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之浴血抗戰第四百四十九章 中將滿地走,少將不如*
不管在場之人如何議論,錢大均代表的是蔣某人的意思,更何況錢大均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在場的眾多將領只有衛長官的軍銜與錢大均平級。
實際上,抗戰爆發三年以來,除了桂系以及晉綏軍還能勉強自成一個體系,蔣某人的命令在國軍內部基本上是暢通無阻,即便私底下再怎麽陰奉陽違,明面之上也不敢抗旨不遵。
類似川軍,東北軍、陝軍這些地方軍閥,失去了其核心人物之後,所在部隊在蔣某人的政治及金錢的利誘之下分崩離析。
敘功會結束之後,副總參謀長被衛長官請去赴宴了。
周維漢也沒走成,范汗傑帶著一幫子人圍了過來,聲稱要給周維漢慶祝。
周維漢心說,咱們之間的關系什麽時候熱切到了這種程度,不過還沒周維漢拒絕,衛長官的貼身警衛就到了。
“諸位長官,衛長官請諸位去赴宴!”隨後只見警衛直接說出來幾個人名。
范汗傑聽後,詫異的看了一眼周維漢,稀奇的說道:“還能有我們的份?”
“這是錢主任特意點名邀請諸位長官赴宴!”
“那好吧!”范汗傑原本還想趁著這個機會與周維漢拉進下關系:“周老弟,那只能改日了,等回到長治之後,我手下有個做魯菜的師傅,手藝不錯,到時候請你來嘗嘗!”
“范軍長請便!”周維漢點頭說道。
眾人散去,會議室內只剩下周維漢與文鏹兩人。
文鏹似乎對於眼前的情形並不意外,臉上帶著熱絡的笑容:“維漢兄弟,你我兄弟二人多年未見,生分不少啊,想當初你、維民,還有文薔,你們整天跟在我和維國屁股後面!”
“你小時候可是調皮的很,我和維國兩人下河撈魚,讓你們三在岸邊等著,結果你小子不老實,非得跟著下來,一腳踩空就不見了蹤影,可是把我們嚇壞了,害得我回去屁股差點被打爛了,半個月沒下的來床!”文鏹趁機說著兩人小時候的場景。
周維漢聽後也是回想起小時候的場景,臉上露出回憶之色。
“是啊,那年我才六歲,你和大哥十三、四歲,當時的情形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周維漢隨即臉色一正:“那時候無憂無慮,沒有抗日救國的想法,也沒有政見之爭,派系之分!”
“維漢兄弟,政見之爭是事實,但是國共雙方就如同咱們兄弟一般,打斷了骨頭連著筋,雙方哪個人沒個親朋故舊在對面任職的!”
“可是拋出政見之爭外,兄弟情誼仍在啊,每個人走上何種道路無法控制,我何曾會想到如今會成為一名軍統特務!”文鏹自嘲的說道。
周維漢眼見文鏹嘴上沒有停止的意思,索性坐在凳子上,扒拉任命書以及秋冬兩季的軍裝。
還別說,國軍的將軍服無論是從針腳還是從料子上來看都是真材實料啊。
文鏹倒是不嫌尷尬,一屁股坐在周維漢旁邊。
“維漢兄弟,在八路軍內你可謂是獨得校長厚愛,我們這些黃埔前幾期畢業的,少將以上軍官不少,但是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的卻是沒幾個!”
“你這個師長的銓敘軍銜可是貨真價實的陸軍少將,職務軍銜是中將!”
“你別看孫殿英同樣掛著中將的軍銜,可是銓敘軍銜只是一個陸軍上校,就是范汗傑這個黃埔一期生,現如今的銓敘軍銜軍銜也只是陸軍少將,你現如今可謂是一下子平步青雲啊!”
