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784章 印度賤民在非洲
數千名陸戰隊士兵,清一色,遠超歐洲殖民者技術水平的火帽擊發槍,先進青銅合金野戰滑膛炮,更有可靠的圓盤金屬引信,木托榴彈。

 這些組合起來造就了大楚帝國的地面部隊的戰鬥力,並橫掃了東北非沿海地區,一路殺到了摩加迪沙,控制了這座在東北非沿海地區裡最為重要的城市。

 而戰役過程其實和大楚帝國過去二十多年來的一系列征戰沒什麽區別,基本都是大炮轟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來來回回就是這麽一套東西。

 但是別覺得這樣的老套戰術不管用……楚軍之所以一直用,就是因為它管用!

 楚軍就是憑借著這麽一套武器裝備以及先進戰術,在統一戰爭時期開始橫掃前明,東擄,準格爾,俄羅斯,南洋諸國,歐洲殖民者的。

 而這麽一套簡單老套的戰術體系的細分戰術,則是線列戰術以及大量的野戰炮兵集中使用戰術,由此才帶來了步炮協同。

 其中的線列戰術,或者是一些人戲稱的排隊槍斃戰術,堪稱楚軍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典型特征。

 哪怕是最近幾年大楚帝國已經開始少量嘗試裝備使用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近衛軍裡甚至有一整個師都換裝了前裝線膛槍。

 而現在國內本土已經開始少量生產並試驗裝備十八型後裝線膛步槍。

 但是楚軍裡的主力步兵依舊是前裝滑膛槍:二十一型/二十三型前裝滑膛擊發槍,線列戰術依舊是陸軍裡最為核心的野戰戰術。

 野戰火炮方面,楚軍也是持續多年都在保持著絕對的領先優勢,龐大的野戰火炮數量就不說,火炮的性能上也是其他國家的火炮。

 比如目前陸軍的主力野戰火炮還是銅合金為原料製造的前裝滑膛炮。

 但是用來鑄造火炮的銅合金配方更加優秀,加工工藝更好,因此生產出來的銅製前裝滑膛炮性能更優良,其中的115毫米野戰炮,發射實心彈的時候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千五百米,發射榴彈的時候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千兩百米。

 這都讓楚軍的野戰火炮獲得了極大的戰術優勢。

 火帽擊發槍加上現代工藝生產出來的銅製火炮,這兩樣東西雖然都是前裝滑膛武器,但是在性能上,遠遠超過了歐洲各國裡自產的燧發槍,至於火繩槍就更別說了。

 因此哪怕在東北非地區的一系列戰役裡,盡管當地的歐洲殖民者和楚軍對抗的時候,其實也使用了燧發槍,采用了純火槍手組成的線列戰術,並效彷楚軍搞火炮集中使用,步炮協同,但是依舊被楚軍吊打。

 為什麽?

 因為楚軍的槍炮性能遠超他們,尤其是火炮。

 如此體現到實戰當中,就會出現楚軍的115毫米野戰炮,在一千五百米外開始用實心彈轟擊歐洲殖民者的線列,在一千二百米距離左右用殺傷力極大的先進榴彈轟擊歐洲殖民者的線列時。

 歐洲殖民者的炮兵們卻是無能為力……甚至都做不到有效反擊,因為他們的有效射程太短,也缺乏有效的榴彈火力。

 如葡萄牙人使用的十二磅野戰炮,因為鑄造工藝,發射藥性能問題,有效射程不過六七百米而已,並且他們也很少大規模使用榴彈。

 不大規模使用榴彈,倒不是說搞不出來什麽引信來,而是他們的基礎水平太差,搞不出來合格的榴彈彈殼……

 楚軍使用的金屬圓盤引信,都已經用了二十幾年了,很多歐洲殖民者甚至一些土著國家都能夠通過一些渠道或多或少獲得一些榴彈的樣品,然後進行彷製……哪怕是加工能力不怎麽樣,搞不出來合格又成本可控的金屬圓盤引信,但是木製引信還是沒什麽問題的。

