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1039章 和本土沒區別的錫蘭島
羅志學新加坡前後停留了七天,這七天裡視察了不少地方,見了不少官員,最後還空出了一天時間帶著王皇后和幾個嬪妃,皇子皇女到了城郊的港口公園裡遊玩。

 次日,羅志學等人登上已經檢修完畢的皇家公主號。

 視察艦隊再一次起航,這一次他們將會直接穿過馬六甲海峽,先前往緬甸省省城達貢城。

 這個達貢城,其實也就是後世的仰光,這地方在楚國人到來之前,其實只是一個小漁村而已。

 後來楚國人從緬甸人手中租借了這個地方,用來建設貿易站以及軍事基地,隨著逐漸發展,這地方也就成為了大楚帝國控制緬甸地區以及周邊沿海地區的戰略要地,前往此地生活經商的楚國人也越來越多。

 等到大楚帝國徹底拿下緬甸地區後,這地方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新設緬甸省的省城,巡撫駐地。

 在三十年代後期,大楚帝國規劃了西南乾線鐵路計劃,準備打造一條西南乾線鐵路,把雲南,緬甸等多個西南省份連接起來,並通過雲貴鐵路連接大楚帝國的腹地鐵路網。

 只不過這條西南乾線鐵路的建設難度太大……其實也不是說修不起來,而是成本太高,同時耗時太久。

 在地形複雜的地方裡修鐵路,一向來都是屬於耗時久,成本高昂無比的工程。

 當年大楚帝國為了修建雲貴鐵路,前後可是修了十幾年,從二十年代就開始修了,一直到承順四十二年才建成通車。

 如今正在修建的川雲鐵路,即連接四川和雲南的鐵路修的也很難受。

 不過也正是持續施工這兩條鐵路,也讓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獲得了寶貴的複雜地形修建鐵路的經驗。

 什麽經驗?

 還能有啥經驗,能繞就繞,實在繞不過去就架橋開隧道唄。

 不過這年頭架設橋梁都還好,成本還能接受,但是打隧道的成本可就高昂無比了,因此在這些複雜地形裡的鐵路,基本修的都是彎彎曲曲的,能繞就繞。

 至於什麽效率之類的,暫時不考慮……彎彎繞繞的火車再慢,也比徒步翻山越嶺快不是。

 除非是難以穿越的雪山,凍土之類的特殊地形,單純的複雜山地地形,其實也很難阻擋修鐵路的……就是修建成本會非常高。

 不過西南乾線鐵路,政治以及軍事還有經濟意義都非常重大,屬於哪怕成本高也要修的那種。

 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修戰略乾線鐵路,只看需不需要,不看難不難或虧不虧本。

 一旦西南乾線鐵路建成,哪怕往來都能夠從金陵城乘坐火車一路往西南,然後抵達緬甸省達貢,直接看見印度洋!

 同時通過已經在建的曼谷到達貢的鐵路線,也能夠一路南下抵達曼谷,再轉車到新加坡。

 同時曼谷到安南省那邊也有規劃的鐵路線,而安南已經有了鐵路連接北邊的升龍省,而升龍省已經有鐵路線連接廣東,也有鐵路連接雲南的昆明。

 這些鐵路網加起來,能夠形成一張同時連接西南各省的乾線鐵路網,從國內的任何一個大城市出發,都能夠通過鐵路抵達馬六甲新加坡,暹羅曼谷,安南金邊,升龍河內。

 此外作為西南鐵路的重要支線,在緬甸省內還將會繼續往西修建,一路抵達孟加拉省。

 孟加拉地區,在承順三十一年設州,隨後數年進行了全面的本土化,完成本土化後在承順四十三年正式設省,從此成為了大楚帝國的直轄領地之一。

 大楚帝國之所以把這地方搞成直轄領地,主要是因為這地方有著大面積的沿海衝擊平原,農業潛力非常大。

 所以前後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進行本土化,最終得到了一個只有楚國人的直轄領地。

 這個過程裡,在印度地區招募的外籍軍團出力甚多,這些賤民出身的印度士兵們,進行各種驅逐,肅清任務的時候,比楚國人狠多了。

 用起來就很順手,後來楚國人又把這些外籍軍團派了一部分到扶桑地區進行最後的本土化工作,進展極為迅速,隻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扶桑列島的全面本土化。