文鏹所說的,周維漢還真不清楚所謂的銓敘軍銜軍銜與職務軍銜。
見到周維漢流露出感興趣的樣子,文鏹趕緊加了把火:“中原大戰之前,中央軍、西北軍、晉綏軍、桂軍、川軍,東北軍這些排的上號的,茲要一紙手令甚至一道口諭,就可以給屬下軍官晉升為少將或者中將,各路軍閥任命的草頭將軍滿天飛。
“因此直到中原大戰塵埃落定,校長鼎定乾坤,才開始謀求軍製和軍令的統一,當然也包括對軍銜體系的整理。”
“若乾黃埔一期畢業生裡,在這次銓敘中分為兩個檔次,職務比較高的胡棕南、宋西廉、王竟久、孫員良等人,均被敘任為陸軍中將銜,而進步較慢的范漢傑、杜一明等人則被敘任陸軍少將銜,作為三期畢業生的王耀武,能夠在第二年躋身陸軍少將,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文鏹此刻頗有些指點江山的意思。
“維國也不錯,當年是陸軍少將,可惜的是,即使現在是第一軍軍長兼任集團軍副總司令,也照樣是陸軍少將。”
關於銓敘軍銜和職務軍銜的區別,舉一個恰當的比喻,很像體制內的“檔桉工資”和“實發工資”,檔桉工資是按工齡、學歷、級別等等嚴格規定的,數額普遍不高,但是實發工資就要加上職務津貼、崗位津貼和各種補貼了,因此總額一下子就上去了。
改革之前的軍銜基本隻跟職務掛鉤,按世界各國軍製的普適性,野戰步兵團長的基準軍銜就應該是上校(日軍的大左與之相近),那麽再以上的旅長職務,基本就要授予少將軍銜了。並且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伐軍總司令部和幾大派系軍頭,都可以隨意給所屬部隊的旅以上軍官授銜,那麽當然是將官滿天飛了。
《仙木奇緣》
於是1935年軍事委員會設立“銓敘廳”,蔣某人以親信林玉為廳長,著手對全國軍隊的將官根據資歷、職務、獎懲歷史等進行考評,然後統一敘任正式軍銜,尤其是對上將群體規定的特別嚴格。
應該說這次整頓的效果還是不錯的,1935年授予的陸軍上將和陸軍中將群體,數量非常有限:總計有特級上將1人、一級上將8人、二級上將21人、陸軍中將89人。
是以,從1936年初到1937年7月間,各級將領掛的都是貨真價實的銓敘軍銜,一點都不亂。
其中陸軍中將的數量,兩年的敘任也不超過200名,靠譜。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以後,蔣某人授意軍事委員會發布了一道通令,大意是抗戰期間全面停止銓敘軍銜的晉升,這是影響中將數量的第一個重要“操作”。
也就是說,在1935年和1936年度已經敘任的軍官,其銓敘軍銜按部就班逐級晉升的過程,在抗戰期間被按下了“暫停鍵”。
哪怕是軍官某個軍銜的“停年”到時間了、個人職務晉升了、戰爭中有較大戰功了,也一律不行,而這一暫停,就是整整八年多。
蔣某人為什麽要這麽乾呢?
原因其實挺複雜,一方面,是軍官的考評敘任是個比較繁瑣的行政工作,抗戰期間應以對日作戰為第一要務,實在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弄這些,乾脆一律暫停。
另一方面,是戰時條件下需要打破慣例, 比如戰功卓著的可以連升三級,作戰不利的應該處罰和降級,而銓敘軍銜體系屬於非戰時狀態下的產物,不太合時宜。
其實還有拿不到台面來說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蔣某人在抗日戰爭中,仍然有壯大中央軍、削弱甚至吞並雜牌軍的念頭,他需要的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軍政”大權,不願意受銓敘條例和任官體系的束縛。
要知道,銓敘軍銜的授予那是有正規流程的,必須有國民政府行政一把手林*簽署的“任官狀”,每個軍官也都有自己的官號。
而一旦停止銓敘軍銜的變動,整個抗戰期間的高級軍官職務任免,完全憑借蔣某人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任職令”這麽一張紙了,他簽個字就可以任命少將旅長、中將師長、中將軍長等等,豈非隨心所欲完全沒有羅嗦?常隊長那是深諳權力之道的。
於是從這時起,大抵是1937年秋左右,國民黨軍隊的職務軍銜開始大行其道,中將的數量迅速增多。
戰時軍隊規模和編制肯定增大,那麽被任命為少將、中將職務軍銜的數量也直線上升,然而又存在上將數量基本固定在60人左右的這個天花板,所以中將職務軍銜就出現了扎堆泛濫的情況。
於是師長、軍長、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甚至戰區參謀長、副司令長官,領口都掛著兩顆星。
說一句中將滿地走,少將不如*一點也不誇張。
+ 加入書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