 因此引信以及木製彈托其實都不限制歐洲國家大規模使用榴彈的問題。

 真正限制他們無法大規模使用榴彈的問題在於他們的基礎冶金水平太差,很難大規模的,廉價的生產出合格堪用榴彈彈殼……

 這是因為榴彈發射的時候,是需要承受極大的膛壓的,同時榴彈是空心的,內部需要裝足夠多的炸藥,而這年頭用的都是黑火藥,想要保證炮彈的威力,裝的黑火藥可不能太少。

 這意味著,彈殼不能太厚,而彈殼不能太厚的話,又需要承受極大的膛壓,這就對材料要求非常高了,更別說如果想要榴彈爆炸後形成大量的破片,而不是只靠的衝擊破以及那炸成兩半的彈殼商人,就需要采取彈殼預製破片。

 這些要求結合起來,就導致了普通生鐵很難搞得定。

 楚軍是怎麽解決這些問題的?

 很簡單,楚軍的榴彈彈殼直接用鋼材生產的。

 你說土著也用鋼材生產,哪怕只是低碳鋼……這材料的來源也不好解決,只能手工鍛打的方式來獲得原料,這價格可貴了去。

 就算有了原料,然後還有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你打算怎麽加工這些鋼材?

 鋼材的加工可不容易。

 這些困難都結合起來後,導致了很多土著國家明明知道大楚帝國的榴彈炮,也有樣品,但是就是沒辦法彷製……或者只能少量彷製,根本無法形成大規模生產並應用於戰場上。

 軍工產品嘛……你得考慮價格!

 用熟練工匠花費漫長的時間,手工生產鋼製榴彈,先不提質量問題,光是成本就是難以忍受的。

 因此這些土著國家們嘗試一番後,基本都會放棄,然後轉頭去搞鐵製榴彈……這玩意雖然爆炸後威力不怎麽樣,有效射程也短,但是好歹在他們的技術范圍之內,威力不足也可以通過加大口徑來彌補缺點,就和最開始的楚軍一樣。

 楚軍在統一戰爭中前期,使用的可都是清一色的大口徑臼炮,走的是威力不足口徑來湊的路子。

 如今這些歐洲國家們也這麽乾,不過這些早期臼炮在野戰中不太好用。

 楚軍當年的臼炮體系,一般都是用來攻城的,基本沒在野戰中大規模使用……不是沒嘗試過,而是嘗試過了,但是結果不如人意甚至很悲催,所以才會放棄把早期的榴彈用於野戰。

 目前,歐洲人就只能依靠射程只有幾百米的野戰炮,再加上射程更進,威力也不怎地的一些臼炮對抗楚軍的炮兵部隊。

 如此在楚軍的火炮體系面前自然也就不堪一擊了。

 畢竟楚軍有著極大的火炮射程優勢,人家楚軍炮兵又不傻,可不會在三四百米范圍內和你對轟,而是躲在千米外開炮。

 這種情況在東北非地區的幾場中小規模的戰鬥力體現的尤為明顯,海軍陸戰隊的炮兵們,都是在千米外開火,利用射程上的巨大優勢來獲得戰術上的優勢,而戰術上的優勢積累之後就變成了戰略優勢。

 然後那些歐洲殖民軍隊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單方面挨打了……然後嘗試進行調整,不管是反擊還是撤退,最終都會落入下風。

 一場敗,場場敗,最終潰敗就在東北非地區裡上演了……甚至這種潰敗都傳染到了隔壁當地的土著那邊。

 楚軍由北向南,沿著海邊向推進的時候,沿途的一些當地土著都會主動放棄城市,不敢進行任何的阻攔!

 楚軍太嚇人了!

 不僅僅是海面上的那支龐大的讓人絕望,高呼魔鬼的艦隊讓人恐懼不已,楚軍的上岸作戰的地面作戰部隊也讓人絕望。

 對於當地土著們的主動潰逃,然後把一些港口城市拱手相讓,楚軍方面自然也不會客氣,乾脆把東北非的沿海地區都一口氣拿下來了,並控制了所有沿海港口城市,進而完成了對東北非沿海地區的全面實際控制。

