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666章 理想和現實
相對於當年打準格爾打的比較困難,想要打一仗還得提前好幾年進行準備,打起來也是動不動就需要動員大幾十萬人員,直接出兵少則十萬,多則二十萬以上的兵力。

 打安南地區就顯得輕松多了。

 大楚帝國從十月下旬決定打安南地區開始算起,到十二月份發動戰爭,戰爭的準備時間甚至都沒有兩個月。

 這兩個月時間裡,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準備其實也沒多少,多數的時間都是用來進行各種通訊了。

 大楚帝國陸軍甚至為沒有為之進行大規模的動員,只是直接動用了部署在廣東地區(廣寧縣嫡屬於廣東省廉州府,屬本土)以及廣西地區的邊防部隊以及駐扎在海外領地金蘭灣、九龍江府地區的駐軍。

 預計動用總兵力約兩萬人出頭,主力是乙等常備師,一支甲等戰備師都沒有。

 海軍那邊的接近兩千陸戰隊倒是算戰備部隊,不過那是海軍編制,人家也不分什麽戰備,常備,守備的概念,所有陸戰隊都是屬於常年保持戰備狀態的部隊。

 就這麽些兵力,結果在短短的半個月裡就正面擊潰了安南叛軍的抵抗!

 十二月下旬升龍城外的正面會戰裡,楚軍一個乙等常備混成團,四千多人的兵力正面擊潰了三萬多敵軍,此戰裡,安南叛軍北方軍主力死傷三千余人,被俘虜一萬余人,余者潰逃,此戰直接導致了叛軍北方軍的崩潰。

 萬人規模的楚軍在鄭氏兩萬余人殘部的配合下,開始大規模橫掃北方各地,緊接著迅速向南方,也就是安南中部地區挺進。

 同一時期裡,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南方順化城以南五十多公裡外,調集了六萬多重兵試圖伏擊楚軍。

 楚軍也的確因為不熟悉地形,而招來的土著向導還是個有強烈愛國心的硬骨頭,硬生生把楚軍帶進了一片峽谷中間,然後遭到了安南叛軍主力的伏擊。

 安南叛軍在峽谷正前方囤積重兵,以進行正面攔截,同時利用熟悉地形,提前在兩側埋伏了重兵。

 等楚軍進入埋伏圈後,他們已經對楚軍完成了事實上的戰略包圍,只剩下後方一條路了。

 這種部署用正常角度去看,堪稱是天衣無縫,再加上叛軍擁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優勢,被埋伏的楚軍不死也得脫層皮。

 但是真正打起來後,卻是讓安南叛軍的將領們見識了什麽叫做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乾!

 他們原本因為正面不可突破的正面防線,在楚軍迅速而密集的炮火下直接被化為粉末,足足四萬大軍組成的正面防線,半個小時都沒能抗住就崩潰了……然後他們還遭到了楚軍裡的第三十二師屬騎兵團,一共五百多名輕騎兵的追擊!

 這五百多名輕騎兵,揮著十五年式馬刀,騎著河西馬,衝上已經潰散的正面數萬敵軍的時候,就如同狼殺入了羊群並造成了大量的叛軍傷亡。

 根據戰後的統計,實際上大部分叛軍的傷亡都是這個不滿編的乙等師屬騎兵團所造成的,前後得有五千人以上。

 騎兵們的馬刀,大多都砍卷刃了!

 而在楚軍強行衝擊叛軍正面防線的時候,還直接派出了步兵部隊列陣,迎戰從兩側方向衝上來的叛軍兵力。

 楚軍兩翼兵力,各自不過千余人而已,多獲得的火炮支援也不算多,而對面衝過來的敵軍,每一側都有上萬人。

 雙方在兩側的交戰,兵力對比超過十比一。

 這也是整個戰場上的兵力對比!

 但是什麽兵力優勢,什麽伏擊之類的,在楚軍線列步兵們的密集步兵火力之下根本就不是事!

 尤其是右側方向,率軍而來的安南叛軍將領,估計還是個膽氣的,並且其麾下叛軍的勇氣也非常高昂。

 他們前仆後繼,拿著少數的火繩槍和長矛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冷兵器,然後列著不倫不類的密集正面隊形,不斷的朝著前方的楚軍步兵線列發動衝擊!

 然後就如同被割麥子一樣,一排一排的倒下!

 他們面臨的楚軍線列,看似單薄,但卻是擁有遠超火繩槍時代的密集火力!

 在這種密集的火力下,叛軍還用密集隊形去衝擊,對面的楚軍士兵連瞄準都不用,對著對面的密集方陣持續裝填開槍就可以。

 當倒下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叛軍連可以依靠的掩體,比如胸牆什麽的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就不可避免的動搖了。

 人嘛,都是怕死的!