 當然了,扶桑王國並沒有消失……只是搬家到了印度半島裡,就和之前的諸多南洋地區的土著國家一樣,其實並沒有消失,而是陸續遷移到了印度半島上。

 所以現在的印度半島是很混亂的,除了印度半島南部以及中部地區的土著,西北部還有來自中亞的蒙古人,還有一部分甚至是高加索人。

 然後這二十多年來又陸續遷入了大量的東哪呀·東南亞人以及扶桑人。

 他們彼此間相互爭鬥,為了爭奪土地以及其他利益,廝殺的非常殘酷的。

 至於楚國人……楚國人在弄了一個孟加拉省以及印南省,還有幾個小規模的獨立府,如孟買府,果阿府外,就沒有搞其他的直轄領地了……嗯,錫蘭島不算,在大楚帝國的官方地理概念裡,錫蘭島不屬於印度半島范疇,而是屬於獨立的島嶼概念,大楚帝國老早就在這裡設立了錫蘭省。

 這地方,才是大楚帝國在印度洋的真正戰略要地。

 除了直轄領地外,大楚帝國還在諸多的印度沿海地區裡,搞了一大堆的行政領地,幾乎覆蓋了整個印度半島的所有沿海區域。

 在內陸地區,則是扶持了一大堆各種保護國,傀儡國之類的殖民地。

 所以,別看印度半島裡似乎勢力眾多,局勢混亂……但實際上整個印度半島都是屬於大楚帝國的地盤。

 裡頭但凡有點規模的土著國家,清一色的都是大楚帝國的藩屬國或保護國……只是大楚帝國裡的藩屬國或保護國之類的,一向來都是隻保護大楚帝國的利益,可不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已。

 只要這些土著國家不侵犯大楚帝國的利益,大楚帝國一般不太會管這些藩屬國,保護國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

 就和威爾士王國和英格蘭王國之間的戰爭一樣……他們都是大楚帝國的藩屬國,但是大楚帝國也沒管他們之間的戰爭啊。

 就算其中一方戰敗了,只要不是太過影響局勢平衡,勝利者承認戰敗方的債務,確保楚國利益,那麽大楚帝國也會順水推舟進行承認他們相互之間的領土吞並。

 簡單來說,楚國人隻想賺錢,不想費心費力去幹涉這些土著之間的廝殺。

 在印度半島這邊也是這麽處理的。

 羅志學的視察船隊,在抵達了緬甸省達貢城後,停留了三天進行視察,很快就啟程前往孟加拉省的省城建德城。

 該城在楚國人到來之前,也只是個普通的小村子而已,楚國人來到這地方後,想要沿著恆河一路深入印度內陸地區,同時楚國人特別喜歡到了一個地方後,控制河流的入海口。

 而建德城這地方,就位於恆河入海口,並且這一段河道非常的狹小,只有大概兩公裡左右的寬度。

 這裡繼續往南邊走,那就是七八公裡甚至十多公裡寬的入海口了。

 因此楚國人當年選擇了在這裡修建了貿易據點,並取當地的小漁村的名字音譯為建德,隨之而來的是要塞,炮台,軍事基地……楚國人當年就以這地方為大方面,不斷的深入恆河流域,進而控制恆河流域。

 這個過程裡,建德城也規模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後來也順勢成為了新設孟加拉省的省城,巡撫駐地。

 不過即便如此,實際上建德城也沒多少人,到目前為止只有三萬多城區人口而已,比緬甸省的達貢城的八萬多人還要少得多。……這其實也不算少了,要知道整個孟加拉省也才百萬左右人口而已,還要分布到廣闊的整個孟加拉省地區裡,因此大部分城鎮規模都很小的。

 建德城有個三萬人口,還是因為這地方的地理位置實在方便,對往來貿易比較方便。

 所以羅志學也就看到了這麽多年來,看見過最小的省城了!

