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你好1986》七十一.振聾發聵
  張科潛將信紙收回,再細細研讀起來。

  姚夏這篇文章說起來有一些篇幅,但是總體來說可以提煉出幾點核心內容。

  第一、以商養研。

  姚夏在這份建議書中闡述到,自新中國以來,我們國家的所有研究推動主要都是依賴於國家,在某些時候起到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也達到了一定的成果,可這其中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不論是經濟、人力、物力的消耗都是巨大的。

  姚夏雖然沒有明確點題,可張科潛也能感受到說的是什麽。

  “但是,現在時代已經進入了歷史轉折點,改革開放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國際地位的問題,不僅僅是高精尖技術的問題,也要解決人們吃飯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問題。

  清華大學作為時代和科技的排頭兵,理應在這方面做出貢獻。”

  這個馬屁讓張科潛還是非常受用的,所以看到這裡就不免笑了起來。

  在七五計劃當中,集成電路成為了重點項目,與此同時,1986年,王守武在BJ組建中科院微電子中心,電子工業部在廈門舉行的集成電路研討會上,出台了集成電路“七五”行業規劃,提出“531”戰略,即普及5微米技術、研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

  1986年清華大學的微電子所也才剛剛建立。

  但是在這個這個時代大背景當中,有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經費問題。

  國家雖然有計劃想把事情做好,可是也沒有多少銀子,全國大環境放在這裡,芯片研發,技術攻關難免遇到各種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姚夏提出來【以商養研】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有許多優秀的公私合營企業,科海、連想由科學院出資建成,現在完成了非常重要的創收任務,同時還帶動了就業……”

  “清華大學作為國內知名校府,人才眾多,何不以此為鑒,開展公私合營模式,創辦校辦企業,一方面可以將學術成果應用於商業,通過實際應用來驗證研究成果,另外也可以為系內開展實驗籌措經費……

  以商養研,為國家減輕負擔,也為研究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

  如果說科研是一台機器,那麽資金就是這台機器運轉必不可缺的重要能源。

  離開經濟談技術,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長久。”

  “妙啊,妙。”張科潛看到這裡,不由得發出一聲讚歎。

  尤其是姚夏在信中寫到的科海和服務部的創舉,更是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功效。

  ……

  第二,以研振商。

  國內的大多數高校、實驗機構,包括工廠的生產模式,大多數都是小作坊模式,在過去還可以應付,可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人們的需求大大增加,小作坊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

  拿電視機來說,全國每家每戶其實都有電視機的需求,可是現在國內的產能暫時無法供給,所以需要依賴於大量的進口,人們看的是日立牌、松下牌……但是熊貓牌、長虹牌還遠遠不夠。

  且大多數國內電視機廠商都是引進的島國生產線來進行製造,暫時還沒有國內自己的生產線,從這一點上來講,作為科研人員,作為本該輸出重要的生產設備的各大研究所,高校其實並沒有做好。

  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為實際生產力,應用到國計民生,尤其是生產人們所需迫在眉睫。

  大學可以就像是個孵化器,

在其中將雞蛋孵化出來,變成小雞,放到企業當中培養,變成可以食用的肉雞,再給到千家萬戶……  這樣一來,就能實現以商養研,以研振商的良性循環。

  ……

  第一遍初讀,張科潛就覺得跟雷劈了一樣,內心極度震撼,再度還是一樣的感受,甚至這種感受更為強烈。

  轉交給副主任董再旺讀一遍,對方也是同樣的感受。

  “以商養研,以研振商,這個姚夏,他,他是怎麽想到這兩個詞的呢?”董再旺砸吧著嘴,認真咀嚼,隻覺得回味無窮。

  雖然字寫得不怎麽樣,可姚夏這份【建議書】當中的內容可以說是用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來形容。

  “孵化器這個比喻用得妙啊。”張科潛在旁邊笑著說,“一下子就形象起來了,而且非常容易理解,我們搞科研的不就是這個孵小雞的過程嗎?”

  “一個20出頭的年輕人,能有這樣的思想深度,還能表達出來,提出具體的建議方案,實屬不易啊。”

  “而且,姚夏這封建議書寫得也真是時候。”董再旺在旁邊神秘地笑了笑,“真是巧了。”

  “是啊。”張科潛認同地點點頭。

  其實中關村的公私合營模式,領導們是看在眼裡,現在校內也準備開辦一個類似的公司,只不過舉棋不定,只是有這個意向,具體要不要做,該怎麽做,做什麽,都還沒定下來。

  實際上,清華控股的前身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就在1988年成立, 未來的清華控股旗下有所謂的一花三葉:

  其中,一葉為激進的紫光系,一葉為穩健的同方系,還有一葉則為兔子般靈動的啟迪系。

  清華控股的一花三葉也被外界統稱為“清華系”。

  成立這個公司,也是將其當成一個試驗區,是上頭下達的死命令。

  姚夏這封信,無異於一支強力的催化劑,至少讓張科潛覺得成立校辦企業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之前領導猶豫,原因有幾個,首先第一個是中關村的公司合營模式從1984年出現,到現在為止也不過才3年不到的時間,若論這條路走通與否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另外一方面,資金從何而來,走流程審批,這個過程其實極其漫長。

  第三,成立公司的目的,作用,以及前景都不明朗,未來能做成什麽樣子,其實眾人都是摸石頭過河。

  所以如果是求穩原則的話,倒不如再多看兩年。

  姚夏這封信的出現,可以說完美解決了幾個問題,從而堅定了張科潛要做校辦企業的決心,只是這件事情比較大,是學校層級的事情必須得上面同意才行。

  “那您看?”董再旺在旁邊問到。

  “嗯……我等會兒啊去跟領導請示一下,到時候把姚夏的名字也加上。”張科潛笑著說。

  ……

  ——————————————————————————————

  第二天,咽痛,暫無發燒症狀。

  求追讀、打賞、月票、投資!

  感謝各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