是管著實職的各部侍郎,是不能隨便更換升遷的,不然發生緊急情況沒辦法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規劃和調配是要出大問題。
國家有難,八方來援。誰能第一時間調配糧草錢銀那就是老大。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
皇帝明白,宰相明白,戶部尚書更明白。徐萌祖在戶部侍郎的位子上幹了一輩子,大小戰役經歷數十次,國家的各項救災籌備幾百起,他不發話誰敢橫刀立馬?
滿朝文武也都在觀望,對於未知的事物所有人沒有第一時間應對,都在看皇帝下一步的部署,結果等來的卻是捐錢捐物,還要歌功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