 只不過後續還需要繼續南下東非沿海地區,但是又需要控制後方的東北非等地區,地面兵力已經有些不足了。

 為了緩解征戰非洲地區的兵力不足的問題,楚軍從印度調來了兩千多名印度軍隊的士兵,並組成了印度軍團第三團。

 之所以調動印度軍團這支仆從軍,倒不是看重他們的戰鬥力有多強,純粹是因為便宜。

 調用正規軍的話成本太大,而且傷亡風險也比較大,要知道這年頭的非洲可不是什麽好地方,楚軍第一階段在非洲的戰鬥力,戰鬥傷亡沒多少,但是非戰鬥傷亡卻是達到了兩百多人。

 這讓楚軍在後續的兵力調動裡就顯得更加謹慎了。

 仗還是要打的,但是不能什麽事都需要正規軍來,同時這地方也沒什麽楚國人的移民,更沒什麽民兵,因此楚軍需要一支廉價的,不怕傷亡的仆從軍來輔助他們進行作戰。

 印度軍團,承擔的就是這個責任,同時這也是當年成立印度軍團的主要目的。

 如果不是想要搞一批炮灰部隊,楚軍幹嘛要搞什麽印度軍團啊。

 印度軍團第三團兩千多名士兵乘坐船隻抵達摩加迪沙的時候,作為第三團裡的第二步兵哨下屬副哨官,來哈爾同尉就驚訝的發現,他們領取了全新的武器裝備:二十三年型火帽擊發槍。

 這可是楚軍裡的正規軍製式裝備,來哈爾他們之前在印度的時候,最早的時候使用的是出口版火繩槍以及長矛,組成的是冷熱交替的軍隊……但是楚軍實際使用後發現這種軍隊真心不好用……

 戰鬥力不怎地,隨便執行什麽任務都是死一片……對於楚軍而言,訓練印度士兵也需要成本的,這老死那麽多,訓練成本就比較大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仆從軍裡的士兵雖然都是印度賤民,但是所有軍官都是正兒八經的楚國人。

 這些楚國人軍官們,從軍的那一天開始接觸的都是各種線列戰術或之類的東西,你讓他們指揮使用火繩槍以及長矛的軍隊……說實話他們真的不太擅長!

 最後沒辦法,把火繩槍和長矛什麽的撤編了,然後給他們裝備出口版的燧發槍以及出口版火炮,這樣使用的都是線列戰術以及步炮協同,楚國人的軍官們指揮起來就方便熟悉了。

 戰鬥力上去了,傷亡也小一些,成本也降低了。

 因此目前印度方向駐扎的數千名印度軍團仆從軍,使用的都是出口版燧發槍以及火炮,戰鬥力還湊合吧。

 只是來哈爾他們抵達非洲後,上頭就給他們換裝了製式的火帽擊發槍以及製式火炮。

 這是因為印度軍團在印度的時候,自然得防著他們造反之類的,武器裝備能夠給個燧發槍就不錯了。

 但是印度軍團到了非洲後,他們和楚國人一樣都是屬於外來者,都是歐洲殖民者以及當地土著的敵視對象……在這種周邊都是敵人,沒有本族人支援的環境下,就算背叛了楚國他們也活不久。

 甚至一旦出現背叛後,他們被楚國斷絕了後勤支援後,他們立馬就會糧盡彈絕。

 也就是說,印度軍隊到了非洲後,其叛亂風險大幅度降低,因此也不用擔心他們的叛亂問題。

 同時把他們大老遠從印度調過來,後續還要維持他們在非洲大陸上作戰,這整體成本可不低,楚軍高層可不希望這兩千多人剛調過來,然後沒兩個月就死光了。

 就算是炮灰,那也是有成本的炮灰,可能的情況下,楚軍高層還是希望這些炮灰能夠用的更久一些,並且承擔一些更重要的作戰任務。

 多種情況下,也就促使了,印度軍團第三團抵達非洲後,獲得了正規軍的武器裝備配給。

 對此,哈來爾同尉其實自己也能夠猜出來緣由。

 畢竟他雖然也是印度人,但他卻不是印度軍團裡的那些普通士兵,而是一名副哨官,軍銜同尉。

 不管是職務還是軍銜,都是印度人在印度軍團裡所能夠獲得的最高級別。

 早些年的時候,印度軍團裡,所有軍官職務都是由楚國人擔任,楚軍會從正規軍裡抽調軍官來擔任印度軍官裡的軍官職務……

 不過後續隨著印度軍團的規模擴大,需要的低級軍官人數太多,同時楚軍裡正規軍的那一票科班出身的軍官們,都不樂意去印度軍團任職……

 最後沒辦法,楚軍只能從士官裡選拔一批人,經過速成培訓後授予軍官軍銜派往印度軍團任職,同時為了保持土著士兵的積極主動性,還特地在印度軍團裡設立了‘同尉’這個專屬軍銜,用來授予長期服役,戰功卓越,忠心耿耿的土著軍人。

