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等了大半個時辰,天色愈發昏黯,陳瑀出出進進也不知第幾回了時,便見前方一亮,火光映襯下數輛馬車向著這邊行駛來。
看到這幾輛馬車,陳瑀已是心知,這大抵便是淮陰士子一行人了。
儒家最是重禮,衣食住行皆有規格,從古至今,“公車”更是在政務運行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兩漢時,讀書人一旦被朝廷征召,就可以乘坐官府配備的公家馬車到衙門上班,此時“公車”的概念才比較接近於現代所謂的公務用車,比如《史記·東方朔傳》記載:“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因此,後人常用“公車”來指代有資格乘坐公家車馬的官員和應試舉子。
漢景帝中元六年,便頒布了天朝歷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型的“公車”配備標準和裝飾標準,明文規定:不同級別的官員應當乘坐不同規格的馬車,官爵越高馬匹越多;通過車輛裝飾體現品級差別,以避雨遮陽的車蓋為例,平民乘車隻許用青布蓋,官俸200石以下用白布蓋,300石以上用皂布蓋,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繒覆蓋。
這項制度執行比較嚴格,既禁止低級官員超標準乘車,也不允許高級官員自降規格標準,若有違反觸發甚嚴,如漢宣帝時,有一次舉行祭祀大典,時逢大雨、道路泥濘,列侯韋玄成便沒有乘駟馬之車而騎馬前往,被言官撞見後以“車輛降格”之罪彈劾、宣帝勃然大怒之下,竟是削去了其侯爵之位。
這一次王政在州內招賢,所有士子所乘的馬車皆為各地郡縣準備了統一樣式的“公車”,既示以禮遇,又方便沿途的官員接待,護送,不可謂不重視,故陳瑀一眼便認出來了。
他親自迎出門時,馬車正好行入館中,仆從挑起車簾,放上架板,幾人施施然地鑽將出來。
好大的架子啊,陳瑀心裡暗自吐槽,表面上卻是沒等人靠近,便已堆起熱情的笑容。
待幾個屬官引著來人來到他面前時,便介紹道:“這位便是吾州的議掾,總管此次招賢諸事的公瑋先生。”
說到官職時那幾個士子倒還面色平靜,可一聽當面者乃是下邳陳氏的家主時,卻是立刻便神情一肅,連忙回禮,久仰之聲不絕於耳。
陳瑀一邊笑吟吟地肅手請他們入內,一邊不動聲色的趁機會打量對面來人。
淮陰一行攏共四人,其中兩個鬢發皆白,和他都算是年紀相仿,剩下一個正當壯年,一個青春年少。這個老中青的比例,與別地的基本一致。
陳瑀更注意到,年紀大的兩個言行舉止比較拘束,行禮上恭恭謹謹,說話時小心翼翼,甚至就為了一個誰走前、誰走後,都要謙讓半晌,這讓陳瑀頃刻間便有了判斷。
此二人,必是低門小戶的出身。
又觀察那壯年的文儒,此人相比下倒是頗為自然,就是...
未免也放的太開了。
自從下車以來,兩隻眼睛便是咕溜溜的四處亂轉,一刻不得消停,東瞥西顧,看物必看裝飾,若有珠光寶氣之處必停留半晌,而看人只看美女,館內的婢女裡,年輕貌美的多看兩眼,醜的則一掃而過。
心性浮躁,秉性不純,難堪大用!
陳瑀也在頃刻間失去了結交的興趣。
最後最年輕的那人,年紀最多不過二十出頭,面如冠玉,器宇軒昂,無論言辭舉止,待人接物皆都不急不躁,沉穩自若,自有一股清朗瀟灑的風范,尤其在身邊幾個庸才的襯托下,愈發顯得卓然出眾。
粗略掃過一圈下來,陳瑀心裡已是有數。
這人應該就是那個步騭了。
......