 之前在本土腹地視察,或者之前在南洋視察,看到過的省城基本都是幾十萬人口往上的,小一些的呂宋馬尼拉也有十多萬人,新加坡更是有二三十萬人,緬甸達貢少一些,但是也有八萬人啊。

 而這個建德城,卻是只有可憐的三萬多人的城區人口。

 就這規模……甚至還不如本土的很多縣城呢。

 這地方的工商業發展的也不怎地,農業的話……也只能說勉強,雖然這地方有著巨大且肥沃的恆河衝擊平原,但是和這年頭所有沒有經過完善治理的大河下遊三角洲一樣,這地方每到雨季裡的水災就非常嚴重。

 沒有經過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其實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糧倉……但是要進行大規模建設和開發,那投資也太大了。

 帝國可以開發的好地方多了去,也不差恆河三角洲這一片……性價比太低。

 當年大楚帝國為了開發紅河三角洲以及湄公河三角洲,那可是吃足了苦頭……當年也是剛完海外擴張,一看到這麽大片的肥沃平原,就忍不住想要大搞建設了。

 然後無數資金砸下去後,雖然也的確搞出來了,但是隨著全球東出擴張後,楚國高層拿起算盤一算……得,為了兩個小小的三角洲平原花的多錢都可以把整個東歐給開發出來了。

 這好地方越佔越多,楚國人也就越來越看淡這些所謂好地方的價值了…

 等到了孟加拉設省的時候,帝國高層已經沒什麽興趣搞大規模的投資建設了,有這錢幹啥不好,幹啥非要和這些三角洲過不去啊。

 所以孟加拉這邊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落後的,農業開發也隻局限於一些不會受到水災影響的地方。

 工業不行,農業也不行,只能靠著恆河中轉貿易弄點外快,所以孟加拉省的經濟自然也就好不到那裡去。

 以後這地方可能會迎來發展,但是現在嗎,還太早了。

 因此羅志學的視察興趣也不大,來這裡純粹是因為這地方是新設立的省份,這路過都不來看一看也不太好。

 加上艦隊也需要休整補充物資,所以來待了兩天,然後就啟程走人了。

 視察艦隊再一次起航後,將不會在印度半島上的多個小規模的直轄領地停留,而是會直奔錫蘭島而去。

 錫蘭島,這應該是大楚帝國比較重視的一個海外領地了,老早就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了這個島嶼,然後大軍出擊,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徹底的本土化處理,隨後開始建設了軍事基地,港口,並鼓勵官方移民。

 到如今,錫蘭島已經成為了大楚帝國掌控印度洋的戰略要地!

 在這裡,有著海外領地裡很少見的大型造船修船工業,還有鋼鐵廠,機械工業……而這些工業其實都是為了海軍以及過往船只服務的。

 科倫坡造船廠早年,更是海軍自己搞的戰艦修理所,後來轉為民用,移交給了工業部而已。

 如今的錫蘭島科倫坡,乃是錫蘭省巡撫駐地,它還是印度守備司令部,陸軍第二十四軍軍司令部,印度洋艦隊司令部,第四艦隊司令部等一系列重要文武機構的駐地。

 其戰略地位,大概上和馬六甲省的新加坡相當!

 因為往來印度洋的船隻,基本都需要在科倫坡中轉,補充煤炭淡水等各種物資。

 錫蘭島對於大楚帝國而言,就是一艘在印度洋中間永不沉沒的戰列艦,其戰略地位是極為重要的。

 這地方,也是羅志學的重點視察地方!

 並且和在馬六甲視察隻局限於新加坡城不一樣,羅志學還會乘坐火車來個環島視察。

 因為錫蘭島裡的人口不少,目前有三百多萬人口,而且當年的肅清作戰進行的非常徹底,因此到如今的錫蘭省除了距離金陵城遠一些,氣候不太一樣外,其他各方面和本土省份沒什麽區別。

 這一點,羅志學還在皇家公主號的時候已經看到了。

 從甲板上往外看去,前方的科倫坡城區和本土的沿海城市幾乎沒有任何差別,甚至還能看見諸多的傳統中式建築,連寺廟道觀都有不少。

 而且也有著本土城市裡特有的滾滾濃煙的特征……可別覺得這滾滾濃煙不好,這每一道濃煙的背後那都是一座大工廠。

 之前去個孟加拉建德……他們想要濃煙遮城還求而不得呢。

 抵達科倫坡城後,羅志學按照慣例接見了當地的錫蘭省巡撫以及印南巡撫,當地的幾個重要軍方將領,還有其他幾個趕來的地方文武官員。

 第二天視察軍事,第三天視察工商業。

 等到第四天的時候,羅志學則是坐上了裝甲列車,開始了島嶼內地的視察。

 錫蘭島上的鐵路網,相對其他海外領地而言,如孟加拉,緬甸等地方而言,要多不少……小小一個島嶼裡,有著三豎一橫所構成的鐵路網,總裡程達到了七百多公裡。

 看似七百多公裡不多,但是對於一個海外領地,而且還是面積不算大的海外省而言,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早年在這裡修這麽多鐵路,早期是出於軍事防禦需求,後來則是當地經濟開發需求。