 並許可擔任排長,副哨官這兩個基層軍官職務。

 不過人數並不多,目前只有十來個人而已。

 而哈來爾憑借著最早一批報名參加印度軍團,並且參加了幾乎所有印度軍團的戰役,同時立下眾多功勞,成為了目前僅有的十多個同尉之一。

 因為其軍銜和職務的緣故,他對高層的政策自然多少知道一些,楚軍高層因為地理因素,這才放松了對印度人軍人的壓製。

 對於壓製本身他雖然內心不喜,但是卻也會說什麽,甚至不會去反對什麽……正是因為有了一定的地位,他才能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大楚帝國到底有多麽的強大!

 強大到讓來哈爾失去所有反抗的念頭!

 所以什麽壓製,反抗之類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來哈爾很清楚:自己作為印度軍團的軍人,並且還是印度人裡少有的同尉,這輩子想要有什麽作為,那就不能回印度半島去。

 在印度半島,他是楚國人防備的土著軍官!

 但是在非洲,他卻是楚國人信賴的友軍將士!

 因此踏上非洲土地的這一刻起,他就沒想過要活著回印度……回印度那破地方幹啥,這一回去就得被楚國人拴上狗鏈子。

 但是在外頭,雖然自己還是一條楚國人的狗,但卻是被松開了狗鏈子的狗。

 雖然也需要聽從楚國人的命令追咬獵物,但是卻不用帶著狗鏈子啊!

 在這裡,他能獲得未來,甚至更為奢侈的尊嚴!

 所以他老早就下定了決心:要麽在這裡闖出一番事業來,以後在這裡安家立業,要麽死在這片土地上。

 這輩子是不可能再回印度的!

 再說了,來哈爾本身就對印度沒什麽好感,甚至是厭惡:那是一片給他帶來了半生苦難的地方,他對那片地方沒有任何的好感,更不想回去聽人說:你來哈爾哪怕當上了楚國人的軍官,但還是個達利特賤民,不僅僅你自己是賤民,以後你以後的兒子,孫子還是個賤民……

 永遠都是賤民!

 如此印度,回去幹啥?回去當賤民啊……

 而和他有類似想法的可不少,實際上來到非洲的印度軍團第三團裡,相當多一部分都是這麽想的。

 誰讓他們都是賤民出身!

 任何一個賤民,恐怕都不希望生活在種姓制度下的印度……哪怕是在大楚帝國控制下的一些印度半島上的殖民地裡,比如孟買。

 大楚帝國在孟買並沒有實施要地不要人的直轄領地政策,而是普通的殖民地政策,因此孟買裡還是有大量的當地印度土著的。

 既然有了大量印度土著,自然少不了他們的各種種姓的人。

 哪怕在孟買施行的大楚帝國的法律,可沒有什麽種姓制度,但是你架不住人家印度土著內部相互歧視啊……

 之前哪怕是哈來爾這個已經在楚國人面前算是混出頭,當上了軍官的達利特,在孟買裡也找不到任何一個中上種姓的女人當老婆……別說娶老婆了,那些高種姓的人連接觸都不願意和哈來爾接觸。

 雖然哈來爾手裡有槍,拿的還是楚國人的槍,他們印度土著中高種姓的人惹不起,但是他們躲的起啊!

 這就是一大票印度軍團仆從軍士兵們所面臨的一個尷尬現狀,他們因為當了楚國的仆從軍士兵,給楚國人賣命,進而獲得了物資條件的回報,也給予了他們內部的尊重。

 但是依舊無法讓他們獲得印度人內部,尤其是中高種姓群體的認同!

 而這種情況,又讓印度軍官的賤民士兵們,在印度當地執行任務的時候,尤其是對待中上種姓,哪怕只是首陀羅這種底層種姓的人,都會變得更加殘暴。

 老子現在有房有車還有錢,手裡還有槍,你憑什麽還看不起我?

 砰!

 讓你丫的看不起我……

 嗯,基本就是這心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