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老子就是要當皇帝》第431章 他能賣我也能賣
,!
 楚軍善待戰俘,而且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部分降官、降將也不是什麽隱秘的事,基本上稍微有點消息來源的人都能打聽到一些例子。
 如黃光茂、陳永福、賀人龍,這三個可都是明軍降將,但是現在,這三個人在楚軍裡可都是正兒八經的高級將領。
 黃光茂早期擔任西路軍司令兼任第二守備師師長,後來西路軍被撤銷,他一度擔任楚北守備司令繼續兼任守備師師長,隨後守備師被撤銷,黃光茂擔任新成立的陸軍第十七師師長,同時兼任陝西守備司令,授陸軍中將銜。
 陳永福,早期陸續在守備軍中任職,因為表現優異,先調任參謀部任職同時進修,隨後調任第九師任職旅長。
 去年裁汰守備師之際,楚南一帶的部分守備軍挑選出精銳後,和第九師的部分兵力合編新的陸軍第十九師,陳永福擔任師長,晉陸軍少將銜。
 賀人龍的經歷和陳永福差不多,都是先在守備軍任職,後續因為表現優越調任正規軍,在去年的擴編浪潮裡更進一步,擔任陸軍第十六師的師長,授陸軍少將銜。
 大楚帝國陸軍,如今一共也就二十五師又一個混成旅,再加上兩個近衛師,而降將出身的師長就有三個。
 而且還都是標準的甲等師,這說實話不算少了。
 而更低級別的副師長,旅長以及團長之流,其實還有更多。
 此外一些比較特殊的降將,尤其是帶著大批兵力投奔過去的將領,往往還會獲封爵位。
 比如海軍方面的鄭芝龍,這個就最為典型了,鄭芝龍投楚後被授予海軍少將銜,而且還獲封鎮海伯爵位。
 再有就是不久前帶著一千精銳邊軍騎兵投奔過去的沉元奎,被授予陸軍準將銜,同時獲封子爵爵位。
 說白了,大楚帝國就是用軍銜再加上爵位,買他們手頭上的兵力。
 當然,也不是什麽人帶兵投誠過去,就能獲封爵位的,你帶過去的兵力,得是人家楚軍所欠缺的才行。
 鄭芝龍投誠之前,大楚帝國缺戰艦,海防不穩,所以鄭芝龍的投誠,給大楚帝國帶來的是數以百計的戰艦,好幾萬熟練的水手,更讓大楚帝國的海疆一下子就變的安全了起來。
 所以為了戰艦和稅收以及沿海安全,大楚帝國舍得付出一個伯爵的爵位。
 沉元奎嘛,別看人家手底下的兵力只有一千騎,

這一千個騎兵的背後,是兩千多戰馬,一千多批役用馬,數百充當馬夫,車夫的輔兵。
 可不是孤零零的一千號人!
 沉元奎手底下的可是精銳邊軍騎兵,一騎雙馬是標準操作,沒這機動能力,那裡還能到處蹦躂啊,早就被第一騎兵旅給滅掉了。
 因為楚軍裡的第一騎兵旅,也是一騎雙馬,機動力強悍的很。
 為了這三千多匹馬和一千名善騎善射的精銳騎兵,再加上考慮到千金買馬骨的廣告效應,大楚帝國也舍得付出一個子爵的爵位。
 這不,沉元奎投奔過去後不僅僅繼續帶兵,而且手底下的兵頓時能吃飽喝足,又拿著大批盔甲和刀劍甚至槍炮,而且沉元奎還獲得了爵位。
 說實話,這讓江北一片的不少明軍將領有些眼紅……
 尤其是來自遼東的總兵張文志。
 張文志是個新總兵,帶兵南下之前,他其實就是個參將,而且離開遼東的時候所帶的兵其實也就只有那麽五六百騎而已。
 而且他之所以南下,純粹是因為在遼東那邊混不下去了!
 他並不是關寧邊軍的人,甚至他都不算是遼東邊軍的人……他早年是在三邊混的,算是榆林邊軍體系的人,前些年和其他榆林邊軍一樣剿賊,後來洪承疇率軍增援薊遼,他也帶著一千多手下跟著洪承疇前往薊遼。
 緊接著洪承疇接任薊遼總督,張文志則是被安排道了遼東駐防,但是在遼東駐防的時候卻是日子非常不好過。
 遼東那邊各城基本都是當地將領世家的天子,祖大壽為首的祖家再加上一個最近幾年崛起的吳襄、吳三桂父子的吳家,這些當地的將領世家基本把控了每一個城池。
 遼東這破地方根本就沒有其他外人生存的空間。
 張文志帶著一千多人榆林騎兵駐防遼東時候,糧餉拿不到,而且和東擄乾架時候都是被當成炮灰定在最前面……
 一年多下去,一千多號人愣是死傷過半,只剩下六百多騎。
 張文志在遼東是在混不下去了,一直都在想辦法調離遼東,去年秋天明廷擬定調邊軍騎兵南下,張文志就找到洪承疇自薦,然後就成為了南下邊軍的一員。
 南下後,張恩智就如同是天高任鳥飛,整個人都舒暢了!
