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288章 打不起仗的楚軍
臨湘戰役裡的龐大彈藥消耗量,不僅僅對大楚帝國的財政提出要看嚴峻的要求,同樣也對大楚帝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臨湘戰役裡,面對臨湘這種刺蝟一樣的堅城,如果楚軍沒有幾百門火炮支撐,根本沒法打。

 但如今楚軍各部除了第一師和第五師外,其他部隊,哪怕是近衛師可都是火炮不滿編的。

 這一次臨湘戰役之所以能夠集中三百多門野戰炮和臼炮,那可是集中了兩個主力師,同時還抽調了一部分第一師的火炮,又把一個準備用於東線的第一臼炮團給調了過來。

 這換一個方向,換一個時間。楚軍也很難再複製這種盛況了。

 畢竟也就只有在臨湘城外,同時東線九江方向無戰事,並且臨湘和九江距離比較近,楚軍能夠迅速集中兩個主力師的兵力,並且一旦東線有變,隨時都能把近衛師抽調過去增援東線。

 如此才能夠放心大膽的集中兩個主力師以及一批主力火炮。

 換成其他方向的話,除了後續的東線九江方向,其他地方則是很難了。

 但是現在攻城難度這麽大,對火炮數量的要求這麽高,那麽後續在其他方向的進攻可能就要比較麻煩了。

 並且短時間很難得到改變。

 火炮的生產是需要時間的,需要大量技術工人的,需要大量設備的,甭管一門火炮多少錢,大楚帝國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生產出來足夠多的火炮。

 火炮產能有限的情況下, 也導致了大楚帝國陸軍的各部現在都缺火炮呢, 更別說各部作戰的過程裡火炮也是在持續損耗當中。

 別看火炮是個大家夥,但是這玩意和火槍一樣,在作戰過程裡也是會持續損耗的。

 這不,報告外人員傷亡後, 徐志賢就給羅志學說了一件讓人很不爽的的戰損:“此戰中, 我軍一共有十三門野戰火炮以及十六門臼炮的身管壽命到了設計壽命,後續需要轉入二線部隊或報廢處理”

 聽到這話, 羅志學就皺起了眉頭。

 火炮的損耗問題, 這一點他老早就知道了,尤其是早期楚軍還在使用鐵製兩斤半野戰炮的時候, 那身管壽命非常感人, 往往打兩三百發炮彈之後,炮管就已經到了設計極限,不能再使用標準裝藥了。

 後續還想要繼續使用的話,就只能使用減裝藥的炮彈, 同時還要降低炮擊頻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羅志學去年六七月份的時候就開始全面推動青銅野戰炮的製造和裝備工作。

 楚軍開始大規模製造並使用青銅火炮後, 野戰火炮身管壽命太少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盡管青銅火炮的成本更加昂貴,並且是要貴好幾倍。

 但同時身管壽命也增加了好幾倍, 這對比下來, 雖然說前期裝備成本比較高, 但全壽命使用成本其實也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身管壽命加長後,炮兵部隊就可以放開手了打, 不用擔心打幾場炮戰後炮管就頂不住了……

 不過雖然裝備青銅火炮了,但是楚軍裡依舊存在著大批的鐵製火炮。

 比如守備軍裡裝備的各類短袍, 甭管是自造的還是繳獲的, 全都是鐵炮。

 同時主力師裡的十八斤臼炮、四十八斤臼炮,兩百斤短袍也全都是鐵鑄火炮。,

 這些火炮的使命壽命很低的, 往往打兩三百發就不行了, 而從明軍手裡繳獲的一些短鐵炮質量更差, 往往打百來發就不行了。

 這也就使得了幾乎每一場大戰過後哦,楚軍都會報廢數量不等的火炮。

 一些繳獲的質量差的短袍往往直接報廢回爐, 早期的鐵製兩斤半野戰炮只是暫時先轉移到二線部隊裡低頻率, 減裝藥使用, 然後再等換裝。

 而火炮的報廢情況,也是進一步加劇了楚軍的軍工生產壓力。

 嗯,不是資金壓力。

 因為火炮本身其實很便宜的,陸軍中使用最貴的九斤青銅野戰炮的采購成本也就八百多兩銀子而已,其他的火炮還要更便宜,比如十八斤臼炮,這玩意只要一百多兩銀子而已。

 區區幾百兩銀子的火炮采購成本,對於一千五百萬軍費預算的楚軍來說算個屁……隨便擠出十萬兩銀子,就能購買上百門的青銅野戰火炮呢……

 但是,楚軍現在一共也就百來門青銅野戰炮。

 為什麽這麽少?是因為大楚帝國賣不起?

 不可能的!