 只不過由於鐵路建設的比較早,而且建設的時候都是按照應急軍事鐵路標準來建設的……所以鐵路線建設的比較整體水平算一般,最高運行速度只能達到每小時四十公裡左右。

 不像是在本土地區的鐵路,快速客運專列基本已經能夠做到每小時六十公裡的時速,同時也大規模采用夜間運營,整體的運輸效率是要遠遠高於海外其他地區的鐵路的。

 而錫蘭島這邊的話,鐵路水平大概還停留在三十年代水平。

 看似只差了十來年時間,但是在這個技術年年都有變化,十年都能出現巨大變化的時代了,這十來年的技術差距其實已經很大了。

 十年前,楚國海軍都還在使用單發步槍呢,現在都在大規模使用小口徑連發步槍了,並且采用無煙火藥子彈的新一代步槍,已經進入了多款樣槍測試競爭的階段。

 按照這麽個進度,等羅志學視察回來,下一代的無煙火藥小口徑連發步槍,基本也就能夠確定下來了。

 至於最後誰家的新步槍能夠中標,成為大楚帝國三軍的下一代統一製式新步槍,這就要看五大武器公司的水平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步槍招標,軍方已經明確提出來了,下一代使用無煙火藥的製式步槍,將會進行三軍統一,即陸軍,海軍,近衛軍使用同一種步槍。

 頂多再根據具體兵種的需求,細分步兵長槍管版,海軍以及陸戰隊等短管版本,騎兵、炮兵等輔助兵力的超短管版本。

 軍務院的大佬們,已經受夠了同時服役使用多種主力步槍,進而導致需要同時維持多套後勤保障體系,後勤供應也很麻煩……因為雖然都是使用八毫米黑火藥標準子彈,但是後續河北武器公司又搞出來了一個所謂的改進版八毫米子彈,以更好的匹配他們的二十六型步槍。

 就連陝甘武器公司那邊,也搞出來了一種更適合機槍使用,重量要更大一些的八毫米子彈。

 這也就導致了,楚軍裡現在使用的八毫米口徑的子彈,看似只有一個口徑,但實際上有好多種……而且其中有些還無法通用。

 這讓軍方高層早期推動的統一彈藥供應成為了笑話……以至於在八毫米黑火藥子彈的時代裡,彈藥供應比十一毫米黑火藥子彈的時代裡更複雜。

 當年各大武器公司,可沒有單獨搞出來獨家的十一毫米子彈,都是生產統一規格的十一毫米子彈。

 但是到了八毫米黑火藥子彈時代後,雖然依舊有通用的標準八毫米子彈,所有步槍和機槍都能使用……但是各大武器公司為了自家武器專門優化設計出來的八毫米子彈,其他無法在其他槍械上使用的,或者使用起來存在精度差,卡殼等諸多問題。

 而一線部隊為了性能以及安全,自然會傾向於使用搭配的特製子彈。

 如此一來,軍方就得同時采購並供應七八種八毫米口徑的子彈……這對後勤系統而言簡直是災難。

 所以現在的軍方高層,是恨不得把現在的一大堆使用八毫米黑火藥子彈的槍械全部扔了,然後裝備新式的無煙火藥子彈的槍械!

 因為這樣一來,除了機槍子彈獲得了特例,可以繼續研發使用專門的重機槍子彈外,其他槍械隻使用一種八毫米口徑的無煙火藥標準步槍彈。

 下頭誰要是敢再搞另外幾種八毫米的無煙火藥子彈了來,軍務院的軍方大佬們就要提刀殺人了。

 為了避免這個麻煩,軍務院的軍方大佬來,在羅志學的授意下,強行制定了下一代三軍都必須使用同樣的步槍乃至機槍……隻用一種槍的情況下,自然也就沒有搞諸多亂七八不同子彈的需求了。