 尤其是這種大家都傻乎乎一樣列陣面對面開槍或射箭,然後逐步靠近玩肉搏的戰術……還是很講究勇氣的,因為你不能躲……也沒地方躲。

 不像是進入散兵時代後,士兵們作戰的時候是可以借助地形躲避炮火,還可以趴在地上,看似火力更猛烈了,但實際上對士兵的心裡衝擊遠遠沒有列陣時代大。

 畢竟冷兵器或滑膛槍時代裡,大家都是列陣而戰,你想要趴在地上躲子彈?那妥妥就是畏戰,逃兵,被軍官逮住了直接就一刀砍下去了。

 這種情況下,當己方的傷亡大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發現身邊的戰友都一個個接著一個躺下的時候,士兵的崩潰是必然的。

 這是動物求生的本能!

 這有一人崩潰,那麽就會帶起連鎖反應,然後是整個陣型,整個軍隊的大崩潰。

 右側殺過來的萬人叛軍,差不多就是這麽個情況,上萬人一開始還信心滿滿的殺過來,幾百米外就被楚軍用炮火收割了一遍,而進入百米范圍後,又被楚軍用排槍持續開火殺傷。

 對面一開始還想要用火繩槍進行反擊來著,結果發現己方的火力太差,效果很不好,最關鍵的是楚軍的火炮威脅實在太大,如果持續百米外對射,就等於給對面的楚軍炮兵當活靶子!

 在這種距離上,楚軍的所有火炮,不管是65毫米團屬野戰炮還是115毫米榴彈炮,又或者是90毫米野戰炮,130毫米輕型榴彈炮,150輕型榴彈炮。

 他們都會發射同樣的彈種:霰彈!

 嗯,也就是大噴子!

 楚軍的霰彈在這種七八十米到百米的距離上,殺傷力十足,其彈片的散布,殺傷動能等數據,都是處於最佳狀態。

 殺傷威力可比什麽實心炮彈,榴彈強多了!

 他們要是敢原地不動和楚軍玩對射……其實不用步兵的燧發槍手們辛辛苦苦打排槍,炮兵部隊分分鍾就要讓他們知道什麽叫做‘戰爭之神’。

 所以,對面的叛軍將領選擇了繼續前進,而越是前進,所遭到的死傷也就越多。

 這走著走著,還沒進入五十米范圍呢,他們就衝不下去而自行崩潰了。

 然後就是楚軍的千余步兵們,邁著穩定的步伐,列著隊,端著上了刺刀的十四年式熱帶版燧發槍上前。

 在這種看似散步一樣的刺刀衝擊裡,對面的潰兵卻是根本沒有抵抗的勇氣或決心,只能是不斷的轉身逃跑。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左側!

 安南叛軍南方軍,好不容易湊集了六萬大軍,想要以十倍兵力進行伏擊,來一個三面圍攻。

 還動用了間諜當向導,成功的把楚軍帶來了伏擊圈裡。

 但是真正打起伏擊戰裡,卻是力不從心,六萬多本該是伏擊圍攻楚軍的叛軍兵力,反過來被幾千名楚軍追著打……

 追的最狠的是第三十二師屬騎兵團,他們一路追擊潰兵的,砍死一個又一個,從上午殺到下午,馬刀都被砍卷了刀刃,不少戰馬都是跑的口吐白沫,最終該騎兵團創造了殺傷五千多名敵人的巨大戰果。

 此戰,楚軍直接殺傷了一萬多名叛軍,俘虜兩萬余。

 如果不是己方兵力少了點,對周邊地形也不熟悉。

 同時對方崩潰的也太快,並且非常的分散,追起來太麻煩。

 要不然的話,楚軍還能夠獲得更多的戰果呢,至少這俘虜估計還能多上萬人。

 此戰,發生於順化城以南五十多公裡,因為此戰雙方其實都是圍繞著順化城而打的,因此楚軍方面稱之為順化戰役。

 順化戰役的大勝,再加上北邊升龍戰役的大勝。

 通過兩場決定性的戰役,楚軍實際上已經擊潰了安南叛軍北軍、南軍各自的主力部隊,尤其是狠狠的打擊了他們的軍心士氣。

 雖然各地叛軍還有很多,加起來恐怕都得超過十五萬,但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可能給楚軍造成什麽實際性的威脅了。

 剩下的安南戰事,不過是清剿收尾而已。

 羅志學收到南方陸續傳來的這兩場戰役的戰報後,就沒有過多的關注安南局勢了。

 針對安南局勢,他在去年十二月份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了所有的安排,包括設省,任命主要軍政官員,下旨發動戰爭等等。