 純粹是因為兵工廠產能有限而已。

 火炮問題,將會是後續限制楚軍戰鬥力提升的一大因素,至少在漢天兵工廠全面量產之前是如此。

 這也是為什麽大楚帝國要投入巨資,建設漢天兵工廠以及一系列配套工程的緣故。

 大楚帝國現在是有錢,但有錢也買不到更多火炮……

 其實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楊嗣昌那邊,楊嗣昌再窮,人家也可以搜刮出來幾十萬兩銀子來,但是現在楊嗣昌手底下的新式兩斤半野戰炮也就這麽點而已。

 不是買不起, 而是他找不到更多的熟練造炮工匠。

 熟練造炮工匠就這麽點,你再有錢都無法在短時間裡提升太大的產能。

 ——

 一場臨湘大戰下來,需要的火炮數量太多,同時損耗不小,同樣的,彈藥的消耗也是非常恐怕。

 徐志賢帶著憂心道:“我們在臨湘東郊囤積的炮彈本來應該是夠拿下整個楚南的,但是臨湘一戰裡,我們打出去的炮彈已經佔據了總數的半數。”

 “後邊還要打嶽州巴陵,還要打長沙,打衡陽等堅城,恐怕這一批彈藥不夠!”

 羅志學此時合上了戰報,道:“彈藥問題朕會交代工業部那邊,繼續加班加點進行生產,另外你和後勤部琢磨一些,從其他方向調一批彈藥過來應急!”

 “現在是要優先供應楚南戰線,等拿下長沙,拿下衡陽之後,再考慮其他方向的戰略進攻問題。”

 對於彈藥這個問題,羅志學也沒什麽太好的辦法。

 彈藥總產能有限,囤積的數量也有限,楚南一線不夠用的話,也只能是從其他方向抽調彈藥了。

 總不能說楚南這邊聲勢浩大的春季攻勢,打著打著就因為彈藥不夠不打了啊。

 此外,羅志學估計著這一次楚南工事,因為火炮和彈藥的大量損耗,恐怕軍費支出要比預計的多。

 現在具體多多少還不知道,但是自己也要未雨綢繆了。

 要不然的話,繼續這麽下去楚軍都要淪落到和明軍一樣,打不起仗了……

 於是乎,臨湘戰役剛結束,羅志學連臨湘城都懶得進,也不太關注後續清剿作戰,更加沒管已經有先頭部隊離開臨湘殺向嶽州巴陵。

 而是繼續在臨湘東郊營地裡召集了一批文官,尤其是稅務部和財務部還有吏務部體系的官員們。

 一群文官們在軍營的營帳裡,不談打仗,不談戰略,而是討論怎麽解決軍費問題。

 羅志學在會議剛開始的時候,就先定下了基調:“這一次楚南攻勢,花費會比我們之前預估的更多,具體多多少還不知道,但是如果巴陵、長沙、衡陽這些地方都這麽難打的話,總體開支至少也要上漲半數以上。”

 “而帝國的庫存錢糧和預期稅收是有定數的,之前制定預算的時候,把能用的都已經算進來了,今天把諸位愛卿叫過來,就是要集思廣益,看看怎麽開源!”

 下頭的財務部部長黃誠宣只聽到開源,但是卻沒有聽到任何節流的詞匯後,心中不由得歎了口氣。

 按照陸軍那群敗家子的打仗方式,別說一千五百萬軍費了,就算兩千萬甚至直接翻倍到三千萬兩銀子,估計也是不夠他們用的、。

 打小小一個臨湘城,竟然把準備的半數彈藥都給打了出去。

 這要是不缺軍費才見鬼了。

 但是這些話他也只能是心裡嘀咕了,如今楚南攻勢如火如荼,正值關鍵時刻,同時拿下楚南對帝國的大局有著極大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甭管心裡想法是什麽,他都不能在這種關鍵時候破冷水,拖後腿的。

 要不然,軍方那群將領們能一刀刴了他……

 不是誇張形容詞,而是實際描述。

 大楚帝國畢竟和明王朝不一樣。

 大楚帝國是現有了保鄉軍,然後才有保鄉軍大將軍府,再過來才有了大楚帝國。

 軍隊, 才是大楚帝國的根基以及主導力量。

 而各行政機構,純粹就是為了軍隊而服務的機構。

 這從大楚帝國裡的各種行政機構了,職權最終的乃是稅務部以及工業部這兩大機構就可以看的出來。

 這兩個機構,一個收錢糧,一個造軍械,都是直接為戰爭提供支持力量的。

 而其他機構,哪怕是吏務部的重要性也不如這兩個機構啊。

 所以,如今的大楚帝國裡,文官相對比武將,地位要差了不少,黃誠宣真惹毛了軍方,軍方將領集體發難的話,估計陛下都不會保他……

 所以,黃誠宣很自覺的沒有對軍方的鋪張浪費,敗家子一樣的作戰方式提出任何的批判意見,而是深思熟慮後,向羅志學提出了一個籌集軍費的辦法。

 鑄造錢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