眾人進入堂內,堂中早來的士子們連忙起身相迎。大家都來自徐州境內,加上兩漢能讀書的基本都是士族,彼此間要麽這一代有來往,要麽上一代有瓜葛,便是沒見過面也是聞名已久,瞬間便從陌生來到熟,一陣久仰下來,客套許久,方才分別落座。
這時屬官已核對過了名冊,來到陳瑀身邊低聲稟告,陳瑀微微頷首,果如自家所料,年老兩個沒甚麽名聲,當地老儒而已,家世也是一般,壯年那個名叫崔凌,倒是有些文采,不過坊間傳言其人秉性不佳。
至於年少之人,即為最近幾年聲名鵲起的步騭,不僅如此,其人出身亦是顯赫,淮陰步氏存世已久,其祖可追溯到周代晉國大夫楊食,因其采邑在步這個地方,遂以步為氏,後面更出過儒門七十二賢的步叔乘,加之秦漢之際步氏族人有為將軍者,以功封淮陰侯,步氏於是成為淮陰大族,若單論底蘊,甚至在他陳家之上。
待侍婢奉上茶水,陳瑀環視全場,灑然笑道:“淮陰諸公一到,便是群賢畢至,濟濟一堂,此堂如今可謂華光耀彩,王州牧向來求賢若渴,若是知道了,必定歡喜不盡。”
右側席位裡,有一人道:“州牧才定徐州,第一件事做的就是征召賢人,晉也不才,忝居其列,不敢自大,卻也深深感到了州牧重文尊儒的誠意。在這宇內沸騰,武夫橫行之時,州牧此舉,實為異數也,如此年輕英明之主,誠為社稷之幸,百姓之福啊。”
說話這人姓高名晉,來自東海郯縣。
聽到這話,陳瑀含笑點頭,剛要附和幾句,卻聽左邊案幾發出一聲冷笑。
眾人循聲望去,卻見是一個年約三旬的漢子,五短身材,面貌粗豪近乎醜陋,一身長袍穿在他的身上毫無風雅之態,反而顯得突兀,而陳瑀更是一怔。
此人外貌不佳,怎能得地方舉薦而來?
各地郡縣舉薦士子的同時,也隨著有一份公文送來。裡邊詳細講述了所征召士子的各種情況,比如其在當地的名聲、專治的學問、家庭出身、性格喜好等等,心中疑惑之下,陳瑀倒沒有急著發難,事出反常必有妖,便先拿起名冊一看,頓時恍然大悟。
哦,是張昭舉薦的啊。
原來此人名叫嚴畯,乃彭城人,今日下午便來了下邳,始終一言不發,卻每每在人對王政歌功頌德,吹捧奉承時必要冷笑幾聲。
這就讓陳瑀有些搞不懂了,你若是不願出仕王政,又為何要讓張昭舉薦呢?
不過衝著對方背後的張昭,陳瑀按下心中不喜,故作沒有聽見,只是笑道:“歷來雄主皆有天授其能,豈可以常俗視之?州牧俊才偉略,遠非一般同齡者可比。”
“亂世之中,徐州得逢明主,不僅是社稷之福,百姓之幸,更是諸君的機遇啊,便如高君...”
說到這裡,陳瑀擺手示意:“老夫的侄兒前些時日有書信來,便曾對高君讚不絕口,更說其少十五時,便已名聞鄉裡,時人常言有郡國之才,高氏本是我徐州累世名家,高君今入此館,騰飛指日可待。”
聽到陳瑀這般抬舉,高晉口中謙虛不已,只是眼中的笑意都快藏不住了。
陳瑀說‘高氏本是我徐州累世名家’,那確實誇大了,莫說徐州,便是在東海,在下邳,高氏也不過是個中等士族罷了,但前半句說他有‘郡國之才’,這一句卻是貨真價實,一點兒不假的。
高晉少年早慧,本就是東海一帶有名的才子,一向自詡俊傑的。
何謂俊傑?既為俊傑,當然要識時務。
所以劉備任州牧時他不願出仕,而王政做了州牧他卻立刻來投,這便是識時務。
前者雖是漢家宗室,卻是兵少將微,缺錢缺糧,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徐州三郡在劉備手裡,恐怕未捂熱就要被奪走了。
後者雖是黃巾賊寇,卻是年輕有為,人多勢眾,更是蒸蒸日上,該選擇哪個?不言而喻。
其實在王政打下泰山郡起,高晉就有心來投了,。
他非不通武事的腐儒,一個寶貴兵源的泰山,加上一個雄關加固的彭城,那會王政其實便已被不少人暗暗看好,尤其是其沒有同一般黃巾賊般,每奪一地便要如蝗蟲般吃盡大戶,更是讓士族這邊覺得其頗有遠見,或有成事的可能。
但最後還是因為顧忌名聲的問題,高晉終究在猶豫中擱置了此事,到王政大勢已成後,他再想投,門路卻沒那麽好找了,故此,徐州的薦賢令一下,不等官衙征召,他早早便主動請求。
而來的士子中,大部分都是類似高晉的心理,至於和嚴畯一樣,此行並非出自本心的,倒是也有,不過不多。
陳瑀說了幾句,見淮陰來的那幾人,尤其是步騭一直不發一言,便不再多說,示意侍女們開始上菜。
所謂上行下效,王政本人在衣食住行上從不奢誇,哪怕他從沒表面上推崇簡樸,下面人公開場面卻也不敢鋪張浪費。
陳瑀此時更不會冒任何讓王政生厭的風險,故此,即便是接待這些士子,備下的飯菜稱不上豐盛,每人案幾前不過三四個菜,不過味道倒是極好,色香味俱全。考慮到讀書人中也有大肚漢,加上遠道而來,無論飯菜皆放開供應,隨便吃。
菜剛上了兩味,堂外有人匆匆忙忙小跑進來,來到陳瑀座前附耳低言片刻後,便見陳瑀面色一變,嘩地一身拂袖起身:
“州牧來了?”