 接下來的事情,已經是當地的地方官員以及當地駐軍們的事,無非就是各種清剿鎮壓什麽的,這種事大楚帝國很熟悉,在西南、康藏以及吐魯番地區,還有昔日的朝鮮半島地區等等,大楚帝國都是乾過無數回了。

 無非就是通過一遍又一遍的肅清作戰,把敵軍殘余以及各種頑抗分子找出來乾掉,中間再配合大規模的教化政策以及移民聯姻。

 這個過程少說也得持續個兩三年,具體要持續多久,得看教化政策的施行是否順利。

 如果教化政策順利的話,那麽就短一些,比如之前在朝鮮半島的教化政策施行就非常順利,短短一年多就基本結束了當地的肅清作戰。

 但是在川康和康西等地還有西南部分新佔領區裡,有些地方的教化政策施行的就比較困難,當地的語言,宗教,文化習俗等等都是阻礙。

 而這些地區的清剿作戰,基本都會持續很多年。

 等到大量屯墾移民在當地站穩腳跟,並和當地良善土著大規模通婚融合,全面改風易俗,確保了當地沒有任何一個純粹的異心之人後,這些地區的肅清作戰才會真正的結束。

 這些事情,大楚帝國都是做熟了的,自有一整套的既定流程,下頭的軍政雙方都會自行處理,用不著羅志學親自關注。

 大楚帝國太大,需要羅志學親自處理的事情也太多,如果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都需要羅志學親自處理的話,那麽羅志學也不用過日子了。

 所以進入承順二十一年後,羅志學把視線從安南兩省收了回來,重新投入到國內之中。

 在外圍的些許領土的擴張,對於軍方等將士們而言興許很重要,但是對於整個大楚帝國來說,其實也就是小事。

 真正能夠影響帝國國力強弱,帝國興衰的還是國內的工商農畜等國內的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首當其中的就是農畜漁牧業!

 這一產業,直接關系到國人的能不能吃飽的問題,大楚帝國在過去二十年來最為重視的問題,始終都是農業問題。

 嗯,畜牧業和漁業其實也算,都歸屬農林部所轄。

 什麽機器設備啊,槍支大炮啊,在吃飽飯面前屁都不算。

 所以,大楚帝國在過去十幾年來,才會投入巨資,花費無數人力物力修建了無數的水利設施,甚至都搞了個黃河人工改道。

 這一切,都是為了增加糧食產量。

 而這些也都獲得了回報!

 得益於黃河順利改道,淮河流域終於恢復了他本該有的面目,雖然說淮河下遊河道,因為過去幾百年來黃河的不斷衝積,導致大量泥沙淤積,其防洪形勢依舊嚴峻,但是總歸是不會和以前一樣動不動就來個決堤了。

 再加上淮河下遊尤其是洪澤湖地區的防洪設施先後修建了十幾年,帝國為此砸下去的資金少說也得幾千萬楚元,而這些防洪設施,之前都是為了防范黃河和淮河的合流的。

 如今黃河之水不來了,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很多。

 後續這一地區不敢說風調雨順,但是農業生產情況將會大大改善。

 農林部很樂觀的估計,安廬以及江北、河南三省的糧食產量,在承順二十一年的時候,將會比以往增加百分之十以上,並且這個產量增福,在後續幾年還會繼續。

 就連山東以及河北那邊,因為黃河水資源的流入,再加上大量提前修築好的水渠把水資源合理利用,正常年份下,糧食產量也會有所提升。

 大楚帝國的長江以北的這幾個省份,在未來幾年內其糧食產量都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得到農林部的預估報告後, 羅志學聽了比得知安南那邊的連戰連捷高興多了。

 相對比國內的農業順利發展,安南平叛不過是小事罷了!

 對於什麽平叛的羅志學沒啥興趣關注,但是他對開發升龍周邊的平原卻是很有興趣。

 這地方可是難得的好地方,雖然說紅河洪澇災害比較大,但是只要防洪設施做的好,那麽完全有可能把當地開發為帝國新的糧倉。

 不過防洪設施投入比較大,而且後續新移民過去也需要時間,這事可以緩一緩,等過幾年再搞。

 現在要搞新糧倉的話,還是得東北平原那邊,那邊的黑土地可是肥沃的很,而且地廣人稀也沒啥當地土著需要處理,用來安置移民並屯墾種糧是再好不過了。

 羅志學準備今年開始,再一次加大對東北地區開發的力度!

 東北,不是什麽苦寒之地,而會是帝國的重工業基地以及大糧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