 沒有祖家的那一票人壓著,也沒有吳家,尤其是那個讓他看了都惡心的吳三桂在邊上打壓,張文志別提有多快活了。
 這一路南下,錢糧不缺,而且上頭沒人壓著他也就肆無忌憚的擴充兵力了。
 他路過薊鎮的時候,還拉上了幾個同樣榆林出身,但是現在在薊鎮過的也不怎地的同僚一起南下。
 等到山東和鳳陽府的時候,他也陸續吞並其他騎兵。
 於是乎,等到現在的時候,他手底下就已經擴充到將近兩千騎規模,當然這兩千騎裡,也不是所有騎兵都是精銳,大概只有千騎才是正兒八經的榆林邊軍出身的騎兵精銳,剩下的千騎都是他到處弄來的普通騎兵。
 而隨著他手底下的騎兵越來越多,他的官也是越來越大……
 剛到鳳陽府的時候,他就升為了副將,也就是副總兵。
 在鳳陽和楚軍的騎兵打過了幾場,也取得了一些小規模的勝利後,最重要的是他的騎兵越來越多,哪怕是朱大典跟他說話都要客客氣氣的時候,他也就順理成章怎今年一月份升任江北前營總兵。
 為了安排在江北的一票將領,明廷弄出來了一堆江北為前綴的總兵,副將頭銜,江北左右前後營總兵,副將,參將,遊擊等。
 除了授予傳統舊軍將領外,也授予一部分的新標軍將領。
 之所以說是一部分,那是因為明廷的新標軍將領來源比較複雜,有些是舊軍將領出身,還有些則是知兵文官出身,還有些乾脆是沒從軍經歷,也沒當過官的秀才,舉人出身。
 所以你可以看到江北新標軍裡,既有總兵,副將,參將這些武將頭銜;也有提刑按察使司裡的按察副使、按察僉事、按察經歷;布政使司的左右參政、左右參議,經歷,都事,某府同知、通判、推官之類的文官頭銜,因此明廷新標軍的將領頭銜,往往很複雜,啥樣的都有……不能統一而論。
 多數時候,明廷自己那邊都是以新標軍裡的職務本身進行區分,比如軍統帥、副統帥,營長,哨長之類的,這樣還更加簡單明了。
 不過,文武依舊區分的很清楚,一個武將出身的新標軍將領,是不可能獲得左右參議,參政,乃至僉事、副使這些文官將領的頭銜的。
 不過這隻局限於在新標軍裡,而在傳統舊軍裡就簡單多了,還是用老舊的那一套武將職銜。
 張文志獲任江北前營總兵後,也小小的膨脹了一把,哪怕是楊嗣昌的命令他大多時候也得考慮個人利弊之後再決定聽不聽。
 要是命令那會讓他蒙受損失,同時又沒什麽補償的話,那麽張文志連楊嗣昌都不搭理。
 如果是有好處的事,那麽張文志也不介意聽從楊嗣昌的命令。
 如果是有大好處的事,哪怕楊嗣昌攔著他都要乾……
 上頭說的還是新漕運總督,位高權重的楊嗣昌,至於說已經被連續削官多級,如今只剩下一個僉都禦史頭銜的鳳陽巡撫朱大典,他說的話張文志都懶得搭理。
 只是雖然這幾個月過的很瀟灑,然而張文志也知道這種情況恐怕很難繼續下去,畢竟現在的大局勢是楚明爭霸。
 楚軍正在北伐,一路攻克幽州城然後建立統一的華夏王朝,在這個過程裡,他張文志要麽戰敗死翹翹,要麽投楚。
 至於說包括自己在內的一票明軍將領,能帶著大軍擋住楚軍的北伐。
 張文志覺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自己喝水嗆死還要小……
 其他東西他不懂,但是他卻是知道對面的楚軍士兵一個個都身強體壯的,打起仗來不敢說不要命,但是大多也是士氣高昂,很少輕易就崩潰的。
 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楚軍那邊對將士的待遇非常好,至少在吃這一方面應該和傳聞中說的一樣:管飽!
 要不然,那些楚軍士兵那能練出這麽一身腱子肉啊!
 不是一個士兵兩個士兵如此,而是他張文志所見的所有楚軍士兵,基本都一個樣,全都是身強體壯的。
 而一個舍得,並且也有能力讓將士們吃好喝好的王朝,再差都差不到那裡去。
 反過來對比明廷……連張文志自己都忘記過上一次拿朝廷的錢糧是什麽時候了,也許是兩年前?又或者是三年前?時間太久了,他都忘記了……
 這說的還只是朝廷給的些許錢糧,而一支大軍的耗費是龐大的,哪怕有些邊軍有朝廷供給一部分錢糧,但是大部分其實還得自籌。
 至於說一支大軍,純粹靠著朝廷給的錢糧維持作戰……
 他就沒聽說過還有這種事。
 但是……楚庭那邊,所有大軍的錢糧都由他們楚庭供給,全部足額供給!
 如此大局之下,張文志認為楚明爭霸戰爭的結局已經很明顯了。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幾乎注定的結局到來之前,盡可能的給自己撈取一些資本,然後換取一個更好的結局。
 現在,是到了換取更好結局的時候了。
 他想要用手底下的兩千多騎兵,為自己換回來一場潑天富貴!
 他沉元奎都能賣出來一個準將加子爵,沒道理不讓他張志文賣兵換取富貴啊!
 這沒道理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