 而這也導致了五大武器公司在新式步槍的研發競爭中,空前激烈……尤其是兩大步槍研發製造廠家,也就是河北武器公司以及漢天武器公司之間的競爭,可以說相當的激烈。

 其中的漢天武器公司,是以二十四型步槍為基礎,通過改進設計後研發出來,能夠發射無煙火藥子彈的步槍……說白了就是二十四型步槍的無煙火藥子彈版本。

 但是河北武器公司的新步槍卻是不一樣……他們沒有在二十六型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是另起灶爐,重新研發了一種新式步槍。

 當然了,一些基本的設計還是和二十六型步槍有比較大的共同出,比如旋轉後拉機,前段閉鎖。

 但是彈倉設計則是完全不一樣,他們采取了完全體的內部彈倉,可以裝填五發子彈……這和他們之前的二十六型步槍以及二十五型步槍的都使用下突彈倉完全不一樣。

 也和漢天武器公司的二十四型步槍的下突彈匣,雙排供彈設計不一樣。

 他們的這一設計理念,也是基於很多軍方,主要是陸軍那一群將領們非常的討厭步槍的下突彈倉或彈匣有關……哪怕是已經使用多年,但是相當多一部分陸軍將領依舊做夢都想把這個該死的下突彈倉或彈匣給取消掉。

 你要問他們具體什麽理由,不外乎就是增加重量,不美觀,影響戰術動作隻之類的。

 這也是當年二十四型步槍沒有被陸軍看上的原因……不是二十四型步槍不夠好,而是陸軍的部分將領實在不喜歡那個可拆彈匣。

 而且雙排供彈的二十四型步槍,加上尾端閉鎖的短行程設計,而且還能拆卸彈匣隨時換上一個裝填子彈的新彈匣……這些加起來,就導致了二十四型步槍的射速是非常恐怖的。

 在熟練射手的手中,這玩意的射速和後世的半自動步槍也沒啥太大的差別。

 在很多人眼裡,這款步槍除了貴沒啥缺點!

 然而,就是因為這玩意射速太快,所以陸軍甚至專門讓漢天武器公司搞了一個間隔卡片,把彈匣裝彈變成了頂部單發裝彈,硬生生的把一款彈匣連發步槍,變成了單發步槍。

 理由就是不加以限制的話,這玩意射速太快,陸軍方面的很多高層認為這樣快的射速是沒有太多意義的,打的快不意味著能殺傷更多的敵人,但是一定會造成更多的消耗。

 而且作戰的時候打的太快,士兵身上的子彈很快就會打光,到時候沒有了子彈也只能和土著拚刺刀了。

 這一系列的變化,也就導致了陸軍裡裝備的部分二十四型步槍,相對比海軍那邊使用的原型版,是多了個隔斷卡片的,說是連發步槍,更不如說是新式單發步槍。

 反正挺奇葩的!

 你要反駁,人家還能拿出來一大堆理由來辯解。

 最終就搞的現在這種尷尬情況。

 而為了針對陸軍方面的需求,河北武器公司的設計師們,很從心的把新槍設計成了全內置彈倉的新槍設計。

 但是新設計自然也免不了會有諸多問題,據說在各種前期測試的時候,河北武器公司的新槍表現的並不好,精度和射程還不錯,但是故障很多,時不時就來個卡殼……

 面對這種故障諸多的新槍,海軍以及武裝稅警都已經明確表態,新槍將會更加傾向於二十四型步槍的改進版。

 至於河北武器公司的那支爛新槍,你們陸軍非要的話,那麽就你們自己搞去吧,這什麽三軍統一步槍也別指望了。

 對此,陸軍方面也很糾結……

 而河北武器公司也很無奈……他們的二十六型步槍,看似也能改進……但是這玩意的底子可是十八型步槍啊,那可都是單發步槍時代的產物了,後來一直修修改改到二十六型步槍,可以說改進潛力已經耗盡了。

 他們也嘗試改進,但是改出來的新槍性能太差,零部件複雜,精度也不高,故障也多……所以他們才會啟用全新的設計啊。

 只是新槍的紙面性能雖然不錯,但是故障多卻是硬傷……想要完善的話那估計要好多年呢,同時五發內置彈倉也讓一部分陸軍將領以及海軍,武裝稅警的反對。

 陸軍內部有人支持內置彈倉,但是也有人支持下突彈倉,傾向於更低的彈容量。

 所以,到最後,陸軍內部形成的意見是不是要這款新步槍,那也是個未知數。

 因此,大楚帝國的下一代製式步槍之爭,還有極大的變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