堂上登時為之一靜,隨之嗡嗡不絕,許多人交頭接耳,低聲議論,高晉等人慌不迭丟下筷著,整理儀容,或者忐忑不安,或者意外驚喜,恭恭敬敬地站起來。他們猜到王政會來,本以為會等到飯後,沒想到來這麽早。
見其他人這般作態,嚴畯面露不屑,冷哼一聲,卻是高踞不理,繼續自管自地大嚼大吃。
沒一會兒,腳步聲中,兩個甲士先進來看了看,一句話沒說,又自轉頭出去。
高晉等一些熱衷名利的翹首以盼了好半晌,卻始終沒見那位年輕的州牧露面,正疑惑時,前那進來報信的小吏二度進來,連連對著陳瑀招手,似是示意其出去。
陳瑀不敢怠慢,向諸人拱了拱手,忙提起官袍,趨步而出。
眾人茫然不知其意,相顧無言中,高晉座位靠外,思忖了會邊大起膽子,朝堂外偷瞄幾眼。
黑漆漆夜色下,院中的火把受了風吹,時明時暗,人影憧憧,偶有馬嘶傳來,增添幾分夜的深寒。
又過了一會,士子們按捺不住,小聲討論起來。
“州牧怎麽還不進堂?”
“也許還在路上?”
“那公瑋先生為何出去?”
“這...”有人猜測:“那就是州牧已到了館內,先換他過去的?”
又有人說:“州牧熟知兵法,講究知己知彼。或者,想先了解一下有關接待的情況。”
“言之有理,等著公瑋先生回來罷。”
眾人私語猜度。片刻功夫,陳瑀獨自一人,折了回來,再次出乎眾人的意料。
“公瑋先生?”還是沒看到王政的身影,高晉大覺失望,忍不住便急切問道:“敢問州牧可是..來了?”
聽到這話,陳瑀望了他一眼,心中已默默降低了對其的評價,同時環顧眾人,先是歎了口氣,才緩緩說道:“州牧聽侍衛說,諸君尚在用飯,不願這個時候來打擾諸位。”
“因此退入院中等候。”陳瑀一臉的感慨萬千,語氣更是不勝唏噓:“待諸公飯畢,再來相見。”
一言既出,眾人心思各異,神色紛呈。
瞠目結舌,不敢相信者有之。
面色震動,一改矜持者有之。
微微動容,隨後依舊冷笑,自矜的,亦有之。
高晉最是誇張,立刻免冠跪拜,朝堂外大禮叩首再三:“如今深冬,風寒似刀。為區區等一介寒士,州牧以萬金之軀,甘受夜風之寒。雖古之周公,亦不能及!真明主也。”
他站起來,轉目眾人,慷慨高聲,說道:“州牧候立風中,是州牧的心意。可我等身為徐州之子民,州牧便如我等之父母,豈有父母候在堂外,赤子高座堂中,堂皇受之的道理?”
隨後更是叫來婢女,義正嚴詞地喝到:“撤去案席,吾腹飽矣!”
“吾也飽了!”
“吾也飽了!”
七八個人緊隨其後,連著大叫,催促撤去飯菜,隨後大部分亦紛紛影從附和。
陳瑀拿眼觀看,淮陰來的幾人裡,崔凌也在請求撤飯的行列之中。
兩個老儒雖沒說話,卻也面露感動。
只有那少年步騭依舊面色平靜,一副自矜之態,始終默然不語。
正紛亂叫囂之間,驀地一個聲音響起。
“侍從,速為吾再添一碗!”
這聲呼喚中氣十足不說,更是出現的極為不諧,登時吸引了全場的注意,連步騭亦是訝然抬頭。
說話者,正是那位來自彭城的狂士嚴畯。
閱讀騎砍三國之禦寇最新章節 請關注()